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2课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2课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5 10: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马丽华0第一课时0学习目标01.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0目录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0登录优教授课端,观看素材《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00“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0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1.(品读第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本课小结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三”。第二课时名 师 课 件0学习目标01.学习本文善用铺垫、叙事灵活、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语言丰富的特点2.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0目录123456导 入 新 课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写 作 特 色拓 展 延 伸布 置 作 业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句: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2)句: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第(3)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小
结0(1)善于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叙事灵活多样。文章多处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如文章开头最后两句话介绍近些年来掀起的长江考察热,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生存环境的恶劣做了铺垫。又如第六段最后四句话叙写了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为下文作者仍然坚持探寻下去作了铺垫。0(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文章多处运用到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如第一段中“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句中“巨人”“骨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刀削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各拉丹东景色的壮美。0(3)善于运用巧妙准确的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富有表现力。如第5段中“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中的“蠕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巨大的冰谷中行走的情态;又如第11段中“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中“切割”“雕凿”等表现了太阳和风改变了冰体的形态,化无形为有形,用词准确巧妙。0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示例(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示例(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01.完成课后“积累拓展四”。
2.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