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压力 压强全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压力 压强全章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7-31 09:09:00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一节 压强 第二节 液体压强 (共4课时)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一节 压力和压强(第1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重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
难点 压强的计算
教具 演示 压力小桌,细砂、玻璃杯、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
学生 一端削尖的铅笔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 "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③演示图10-3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③压强计算: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⑥例题(讲解)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 F不变,减小S①减小压强 S不变,减小F ②增大压强 S不变,增大F F减小,增大S F增大,减小S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三.小结;想想议议四.练习P150 2、5;作业P150 4及本节《同步练习》 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解释为什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二节 研究液体压强(第2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具 演示 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学生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是什么?10帕表示什么意思?二.新课教学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2.液体对它的支承物体有压强(演示下图1、图2)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图1: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图2: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实验 1.介绍压强计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三.小结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 观察实验并得出液体压强特点1。观察压强U形管内液体高度差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 液体压强的计算(第3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
难点 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演示 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盛水的大烧杯,中心悬线的圆硬塑料片,红水,滴管。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准备知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据密度公式求质量公式?重力公式?新课教学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深度增加压强增大;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的计算(分析推导)(1)演示:①把悬塑料片放入水中;②悬线穿过玻璃管,把管竖直插入水中;③拉起塑料片盖住管底;④用红水把管中的液体柱染成红色,方便观察。(先让学生思考右边的液体柱的体积、质量、和重力怎么样算出来)(2)分析
①液柱的体积:v=Sh ;②液柱质量:m=ρv=ρSh③液柱的重力:G=mg=ρShg ;④液柱对塑料片的压力:F=G=ρShg⑤液柱对塑料征的压强:p=F/S=ρShg/S=ρgh⑥推导结果:p=ρgh(3)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①式中ρ是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②g是取9.8N/kg;③h是与空气接触的水面到液体中某点水平线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④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体积、质量、容器的形状无关。(4)简单的计算(用小黑板给出)三.小结,练习四.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四节 连通器(第4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1.了解连通器的原理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重点 连通器的原理
难点 连通器的应用
教具 演示 连通器,红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规律? 2.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计算右图A、B点压强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上图甲乙2.介绍几种连通器,演示:在连通器中倒入红水,让学生观察每个容器中的水面的高度。(相平)再把连通器慢慢倾斜一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相平(仍相平)小结实验结果:连通器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连通器的原理(用P156图10-23讲述)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P155图)讲述船闸首先讲述船闸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葛州坝的二号船闸。出示纪灯片,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通过船闸的过程。小结布置作业。
图1
图2
A
B
h=20cm


PAGE
4
第 页(共4页)
第三章 第一节 压强 第二节 液体压强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共3课时)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第1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山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
重点 理解大气压强的原因。
难点 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教具 演示 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固体压强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存在①演示:如右图 ②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结论:上面两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④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由于受到重力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的大小 ①讲述:P163图11-5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可以维持760mm水银柱。 ②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解: ③大气压强值为1.01×105Pa④学生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计算: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三.讨论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2.解释大气压现象:塑料挂衣钩、吸饮料、呼吸、吸药液等。3.想想议议:先讨论后演示P163图11-6。四.小结、练习五.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 大气压的变化(第2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1 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 知道测大气压的仪器和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3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此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难点 用有关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教具 演示 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温度计,烧杯,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_______________。 3.760毫米汞柱= _________帕。二.新课讲授: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1) 看图11-9,学生归纳总结。(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 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 3.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把等于76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4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演示实验:(P166图11-11)现象:学生表述 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结果: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学生阅书:P167第一段。 6 利用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解答简单现象,如高压锅,高山煮蛋等。三.小结四.练习P167 1、2五.作业:本节《同步训练》 阅读并归纳观察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阅读解释现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第3课时) 执教
教学目标 1 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2 了解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压缩空气的应 用。
重点 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难点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
