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50分)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韩增禄认为: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大家好理解,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貌、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社会环境也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
B.太湖水域
C.秦始皇兵马俑
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
2.根据材料,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
A.城市环境 B.梯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答案 1.C 2.C
解析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区别是受人类影响的多少。不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为自然环境,由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社会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连年超载过牧,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沙丘已经达到70%。2000年中国科学院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研究,采用自然恢复模式,到2010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此完成3~5题。
3.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污染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4.加剧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发展旅游 B.气候干旱
C.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
5.为改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垦耕地 B.植树造林
C.保护草场 D.自然恢复
答案 3.B 4.C 5.D
解析 第3题,由材料“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沙丘已经达到70%”可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4题,由材料“由于连年超载过牧”可知,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第5题,由材料可知,自然恢复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应采取的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6~7题。
6.为保护B城市的水源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禁止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 ④保护森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该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包括( )
A.破坏森林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D.地震灾害多发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水库A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地。周围分布有农田和居民点,容易产生农药、化肥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因此要防治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第7题,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会减少该处森林植被,造成生物栖息环境破坏;同时植被破坏和山体形态改变会加剧水土流失。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8~10题。
8.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
C.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
9.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②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0.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的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答案 8.D 9.C 10.A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知丁包含了产业活动,故丁应为经济系统。第9题,甲为地理环境,P表示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过度开采资源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10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且导致生态破坏。
二、综合题(共50分)
1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公布了扶贫新战略的重点,部署在14个特殊片区:西藏、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新疆南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
材料二 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答案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处,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了一次地理实验活动。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筐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培植两周左右,让植物成活。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筐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框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水盆,再把带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上,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水流泻干净。
材料二 实验过程示意图。
(1)从实验现象上看,流淌到左右两个水盆里的水有何不同?
(2)该实验验证的地理现象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地理原理。
(3)该实验所验证的地理原理,主要适用于我国的哪一些地区?
答案 (1)右侧的水盆里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沙土多;左侧水盆里水少、水位变化慢且沙土少。
(2)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或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坡地植被改变了流水的下渗,改变了地表径流及其含沙量。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等。
解析 第(1)题,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水土流失地理实验的全景。图中塑料瓶向下滴水表示大气降水,且左右两侧区域的降水强度相同。接下来,学生应观察两个接水盆,左边的水盆由于受植被的影响,接的水较少,滴水的速度慢——水位变化慢,水质比较清洁——含沙量低。右边的水盆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作用,接的水较多,滴水的速度快——水位变化快,水质比较混浊——含沙量高。第(2)题,该实验说明了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第(3)题,我国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水土流失较严重。
13.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由于城市的持续扩张,建筑和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大气固体悬浮物成为南京市空气环境中的首要污染物。通过对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净化大气固体悬浮物的能力进行监测分析,可以研究树木所在环境空气质量、树木叶片滞尘量的季节变化规律。
材料二 见表1、表2。
表1 南京市灵谷寺公园常见绿化树种滞尘量季节变化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毫克/平方厘米)
树种 春 夏 秋 冬
女贞 0.153 0.071 0.532 5.394
海桐 0.142 0.053 0.461 5.068
珊瑚树 0.077 0.029 0.235 2.392
香樟 0.085 0.018 0.258 1.490
桂花 0.161 0.071 0.542 1.833
表2 南京市梅山钢铁厂常见绿化树种滞尘量季节变化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毫克/平方厘米)
树种 春 夏 秋 冬
女贞 0.186 0.010 0.310 15.120
海桐 0.404 0.012 0.734 82.256
珊瑚树 0.573 0.011 1.074 49.375
香樟 0.053 0.011 0.142 5.637
桂花 0.311 0.011 0.277 13.317
(1)分析南京市灵谷寺公园和梅山钢铁厂大气固体悬浮物含量差异并判断两地空气质量的优劣。
(2)归纳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滞尘量季节变化规律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成因。
答案 (1)灵谷寺公园空气中大气固体悬浮物比梅山钢铁厂少。灵谷寺公园空气质量优于梅山钢铁厂。
(2)规律:春季滞尘量较小,夏季滞尘量最小,但秋季时绿化树种滞尘量又会增大,冬季是滞尘量最大的季节。
成因:夏季降水多、空气相对湿度大,大气固体悬浮物含量最少;冬季降水少、空气相对湿度小,大气固体悬浮物含量最多;春、秋季空气相对湿度介于冬、夏季之间,大气固体悬浮物含量也介于冬、夏季之间。
解析 第(1)题,第一问通过对比两个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越少,即大气固体悬浮物含量越少,空气质量越好。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每个季节的滞尘量,题干要求从气候角度考虑,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与大气固体悬浮物含量多少相关的主要是降水。章末检测(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50分)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1~2题。
1.维持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2.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森林是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第2题,考虑到实际情况,C项最符合题意。
读“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粗箭头表示( )
A.呼吸作用
B.物质和能量的传输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
D.食物链
4.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表示消费者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中的箭头有四类:太阳能,表示能量从太阳传输到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被虫子采食、小虫被小鸟捕食、小鸟被鹰捕食的过程,表示能量和物质通过食物链传输;植物、虫子、小鸟和鹰指向分解者的粗箭头,就是它们将物质和能量传输到分解者的过程;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质,将物质和能量传输到环境。第4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消费者是除生产者(①)和分解者(⑤)之外的所有生物(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就锐减到不足千亩,直至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据此回答5~6题。
5.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气候大旱 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突然增大 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5.A 6.A
解析 第5题,本题考查了荒漠化。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第6题,本题考查了荒漠化的成因。“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初期的8.6%提高到目前的18.21%,人工林的保存率超过了0.53亿公顷,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但人均木材占有量和消费量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 )
A.总量不足 B.品种质量较差
C.分布不均 D.人均占有量偏少
8.近年来,提倡多树种搭配建设防护林的根本目的是( )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7.D 8.D
解析 第7题,材料反映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均占有量偏少,不能说明森林品种质量较差。第8题,多树种搭配建设防护林能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效益更显著。
《中国气象报》2010年11月27日讯:27日凌晨3时许,安徽省安庆市区出现罕见的“泥雨”天气,很多车辆都被浇得灰头土面。该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显示,前日晚8时左右外地不明具体来源的、巨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物侵入该市上空。据安庆市环保局介绍,这已是今年该市下的第二场“泥雨”。据此完成9~10题。
9.你认为安庆地区26日的“不明具体来源的、巨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物”最可能是(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沙尘
10.该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①强风 ②沙源 ③不稳定的天气 ④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9.D 10.D
解析 第9题,材料中“前日晚8时左右外地不明具体来源的、巨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物侵入该市上空”是题眼,说明当时发生了一次沙尘天气。第10题,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二、综合题(共50分)
11.读“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影响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过度樵采最为有效?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
解析 第(1)题,解决过度樵采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第(2)题,注意从自然方面进行分析。
1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脏、乱、差”现象严重。下图为“山东半岛丘陵某县区家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试叙述造成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原因及该种污水处理的好处。
答案 原因:经济发展快,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生活垃圾和禽畜粪便产生量多;环保意识差,污染物处理不当等。
好处:占地少,成本低,操作简单;沉淀池可起到沉淀作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可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转化和吸收;湿地床可进一步过滤污水;形成的泥饼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
解析 原因: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体现在环保意识差、污染物排放量大和污染物处理不当等方面。好处:据图判断该种污水处理占地少,成本低,操作简单;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等。
13.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15分)
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地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到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解析 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主要从原因推导出来,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当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由此可以推导出解决的措施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等方面。章末检测(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50分)
联合国确定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与我国水资源特征不符的是( )
A.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B.空间分布不均,但季节分配均匀
C.许多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
D.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
2.有学者将因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性缺水,因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源性缺水。下列城市中,水源性缺水严重的是( )
A.西安 B.杭州
C.广州 D.南宁
3.水资源问题不包括( )
A.水资源分布和使用不均匀的问题
B.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
C.洪水泛滥的问题
D.水资源质量下降的问题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我国水资源不但空间分布不均而且季节分配也不均匀。第2题,杭州、广州和南宁位于我国南方,降水丰富,水量充足。第3题,洪水泛滥是自然灾害,不是水资源问题。
在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内蒙古、陕西的一些国有大煤矿,在开采五六十米的巨厚煤层时,只从中间开采,所谓“吃白菜心”,其余的被丢弃。阅读材料,完成4~6题。
4.“吃白菜心”将导致____增加( )
A.储量消耗 B.综合矿床利用率
C.土壤污染 D.矿区塌陷
5.“从中间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地表塌陷 B.水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6.为解决“从中间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最可靠的整治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回填采空区
C.回填矿区,进行复垦 D.优化用煤结构
答案 4.A 5.A 6.B
解析 第4题,“吃白菜心”将增加煤炭单位开采的消耗量。第5题,“从中间开采”是地下开采的方式,地下将出现采空区,如果回填不及时,可能出现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第6题,处理沉陷问题的最可靠方法是回填采空区;回填矿区是治理露天开采形成矿坑的有效措施。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表”,回答7~8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 粮食总产量
1985 19% 333 km2 520 mm 38 ℃ 10% 205 kg 1.025亿 kg
1995 10% 478 km2 450 mm 42 ℃ 35% 135 kg 0.975亿 kg
7.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8.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题,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毁林开荒使耕地面积增加,但气候发生变化,降水减少,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第8题,河流含沙量由10%上升到35%,说明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修建铁路时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9~10题。
9.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10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采用麦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第10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而出现土地盐碱化。
二、综合题(共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材料二 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2010年,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供水量6 670亿立方米,缺318亿立方米。
材料三 “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25亿亩,因为分散在各地,又用了11年的过程,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
(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材料二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答4条即可)
(3)下列漫画描述的行为会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双选)( )
答案 (1)矿产资源短缺。
(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3)BC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的“需国外资源补充”是关键词,说明我国多数矿产资源的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题,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夏季风的强弱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流域植被破坏和湿地毁坏破坏了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分析缓解措施时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现状,根据材料三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可以知道,我国存在严重的耕地短缺问题;四幅漫画依次反映了石油短缺、违规用地、破坏植被 和污水排放,违规用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将引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会导致耕地退化。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我国已在浙江镇海、岱山、山东黄岛和辽宁大连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并已陆续储油。据悉,镇海石油储备基地是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工程进度最快的一个。该地位于甬沪宁输油管网的前端,基地建设总投资约37亿元人民币,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
(1)选择石油储备基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石油储备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共同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4)中国目前主办油田生产已经进入中后期,今后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地区主要位于________。
答案 (1)能够方便地进口石油,在沿海要有深水港,陆上则需要交通非常方便,要有便利的管道或铁路运输;要有一个庞大的经济腹地,能够建立起完善的配套设施,安全要有保障;经济上要合理,成本不能太高。
(2)可以应对短期石油供应中断;可以稳定油价,调剂市场;对石油市场起到威慑作用,抑制投机交易
(3)位于沿海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便利。
(4)西部地区的海上
解析 第(1)题,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条件需满足便于进口石油、安全有保障和建设成本低三个条件。第(2)题,石油储备基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应对短期石油供应中断、稳定油价、调剂市场等方面。第(3)题,由材料可知,我国四大石油储备基地都位于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第(4)题,中国近年来新勘探开发的油田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海洋中。
13.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15分)
(单位:km2)
年份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 238 1 445 1 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从表中盐渍化土壤面积的数值变化可知,重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增加,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减少,总体面积持续增加说明土壤盐渍化加剧发展。第(2)题,除自然原因外,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破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加剧了土壤盐渍化的发展,因此实行合理的灌排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措施。章末检测(五)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2010年2月1日,搜房网携手全国104个地方城市分站,联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房地产1018低碳公益基金筹委会、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以及多家公益组织,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出“中国房地产1018低碳行”大型公益活动倡议。该倡议旨在唤醒老百姓低碳意识,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节能绿色环保做出贡献。据此回答1~2题。
1.该公益活动的主题主要是针对________问题而设定的(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面积扩大
C.全球变暖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措施与该公益活动的主题相吻合的是( )
A.退耕还牧
B.洁净煤技术
C.推广水电等绿色能源
D.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推行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第2题,水电等绿色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教育手段等。据此回答3~4题。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项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4.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以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中。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________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
A.行政 B.法律
C.经济 D.技术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政策”是关键词,说明三大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制定并监督执行的,属于行政手段。第4题,“活动”的内容以“技术”为主体。
下图为世界地球日官方网站正式公布的由Jan Martin Will设计的某年地球日的海报:海冰消失后,一只无助的小北极熊抱着一个风力发电机的柱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该图片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 )
①性质上的差异性 ②性质上的普遍性 ③危害的全球性 ④影响的单一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我国与发达国家承担的责任( )
A.共同 B.不同
C.有区别 D.共同但有区别
7.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中,我们可以( )
①选用绿色产品 ②植树造林 ③垃圾分类 ④创建绿色家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5.B 6.D 7.C
解析 第5题,图片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在环境问题的性质上是相似性和普遍性、危害的全球性。第6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时,与发达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大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的;选用绿色产品、植树造林和创建绿色家庭均可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速增加的趋势;垃圾分类是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一种措施。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低碳经济模式。据此回答8~10题。
8.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环境破坏最终使人类的发展不可持续,下列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澳大利亚引进观赏兔,导致兔灾,破坏草原
B.推广犁耕、无节制开垦,导致古楼兰被风沙湮没
C.毁林开荒和轮耕制度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D.哈尼人在元阳山区丘陵林地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9.植树成为实现低碳和保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原因是森林( )
A.可以提供木材作为原料,有利于经济发展
B.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C.可以降低大气中碳浓度,提供物种栖息环境
D.能够吸烟滞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10.下列经济发展模式属于“推行低碳经济”行为的是( )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发展清洁生产,实现“零排放”
C.发展石油农业,提高生产规模
D.发展粗放农业,改善环境
答案 8.B 9.C 10.B
解析 第8题,关键词在“不可持续”,即环境的恶化导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无法继续进行。澳大利亚兔灾使草原载畜量下降。楼兰古国位于塔里木河下游,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汉代以后引进先进的犁耕和灌溉技术,开垦绿洲,大力发展粮食种植,繁荣一时;但过度的垦殖导致绿洲植被破坏、风沙肆虐、水源减少,以及战争等其他不明外因作用,最终使古楼兰文明消失在大漠黄沙之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虽然破坏了生态,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发展仍在继续;哈尼族人利用优越的水热条件,改造地形发展农业生产,并没有造成森林的严重破坏,谋求了人地和谐。第9题,A项突出了木材的经济效益,B项和D项强调的是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价值,C项指出森林对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实现“低碳”中的作用;森林作为一种强大的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第10题,“推行低碳经济”即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常规能源使用量,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二、综合题(共4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2012年对我国保护臭氧层工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要求,2015年前淘汰甲基溴,在2015年冻结含氢氟氯烃、2040年实现全面淘汰,要实现这些国际履约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十分艰巨。
(1)《蒙特利尔议定书》主要是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为什么两极上空的臭氧破坏较严重?
(2)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们怎样为新时代“女娲补天”尽一份力?
