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理解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证的方法和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掌握页下注和“读一读,写一写”有关词语的音、形、义;
自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内容呈现】
1、快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
3、搜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生活实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1、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
①、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②、“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③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的事例,有什么作用?、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⑤、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你同意吗?为什么?⑥、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学生与学生对话。
3、学生与教师对话。
【体验创造】
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很多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不止一个的问题或事情,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特点,选择题目,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问“1+1=?”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齐答):2
师:的确如此,这道数学题的答案就是2,而且是唯一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1+1又等于多少?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支笔)+(一张纸)=?;(雪)+(太阳)=?;(一个牛顿)+(一个苹果)=?;(一个瓦特)+(一个开水壶)=?;(一个鲁班)+(一根草)=?】
(备注:教师一一出示题目,学生一一回答。)
生:一片荒漠、一片沙漠
生:一棵树、一株禾苗、一株花……
生: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篇文章、一封家书……
生:水、春天……
生:万有引力定律
生:一台蒸汽机
生:一把锯子
师:由此可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结论也不相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1、作者是怎样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的?2、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作者又提出并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提示:注意文中的几处设问句。)3、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生:我来回答第一问。作者是用一道图形智力题的四个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来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观点的。
生: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又提出并论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二是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三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师:议论文常使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生:我来回答第三个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师:那你认为什么是创造呢?
(学生沉思,片刻后陆续举手。答案不一。)
师: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观念,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诞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更谈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创造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课文的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显示合作探究题目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3、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的事例,有什么作用?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5、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你同意吗?为什么?6、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读完课文静下来)
师:很多同学学得不错,他们在课文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深入到各小组中,看学生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做一点指导:小组中要有记录的同学,要有中心发言人。)
师:交流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小了,看来结果应该出来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
师:课文的题目与创造有什么关系?
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的前提。
师: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相反的,如果我们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我们已经找到一种答案以后,就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这样我们就不会有所发现,就会止步不前。
师:说得没错,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师:如何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呢?
生(齐答):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师:创造性的思维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创造性的思维有三个必需的要素:一是有渊博的知识;二是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师:概括非常简洁。
师:在三个要素里,作者认为哪一个最关键?
生: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这一观点的?
生:举了两个例子,还引用了别人的话。
师:这两个例子是怎样证明作者观点的?举这两个事例来论证有什么好处?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课文列举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在于通过两个人的创造发明过程,证明要创造就必须先有创造意识,而且必须有知识,特别是还要会活用知识。举这两个事例来论证更有说服力。)
师:事实胜于雄辩。那引用了别人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生:也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师: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大家看看,文中哪里还运用了这两种方法?证明了什么?
生:列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的例子。证明了他们的灵感的产生,往往是从留意细小想法开始。
师:“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再举出一个事例吗?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列举的事例有三个:一是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二是瓦特从水壶盖被水汽顶开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三是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偶尔从香水喷雾情景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内燃机汽化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来补充一例:鲁班从野草划破手指这一细小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
师:是不是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牛顿、瓦特等这些名人伟人才有创造力?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不是名人伟人才有创造力,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师:学了本文,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必须具备一下桑条件: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师:这是成为创造性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在文章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师:文章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那同学们有没有创造力呢?
生:有!
师:好!让我们聪明的大脑动起来;让我们灵巧的双手动起来,一起来做一做"思维体操",体验体验创造的过程。
四、体验创造
【多媒体课件显示"思维体操"中的题目:1、用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和两条直线,组合出既新颖又有创意图案。2、用5 6 3 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3、以"生活"为本体,仿照"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句式造几个比喻句。】
师:这三个题目可以都做,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题目来做。
(学生争先恐后上黑板演示自己的创意,没有机会上来的,就在稿纸上做)
师: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请看黑板。
(有画人的、画电灯的、画鱼的、画树的、画高山的、画大海的等等。)
师:5分钟内画出了这么多既新颖又有创意图案,的确人人都有创造力。好,那24点,怎么算?
生1:5×6-(3+3)=24
生2:(5+3)×(6-3)=24
生3:3×5+6+3=24
生4:(5-3÷3)×6=24
生5:(5-3+6)×3=24
……
师:看来我们班的数学高手还真不少。下面有请语文高手们仿句练习。谁先来?
生1: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生2:生活是一场梦,模拟着人生的虚虚实实。
生3: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生4: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5:生活是一幅画,临摹出人生的曲折漫长。
生6:生活是一团线,编织着人生的纵横交错。
生7: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生8: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生9: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生10: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生11:生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间的善恶美丑。
师:你们说,他们回答得精彩不精彩?
生(齐声):精彩!
师:其实,生活就是一本书、一幅画,我们每个人既是读者又是主角,它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填补,去创造,去品味。
师:课文用事例,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人都有创造力。
五、结束语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我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心中创新的激情,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真诚在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师:同学们,课已至此,紧张的心情也该轻松轻松了。现在请欣赏《苦乐年华》这首歌,准备完成今天的课后作业。
(播放歌曲《苦乐年华》)
六、课后作业
【多媒体课件显示"课后作业":1、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在元旦之际送给你的朋友。2、根据对"生活"的理解,改写《苦乐年华》的歌词。(对课上的仿句练习的延伸与深化)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苦交加的苦乐年华。】
(简评:这堂语文课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既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体验创造,课后作业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创新”二字。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