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55张PPT) (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55张PPT) (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14 22:2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初中历史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朱元璋强化集权复习时间:1351年 建立者:朱元璋(应天府) 都城:应天府(南京)明朝的建立复习命题:四书五经
答题范围:朱熹“四书集注”
答题格式:八股文
利弊: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科举考试 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倭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南京郑和纪念馆云南郑和墓和纪念亭导入新课江苏太仓浏河镇郑和纪念馆江苏苏州郑和纪念馆三宝庙(马来西亚)三宝庙(泰国)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为什么在国内外会有如此多的有关郑和的遗迹,人们至今还在纪念他?
本课就要给你答案,同时,还要讲述明朝其他对外交流的史事。 请结合《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环节交往:郑和下西洋自学导读
人物
背景
目的
时间
次数
到达地点
意义(结果/影响)考考你?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地图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原名马和,小字三宝,云南回族,年幼时被明军掳去,当了宦官。后随朱棣南下夺位有功,赐姓郑,被封为“三宝太监”。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一 郑和下西洋学习新知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背景 第一次下西洋时在位的皇帝:明成祖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 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3.目的一 郑和下西洋4.时间:1405—1433年5.次数:7次 6.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刘家港刘家港占
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南亚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今印度科泽科德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今江苏太仓天方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占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阿拉伯地区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红
海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红
海占城非洲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今肯尼亚蒙巴萨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红
海木骨都束慢八撒占城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对照表,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早半个
多世纪次数多船数多人数多船只大范围广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思考与分享通过比较说明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远航特点?)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亚非各国丝绸、瓷器等珠宝、香料、药材等中 国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船队访问许多国王、使臣随船回访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中 国亚非各国学习新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远航的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想一想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说明理由。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客观主观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原 因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概。第一枚 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第二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经济交流第三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第四枚友好交往 2016年11月15日下午,“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论坛”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为促进中泰两国的文化和贸易交流,泰国内政部特别向泰国文化部申请批准把泰国600年的国宝——“三宝文化金身佛像”本次论坛和展会,并向公众展示,体现中泰文化、经济的交流历、一带一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促进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生活在线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 和威望。
意义:
a.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 了解和友好往来
b.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冲突冲突-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牌坊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戚继光祠堂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戚继光故里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戚继光故里,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城牌坊路北,是戚氏家族世代居住之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因又名表功祠。 戚继光表功祠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请结合《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环节冲突:戚继光抗倭自学导读
人物
背景
戚家军
台州九战九捷
意义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1.背景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背景(日本,中国)
a.日本国内动荡不安;
b.明朝国力减弱,海防 松懈。日本倭寇为什么要抗倭? 明朝中期,我国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地区奸商勾结日本倭寇上岸,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拴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儿啼。 戚家军戚继光统帅的军队
1.训练有素
2.纪律严明
3.能征善战
被人们誉为“戚家军”戚家军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戚继光抗倭想一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1.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正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 2.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是中国人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原由:随着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基本情况:1553年,葡萄牙骗得了澳门的居住权。1626年,西班牙侵占了台湾。1641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侵占了台湾。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明中后期——国势衰落冲突交往戚继光抗倭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A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A.岳飞 B.文天祥 C.俞大猷 D.戚继光D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4.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B
5.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B醒 世 恒 言:从西方殖民者入侵的第一天开始,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也就开始了,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反侵略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斗争传统,使外国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读史使人明智, 忘记历史就是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