答案 (1)南北两极气温低,对流活动弱,对流层高度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易到达平流层,破坏臭氧层。
(2)①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产品。②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③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推动绿色家庭、绿色社会建设。
解析 第(1)题,两极地区臭氧层易被破坏,是由对流层高度低、空气流动弱等造成的。第(2)题,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主要是从制冷设备的使用上进行控制,此外还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答案 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解析 由材料可知,石材企业产生大量的锯泥,既占用了大片土地,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河道淤积,污染水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缓解了大气污染和河道淤积问题。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
13.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横贯上海中部的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答案 (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生活废弃物的污染;由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三个即可)
(2)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其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3)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解析 第(1)题,苏州河的污染源除附近工业污染之外,还应有生活污染、运输污染(材料中“码头连绵不断”),另外还有酸雨污染,通过读图可知还有上游和支流携带的污染等。第(2)题,苏州河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了苏州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其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3)题,环境问题单靠技术解决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章末检测(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2.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
①减少工业、农业废水向海洋中排放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片富营养化的水域,与周边地区排入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2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据悉,到2016年6月1日,“限塑令”已实施8周年,但塑料袋依旧泛滥成灾。结合材料及图,回答3~4题。
3.下列生产、生活垃圾,属于白色污染的是( )
①废报纸 ②除雪用的盐
③废旧农用薄膜 ④废旧电池
⑤丢弃的塑料膜(袋) ⑥一次性塑料餐具
⑦洗涤后排放的白色泡沫水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⑦
4.新型快餐盒以各种谷物秸秆为原料做成,用过后直接转化为牲畜饲料或肥料。与传统的一次性塑料餐具相比,使用新型快餐盒突出的优点是( )
A.新型快餐盒容量更大 B.减少了白色污染
C.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D.新型快餐盒更加美观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城市中主要是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农村中主要是废旧农用薄膜。第4题,使用新型快餐盒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白天噪声值大于60分贝时,就构成噪声污染。右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值线(单位:分贝)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
A.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B.森林公园和娱乐场所
C.网吧和体育场 D.学校和锯木场
6.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盛行风的影响 B.绿化带的作用
C.河流的影响 D.声波传播自然减弱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城市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图中M处是点状污染源,可能是工业生产、建筑施工或社会活动造成的;N处是线状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造成的。第6题,图中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最有可能是绿化带的作用,因为绿化带可以减弱噪声。
TSP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微米的固体颗粒物,它本身是一种污染物,同时又是其他污染物的载体。读“某地两日TSP浓度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其中有一天是雨天),完成7~8题。
7.关于TSP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TSP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相一致
B.TSP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完全相反
C.TSP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高峰值
D.气温越高,TSP的浓度值也越高
8.关于TSP浓度的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午时TSP浓度较低的原因是此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大减少
B.雨天时TSP浓度较晴天高
C.天气对TSP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影响不是很大
D.当近地面形成逆温时,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值就较低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对比两图中的TSP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8题,中午TSP浓度较低的原因为气温升高,大气对流旺盛;雨天时TSP浓度较晴天低,因为降水使得TSP的数量减少;当地面形成逆温时,大气颗粒物不易扩散,浓度会升高;天气对TSP浓度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10.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减轻了淡水变咸
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
C.减轻海洋污染
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仔细读取图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面下沉,对于沿海地区而言,会导致海水入侵;温室效应的表现就是全球变暖;沿海地区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污染排放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海洋污染。第10题,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会减轻淡水变咸,使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提高,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二、综合题(共40分)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承德是我国大型钒钛磁铁矿基地,钢铁冶金工业发达。2015年2月26日,环保部约谈承德市长,指出承德大气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承德市是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唯一一个2014年空气污染不降反升的地市。
(1)列举承德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提出承德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答案 (1)钢铁冶金等工业生产;生活燃煤取暖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工地粉尘、风吹扬尘。
(2)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答对3点即可)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承德是我国大型钒钛磁铁矿基地,钢铁冶金工业发达,势必导致工业排放污染物多。承德位于我国北方,生活取暖以燃煤为主,加之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粉尘等导致承德污染严重。第(2)题,防治措施可以从减少尾气排放、推广新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生物措施防治、加强治理、立法等方面进行作答。
12.浙江省政协调研组专门对浙北、浙东和浙中236.5万公顷农用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数据触目惊心: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占20%。属轻度、中度与重度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8.12%、9.04%、1.61%,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调研发现,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污染农田,直接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下图是“杭州城郊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比较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的差异。
(2)说明防治农田污染的主要措施。
答案 (1)稻米铬和砷超标严重;蔬菜三种重金属和砷都超标,其中铅超标最多。
(2)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加强管理;依法治理。
解析 第(1)题,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的差异直接读图可以看出。第(2)题,一方面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另一方面加强管理。
13.我国水质分为五类:Ⅰ类为最好,Ⅲ类以下水质恶劣。左图示意2011~2016年我国某淡水湖围网养殖面积和水质等级变化,右图为围网养殖景观。读图回答问题。(15分)
指出图中围网养殖面积与水质的关系;并从围网养殖角度,简述防治该湖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答案 关系:围网养殖面积越大,水质越差。
措施: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污染物的清理;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养殖面积;实行低密度围网养殖;提高水质保护的意识,加强养殖管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Ⅰ类为最好,Ⅲ类以下水质恶劣。读图分析,围网养殖面积越大,水质越差。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从围网养殖角度看,防治湖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污染物的清理;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养殖面积,实行低密度围网养殖;提高水质保护的意识,加强养殖管理等。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1~2题。
温室气体 浓度(mg/m3) 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 85 2.2 50~102 3 400~1 5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 29 0.000 31 0.25 120 270 6
1.“用爱温暖世界,而不是二氧化碳”。四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 )
A.二氧化碳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2.摒弃传统增长模式,倡导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下列符合“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思想的做法是( )
①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②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③推广节能技术和无氟产品 ④保护植被,积极植树造林 ⑤讲究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直接比较数据即可判断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第2题,石油和煤炭都属于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一次性用品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完成3~4题。
占全国的百分比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3.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的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4.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经多年研究、论证和规划,我国正在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答案 3.B 4.C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明显看出我国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则是南少北多,水土资源明显不匹配,为此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图中湖面数值为负值,低于海平面;等值线南密北疏,由此判断地势北缓南陡;湖面不断萎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因湖水减少,含盐量上升。第6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存在,但变迁跨度达1万年,时间跨度大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
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7~8题。
7.漫画描述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空洞
8.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B.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和生活中大量废热的排放
C.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D.石油烃废气的大量排放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漫画中的冰、企鹅和即将被淹没的楼群是题眼,说明漫画描述了南极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的现象,这是温室效应的后果之一。第8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引起酸雨;石油烃废气的大量排放产生的是光化学烟雾;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和生活中大量废热的排放是热污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能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10.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河西走廊,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而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第10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原因),又有人为因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以人为因素为主。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关于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生产规模扩大,势必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D.减轻了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答案 11.D 12.C
解析 第11题,煤炭的深加工,增加了附加值;煤炭的气化,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二氧化硫等气体的部分回收,提高了煤炭的利用率;图中涉及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发生转移。第12题,生产结构的变化,改变了生产方式,只是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由于减少了煤炭的外运量,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将增多,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从而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全社会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14.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15.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的做法是( )
A.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以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经济的需要
B.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C.为了保护环境,可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D.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答案 13.D 14.C 15.D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了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错;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⑤环节箭头是双向的,其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单方面减缓碳排放的速度;再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D选项正确。第14题,人工增雨不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建设水电站后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燃煤取暖会加剧大气污染,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的原因是火电站要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第15题,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完成16~18题。
16.绿色冰箱的推广使用可以(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大气的温室效应
B.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
C.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从而减轻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D.减少废热的排放,从而减轻大气的温室效应
17.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生产只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
B.研制可在自然界中分解的包装袋过程不属于清洁生产
C.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预防拓展到生产全过程,而无需回收废弃物
D.要实现生产过程、产品使用过程和最终报废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18.“白色污染”的产生是与清洁生产相违背的,它是指( )
A.冶炼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烟尘
B.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废弃物
C.包装材料生产、使用中产生的塑料废弃物
D.建材厂生产中产生的粉尘
答案 16.C 17.D 18.C
解析 第16题,氟氯烃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引起臭氧层空洞,绿色冰箱的推广使用可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保护大气臭氧层。第17题,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控制污染。第18题,“白色污染”特指塑料污染。
二、综合题(共4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3分)
近年来棕榈油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不断攀升,大大促进了印度尼西亚棕榈油的生产。目前,印度尼西亚已成为世界上棕榈油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1)简述印度尼西亚棕榈园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2)说明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措施。
答案 (1)热带雨林面积减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水循环,气候变干;温室气体增加;焚烧森林开荒易引发森林大火、增加雾霾天气。
(2)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禁止非法采伐;控制棕榈园建设规模,发展生态旅游等保护性开发,恢复天然植被;在棕榈园营造仿生生态系统(模拟雨林生态),减少生态破坏;加大雨林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解析 (1)棕榈园建设必然要扩大种植区域,破坏热带雨林,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借鉴破坏巴西热带雨林带来的后果的知识来回答。从对雨林本身的影响、生物、土壤、水循环等方面分析。(2)保护热带雨林,既是环境问题,又是经济发展问题。既要政府决策又要有公众参与。从立法到执法再到具体措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聚居地。近几年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立工业园区,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蒸发后的沉淀物直接埋在沙漠里面,使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简述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造成地下水污染;造成土壤污染;造成大气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2)措施:加强立法,严禁相关企业非法排污;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抓紧时间对现有废水、底泥等污染物开展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污染扩散。
解析 (1)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沙漠水分下渗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进而造成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2)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首先要加强立法,严禁相关企业非法排污。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抓紧时间对现有废水、底泥等污染物开展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污染扩散。www.
章末整合
教材P3 活动思考
1.北京市在奥运期间临时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控制施工扬尘、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对空气、阳光、人口、工业、交通等环境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2008年8月份,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水平下降45%,奥运会的17天中,污染物浓度下降50%,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创造了10年来最好水平。
2.学校、机关、商业中心、公园等处的环境质量较好。因为这些地方的大气、水等很少受到污染。而大型钢铁厂、化工厂、采矿区、垃圾场附近的环境质量较差,水源和大气受污染较重。
3.报纸、电台、电视台、各级党政和环保部门、网络、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告亭等。
4.环境质量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举例略。
教材P4 活动思考
(1)(3)属于原生环境问题;(2)(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理由略。
教材P14 活动探究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而这时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材P15 活动思考
1.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略。
教材P17 活动探究
1.增加喂养牲畜的数目。
2.同样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
3.不会。如果这片草场上放养的牲畜数量无限制地增加,牧场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并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www.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
(1)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环境因素
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考 自然环境是否指不受人类影响的纯自然的环境?
答案 不是。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自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那些受人类影响轻微,仍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自然环境。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4.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探究点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从1984年到199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仿佛一个巨大的温室,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应有尽有。“生物圈1号”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顾名思义,“生物圈2号”就是一个“迷你地球”。
(1)这个“迷你地球”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 (1)社会环境。 “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2)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反思归纳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概念 特点 举例
自然环境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原始性、自然性,人类没有干预、影响或很少干预、影响,或影响不明显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部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
社会环境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经过长期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 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对点训练一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社会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其他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第2题,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点训练二 环境因素
3.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要素的是( )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会、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
D.阳光、空气、水
4.下列事物中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
A.科学技术 B.生物
C.生产力 D.足球场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因此社会、村落、动物园、梯田、水产养殖是社会环境,而土地、岩石、矿物、丘陵、缓坡、阳光、空气、水属于自然环境。第4题,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人类没有干预、改造,或很少干预、影响,或影响不明显的环境因素。科学技术、生产力、足球场都是人类创造或改造的。
对点训练三 环境质量
5.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原因
B.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C.人为原因
D.大力植树种草
6.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 )
A.地震、火山爆发
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围湖造田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第6题,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课时作业
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3.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 第1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2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是生物环境。第3题,城镇是人类居住和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地理环境。
若尔盖,意思是牦牛喜欢的地方。相传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公元815~838年)时期,派大臣征伐边境留守今若尔盖地区,它曾拥有250万亩的湿地,现在大面积萎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下列地理要素中不属于若尔盖地区环境要素的是( )
A.阳光 B.大气
C.生产力 D.宇宙
5.若尔盖湿地的面积不断萎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太阳活动频繁 D.过度抽取地下水
6.如果若尔盖地区无限制地增加羊群数量,将直接影响________环境的质量( )
A.大气 B.土壤
C.生物 D.交通
答案 4.D 5.B 6.C
解析 第4题,环境要素仅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整个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而并不是泛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环境,如宇宙、太阳系等。第5题,环境质量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原因。第6题,羊群无限制地增加,将直接导致植被的破坏。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答案 (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解析 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修建,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8.结合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材料二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
(1)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2)图甲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3)图乙中的组成要素与图甲相比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4)图丙与图甲相比又增加了哪些要素?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怎样?
答案 (1)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得来的,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2)组成要素有阳光、空气、水、土地、生物等,这些都是自然要素,它们构成了自然环境。
(3)图乙中出现了农田、房屋、道路等,它们已不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它们构成了社会环境。
(4)出现了高楼大厦、城市风光等,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可知,这里所指“自然因素的总体”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二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www.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相互关系
(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的发展趋势
(1)良性发展:人类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2)恶性发展: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思考
1.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会带来环境问题吗?
答案 如果合理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会得到保护和改善,不一定产生环境问题。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对自然的态度 依赖自然、敬畏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 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人类行为 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 谋求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尊重与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思考
2.为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做?
答案 节约用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出行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不吃野生动物等。
探究点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产生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箭头 C、D表示的含义: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资源 ②燃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 (1)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 人类作用于环境
(3)环境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生物物种锐减 臭氧层破坏 酸雨
(4)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
反思归纳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图的分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⑥⑧表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探究点二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探究活动 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该漫画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漫画说明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人与人、个人与群体间的利益应如何调整?
答案 (1)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任何人对待环境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环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会限于个人,而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 ①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②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 ①任何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其环境效应都不会限于个人,而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②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 ①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②意识到人类对后代承担着道德义务与责任
对点训练一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2017年3月25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今年地球一小时日的主题为“蓝天WE来”。回答1~2题。
1.“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要意义是( )
A.全球可大量减少CO2排放
B.全球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
C.唤起人们关注美好的夜空
D.唤起人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2.为了实现“蓝天WE来”的目标,我们应( )
①少使用私家车 ②多使用清洁能源 ③使用一次性餐具 ④多食用绿色产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地球一小时”活动可节省的能源和减排的CO2数量有限,其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2题,少使用私家车和多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废气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使天空变蓝。
对点训练二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4.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c表示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第4题,a表示资源开发,煤的开采容易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沉降。
对点训练三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文明
6.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矿产、能源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资源,因而在工业文明时期,对矿产、能源的依赖性最强。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使人类文明的经济资源发生变化,这与科技的进步有关。
课时作业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表示①②③④中②处所填内容的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2.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内容及箭头的指向,可判断出①表示物质资料生产,②表示改善环境质量,③表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表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类应合理地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能源;人类应在尊重和善待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4.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3.B 4.C
解析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五届长三角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与管理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园林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车生泉围绕“全球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建设”三方面做了题为《城镇绿地低碳规划与建设途径》的主题报告。据此回答5~6题。
5.该主题报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哪一种态度(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6.下列做法符合该主题报告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围湖造田
C.陡坡开垦 D.挖掘“发菜”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战略”体现了人们善待自然的态度。第6题,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2016年世界地球日主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态度(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4)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1)C (2)C (3)A (4)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解析 第(1)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3)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第(4)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认为,人是大自然之主,人有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人地思想,在其指导下的人类采取征服自然的态度。
8.结合“我国某地农村生态农业实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该地农民生活用的能源是________。
(2)分析图中农业模式突出的优点。
(3)在我国被称为“生态农业第一村”的是留民营村,请指出它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答案 (1)沼气
(2)降低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3)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产业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利用的是清洁能源——沼气。第(2)题,这种生态农业有利于净化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且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3)题,答案合理即可。www.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2.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3.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1)依据:产生原因。
(2)分类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原因
(1)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危害
思考
1.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一定会造成环境污染吗?