教具 演示 离心泵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挂图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点。 1 气压跟高度的关系。 2 气压计 3 沸点与气压关系。 4 标准大气压。二.新课讲授 1 出示挂图。(1) 学生阅图,讲述工作过程。(2) 讲明吸取式抽水机靠大气压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 2 出示离心泵模型。(1) 让学生先观察,老师模拟演示。(2) 师生共同分析工作过程和原理。 3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从而明白离心泵的吸水扬程) 4 选用最适合的设备(依需要和具体条件)。 5 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温度不变,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简介:人呼吸过程) 6 简单介绍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三.小结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五.作业:阅读P172:《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回答问题讲述人呼气吸气过程
PAGE
3
第 页(共3页)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第三章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2).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用所学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难点: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演示:多媒体计算机、机翼模型、飞机模型、横截面积不同的玻璃管等。 学生探究实验材料:乒乓球、漏斗、小纸船、纸张、矿泉水瓶、杯子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这一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做两个“漏斗”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中间,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往漏斗里吹气。事先让同学猜想,球会不会被吹走,球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不一致,激发学生疑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入今天的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流体? 教师答: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那流速变化,流体压强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下面我们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2、新课教学 (1) 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a: 提出问题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 b: 猜想与假设 猜想b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b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b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c: 设计好实验并进行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要大家准备好的东西:乒乓球、漏斗、小纸船、纸、杯子、矿泉瓶等等,按事先分好的组进行实验。 《投影》下面记录了他们的探究过程: 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2:杯子里放入乒乓球,往杯口水平吹气,能否让乒乓球在杯子之间跳跃,试看看。 3:将事先折好的两只小船,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瓶当作水管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一组选其中一个实验探究,做完后可以探究其它实验。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得好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与合作 请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就刚才的实验,上来重新演示,说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投影》 第一个实验的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扰了。 根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不吹气时,纸张两侧的空气相对静止,致使空气对纸作用的压强相同,气体压强不会引起纸张运动,而吹气时,纸张内侧空气流动快,压强变小,内外造成压强差,空气将纸张压在了一起。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第二个实验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跳出来,跳到另一杯子。 根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往杯口水平吹气,杯口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杯子内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内外压强差把乒乓球托出来。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第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是:分开的小船靠在了一起。 根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冲水后,两船之间水流快,压强小,两船外水流慢,压强大,因此船内外的压强差将两船挤在了一起。 结论:流动液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总结: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2、演示实验:直观体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① 演示如图所示,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管粗细和水柱的高低。 ② 《投影》动画分析 ③ 引导学生分析A、B管流速大小和a、b处的压强大小。 如图中所示的玻璃管,A处的横截面比B处的大,在A和B处分别装有竖直玻璃管a和b。当水在玻璃管中流动时,可以看到a管中的液面比b管中的高,这说明A处的压强比B处的大,而在横截面较小的B处,水流比较集中,水的流速显然比在A处的要大。这就是说: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3、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举例,并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简单解释现象。 例如①大风吹过走廊时,开着的门会怎什么样,为什么?(利用模型演示) ②为什么火车站台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③解释开头的“漏斗”吹球球不走的实验。 从刚才例子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流体压强、流速有关,并能用他们的关系分析。那么生活中流体压强、流速又有哪些应用呢?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飞机,那飞机是如何在天空飞翔呢? 4、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 老师:现在改变一下,用双手将一张纸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手中的纸会怎样? 学生分组做实验,并解释原因。 生:纸条会上飘。 师:为什么? 生:由于吹气时,纸片上方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小,下方较大的压强将纸片"举"起来了。 师:对。并且我们发现,如果吹出的气越快,纸条会向上飘得越高。再次说明气流越快压强则越小。 《过渡》飞机升力的产生是否也是这样? 引导学生观看飞机起飞和飞机的机翼特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 1 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特点? 2飞机飞行时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后演示飞机机翼上升,引导学生总结: 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凸下平的形状,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因此,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做相对运动,由于机翼上方空气走过的路程较远,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要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上下的压力差造成了对飞机一个向上的升力,并且,当飞机速度增大,升力也增大,当升力大于飞机自重时,飞机便起飞了。 师:在生活中,不仅飞机利用了升力,水翼船也利用了升力来减小船体的阻力,水翼船的下部,也有类似于飞机机翼的水翼,船在高速行驶时,水翼会获得升力,使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水对船体的阻力,进一步提高船速。 三、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 四、作业:1、课堂上没有做的实验课后可以动手做一做再体验本节的知识。 2、实践活动:制作一个飞机模型,在操场上进行表演,比一比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下飞机的机翼有几种,它们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设计意图] 作为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即,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并且能根据这样的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这节课先通过一个“漏斗吹球球不掉”的小实验,激起学生的疑惑、好奇心,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平时的认识相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动手做一些带有悬念性的、有趣的小实验,切实体验一下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体验一下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在玩的当中根据实验现象去思考问题的实质。再通过直观的演示,得知不同流速的玻璃管压强不同,细管的流速大,压强小,再次深刻地理解和领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原理,并会用它来简单地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大风吹过走廊、火车的安全线等,贴近生活的一些例子。  关于课本上的机翼升力问题是作为“流体的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这一结论的应用来处理的.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随堂继续组织学生做好吹纸的实验,结合演示机翼上升、多媒体播放飞机起飞,引导学生观察机翼的形状、分析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