答案 不一定。只有当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才会造成污染。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类型 主要原因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酸雨污染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 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直接损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排入氟氯烃等物质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灭绝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土地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1)主要特点
①事故带有突发性。
②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案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
思考
2.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人为原因:主要是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破坏植被。
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究活动 读“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及土地利用图”,完成(1)~(2)题。
(1)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原因可能有( )
①开矿 ②人口增加 ③气候湿润 ④过度开垦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2)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气候干燥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土壤酸化 ⑤沙尘暴增加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1)B (2)D
反思归纳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引起的。
(1)工业生产的发展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究点二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 (1)人类为什么致力于臭氧层的保护?
(2)我国的酸雨类型以什么为主?
答案 (1)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减轻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在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的比重大。煤炭燃烧会释放大量硫氧化物,所以形成硫酸型酸雨。
反思归纳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问题 区别 联系
含义 产生机制 表现方式 具体成因
环境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药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使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等有害气体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和过度捕猎
对点训练一 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2题。
1.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为( )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
2.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A.排放废弃物有关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左图反映的为大气污染,右图反映的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第2题,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的。
对点训练二 全球性环境污染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水体污染 D.水资源短缺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高山雪线上升 B.各地降水增多
C.酸雨危害加剧 D.陆地面积增大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图中说明北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这与全球变暖有关。第4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会使高山上的冰雪融化,雪线上升;全球变暖会影响各地降水的变化,但不会使各地降水增多;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全球变暖不会使酸雨危害增加。
对点训练三 大面积生态破坏
读下列材料,完成5~6题。
①全家老少齐上阵/更招呼左邻右舍/雪亮的尖锄粗暴挺进/而青草被蹂躏/土地在呻吟/那滴滴汗融进血痕/风干后/卷起飘飘沙粒/那一双双眼却毫不在意。
②水源不足,是这地方唯一令人望而生畏的缺陷。地下水位相当的深,因此井就成了无价之宝。
③山下良田苦不多,耕来山顶做旋螺。
5.材料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材料③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渍化 D.地面塌陷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材料①中的“卷起飘飘沙粒”和材料②中的“水源不足”是关键词。第6题,“耕来山顶做旋螺”描述的是陡坡开垦梯田的景观。
课时作业
1.下列现象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山东的蔬菜遭受寒潮袭击而损失惨重
B.云南发生严重旱灾导致土壤失墒
C.江苏太湖再次暴发蓝藻,居民用水困难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发生5.1级地震
答案 C
解析 江苏太湖暴发蓝藻,居民用水出现困难,是因为工农业及生活排放大量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是一种水污染现象,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属次生环境问题。A、B、D三项涉及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3.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得以解决
答案 2.B 3.A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和牧场的面积在增加,而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在减少,这与人口增加后对农牧产业的需求增加有关。第3题,森林和草原面积的减少,会使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频率增加,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4~5题。
4.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C.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
D.物种减少,水土流失
5.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是( )
①无限制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矿产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资源枯竭主要是因为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第5题,山地缓坡修筑梯田,既可取得经济效益,也可保持水土,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6~8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 B.乙 C.丙 D.丁
8.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答案 6.C 7.D 8.B
解析 第6题,诗句①描述的是英国与挪威虽远隔北海,但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诗句②描述的是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7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8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全球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
10.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答案 9.B 10.B
解析 第9题,全球温度升高3℃后,北半球中、高纬度因雨水增多粮食产量普遍增加,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粮食产量普遍降低。第10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但却因气候变暖成为粮食产量增幅较多的地区,可判定西亚地区有可能降水增幅最大。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对我国保护臭氧层工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要求,2015年前淘汰甲基溴,在2015年冻结含氢氯氟烃、2040年实现全面淘汰,要实现这些国际履约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十分艰巨。
(1)《蒙特利尔议定书》主要是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为什么会对两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较严重?
(2)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们怎样为新时代“女娲补天”尽一份力?
答案 (1)南北两极气温低,对流活动弱,对流层高度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易到达平流层,破坏此层的臭氧。
(2)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产品;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推动绿色家庭、绿色社会建设。(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两极地区臭氧层易被破坏,是由对流层高度低、空气流动弱等造成的。第(2)题,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主要是从制冷设备的使用上进行控制,此外还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
12.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甲地坡度较大,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所以甲处植被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靠近海洋,夏季来自海洋的风速大,所以乙处植被的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地海浪侵蚀海岸,所以丙处植被的主要功能是固沙阻浪。(2)荒草地开垦成耕地,破坏植被,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华北地区农业需要灌溉,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易造成水污染。
13.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甲 乙 丙 丁
粤 ☆☆ ☆☆ ☆☆☆☆
川 ☆☆☆ ☆ ☆☆☆
新 ☆ ☆☆ ☆☆☆☆
晋 ☆☆☆☆ ☆☆☆ ☆ ☆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哪种环境问题?
(2)分析丁问题在粤最严重的原因。
答案 (1)甲—水土流失;乙—寒潮;丙—土地荒漠化;丁—酸雨。
(2)工业发达且分布集中,酸性气体排放量大;气候湿润,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
解析 第(1)题,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广东省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加上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新疆和山西省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受寒潮的影响。第(2)题,酸雨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排放大量酸性气体;二是降水多。www.
章末整合
教材P47 活动探究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
2.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
3.山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这里植被稀疏,因而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教材P49 活动思考
(2)(1)(3)(5)(4)
教材P52 活动探究
1.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2.倡导低碳生活,降低能源消耗,以减少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减少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轻森林和污染压力;不食用、不购买、不采集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包括服装、家具、装饰品、化妆品等),特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减少生物资源的消费;不引进没有经过风险评估的外来物种,防治生物入侵;遇到非法捕猎、食用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事件,要勇于举报;进行垃圾分类,减轻环境污染;在旅游、野外活动时注意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河流,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材P53 活动实践
1.略。
2.对农户来讲,“退耕”意味着农户原有承包的耕地要从粮食及其他作物的生产中退出,将给农户带来一定的利益损失;同时造林种草意味着农户需要投入必要劳力、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同样意味着未来收益的损失。
3.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的治本之策。
4.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实施退耕还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P54 活动探究
利: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生产用能问题,为水力发电而修建的水库大坝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弊:一次性投资很大,可能要淹没耕地、搬迁居民等。
教材P54 活动实践
甘肃省西峰南小河沟综合治理措施:
方针 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保塬 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 营造护田林网(用材林和果林为主),林粮间作、果粮间作 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护坡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固沟 在主要沟谷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各支沟分段造防护林,固定沟床,拦截坡面和上游泥沙,稳定坡脚
教材P55 图3-14 中国自然保护区徽章
自然保护区徽章的主体前景是一双手,背景是地球的图形。通过相互交握的手,利用明暗以及色彩的差异,勾勒出一条由远及近奔腾不息的河流。远处的蓝天一望无际,近处的绿地欣欣向荣,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谐。双手体现出保护的含义,既是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又是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同时表达了自然保护需要人人参与的深层含义。标识周边是自然保护区的中英文名称,底纹用中国传统图案云水纹作为装饰,强调了地域性和唯一性。www.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2.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3.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基本概念
(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的集合。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的总和。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思考
1.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有何区别?
答案 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它是由生物群体和无机环境组成的。
二、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的持续性的动态平衡。
2.特征
(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形成食物网。
(4)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思考
2.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食叶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林木受害,这种信号传递给食虫鸟类,促使其大量繁殖,捕食昆虫,从而使昆虫数量得到控制,于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逐步得到恢复。
三、受损生态系统
1.成因:受自然和人为干扰。
2.表现: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思考
3.森林破坏以后会引起哪些连锁反应?森林破坏以后可能产生哪些具体后果?
答案 不良连锁反应:森林减少→生态退化→部分物种消失→气候恶化→森林减少。 具体后果: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增多、恶性杂草繁生、温差发生变化、降水减少、相对湿度下降、雾日减少、环境日趋恶化。
4.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案 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危害有: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探究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落基山谷。1872年3月1日,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黄石公园不仅有原始的森林草地景观、珍稀的野生生物,而且还有3 000多处温泉。
材料二 黄石公园堪称野生动物的宝库。唯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大规模捕杀,狼在此已经绝迹,而麋鹿、驼鹿等大型鹿群成倍增长,植被遭到破坏。1995年1月,美国从加拿大引进8头灰狼,放归大自然。计划放归15头灰狼,通过自然繁殖,到2002年使其增至100头,恢复生态平衡。
(1)黄石公园大规模捕杀狼以后,植被为什么会遭到破坏?
(2)引进大灰狼以后,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3)1988年,一场森林大火差不多烧掉了公园的一半。有人说:“与其让这些可贵的森林被野火吞噬,还不如伐取、利用起来。”但另一部分人坚决反对,认为森林火灾和伐木是两回事。试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作一评判。
答案 (1)狼以麋鹿、驼鹿为食,麋鹿、驼鹿以植物为食。大量捕杀狼,麋鹿、驼鹿成倍增长,所以植被遭到破坏。
(2)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狼、麋鹿、驼鹿、野牛、熊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空气、水分、养分、太阳光热等。
(3)伐木是将物质与能量取走,要在高海拔地区恢复这些营养物质则是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因此,伐木造成的生态平衡破坏,恢复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森林火灾产生的灰烬补充土壤的养分,森林火灾也吞噬了危害植物生长的害虫,间接保护了没有遭受火灾的林地。
反思归纳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组成 概念 关系
生物种群 是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是一定区域相同物种的集合 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是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是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 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是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包括生命系统)和其生存环境(包括非生命系统)的集合
(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养分、空气、水、温度因素
食物链 指通过食物关系把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连接起来。任何食物链都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以食物关系为基础的,它们成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食物网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探究点二 生态平衡
探究活动 根据下面“澳大利亚食物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填上括号内供选择的次级消费者(狮、虎、豹、狼),如认为均不恰当,请说明理由。
(2)根据图中食物网,牧羊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皮制成品价格高,因此其遭到滥杀。你认为应该对袋鼠采取怎样的措施?
答案 (1)均不恰当。澳大利亚缺少大型哺乳动物,羊、野兔也是外来带入的。
(2)缺少大型哺乳动物,羊无天敌,自然放养,草场资源丰富 野兔大量繁殖,与羊争食
(3)有计划捕杀,保持数量稳定。
反思归纳 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表现:①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②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③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而形成食物网;④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2)特点: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3)过程: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过程
方向 单向 循环流动
特点 收支平衡
对点训练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平衡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5题。
1.该图中的各地理要素可以构成一个( )
A.生物个体 B.生物种群
C.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区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
A.2 B.3 C.4 D.5
4.该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包含________类生物种群( )
A.2 B.3 C.4 D.5
5.如果该区域大量捕杀蛇,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青蛙数量减少 B.害虫数量减少
C.老鹰数量增加 D.作物产量大减
答案 1.D 2.A 3.A 4.D 5.B
解析 第1题,图中既有生物成分,又有非生物成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2题,图中的植物①利用太阳能、水、土、空气等非生物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第3题,图中显示出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和植物—兔—鹰两条。第4题,该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包含5类生物种群。第5题,蛇大量减少后,青蛙因天敌数量减少而大增,害虫数量相应减少;鹰以蛇为食物,蛇减少后,鹰可以兔为食物,数量变化不会很大。
对点训练二 受损生态系统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70年,在美国开巴高原467平方千米的土地范围内,生活着4 000多头鹿,同时有少量美洲狮和狼在此活动。人们为了繁殖更多的鹿,便开始捕杀狮和狼,到1924年,这两种肉食动物几乎绝迹,鹿群迅速繁殖到10万头。可是经过两个年头,鹿群减少到6万头,到1939年只剩下1万头。
(1)写出开巴高原上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24年鹿群迅速繁殖、数量大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狮和狼绝迹以后,鹿群数量又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该食物链上狮和狼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草→鹿→狼和狮
(2)狼和狮被大量捕杀,鹿群失去天敌
(3)鹿群数量太多,破坏了草场,因饥饿而死
(4)控制鹿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课时作业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这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生态变化写照。据材料回答1~2题。
1.内蒙古草原中的一片草地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生物群落
C.一个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2.要想使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一片草地由在此生活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第2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远多于动物的数量。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A.桑 B.基 C.蚕 D.鱼
4.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 )
①桑 ②基 ③蚕 ④鱼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级动物。
生物入侵,也称为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的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北美一枝黄花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根本原因是( )
A.该地区气候暖湿,适宜其生存
B.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一枝黄花在该地区没有天敌制约
D.一枝黄花在新环境发生了变异
6.水葫芦入侵我国后,在南方水域暴发,而在北方水域却未形成生态灾难。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一枝黄花作为外来物种,在中国没有天敌,导致其迅速蔓延。第6题,考虑到我国南北方的差异,气候差异是导致水葫芦在我国南北方入侵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读下图,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
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左右
D.以上说法都正确
9.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 7.B 8.C 9.B
解析 第7题,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使哺乳动物受威胁的比重达60%,A项错;哺乳动物灭绝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速其灭绝,C项错。第8题,鸟类受威胁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其他都不是主要原因,北美候鸽的灭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人类活动加速了北美候鸽的灭绝进程。第9题,无论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是其受威胁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应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的减少,不一定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中部、南部的亚热带森林和岩石山脉中,大约有四千只野生华南虎(亦称中国虎)。目前,华南虎几乎在野外灭绝。2003年拯救中国虎基金会先后将四头动物园内的小华南虎从中国输送到南非老虎谷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老虎谷保护区的创建人斯图尔特先生和全莉女士在这里资助组建起一支国际顶尖野生动物保护执行团队,开始这一项最值得也是最有意义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材料二 南非老虎谷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1)说出老虎谷保护区选择在南非的优势条件。
(2)简述保护华南虎的意义。
答案 (1)与原栖息地纬度数相同,气候条件相似;有广阔茂密的森林、草原;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优秀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野生动物保护技术和经验丰富。
(2)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
解析 (1)选择在南非是因为有相似的生存条件;另外材料中提示了技术条件。(2)该题可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角度分析。
11.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_______(生产者或消费者),猫头鹰属于________(生产者或消费者)。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 (1)生产者 消费者
(2)草 太阳辐射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二氧化碳(气体) 光合 呼吸www.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采取的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1)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后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考
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2.原因: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类型 含义 有效办法 目的
就地保护 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方式 建立自然保护区 维护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以及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迁地保护 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思考
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
答案 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探究活动 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30~20
40 30 80~50~40
60 60~50~30 95~80~70
80 75~60~50 98~89~80
≥90 70 100~95~90
(1)植被覆盖率和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植被破坏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植被覆盖率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在山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沟壑中修建________________。
(5)黄土高原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矿产)资源,因此,在开采这一类矿产时要有计划地________________,开展矿区________________工作,避免因采矿引起大规模水土流失。
答案 (1)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也在增加(答呈正相关亦可)
(2)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水土流失
(3)降水 风 地形 土壤
(4)工程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生物措施 封坡育林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 淤地坝
(5)煤炭 存放表土 土地复垦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森林的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第(2)题,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使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相反植被遭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第(3)题,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降水、风、地形、土壤,这些因素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第(4)题,由于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就要在工程、农业技术、生物措施等方面做好工作。第(5)题,黄土高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开采煤炭尤其是在露天开矿时,应做好表土存放工作,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农业技术措施 改良灌溉方式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施肥、选育良种、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地膜覆盖等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与建设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牧区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牧
开发风能、太阳能、农村小水电、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探究点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究活动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如果申请专利,他将超过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墨西哥电信大亨)、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沃伦·巴菲特(美国著名投资人)等人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3)题。
(1)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2)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黑土地肥沃的土壤培养优质水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第(2)题,培育水稻良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海南岛热量丰富,复种指数高。第(3)题,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直接、间接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对人类影响极大。
反思归纳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质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点训练一 保护植被的措施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在一起,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为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对荒山应( )
A.综合治理与开发 B.全面封山育林、育草
C.修筑梯田 D.烧荒耕种
3.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压力很大,为此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第2题,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全面封山育林、育草不现实;陡坡修筑梯田成本高,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烧荒耕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环境负担,故不合适。
对点训练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6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联合国设立“生物多样性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最大限度地开发生物资源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确保世界粮食安全
D.禁止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
5.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么快的灭绝速度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不断增长 ②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生物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上建立了很多基因库,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B.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C.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D.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
答案 4.B 5.A 6.C
解析 第4题,当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第5题,在自然状态下,也会有物种灭绝,但速度要慢得多;题目中的“这么快”是题眼,应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思考。第6题,“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才是建立基因库的最主要的目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的做法是错误的。
对点训练三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7.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
(3)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欧洲表现较突出的是________。
(4)环境问题乙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上游地区该环境问题对地区A造成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丙 甲 乙 丁
(2)黄土高原
(3)丙
(4)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 河湖淤浅,洪涝加剧
解析 第(1)题,思路分析如下:
第(2)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3)题,欧洲经济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多,降水丰富,酸雨危害严重。第(4)题,乙为水土流失,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地区A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河湖蓄水能力变差,易发生洪涝。
课时作业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饲料 ②b—养禽 ③c—秸秆 ④d—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③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1.B 2.A
解析 a代表为养禽业提供饲料;b代表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发展沼气;c代表秸秆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最终以废渣液的形式回归土壤,增加土壤肥力;d是用沼气发电改善农村的生活用能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读下图,分析回答3~4题。
3.该图表示的主题是( )
A.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B.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C.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
D.森林资源的分布
4.图中A、B两地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 荒漠化
C.草场退化 荒漠化
D.荒漠化 水土流失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分析图示地区,图例所示阴影地区是我国农垦区与牧区的交界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较为严重,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区。第4题,图中A地处于塔里木盆地边缘,B地处于黄土高原,据此判断各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1973年长江沿岸刀鱼产量为3 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10年80吨,2011年12吨。2012年长江刀鱼开捕已经超过20天,镇江渔民却一点收获也没有。由于产量稀少,当下刀鱼卖到最高8 000元的单价,冲上了天价的宝座。据此回答5~6题。
5.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B.刀鱼生长周期长,目前处于幼鱼阶段
C.长江含沙量增加,不利于刀鱼生长
D.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6.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 )
A.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B.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C.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D.增加氮磷饵料投放量,使刀鱼生长加速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由于刀鱼价格昂贵,吸引渔民大肆捕捞,导致刀鱼数量急剧减少。第6题,只有限定捕鱼量和捕鱼期,才能实现刀鱼的可持续捕捞。
江西鹰潭市把农村垃圾处理视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经过两年多的强势推动,95%的自然村有效治理了垃圾污染问题,其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用垃圾作原料养蚯蚓,用这些蚯蚓养殖青蛙,实现了生态处理垃圾。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蚯蚓处理垃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符合生物循环原理
B.不适合现代工业垃圾的处理
C.费用较高
D.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8.蚯蚓垃圾处理场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B.产生有机肥,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C.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污染
D.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9.生物降解是自然净化的一个生要机理和途径,下列关于生物降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
B.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
C.将生物降解应用于垃圾处理工艺,会使垃圾得到完全处理,不会产生其他问题
D.利用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垃圾,不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答案 7.C 8.A 9.B
解析 第7题,蚯蚓不仅能吃掉食物垃圾,且蚯蚓制造的“副产品”,如排泄物和脱落的表皮,是草坪极好的肥料。这一过程符合生物循环原理,且费用较低,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但这一过程不适合现代工业垃圾的处理,如发电、生产沼气、生产有机复合肥料等。第8题,蚯蚓能减少70%的有机垃圾,而且消除了垃圾的臭味,因此,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了环境。B、D两项属于经济角度,不属于对环境的影响;C项明显错误。第9题,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如塑料。因此,生物降解不会使垃圾得到完全处理;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也可能造成某些污染物的蔓延,带来更多的危害。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青海湖湿地和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主,是我国最早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但青海湖区目前存在湖区水位下降且水质恶化,周边沙化面积扩大,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简述解决目前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流域内封山育林育草,提高涵养水源能力,确保入湖水量;防止水体污染;严格控制湖区及周边工程建设,防止沙化面积扩大;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生产规模(退耕退牧还湖还林草);正确引导旅游业发展,防止过度开发;加强宣传和环保执法,提高居民和游客环保意识与法律观念;加强环境监测与研究,实施科学保护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解析 目前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湖区水位下降且水质恶化,周边沙化面积扩大,湿地面积逐渐减少。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方面做起。
11.下图为“我国某种土地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土地资源是__________,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该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其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防治该土地资源退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草场资源 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
(2)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3)退耕还草;建人工草场;规定合理载畜量;合理放牧。
解析 (1)读图,该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和青藏高原区,所以该土地资源是草场资源。主要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2)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土地退化严重的原因是草场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主要人为因素是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再生能力。(3)防治草场的退化,有效措施是退耕还草,建人工草场;规定合理载畜量,合理放牧。www.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定位]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突出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森林覆盖率低。
(2)人均拥有量少。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东南多,西北、华北较少。
(4)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5)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1)草原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二位。
(2)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思考
1.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答案 主要分布地区:①全国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天然林为主;②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以天然林为主;③东南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
三、水土流失
1.我国的水土流失
(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
(1)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思考
2.新疆地区会发生水土流失吗?
答案 虽然新疆地区深居内陆,但也有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风、冻融等现象,存在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现象,因此,新疆地区也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四、土地荒漠化
1.分布地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2.影响因素
(1)重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但其作用过程比较缓慢。
(2)主导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3.危害
(1)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3)形成沙尘暴影响其他地区。
思考
3.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 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分缺乏,植被一旦破坏,水分很容易散失,但是恢复很难。
五、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现状
(1)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2.原因: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1)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
(2)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
(3)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
(4)土壤、水和空气污染。
探究点一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图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现有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面积天然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处荒漠化与清代的什么政策有关?
答案 (1)人口剧增,所需耕地面积扩大,天然林遭破坏。
(2)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
(4)“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移民守边,开放蒙禁”。
反思归纳 植被破坏的表现及危害
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西汾河流域的吕梁山脉曾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也是汾水的水源涵养地。现在的吕梁山仅在主峰附近存在一片森林,大片林区已不复存在。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造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4世纪时,一次山洪暴发,竟冲下百万棵大树。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
(1)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所述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渭水的流量已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你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山洪暴发,大量采伐,兴建土木工程
(3)森林破坏导致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气候变迁等
(4)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黄土疏松,易被侵蚀。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战争等。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
原 因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地面坡度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而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等
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开发陡坡地、过度垦殖、轮耕等;露天开矿等
危害 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破坏土地资源;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点三 土地荒漠化
探究活动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下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造成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答案 (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反思归纳
1.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形成与过程比较缓慢,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如下图所示:
2.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强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沙源——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形成沙尘暴的局地热力条件。
探究点四 生物多样性减少
探究活动 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的三百年间,地球上只有136个物种彻底消失,工业革命后,二百多年来已经有540个物种灭绝,尤其是最近一百年来,就接近400个。
材料二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近二百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分析生物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为原因:人类破坏草地、森林等生存环境,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给后代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
反思归纳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人类活动 造成的后果
森林砍伐、火烧、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工业、城市交通的发展(占用土地) 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和栖息地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
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 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外来物种的入侵 生态系统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
对点训练一 森林资源问题
2017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主题是“气候、人类、社会”。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包括( )
A.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 B.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C.增加用材林 D.为物种提供栖息地
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加用材林不属于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第2题,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可进行判断。
对点训练二 水土流失
下图为“长江流域不同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快
B.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小
C.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50年代的3倍
D.水土流失现象有所控制
4.水土流失现象对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有( )
A.台风灾害频发
B.河道更加畅通
C.河道通航能力下降
D.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图示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但速度减慢,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速度减慢。第4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水土流失与台风灾害无关。
对点训练三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浙江省温岭市,开展了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据此回答5~6题。
5.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C.热带雨林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6.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 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人类的猎杀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6题,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对点训练四 土地荒漠化
7.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其人为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乙,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冻融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我国荒漠化动态变化如图乙,其中引起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简析其原因。
答案 (1)新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风蚀 水蚀 盐碱化 风力
(3)盐碱化 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影响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由图乙可以看出盐碱化的面积呈增加趋势。
课时作业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场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近年来,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完成1~3题。
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3.近年来喇叭泉林场开展的林带建设,使得林场( )
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D 3.D
解析 第1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引水过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第2题,树木大量死亡,使生态安全屏障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向南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第3题,外围和内部林带建设,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大行距内耕作低秆农作物,林地间土壤熟化过程加速,水肥条件优越,沙棘和枸杞的生长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高于西部。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
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
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6.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A.多打机井,供应更多的牲畜饮水
B.减少人工草场,提高天然草场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答案 4.B 5.A 6.D
解析 第4题,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多,荒漠化程度低,草场生长条件好,载畜量高。第5题,题目反映的问题是过度放牧,使草场资源退化。第6题,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措施有限制牲畜数量,增加人工草场,草原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8.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第8题,盐渍化的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和干旱。
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提高;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解析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上的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其他植被破坏也比较严重;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加剧了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导致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10.结合材料和“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答案 (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 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等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植被破坏
(3)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解析 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现象、危害和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A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土质疏松、降水和植被破坏有关。第(2)题,沙漠形成除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人类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第(3)题,冬春季节,北部地区盛行强大的西北季风,在其作用下沙尘向东、向南扩展。第(4)题,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植被破坏后地面裸露、沙源多等方面因素有关。因此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www.
章末整合
教材P21 活动思考
1.水、森林、土地、鱼、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石油、铁矿、煤是非可再生资源。
2.略。
教材P24 活动探究
1.建设占用、灾毁耕地造成的损失属于实质性的;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损失属于暂时的。
2.有必要。退耕还林(草),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可以改变局地小气候,减少旱涝灾害。从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灾毁耕地。
教材P26 活动探究
1.“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只体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的作用。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市场协调”能体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积极影响,重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的作用,人类有能力改变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状况,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2.略。
教材P28 活动探究(上)
木柴、干草、煤炭(部分)、纺织面料的原料。
教材P34 活动实践
1.约旦的植树节是1月15日;西班牙的植树节是2月1日;伊拉克的植树节是3月6日;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委内瑞拉1905年决定每年5月23日为植树节;芬兰的植树节是6月24日;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也是国庆日);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日;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意大利1898年就决定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
2.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直到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
树形:(1)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文字:表示每年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教材P35 活动思考
根据现有材料,世界上类似的通过造林抵御荒漠化的工程还有许多,但只有罗斯福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究其根源,是因为美国的治沙之道不只是种树,而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针对1934年的特大黑风暴,罗斯福1935年下令并实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习惯称罗斯福工程),拨款7 500万美元,大致沿西经100度线种植了一条宽100英里、从北向南纵贯美国中部的防护林带。美国在实施罗斯福工程的同时还做了一系列工作:①成立了土壤保持局,鼓励各州采取土壤保护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监管;②农田免耕、休耕和粮草轮作等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③将数百万公顷易受旱灾的农田退耕还草,改为牧场;加上黑风暴肆虐的几年中,有几十万居民从中部大平原新垦地举家迁往西海岸,上千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自然退耕还草的机会;④在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地带设立了保护区。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和生态建设,这一地区的表土状况基本稳定下来,黑风暴没有继续肆虐。美国的“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借鉴作用。
中国还需要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监管;加大资金投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方面加强努力。
教材P38 活动实践(下)
1.略。
2.从土壤性质、当地气候、水源等各方面来看,一方面便于人类的耕作,一方面适合作物生长,同时人类的耕种操作不至于对生态造成明显损害的土地,就叫宜耕土地。
不一定。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开发行为,要坚决制止。如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禁止在大于25度以上坡地和自然保护区内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
3.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失,从而保护耕地面积。www.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4.了解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1)划分依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
(2)类型
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概念 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 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举例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资源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2.主要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危机 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③不合理利用以及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土地资源问题 ①耕地资源短缺; ②土地退化 人口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矿产资源问题 ①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后备资源不足;③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①人口多;②矿产资源储量有限;③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思考 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有些地区还会发生水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 水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人类使用水的数量超过水的更新速度,就会发生无水可用的情况,称为水源性缺水;如果人类污染水源,就会发生有水不能用的情况,称为水质性缺水。
探究点一 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问题
探究活动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
年份 耕地 (%) 园地 (%) 林地 (%) 牧草 地(%) 城镇居民 点及工矿 用地(%) 交通 (%) 水域 (%) 未利 用土 地(%)
2000年 28.9 2.6 32.4 6.1 5.5 1.8 7.3 15.4
2005年 28.3 3.2 32.9 6.5 6.0 1.9 7.4 13.8
2010年 28.1 4.2 37.2 1.6 7.0 2.1 7.8 12.0
材料二 我国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三 我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比重下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材料三,东部沿海省区市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区市是______。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答案 (1)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域 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
(2)水资源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3)福建省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比重小。
解析 第(1)题,由表中数据很容易看出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域比重上升,而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比重下降。第(2)题,图中省区市都位于我国东部,其中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分布北多南少;根据水土协调度的含义,南、北方都不协调。第(3)题,图中的福建省水土协调度最高,达4.0左右,主要原因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降水丰沛,同时山地、丘陵地形使其耕地比重较小,故单位面积的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较大。
反思归纳
1.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
措施 目的
开源措施 修建水库 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
跨流域调水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陷
废水处理再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海水淡化 解决沿海城市淡水不足
人工降雨 增加降水量
节流措施 工业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实行污水资源化
农业 改进灌溉技术
提高用水效率
2.我国耕地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
现状 耕地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少,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问题 耕地减少和退化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土地污染以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探究点二 我国的矿产资源问题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处,都被搞得支离破碎。
材料二 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泥石流危害严重。地面被冲刷成的沟谷多达上百条,使30%以上乡镇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三 我国有许多种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采矿时往往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1)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2)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 )
A.进口矿产,减少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量
B.集中开采富矿,关闭贫矿
C.大力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禁止开发陆地矿产资源
D.制止破坏矿产资源的恶劣行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答案 (1)B (2)D
反思归纳 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及产生原因
对点训练一 水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据此回答1~3题。
1.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2.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3.下列措施属于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是( )
①人工降雨 ②污水排入大海 ③发展节水农业 ④开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D 2.D 3.B
解析 第1题,全球性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2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方法主要是修水库蓄水和跨流域调水。第3题,人工降雨属于增加水资源,为“开源”措施,污水排入海洋会带来海洋污染,不能节约用水。
对点训练二 土地资源问题
4.《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强化土地宏观调控。规划期内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其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粮食出口 B.稳定粮食生产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控制乱占耕地
答案 B
解析 确保耕地面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多地少,稳定粮食生产是根本目的。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解析 由于该地区位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会使灌溉用水增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会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导致湖泊萎缩;另外农业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减少垦荒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对点训练三 矿产资源问题及原因
6.关于目前我国部分矿产资源面临耗竭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B.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D.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急剧增加
答案 A
解析 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使相同数量的矿产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延长矿产资源的利用时间。
课时作业
1.下列事物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钢铁 B.蜡烛
C.月球 D.天然气
答案 D
解析 理解自然资源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二是必须能被人类利用。钢铁和蜡烛都是人类加工制造出来的,月球目前还不能被人类利用。
2.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水能 B.耕地
C.金刚石 D.太阳能
答案 C
解析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①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但总量始终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其中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最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大量的耕地变成林地;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5~6题。
5.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根据“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可知,该国用水量大、降水丰富。第6题,该岛国面积小,人工降水不能完全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该岛国河流少,流程短,不适合跨流域调水;合理的措施是节约用水与循环用水。
7.“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用此法进行实验得出下表数据,阅读下表判断,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可以( )
某地冬春季节实验前后资料对比表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①增加地表径流量 ②减轻空气污染 ③增强土壤透气性 ④保持土壤水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之前和之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提高,大气中的悬浮质减少,因此②④正确。
8.关于造成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B.城市建筑用地不断增加
C.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D.随着耕地单产的提高,所需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答案 D
解析 造成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人口增长快;另一方面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9.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答案 B
解析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10.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根本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B.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C.矿产资源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D.人类面临矿产资源匮乏与枯竭的威胁
答案 D
解析 矿产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迅速地消耗着在地质年代富集并储藏起来的矿产资源。由于地质过程进行的极其缓慢,以致消耗的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于是人们称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由于矿产资源数量有限,因此,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就必然会使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威胁,故而要特别注意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卡皮诺说着说着,竟然潸然泪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上的光彩一点点消失了。……直到一群外国人来看我,他们嘴巴张成了‘O’型,叫道:“My God!不可能!怎么会这样,这还是一条河吗?”
材料二 地无半里平,人无三分钱,缺粮又缺水,遍地裸石岩。
材料三 (太谷县)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乾隆《太谷县志》卷三)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会导致______(填一种资源问题),如何应对该资源问题?(答四条即可)
(2)材料三描述的资源问题是______,材料二描述的现象会导致该问题出现吗?该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答案 (1)水资源危机(或水资源短缺)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工业;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
(2)耕地短缺(或人多地少) 会。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加速发展,耕地总量和人均量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环境污染等使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解析 第(1)题,“这还是一条河吗”是题眼,说明该材料描述的是水污染,它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第(2)题,“遍地裸石岩”是材料二的关键词,说明其描述的是水土流失;“民多而田少”则是材料三的关键词,说明其描述的是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
材料二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1)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2)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解析 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能源循环利用率低,能耗高。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图。
材料二 海河流域重点断面2014年连续3周水质情况表。
周期 pH DO (mg/L) CODMn (mg/L) NH3-N (mg/L) 本周 水质 主要污 染指标
2014年 第11周 7.93 12.8 6.8 1.02 Ⅳ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2014年 第10周 7.73 12.5 8.8 2.35 劣Ⅴ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2014年 第9周 7.98 13.8 11.3 1.99 Ⅴ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材料三 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91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
(1)历史上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__,该工程为我国正在投资建设的________________工程提供了便利。
(2)下图是材料一四条河流中某河河口流量过程线图,该河4~6月份径流量小的原因有哪些?
(3)分析上述材料,简述海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4)要解决海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1)京杭大运河 南水北调东线
(2)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生产用水量多。
(3)①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地均水资源量都少于其他流域;②水资源利用量大于拥有量;③水资源污染严重;④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⑤水资源严重短缺。(答出三条即可)
(4)跨流域调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限制发展耗水量大的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中水利用;防治水污染;雨季回灌地下水。(答出三条即可)
解析 第(1)题,根据水系分布即可回答。第(2)题,根据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图可以看出该地5月份流量达最小值,而8、9月份最大,说明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4~6月份径流量小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第(3)题,材料中主要对比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地均水资源量、水资源污染情况以及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叙述即可。第(4)题,本题考查水资源紧缺的解决对策,答案合理即可。www.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2.理解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措施。3.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的目的及原因。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植树造林。
2.防护林带的类型
3.防护林的目的
(1)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2)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思考
1.三种防护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答案 防风固沙林主要分布在荒漠化严重或面临荒漠化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源涵养林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水源地地区。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
(1)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2)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2.土地整理
目的 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背景 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多;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等,废弃了大量土地
整理效果 恢复土地生产功能,或作为备用耕地
方式方法 旧村归并,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思考
2.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的土地资源问题是什么?
答案 华北地区主要是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东北地区主要是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
探究点 土地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探究活动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回答问题。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m)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的区域的开垦。
解析 第(1)题,通过表格信息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从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反思归纳
1.森林的作用
拓展提升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盐碱化 酸化 污染
原因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 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蚀等,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气候干旱,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类健康
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 施有机肥、加熟石灰 预防为主,治理污染源
2.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
土地的开发整理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集约用地,有利于增量提质,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
对点训练一 防护林的作用
下表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林地利用情况。读表回答1~3题。
甲 乙 丙 丁
用材林 32 718 9 506 10 460 8 192
经济林 68 226 17 023 9 292 2 606
防护林 347 829 83 286 32 379 31 822
薪炭林 4 236 346 3 463 3 860
特种用途林 754 130 119 69
1.上表各防护林体系的不同林地利用类型中,比重最大的是( )
A.用材林 B.经济林
C.防护林 D.薪炭林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提供能源 B.提供木材
C.水土保持 D.发展经济
3.三北防护林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华北地区的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水土保持
C.庇护农田 D.涵养水源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由表中信息可得出防护林的比重最大。第2题,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的主要的功能是水土保持。第3题,华北地区的防护林的功能主要是防风固沙。
对点训练二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云南省按照“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要求,积极开展旧城和旧村改造,推进建设用地清理。目前,全省清理出的闲置土地1 293家,收回135.6公顷闲置土地。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行为属于合理利用土地的是( )
①占用基本农田,推进城市建设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多建大广场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标准是( )
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生产优势 ②能改善生态环境 ③单位面积产值的高低 ④不占用耕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第5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标准包括: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生产优势;②能改善生态环境。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 由材料及图可知,切沟主要由流水侵蚀所致,其危害主要是损坏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等,其防治措施可借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沟谷治理方式,如修建拦水坝;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等。
课时作业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④的主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 D.净化空气
3.为减少西北地区风沙对耕地的侵蚀,应大量种植的防护林带是图片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保持水土”一般在坡度较陡的区域,因为那里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第2题,图片中的森林是水源林。第3题,防风护田林可以减少风沙,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区域。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示措施,主要是用来治理( )
A.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
B.内蒙古高原的沙尘暴
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5.图示措施适用于( )
A.陡坡 B.缓坡
C.塬 D.平地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起伏较大,且利用鱼鳞坑植树造林,可知其主要是用来治理水土流失。第5题,利用鱼鳞坑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适宜布局在地面坡度较为陡峭的山坡。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12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6~7题。
年份 项目 1961年 2012年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面积(%)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31 6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21.5 40.1
6.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7.与1961年相比,该县2012年雨季地表径流量偏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降水量大 B.植被破坏严重
C.农业用水量减小 D.蒸发量增大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1961年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8.6km2/万人,2012年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3km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森林面积在下降,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人均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1961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44km2/万人,2012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70km2/万人,呈上升趋势;19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45吨/人,2012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30吨/人,呈下降趋势。第7题,读表格可知,该县2012年的森林面积低于1961年,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面积的降低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最终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而森林面积的降低主要是过度开垦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8~9题。
8.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9.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答案 8.B 9.B
解析 第8题,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宜农土地只占本地区土地资源的12%,宜林土地占54%,宜牧土地占33%;但是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以看出,该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0%,林地占18%,草地占20%,说明植被破坏严重。江南丘陵地区降水量大,植被遭到破坏后,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第9题,要解决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应退耕还林还草。
读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该地区土地退化成因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类侵蚀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并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沙源地
B.Ⅱ类侵蚀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加剧了水污染现象
C.Ⅲ类侵蚀区以冰川侵蚀为主,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D.①地区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洪涝灾害频繁
11.有关晋陕内蒙古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发挥光照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
B.河套平原灌溉水源充足,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C.内蒙古地区大力植树造林,建立木材生产、加工基地
D.依靠煤、铁、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冶金和重化工基地
答案 10.A 11.D
解析 第10题,Ⅰ类侵蚀区以风力侵蚀为主;Ⅱ类侵蚀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导致水土流失严重;Ⅲ类以冻融作用为主,没有冰川分布,没有冰川侵蚀;①地区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第11题,黄土高原地区应该退耕还林还草,河套平原地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内蒙古地区不适合植树,应该种草。
12.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析 为保护土壤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
1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2)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案 (1)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
(2)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主要依靠图中的图例(如沙漠、沙地、河流、年等降水量线等)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表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图中的图例(如旱地、水浇农田、草地等)合理表述即可。第(2)题,沙地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应从形成原因入手提出治理措施,而对旱地应进行合理的利用,防止其荒漠化。
14.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1)材料一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二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答案 (1)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 (1)读图可知人均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多和耕地减少有关。(2)a地区位于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三江平原主要是开垦湿地的问题。(3)b、c、d位于东南沿海,人口多耕地少,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少。www.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
[学习目标定位] 1.举例(以石油为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状况,说出煤炭资源在利用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燃料等。
(2)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①原因
②表现:石油供应出现紧缺态势,石油价格随之上扬。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项目 具体表现
应对方针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总体措施 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国措施 ①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②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③开发替代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④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⑤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
思考
1.我国石油资源丰富,为何还要到国外开发石油、进口石油呢?
答案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耗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时,由于国内石油产量严重不足,进口依存度不断扩大。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开采方式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问题 ①开采后形成地下空间→矿区周围的应力变化→岩层变形、移动、被破坏→断裂、塌陷;②地表整体下沉 ①剥离上覆盖地层和表土→地表覆被层毁灭性破坏;②土石堆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退化
措施 回填采空区,可靠但工程量大,代价高昂 土地恢复:开掘时保护好地表土层,矿区回填后进行复垦和再种植等。成本较高,难以恢复如初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1.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燃烧煤炭释放CO2和SO2,以及热污染等。
2.措施
(1)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
(2)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思考
2.煤矿开采过程会对环境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答案 煤矿开采引起的生态破坏,主要经历三个过程:开采活动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矸石等堆置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和大气浮尘及重金属对周边土地、林地、土壤、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
探究点一 石油资源的利用与应对措施
探究活动 读图1、图2,回答相关问题。
(1)从图1可以看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约在____年超过50%;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源于____地区。
(2)在我国原油进口国中,与我国相邻的有____个,其最佳输入方式是________。
(3)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4)走出能源“困局”,一靠开源,二靠节流,试简述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
答案 (1)2015 中东 (2)2 管道
(3)石油产量增加缓慢;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石油来源地区较单一;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4)节约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
反思归纳 石油危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
探究点二 煤炭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探究活动 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答案 (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反思归纳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措施
煤炭开采 沉陷问题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甚至被破坏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堆放 保护好地表土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煤炭利用 大气污染、热污染 释放CO2和SO2,产生废热 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对点训练一 石油资源的利用与应对措施
结合“中国石油供需平衡(含预测)图(单位:亿吨)”,完成1~3题。
1.2010~2020年,我国(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010~2020年,我国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小的工业是( )
A.乙烯 B.电动汽车
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
3.图中数据说明,在2010~2020年里,我国应( )
①重点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开发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图中数据表明,2010~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快,说明经济发展迅速。第2题,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属于石油工业,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大。第3题,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对点训练二 煤炭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包括开采挖掘出的及选洗时排出的含炭岩石,这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煤矸石排放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产”出非常多的煤矸石
B.我国煤矸石储量丰富
C.我国煤炭品位低,含炭成分大
D.我国众多小煤矿的乱采乱挖
5.煤矸石的大量排放带来的危害不包括( )
A.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
B.长期堆放日晒会自燃,排放SO2等气体污染大气
C.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下,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D.大量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会诱发地震灾害
6.煤矸石的转化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利用方式最适合的是( )
A.矿区复垦回填矿坑
B.用作铺路石,修建道路
C.生产煤矸石砖
D.对煤矸石进行选洗,取出其中的含炭成分
答案 4.A 5.D 6.C
解析 第4题,煤矸石主要是在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第5题,大量的煤矸石长期堆放不会引起地震灾害。第6题,煤矸石含有少量的煤炭,做成煤矸石砖后,不但能减少烧砖时所用煤炭的数量,而且也利用了煤矸石中的岩石。
课时作业
1.应对石油危机要贯彻的方针是( )
A.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
B.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
C.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
D.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答案 D
解析 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等都属于解决石油危机的具体措施。
下图是“我国部分年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2~3题。
2.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3.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答案 2.B 3.D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因而为净进口量。第3题,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
读煤炭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四幅图片,完成4~5题。
4.图片中的行为会导致水土流失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图片中行为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复垦来解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四幅图片依次是地下开采、煤矸石堆积、露天开采、煤炭燃烧的废气排放。地下采煤会形成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积会造成水土流失;露天采矿会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煤炭燃烧后的废气含有大量的CO2和SO2以及余热。第5题,复垦是处理地下开采形成的地面沉陷和露天开采形成的矿区的治理措施。
下表为四个国家某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回答6~8题。
国家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能源消费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和核电
① 13.2 14.22 69.6 21.5 2.2 6.7
② 30.7 3.73 24.9 39.7 25.7 9.7
③ 7.1 1.89 17.7 51.1 12.5 18.7
④ 8.5 30.7 17.3 20.6 55.3 6.8
6.表中数据表明( )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7.数字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8.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6.B 7.B 8.C
解析 首先根据表格数据及已有知识判断四个国家:能源消费构成中中国煤炭最大,所以①是中国,由此分析选项,能源消费总量美国最高,判断出②是美国,剩下比较日本和俄罗斯,单位GDP能耗低的是日本。第6题,我国以煤为主,但核电消费量小(有热点背景:加快核能建设),A错误。美国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B正确。日本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比重最大,但能源消费总量小,所以石油消费总量不是居首位,居首位的是美国。俄罗斯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比重最大,但能源消费总量小,所以天然气消费总量不是居首位。第7题,由以上分析可知选B。第8题,日本和俄罗斯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口都接近。
近年来,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读图,完成9~10题。
9.我国确定了13个新建核电站站址,确定这些站址位置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 )
A.常规能源缺乏
B.核燃料资源丰富
C.海运便利,燃料运输成本低
D.水源紧张
10.下列各地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是( )
A.藏北高原—沼气 B.内蒙古高原—风能
C.四川盆地—太阳能 D.山西—核电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图中确定的13个核电站站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该地区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核燃料需求量少,不宜海运,另外水源充足是建核电站的必备条件之一。第10题,内蒙古高原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风能资源丰富。藏北高原气温低,不宜发展沼气;四川盆地阴天多,不宜发展太阳能;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宜发展火电。
11.下图显示的是我国某煤炭资源型城市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时间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指出该城市煤矿数量、生产能力和剩余储量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说明该城市近十年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
答案 随时间变化,剩余储量比例下降的速度呈现“慢快慢”变化;煤矿数量和生产能力都是先升后降。
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大气污染,地面沉降等。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煤矿数量和生产能力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剩余储量比例一直下降,下降速度呈现“慢快慢”变化。近十年来煤矿数量和生产能力都处于高峰期,采煤及生产会出现大气污染、地面沉降等问题,但剩余储量比例明显下降,因此资源趋于枯竭。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日本能源安全状况。
1973年 2000年
能源进口依赖率/% 89.4 81.0
石油消费比重/% 77.4 53.0
进口中东石油占进口石油比重/% 79 82
材料三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取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到65%。
(1)从材料一可看出2030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是日本针对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石油对环境污染较重,而天然气对环境污染较轻。
(2)石油进口渠道单一。
(3)能源来源多元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木材、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费比重上升,并且大致在2000~2030年期间,石油的消费比重最高,203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比重超过石油而居首位。其原因是天然气相比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能源进口依赖率较高,石油消费比重2000年和1973年相比比重下降;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说明日本能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进口渠道单一。材料三说明了日本为拓宽进口渠道,争取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也不断升高,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该对外开拓石油进口渠道,使能源来源多元化,对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13.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处。读“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的环境问题。
答案 (1)资源枯竭。
(2)①煤矸石、粉尘等固体废弃物污染;②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圈后造成酸雨;③地下水水位下降;④地面沉降;⑤水土流失;⑥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⑦导致红色荒漠化等。
解析 第(1)题,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煤炭储量减少,逐渐走向枯竭,所以煤炭工业出现下滑。第(2)题,煤炭的开采中会产生煤矸石、粉尘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煤炭开采后,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煤炭的开采会破坏原生地面,引起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红色荒漠化等。www.
章末整合
教材P82 活动探究
污染产生原因 清洁生产方案
食品人工分检 含有残渣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毒无害的有机农药,提高产品质量
食品洗涤 含有杂质用水过量 水资源循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食品制作 洗锅废水油烟排放 燃烧废气排放 提高技术和工艺,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教材P85 活动探究
现在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也因此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发生了众多环境污染公害事件,而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还不能完全消除。与其在末端治理,还不如从源头把关。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资金,而且可以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值;环境污染一旦产生,想要恢复到没有污染之前的状态,就目前的科技及人力物力来说,那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对环境的保护上来说,预防为主都是最为科学也最为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教材P86 活动思考
1.尚不能。征收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但是只有排污费征收额远远高于企业治理污染成本而且环境执法监管到位,才能完全达到目的。
2.征收排污费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利用,必须征收一定的费用;二是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
教材P90 活动探究
第二种观点更合理合法。因为化工厂可能存在选址不当的问题,化工厂是高危行业,选址在居民区附近,在案件的发生上存在事先的过失,所以化工厂承担民事责任是合理的。根据《民法通则》相关规定,化工厂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化工厂既要对受害群众进行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及一定的精神损失费等,又要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危害排除。
教材P96 图5-5 “中国绿色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俗称“十环”),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教材P96~97 活动思考
1.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要比较购买节能产品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溢价与长期使用后所节省的成本。如果溢价比节省的电费低,就可以选择节能产品。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往往更加关注一次性的付出,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便宜的普通空调。
2.推动节能产品在起步阶段不能简单靠市场竞争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只有这样,节能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才能加快,成本才能随之降低。当面对同等或相近的市场价格时,相信消费者会有明智的选择。
3.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搜集消费者的意见并向企业反馈;大造舆论,宣传消费者的权利,形成舆论压力,以改善消费者的地位;参与国家或政府有关消费者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并要求政府建立消费者行政体系,处理消费者问题;成立消费者团体,确立消费者主权;加强消费者国际团体的合作。www.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分类及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阶段。2.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主要的环境管理手段。
一、环境管理的涵义
1.概念:环境管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问题实施的管理,即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2.基本职能:包括规划、协调、监督和指导(服务)四个方面。
3.分类
(1)依据:管理范围。
(2)种类:包括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
思考
1.清洁生产是一种怎样的生产?
答案 ①清洁的生产过程。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②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二、中国环境管理思想
1.中国环境管理的产生,经历了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15年时间。
2.环境保护战略方针
(1)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
(2)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3.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谁污染,谁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
思考
2.我国的环境保护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
探究点 环境管理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大气中含有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下图表示在不考虑政策措施对能源需求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的预测情况。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我国调用3.4万亿人民币投放到生态环保领域,2013年2月6日国务院要求加快技术更新、加快石油质量升级以减轻大气污染。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带来的问题。
(2)简析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雾霾形成的人为原因。
(3)材料二体现的环境管理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
(4)为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开采和利用领域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资源供应压力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环境压力大。
(2)冬季居民生活取暖、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排放大量的颗粒污染物。
(3)行政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 经济手段(任答两点即可)
(4)开采:科学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开采过程中环保措施同步进行;开采后土地复垦。
利用: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矿物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广洁净能源技术);调整矿物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比重。
解析 (1)由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增长较大,易出现资源短缺问题;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冬季居民生活取暖再加上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排放大量的颗粒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3)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由“调用3.4万亿人民币投放到生态环保领域”可知利用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由“加快技术更新”可知利用了科学技术手段。
(4)开采领域包括:科学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开采与环保同步进行;开采后的土地复垦。利用领域包括: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提高矿物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推广洁净能源技术;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比重。
反思归纳 环境管理的职能、分类与手段
(1)职能及作用
基本职能 作用
规划 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的依据
协调 减少相互脱节和相互矛盾,分工合作,统一步调,朝保护环境的目标共同努力
监督 将环境规划和协调分工付诸行动,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指导(服务) 促进其他职能的发挥
(2)分类
按管理范围分类 依据 任务
资源环境管理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开采消耗已导致一部分资源退化和枯竭 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区域环境管理 区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 选择有利于环境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专业环境管理 行业和污染因子的特点 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推广有利于环境的实用技术,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的技术水平
(3)手段
手段 内容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法律手段 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
经济手段 运用税收、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间接管理环境
宣传教育手段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动员
科学技术手段 借助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
对点训练一 环境管理的涵义
环境管理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基本职能,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止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完成1~2题。
1.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在履行其基本职能时,可采取的手段是( )
①经济 ②规划 ③监督 ④行政和教育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在履行其基本职能时,可以( )
①限制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 ②优先发展经济
③优先满足人类的需求 ④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规划和监督是环境管理四个基本职能中的两个;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经济、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教育等。第2题,环境管理的目的是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承载极限;优先发展经济和优先满足人类的需求都很片面。
3.要协调“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和“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耐受的极限”这两个目标实现的方法是( )
A.制定法规 B.环境管理
C.公众参与 D.限制发达国家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承载极限的双重目的。其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点训练二 中国环境管理思想
下图为我国某地按《清洁生产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标准建立的清洁生产工业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该生态工业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范围看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三产业
B.生态工业园效法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应着重发展第一产业
C.生态工业园应规划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生态工业园内各个产业间形成了争夺资源、相互竞争的态势
5.该工业园的建设受到哪些环境管理手段的制约(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技术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主导产业为第二产业,但是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第一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第三产业为其服务。第5题,《清洁生产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是环保部门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制订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因此属于行政手段的范畴。另外该标准还详细规定了进行清洁生产时应该达到的技术标准,该工业园的建设一定依据了该标准中所规定的技术标准,因此又受到技术标准的制约,属于技术手段的范畴。
6.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例A、B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
(2)简述图例C所表示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3)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说出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4)简述我国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答案 (1)A:荒漠化(沙漠化);B:森林破坏(森林锐减)。
(2)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流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木,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3)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及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第(1)题,由图例A的分布区,可知A表示土地荒漠化,其荒漠化的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图例B分布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应为森林破坏。第(2)题,由图例C的分布可知其应表示酸雨,对河湖、陆地建筑及陆地土壤、生物都会产生影响。第(3)题,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手段。第(4)题,中国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课时作业
2016年2月1日,国家环保部公布“关于调整公布第十七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据此回答1~3题。
1.国家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国家在环境管理中( )
A.是执行主体
B.是被管理对象
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D.既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
2.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3.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答案 1.C 2.C 3.B
解析 第1题,在环境管理上,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第2题,通过采购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导向,扩大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体现。第3题,处理违规企业,是国家依法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表现。
下面是某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两条规定,思考并完成4~6题。
第五条 本市对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第六条 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同市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
4.第五条规定的贯彻执行,符合环境管理中________管理的直接要求( )
A.资源环境 B.区域环境
C.专业环境 D.城市环境
5.“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符合环境管理中______管理的要求( )
①资源环境 ②区域环境 ③专业环境 ④城市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6.对生活废弃物实行“谁产生谁负责”的规定,属于我国环境管理中的( )
A.基本国策 B.战略方针
C.基本政策 D.环境规划
答案 4.A 5.C 6.C
解析 第4题,第五条规定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第5题,该规定既确定了区域——本市(区域环境),又有具体的行业——生活废弃物的治理(专业环境);资源环境是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6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三同步”和“三统一”是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保护政策。
7.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覆盖了调整产业、控源截污、优化水系、引流活水、清除淤泥、拆迁整治、绿化及湿地建设等七大工程的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工程,是无锡“十二五”生态建设的重头戏。
材料二 太湖流域水质示意图。
(1)太湖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2)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3)利用材料,说明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是什么?
(4)“清水流域”示范工程体现了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哪种思想?
答案 (1)太湖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对水域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平衡,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2)环境问题不是单纯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3)执行主体是政府。
(4)符合我国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
解析 第(1)题,太湖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了太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平衡,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2)(3)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即可作答。第(4)题,体现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我国环境管理的思想。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静湖水”。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
(1)上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答案 (1)B处。原因:库区沿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解析 第(1)题,要从自然原因(水流速度)和人为原因(城镇排污)两方面加以分析。第(2)题,要结合库区的航运、旅游、养殖、防洪、发电等功能,有选择性地作答。第(3)题,要根据“原因”找“措施”,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漂浮物问题,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措施——公众意识和行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www.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中国制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目的。2.了解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组成。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1.制定的目的:保护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体系
思考
1.我国在走自己的循环经济之路中将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综合措施。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组成
1.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许多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款,是制定环境法的基本依据和指导原则。
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具有法律效力,负有相同的国际义务,因而也归入到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
3.环境保护法规
(1)环境保护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规定了国家的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
(2)环境保护单行法律:专门性法规。
(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
(4)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5)环境保护标准。
思考
2.《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属于我国法规体系中的哪一类?
答案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探究点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日早晨,一场暴雨过后,甲某承包的鱼塘炸开了锅,数不清的白鲢、花鲢拼命跳出水面。几小时后,鱼塘恢复了平静,近万条死鱼浮上水面。在鱼塘西侧3千米远的地方,有一家奶牛养殖场和一家蘑菇生产基地。暴雨过后,甲某看到乳白色的污水从西面流过来,汇入鱼塘,污水流到哪里,鱼蹦到哪里。
(1)甲某将奶牛养殖场和蘑菇生产基地告上法庭,如果你是甲某聘请的律师,你准备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这三部法规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中属于哪类法规?
(2)如果你是法官,审判奶牛养殖场和蘑菇生产基地应当赔偿甲某的损失时,说明他们应当负有环境保护法中的哪种民事责任?
(3)为了证明鱼塘中鱼的死亡与奶牛养殖场和蘑菇生产基地的污水排放有关,应当采取哪些环境标准来检测鱼塘中的水?
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是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是环境保护标准。
(2)排除危害。
(3)环境质量标准、环保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解析 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关键词,说明它们是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属于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标准”是关键词,说明它是环境保护标准。第(2)题,“赔偿甲某的损失”是关键词,说明奶牛养殖场和蘑菇生产基地应当负有环境保护法中的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奶牛养殖场和蘑菇生产基地在选址和生产过程中也应负有“排除危害”的民事责任。第(3)题,“检测”是关键词,该行为应当是环保方法标准;要证明污染物来自奶牛场和蘑菇生产基地,需要检测它们排放污水的污染物含量是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这需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反思归纳 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分类体系 地位 举例
宪法 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山、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环境保护基本法 次于宪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规定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资源单行法律 环境法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属于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专门性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国务院组织制定、批准公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综合性或单行环境保护法规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法制管理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饮用水质标准》
其他部门法中有关保护环境资源法律规范 补充、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破坏资源罪”的条款
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中国承担全球环保义务的承诺 《生物多样性公约》《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对点训练一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资源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探矿权人在勘查过程中给他人造成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损害的,依法予以补偿。据此完成1~2题。
1.该条规定制定的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中的( )
①《宪法》 ②《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④《民法通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中,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资源管理条例》属于( )
①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 ②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③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宪法》中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条例是制定环境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是国际上各国为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制定的;《民法通则》不是环境法规。第2题,“矿山资源”是关键词,说明该条例是为保护新疆矿产资源而制定的专门性法规;“新疆”是关键词,说明该法规是新疆政府批准并颁布的,属于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对点训练二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的,我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据此完成3~4题。
3.该《公约》在我国( )
①具有法律效力 ②负有相同的国际义务 ③构成我国环境法规体系 ④是制定《宪法》的依据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为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而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是( )
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②《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③《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章程》 ④《京都议定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关条款是制定其他环境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第4题,“生物”是关键词,这就排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因为它们制定的目的是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5.下面是我国已经签署的一些国际多边协议,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②关于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③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④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⑤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⑥生物多样性公约
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⑧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
(1)这些公约的签订说明我国积极参加________环境保护活动。对于气候________、________等跨国环境问题必须进行________合作,同时要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以上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原则。
(2)上述公约中,属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是________;保护大气的是________;保护海洋的是________;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是________。
(3)保护生物资源种类,体现了人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_原则。
答案 (1)世界 变暖 酸雨 国际 共同性 (2)①⑤⑥ ②⑧ ④ ③ (3)公平性
课时作业
1.在国际环境保护中,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国际社会都应承担起一定的环保责任,但责任的大小轻重应视该国造成的环境影响不同而有区别
B.我国人口最多,应承担最大责任
C.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生态保护责任,发达国家承担环境污染责任
D.各国责任一律均等
答案 A
解析 “共同”即都负有责任,应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大业,“有区别”体现了责任轻重有别的原则。发达国家消费资源多,排放废物多,对环境影响大,理应负起更大的责任。
2013年某日银川市信访督办局联合兴庆区环保局、兴庆区工商局、富宁街派出所,依法取缔一家噪声扰民的洗车行,并将其吸尘器、洗车机等高噪声设备依法暂扣。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银川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规定,不得在居民楼下、楼内进行高噪声经营活动,而该洗车行屡次违反条例,因此被从严处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题。
2.在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该条例属于( )
A.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
B.环境保护单行法规
C.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D.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3.下列行为一定会受到该条例处罚的是( )
①建筑施工敲打声 ②汽车鸣笛声 ③夜市摊点的喧哗声 ④居民区的“夜半歌声”等噪声扰民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在民事责任上,“避免噪声扰民”是( )
A.赔偿损失 B.排除危害
C.强制执行 D.分析抽样
答案 2.D 3.B 4.B
解析 第2题,该条例是由自治区政府制定的,属于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第3题,建筑施工敲打声和汽车鸣笛声只要不影响其他居民休息、学习和身体健康,就不属于噪声。第4题,“避免”是关键词,为了避免噪声污染,在民事责任上属于“排除危害”。
城乡居民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故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此,我国发布了《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17095-1997)。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该标准属于( )
①技术规范 ②强制性标准 ③推荐性标准 ④综合性法规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为确定某小区的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否符合标准,可采取抽样法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是为________标准而制定的( )
A.环境质量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 D.环保方法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GB/T”说明它是推荐性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属于技术规范;故选①③。第6题,“抽样法”是环保工作中获取样本的一种方法。
7.沱湖,位于淮河北岸,北纳南沱河、北沱河等来水。2015年7月,由于安徽北部连续强降雨,使得河流水位高涨,上游河流开闸放水,大量浓度超标的污水下泄,几乎是一夜之间,水美鱼肥的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变成了“酱油湖”,9.2万亩水域被污染,鱼类等水产死亡2 364万斤,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分析沱湖变成“酱油湖”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答案 自然原因:流域内连续强降水,上游水位上升;人为原因:上游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废水排放量大,处理量小,遇暴雨,随雨水进入河流,又随河水排入沱湖,使沱湖水质下降,水体变色,成为“酱油湖”。
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废水的排放;加大对废水乱排的处罚力度,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打破行政界线,加大对废水的管理;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加强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上游加强废水处理,下游受益区在资金方面对上游地区给予支持等。
解析 根据材料,从自然因素分析,流域内连续强降水,上游水位上升,携带到下游的污染物增加。从人为因素分析,上游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废水排放量大,处理量小,遇暴雨,随雨水进入河流,又随着河水排入沱湖,使沱湖水质下降,水体变色,成为“酱油湖”。治理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废水的排放。加大对废水乱排的处罚力度,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打破行政界线,加大对废水的管理。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加强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上游加强废水处理,下游受益区在资金方面对上游地区给予支持等。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了“水俣公约”。根据《水俣公约》条款,包括中国在内的缔约国到2020年将禁止生产、进口和出口加汞产品,例如部分电池,某些荧光灯,部分医疗用品(如温度计和血压计)等。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国汞污染防治与《水俣公约》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材料二 大气汞排放来源构成结构图。
(1)我国大气汞排放量为世界之最,约占世界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据材料二分析其主要原因。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与《水俣公约》关于汞污染防治要求的差距。
答案 (1)燃煤电厂煤炭消耗量大或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小规模金矿数量多,管理不完善;水泥生产和有色金属工业规模大。
(2)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汞排放量大的企业,寻找替代品。
解析 (1)据图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汞排放的来源。我国大气汞排放量为世界之最,其主要原因是燃煤电厂煤炭消耗量大或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小规模金矿数量多,管理不完善;水泥生产和有色金属工业规模大。(2)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缩小与《水俣公约》关于汞污染防治要求的差距: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汞排放量大的企业;寻找替代品。www.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2.理解贯彻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重要性。
一、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层次(如下表)
二、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技术工程,学习时可从其评价的对象、目的和意义三个方面理解。
评价对象 评价目的和意义
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 (1)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先作出预测和评估;(2)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3)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有效防止不利于环境的事件发生
2.“三同时”制度
(1)含义: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目的: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是实现预防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1.排污收费制度
依据: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利用,必须征收一定的费用。
二是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含义: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2)适用对象:针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限期治理资金和技术的可能性。
(3)主要类型: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行业的限期治理和点源的限期治理。
四、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1)依据:国家法律规定。
(2)目的: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3)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中。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考核的依据、目的及措施三个方面理解。
依据 目的 措施
规划 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通过科学、定量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思考
为什么说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答案 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公共财产,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多种,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探究点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指通过实行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自1984年起在我国得到广泛推行。
材料二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贯彻的环境管理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怎样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
(4)“三同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的________制度。“三同步”、“三统一”属于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的________原则。
答案 (1)强化环境管理
(2)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3)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
(4)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
反思归纳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1)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的层次
(2)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①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在一些具体的建筑工程和区域开发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预防为主”的实施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投入上,比起“先污染后治理”都要有利得多。
②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该政策是对已经发生的污染进行干预管理。排污收费制度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③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突出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政府切实把环保工作纳入任期目标和议事日程,强化环境管理,其辖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才可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对点训练一 中国环境管理战略
山西省太原市环保部门从2009年6月30日起到2010年12月30日,关闭城市供水规划管网覆盖范围内所有自备井,置换引黄工程首期供水量,以保护和涵养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环保部门依法关闭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部门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2.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环境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自备井能够比较随意地抽取地下水。“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2题,环保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对点训练二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
排污交易权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排污交易”依据的是________制度( )
A.排污收费 B.污染源限期治理
C.三同时 D.环境影响评价
4.“排污交易”对________类企业有利( )
A.造纸 B.钢铁
C.有色冶金 D.微电子
5.“排污交易”是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手段( )
A.法律 B.教育
C.经济 D.行政
答案 3.A 4.D 5.C
解析 第3题,“排污交易”交易的是排污权,增加了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类似于排污收费。第4题,微电子属于
污染较少或没有污染的企业。第5题,“排污交易”是通过排污权的“买入和卖出”实现的。
6.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材料二 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构成表。
年份 投资总额(亿元) 国家预算内资金(%) 企业自筹资金(%) 其他(%)
2001 174.48 20.83 4.29 74.88
2002 188.37 22.28 4.25 73.47
2003 221.79 8.45 64.00 27.55
2004 308.11 4.50 73.81 21.69
2005 458.19 1.70 78.93 19.3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计算)
(1)分析表中数据,指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
(2)通过表中数据判读我国污染治理责任的变化。
(3)企业应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答案 (1)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下降;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2)政府承担的责任减小,企业承担的责任增大(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清洁生产或发展循环经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清洁能源,加大技术投入。
解析 第(1)、(2)题,主要考查读表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不断下降,企业自筹资金比重上升;这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第(3)题,要想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对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
课时作业
广西临桂县宏泰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发布《广西桂林市临桂县黄沙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公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该公告发布体现了________参与环境评价( )
A.政府 B.公众
C.企业 D.开发商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________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强化管理 D.三同步
3.这种类型的公告可以( )
A.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B.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C.节约环境资源
D.将环保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答案 1.B 2.A 3.A
解析 该公告是面向社会发布,面向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目的是减少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为达到目标,日本政府拟通过CDM等每年向海外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2 000万吨,即2008年~2012年的五年当中购买1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按管理范围分,《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定,属于环境管理中的( )
①资源环境管理 ②区域环境管理 ③专业环境管理
④监督环境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属于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手段( )
A.行政 B.法律
C.经济 D.技术
6.你认为“CDM”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职能可能是( )
A.规划 B.协调
C.监督 D.指导
答案 4.B 5.C 6.B
解析 第4题,二氧化碳是“废弃物”,不是资源;“发达国家”表示一定的区域;限定二氧化碳排放量目的是“推广利用环境的实用技术,提高生态恢复的技术水平”,属于专业环境管理的内容。第5题,通过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国家或企业的生产成本,间接鼓励排放量小的国家或企业的发展。第6题,“日本政府拟通过CDM等每年向海外购买”是关键,说明CDM可能是一个“交易”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平台,具有协调的职能。
7.国家海洋局于2017年3月22日发布《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至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2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据此回答问题。
(1)说出1980至2014年我国海平面变化特征。
(2)说出应对海平面上升我国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答案 (1)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8年前海平面低于常年平均值,之后大于或等于常年平均值。
(2)加强对海平面的监测和预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地区适度开采地下水;科学合理规划沿海地区港口、建筑等工程建设。
解析 (1)图中的虚线为总体趋势,可以看出总体为上升趋势,但以1988年为界,之前低于常年海平面,之后高于常年海平面。(2)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所以采取的相应对策应从加强监测预报、减排,同时从对沿海地区加强合理管理等方面回答。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11日,兰州市发生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造成此次局部自来水苯超标的直接原因是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4号、3号自流沟由于超期使用,沟体伸缩缝防渗材料出现裂痕和缝隙,兰州石化公司历史积存的地下含油污水渗入自流沟,对输水水体造成苯污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对兰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西固区人民政府、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兰州石化公司20名相关负责人进行追责,还责成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兰州石化公司,对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建化工厂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答案 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即首先要对新建化工厂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其次贯彻“三同时”制度,即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www.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一、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表现
2.国际行动措施
(1)积极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2)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
(3)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
①实施目的:规范全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②特点:
思考
1.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答案 我国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并与贸易国家对接。另一方面,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抬高绿色标准来拒绝进口我国的工农业产品。
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绿色技术
(1)概念:绿色技术实质上是指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
(2)内容:不仅包括污染控制设备、生态监测仪器和清洁生产技术,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式和运营方法,以及旨在保护环境的工作和活动。
2.绿色社区
概念 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
内容 硬件建设 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
软件建设 联席会议、绿色志愿者队伍、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和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
3.环境安全:21世纪国家安全的一部分,青少年关注的主要问题。
思考
2.带有“中国环境标志”的产品有什么优点?
答案 我国带有该环境标志的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探究点一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探究活动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世界气候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肯定了中国在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效。近20年来,累计节能已占全球的52%。中国政府坚持“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等,促进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列举我国减排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应对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同呼吸,共奋斗”?
答案 (1)措施:开发利用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提倡公交出行;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等。
有利影响: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等。
(2)环境保护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公众积极共同参与。
反思归纳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行动要求
需要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上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参与和承担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
(2)具体行动
行动 目的 影响
积极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和敦促各国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政策、措施日益具体化 全民环保意识大大加强,关心并参与环保的人和社团组织与日俱增
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 减少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认识的不确定性 世界各国联合组织了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培训系统
实施ISO14000 系列标准 规范全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探究点二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7月2日,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公布,并予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1994年第一个环保组织成立以后,全国的环保社团已经发展到将近2 000个,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资源专业,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公民的环保意识日趋强烈。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认识。
(2)近年来,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发展迅速,它们的优势及作用是什么?我国的环保NGO发展也非常快,它们在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的是(双选)( )
A.树立环境意识
B.参与环保活动
C.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
D.参加工作后再接受环境教育
答案 (1)“要我环保”“水养鱼”是只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要环保”“鱼养水”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人类重新审视调整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优势: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作用: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我国环保NGO的工作:社会宣传、青少年普及教育、教师培训、绿色学校活动、绿色社区活动、绿色消费活动、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提供法律援助、表彰优秀人物。
(3)AB
反思归纳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个人环境道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首先要拥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具体内容如下:
内容 行为举例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倒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利用可再生资源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认购“环境标志”产品;选用无磷洗衣粉;购买绿色产品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少用一次性制品;使用环保购物袋;自备餐盒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纸张、废金属、玻璃制品等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拒食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
(2)家庭“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有利于减缓资源消费速率和减轻环境污染,造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创造“绿色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家庭“绿色消费”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典范。具体内容如下:
行为 要求
居住 环保型装修;使用环保型电器、家具;住房经济实用,不追求豪华;集体供暖
饮食 拒绝烟、酒;拒绝吃街头烧烤;选择“绿色食品”;素食为主,少吃野味;拒绝方便袋等一次性产品
衣着打扮 提倡穿布、麻质服装;使用易分解、天然化妆品;少用毛皮类、塑料、化工类装饰物;使用无磷洗涤剂
出行 乘公交车、骑自行车
其他 节约用水、用电;利用太阳能
对点训练一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我国宪法序言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思考并完成1~3题。
1.环境法制定的基本依据和指导原则是________中的有关规定( )
A.《宪法》
B.《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法通则》
2.在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规定了国家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的是( )
A.《宪法》
B.《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法通则》
3.下列规定来自《宪法》的是( )
①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②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③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④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A 2.C 3.C
解析 第1题,《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的规定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和指导原则。第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国家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是国际上各国为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制定的;《民法通则》不是环境法规。第3题,“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来自《民法通则》。
对点训练二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自己有绿色消费习惯,家庭其他成员有没有与自己无关
B.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事情,学生不起作用
C.只要省钱,商品带不带“绿色标志”都行
D.参加社区环境保护活动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它是应用绿色科技的产物,并不是带有绿颜色的产品。第5题,要影响家人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学生要为创建绿色学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应认购有绿色标志的商品。
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央视春晚上,相声演员李寅飞、李丁带来了相声节目——《我知道》,题材与环保有关。2015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当天,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主题。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请你从衣、食、住、行、消费五个方面各举一个绿色生活方式的实例。
答案 衣:旧衣改造;旧衣翻新;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
食: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或快餐盒;“光盘”行动;减少粮食的浪费。
住:选用环保装饰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路灯。
行: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少乘坐电梯。
消费:带环保购物袋;购买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选购绿色环保产品;反对过度消费。
解析 根据“践行绿色生活”主题,从环境保护、节约利用、适度消费等角度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课时作业
2013年11月23日晚,联合国第十九次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落幕。这次大会被看作是为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的新气候条约进行铺垫,将继续确立各方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美国、日本等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也使全球减排进程缓慢。据此完成1~2题。
1.《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
A.酸雨过多
B.氟氯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D.臭氧层日益被破坏
2.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将会导致( )
A.大气中的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B.两极地区的冰山大量融化
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
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京都议定书》主要解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问题。第2题,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及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危害;紫外线增多是人们排放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造成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导致酸雨增多,会导致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京都议定书》的无法有效执行将会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得不到解决,全球气候变暖。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材料,回答3~4题。
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
4.“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臭氧空洞的出现主要与生产和生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氟氯烃化合物有关;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臭氧层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空洞的出现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生物。故治理措施是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第4题,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表明国际社会共同采取措施进行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兴建的住宅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音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6.我国下列住宅布局能达到绿色住宅光照、通风要求的是( )
A.住宅建筑取正北或正南朝向
B.住宅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C.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D.南方住宅区的走向应呈东南—西北方向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隔音效果好,噪音低”都符合绿色住宅的要求,而生活污水是要集中处理的,公用绿地和停车场不能各占一半,还要建设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等,它们不是绿色住宅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绿色社区。第6题,我国是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强烈、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因此,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7.绿色学校是指在学校管理、学校课程、学校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方面,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学校。某学校正在创建绿色学校。请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学校附近马路上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往往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有害气体,这种气体也是造成被称为“空中死神”的________问题的元凶之一。
(2)该学校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其中可以放进可再生利用垃圾箱的垃圾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
(3)该学校打算在图中阴影部分培育一片小树林,请分析这片小树林的环境效益。
(4)请你为该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提几条建议。
答案 (1)二氧化硫 酸雨
(2)玻璃、废纸、废塑料、废金属(任填两项)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有害气体;降低噪音;吸纳灰尘,杀灭细菌,美化环境。
(4)使用风力发电机或太阳能电池板;盥洗用水回收后冲洗厕所;使用再生纸制成的手纸;使用可降解塑料制成的清洁用具;节约用水;进行环境教育,师生共同决策等。
解析 第(1)题,汽车尾气中往往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造成的酸雨问题被称为“空中死神”。第(2)题,学校可以放进可再生利用垃圾箱的垃圾主要包括可回收利用的玻璃、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第(3)题,小树林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净化、美化环境等作用上,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第(4)题,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即可。
8.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全球硫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台湾、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内陆硫沉降来源。
来源 沉降 中国台湾 朝鲜 韩国 日本 中国内陆
中国台湾 92.90% 0.01% 0.09% 0.02% 6.98%
朝鲜 0.02% 44.90% 8.60% 0.21% 46.27%
韩国 0.02% 1.52% 90.30% 0.11% 8.05%
日本 0.09% 0.47% 4.18% 85.17% 10.09%
中国内陆 0.13% 0.08% 0.15% 0.01% 99.63%
(1)从全球硫循环示意图可知,硫主要储存于________之中,其天然的释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人为的释放方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而产生的。
(2)从材料二可知,朝鲜硫沉降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和地区。以上问题说明某些环境问题具有________、________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对这些问题,应加强________。
(3)为控制硫沉降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下措施中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是(多选)( )
A.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B.研究煤炭中硫的回收利用技术
C.改善能源结构
D.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E.增加废气排放高度,减少本国硫沉降
答案 (1)岩石及化石(岩石圈) 火山喷发 风化侵蚀 化石燃料(煤、矿物燃料)
(2)朝鲜 中国内陆 韩国 跨国 跨地区 国际合作
(3)ABCD
解析 第(1)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可直接从材料中获得答案。第(2)(3)题,根据表中比例大小可分析朝鲜硫沉降来源。当代环境问题大都是全球性问题,问题的出现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没有国界。硫沉降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跨越了国界,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材料中反映出相邻地区污染物的转移,我国排放的污染物对相邻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要在环保国际合作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www.
章末整合
教材P60 活动思考
材料一主要是物理污染;材料二主要是生物污染;材料三主要是化学污染。
教材P61~62 活动探究
1.水体富营养化。
2.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如食品、化肥生产工业等)以及农田排水。
工业废水控制,加强对废水的脱氮,除磷处理及排污总量控制;农业管理,强化肥料储存管理,改进施肥方式,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农家肥,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控制,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3.有。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教材P63 活动实践
对于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污水处理与发展副业相结合,使生活污水为发展农村副业服务,如把生活废水用于养猪、养鸡等;二是把污水处理与发展能源相结合,把农村的人畜粪便以及污染水体的有机物用于发展农村沼气,既解决了污染,又发展了能源;三是把污水处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把人畜粪便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把富含氨、磷、钾等的污水收集在一起,经过沉淀等过程,变成肥沃的土壤,用于农业生产;四是大力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教材P64 活动探究
家庭煤烟属于人为污染源,具有间歇性,间隔时间短的特点。工业废气属于人为污染源,工业生产排放废气具有持续性,一般每时每刻都在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火山爆发属于天然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具有偶发性,爆发时间不确定,间隔时间一般很长。
教材P66 活动探究
1.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效应。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2.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1)使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但是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加剧自然灾害。
(4)改变原有生态系统,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教材P67 活动探究
英、法无烟燃料(炉具)属于能源防治措施和技术防治措施,可以被我国借鉴。对于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可以从清洁能源、建立无烟燃料厂、采用新型燃具等方面回答。
教材P69 活动思考
“骑车上班”不仅能节省能源,而且能够净化空气和减少污染,我国应该大力提倡。
对于当前我国的“小车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属于开放性题目,合理即可。
利大于弊:家用轿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交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弊大于利:家用轿车的普及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同时引发交通问题和土地资源占用问题。
教材P71 活动实践
1993年9月,韩国7家公司以“其它燃料油”名义,将1 228吨废旧物由韩国运抵南京港,经查船上装的全都是污水、酸性腐蚀性液体等化工废弃物。1995年6月,从德国进口678吨货物抵运江西,名称为进口废塑料,经海关人员开箱检查,发现箱中全是食品袋、饭盒、饮料罐等生活废弃物。同年7月,上海宝山海关查获从日本进口的46吨名为回收塑料,实为废弃农用薄膜的洋垃圾。2005年3月,在荷兰鹿特丹港截获的一艘前往中国的英国货船上,54个集装箱内装满了食品垃圾、塑料废品、饮料罐、旧衣服、废电池以及废旧手提袋等生活垃圾。从2004年开始,欧洲大陆出口到中国的塑料垃圾高达20万吨,废纸和硬纸板多达50万吨,比三年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教材P72 图4-10 “卫生填埋场剖面示意”
1.排气口的作用:固体垃圾填埋后会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积聚到一定浓度,若不及时排出会爆炸,排气口作用就是排沼气。
2.防渗透层的作用:防渗透层是一层不透水层,防止垃圾在堆积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3.卫生填埋的优点:(1)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2)填埋后,土地可重新利用;(3)不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教材P76 活动思考
家庭噪声主要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机械噪声(各种动力机、工作机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城市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家用电器(电视机、收录机、空调机、电脑、冰箱)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室内噪声防治方法有:
(1)对外部环境的噪声,可安装隔音门、双层隔声玻璃窗来隔音;
(2)给家里的地板铺上地毯或者吸音棉,以减弱室内振动、摩擦产生的噪声,也可安装厚质窗帘以降低噪声分贝;
(3)在进行居室装饰时,尽可能采用吸声隔音材料,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布艺产品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
(4)看电视、听音乐时尽量调低音量;合理布置家庭音响设备,避免产生共振和共鸣声。在冰箱,洗衣机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安装垫片,减轻工作时的机器震动污染;
(5)注意室内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封闭,而且墙壁不宜过于光滑;
(6)用木制家具吸收噪音,木质纤维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7)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冰箱、空调器、吸尘器、空气净化器、加湿器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以保证工作时噪声不超标。
教材P77 活动思考
南京市2002年前在城市30多条主要交通干道实施机动车禁止鸣号;
济南市二环路以内的道路上,禁止机动车鸣喇叭;
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草案)第八条(公共场所噪声污染防治):
禁止在中心城、新城、新市镇范围内使用高音喇叭。但属于下列情况的,允许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并控制音量:经依法批准的大型社会活动;课、工间操;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
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禁止使用带功放设施的音响设备。使用其他音响设备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组织者应当提前与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协商,限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音量控制范围。达成的限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音量控制范围应当在活动场所周边公示。www.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带来的危害。2.掌握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3.能够针对某类水污染事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因某些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产生原因:污染源中的污染物通过一定方式或途径进入水中,直接或间接污染水体。
3.水污染的类型: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4.水污染的危害
(1)饮用: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引发癌症等。
(2)灌溉:会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死亡。
(3)水生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脆弱。
5.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都含有氮和磷,这些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思考
1.在什么情况下水体会发生污染?
答案 当外界某些物质介入,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就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出现水污染。
二、水污染防治
1.原则及措施
原则 具体含义 举例
预防 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到最小量 清洁生产
治理 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管理 加强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卫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2.常用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思考
2.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尽量少产生污水?
答案 节约用水,较干净的洗刷用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浇花等;不使用含磷洗涤剂;不随意丢弃可能造成水污染的废弃物;少购买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的工业产品。
探究点一 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探究活动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 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解析 泉水污染会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从泉水更新速度、净化周期、涉及范围及区域协调难度等方面说明难以治理的原因。
反思归纳 水污染的类型与危害
(1)水污染、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污染源污染物水污染
(2)水污染的类型与危害
污染类型 污染物来源 危害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包括①无机污染物质,②无机有毒物质,③有机有毒物质,④需氧污染物质,⑤植物营养物质,⑥油类污染物质
物理性污染 包括①悬浮物质污染,②热污染,③放射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
探究点二 水污染防治对策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0 000千米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一半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我国将面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双重压力,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水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材料二 我国七大水系水质差别对比图(2011年)。
(1)我国七大水系中,水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从空间分布看,________地区的水质较好,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我国河流水质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善我国河流水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案 (1)海河 南方 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污水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行污染物的回收利用或废水循环使用;加强管理和监测,使污水达标排放;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治理水污染;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反思归纳 水污染的防治原则及处理方法
(1)防治原则
①预防:主要是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减少到最小量。措施有实施清洁生产等,从源头开始预防。
②治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以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最主要的措施如建立污水处理厂、改进生产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③管理: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加大水污染处理的执法力度等。
(2)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
①污水处理与发展副业相结合,生活用水为发展农村副业服务,如把生活废水用于养猪、养鸡等牲畜;
②污水处理与发展能源相结合,把农村的人畜粪便以及污染水体的有机物用于发展农村沼气,既解决了污染,又发展了能源;
③把污水处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把人畜粪便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把富含氮、磷、钾等的污水收集在一起,经过沉淀等过程,用于农业生产;
④大量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对点训练一 水污染及其危害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________反映了生物性污染( )
A.a B.b C.c D.d
2.图片b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
①氮 ②磷 ③钾 ④石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图片a中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是( )
①引起人体慢性中毒 ②作物减产 ③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④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D 2.A 3.A
解析 第1题,图片a为污水排放,属于化学性污染;图片b中的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图片c中的石油污染导致海鸟不能飞翔甚至窒息,属于物理性污染;图片d中“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是生物性污染。第2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主要是磷和氮。第3题,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可引起人体中毒;灌溉用水被污染会导致农作物大量死亡;水被污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生生态系统不能适应新环境,从而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脆弱。
对点训练二 水污染防治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健康的工人
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D.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5.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 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 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清洁生产指在工业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并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控制,其基本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保证中间产品无毒、无害)、清洁的产品(节约能源,尽可能实现废物利用,产品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清洁的厂区、清洁的环境只是指生产环境,健康的工人只是指生产操作者,A、C、D项不符合清洁生产含义。第5题,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属于“清洁的产品”,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属于“清洁的生产过程”,①③项正确。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会释放污染物质,不属于使用“清洁的能源”,②项不属于清洁生产内容。及时清理垃圾属于末端治理,并不属于清洁生产的内容,④错误。
6.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状况严重。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
说出我国近年来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主要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污水。
防治措施: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水环境管理与监测;加强水污染治理的配套工程建设,依法治理水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解析 读图可知,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生活污水。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法治水治污、加强水环境监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课时作业
海洋石油污染、赤潮等海洋环境问题备受公众的关注,认识并掌握其成灾机制有助于人类防灾、减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个海域中,若发生同等规模的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污染程度最重的是( )
2.珠江口附近海域是我国大面积赤潮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该海域赤潮高发期一般出现在( )
A.11月至次年1月 B.2~4月
C.5~7月 D.8~10月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对区域进行定位,可知A为波斯湾,B为加勒比海,C为墨西哥湾,D为几内亚湾,波斯湾为近封闭的海域,水体交换得慢,自净能力也差。第2题,赤潮的发生与高温有关。
阅读漫画“胎儿绝不出生的N个理由”,完成3~4题。
3.导致漫画反映的水体污染的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废热水的排放
C.寄生虫的大量繁生
D.重金属的排放
4.湖泊出现漫画中的问题时,湖泊中( )
①种群数量增加 ②生态系统趋向复杂 ③鱼类大量死亡 ④生态系统变得简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第三幅图中的“我是蓝藻”是题眼,说明漫画反映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第4题,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的含氧量下降,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生态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简单。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5~6题。
5.若水中鱼类最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6.由图可以看出,过量施肥可能造成( )
①土壤污染 ②白色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 ④水体污染
⑤农作物污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死亡。第6题,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
下图为“墨西哥湾泄漏原油漂浮海面扩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7~8题。
7.导致浮油层向附近海岸扩散的原因可能是( )
A.北大西洋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厄尔尼诺 D.偏南风
8.石油污染对墨西哥湾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A.引发赤潮 B.软件业遭受打击
C.降水增多 D.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 7.D 8.D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该处浮油向偏北方向扩散,该处的洋流为墨西哥湾暖流,说明只有可能受偏南风的影响。第8题,石油污染会破坏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
福建省泉州市作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创模”期间,先后建立了印染、电镀、制革等10个工业集中控制区,对其实行集中污水处理,并实行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BOT(建设—运营—移交)产业化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泉州市已经摸索出一条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模式。据此完成9~10题。
9.泉州市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集中控制并实行集中污水处理,这一措施说明泉州市( )
A.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均进行控制,实行清洁生产
B.集中控制管理实际上就是即将取缔这些工业
C.注重了工业生产的末端处理
D.拿大笔资金打“水漂”,搞的是形象工程
10.建立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说明( )
A.泉州市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B.泉州市的工业都实行清洁生产
C.各企业间已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式的生产
D.这种企业的建设,势必加重环境的压力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对污染大的企业集中控制,并不一定是对每个环节都采取防治对策。污染大的企业集中控制,是为方便管理和污水处理,而不是立即取缔。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等处理的是工厂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不让废弃物污染环境,应当是末端处理。末端处理取得很大成效,尤其是环境效益显著,并不是形象工程。第10题,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作原料,生产出质量较好的水及其他产品,并将这些产品进行销售或作为其他工厂生产的原料,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并节约、合理、充分利用资源。泉州BOT产业化污水处理厂是针对生产后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并不能说明生产是清洁生产,也不能说明该市的企业已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式的生产,但它的确防治了废弃物污染,减轻了环境压力。
11.近年来,我国近海赤潮频发,下图是“2015年7、8月渤海赤潮分布示意图”。分析渤海赤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答案 ①时间:夏季。7、8月份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河流进入汛期。
②空间:在渤海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海湾的海域。
成因:由于工农业、生活废水通过河流大量流入渤海,在河口附近和海流不畅的海湾海区海水发生富营养化,从而引起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解析 结合赤潮的成因,即水体富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从天气、图中位置等角度分析污染物来源。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入海口及海湾处赤潮比较严重。
12.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地下水的供给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划分,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地区地下水可以直接饮用的仅占18.4%,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的占29.5%,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饮用的占52.1%。下图是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海洋的关系示意图。
指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说明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性。
答案 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农业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及生活污水。 地下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水源;地下水被污染后,通过水循环影响到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水质;地下水更新慢,自净能力弱,治理难度大。
解析 地下水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因地下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水源,而地下水更新慢,自净能力差,且被污染后可能通过水循环影响河流、湖泊、海洋等,因此地下水的治污非常重要。
13.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解析 (1)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知,污染物浓度存在轻—重—轻的变化过程,其中3日污染最严重。(2)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包括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采取技术措施做好污水净化;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等。www.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固体废弃物的概念、种类及危害。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固体废弃物的形成及危害。3.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处理、利用措施。
一、固体废弃物污染概述
1.概念: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危害: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置需占用大量的土地。
思考
1.城市垃圾数量增长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案 城市垃圾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的积存速度不断加快。
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1.处理
(1)原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2)方法
2.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方法
3.资源化
(1)定义: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资和能源,促进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技术方法。
(2)模式
固体废弃物
思考
2.所有固体废弃物都能回收利用吗?
答案 并非所有的固体废弃物都能回收利用。有许多固体废弃物可被回收利用,创造新的价值;但一些有毒性或具有放射性的废弃物不能被回收利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探究点一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
材料二 垃圾的危害。
(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图中显示城市垃圾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答案 (1)由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商业办公、商品包装、城市市政建设、污水处理等。
(2)垃圾的大量堆放会占据大量的土地,并持续向大气、土壤、水释放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反思归纳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途径
在一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其主要途径归纳如下:
污染途径 主要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细微颗粒随风飘散,造成大气污染;②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③垃圾填埋处理中产生沼气;④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②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②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蓄,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垃圾转移 ①有些国家把垃圾倒入公海,导致海洋污染;②发达国家把垃圾转运到发展中国家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探究点二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垃圾是指来自居民生活消费、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市政建设和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材料二 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西班牙 64 17 6 13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三 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2)解释材料三图中的中转站的主要功能。
(3)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4)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答案 (1)相同点:以填埋为主。不同点:我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
(2)合理分类、暂时处理。
(3)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
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是火灾及爆炸隐患。
(4)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
反思归纳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三化”,即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首先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再生利用的废纸、废塑料、玻璃瓶、废金属等与其他废物分开,这样既可以使物尽其用,又可以减少垃圾。剩余的无利用价值的垃圾,主要采用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固化法和回收法五类方法进行处理。
名称 简介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焚烧法 通过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用于发电等 缩小废弃物体积,消除某些有害物质 投资大,可能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回收法 分类回收、再生利用 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回收过程中可能加重污染
填埋法 深埋于地下 填埋后的土地可重新利用 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水源和空气污染
固化法 用水泥、石膏等固化剂包封 安全可靠 造成部分资源成为废弃物
堆肥法 利用微生物发酵以用作肥料 可产生有机肥料 适用面较窄,容易造成水源和空气污染
对点训练一 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及危害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1~3题。
1.漫画中描述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看,导致漫画③描述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
A.工业材料的废渣 B.建筑垃圾
C.农业生产 D.核电站
3.漫画②描述的环境污染与漫画③相比,不具有的危害是( )
A.污染土壤 B.占用大量土地
C.污染大气 D.污染水源
答案 1.C 2.B 3.B
解析 第1题,图片①~④反映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第2题,漫画③中的“城市垃圾”是“题眼”,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是生活垃圾、建筑废渣和粪便等。第3题,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都会直接或间接污染大气、水源、土壤等,但固体废弃物会占用大量土地。
对点训练二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与其他废物分开,便于回收利用,剩余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埋、焚烧、堆肥法进行处理。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属于有机垃圾的有( )
A.食物残渣、菜皮、剩饭菜
B.废纸、废塑料、破衣服
C.碎砖、废木料、渣土
D.尘土、枯枝落叶、厨房垃圾
5.下列有关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焚烧法处理垃圾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B.焚烧法处理垃圾时可以利用燃烧的热量进行发电
C.垃圾焚烧处理后的废渣无需特别处理
D.垃圾焚烧过程中应注意大气环境保护,避免大气污染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食物、蔬菜的皮、剩饭菜均来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储存在体内,属于有机物。第5题,垃圾焚烧处理后的废渣需要作特别处理。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解析 尾矿矿渣属于松散物,尾矿矿渣库位于山坡处,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矿渣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随雨水入河,造成污染。治理措施应从加固矿渣库和导流洪水两个角度分析。
课时作业
目前,广州每天需要处理生活垃圾约2.26万吨,其中近七成焚烧、填埋处理,其填埋场早已不堪重负。根据计算,2017年后,广州市的垃圾将无处填埋。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回答1~3题。
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
A.水 B.固体废弃物
C.大气 D.噪声
2.2016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3亿吨,这说明城市垃圾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城市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第2题,3亿吨的清运量,说明城市生活垃圾具有数量大的特点。第3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家用电器、废旧电脑等也加入城市垃圾的行列。
2014年10月29日北京晨报:北京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专家呼吁用“环保蚯蚓”来吞吃生活垃圾。蚯蚓不仅能使垃圾“减量”和“无害”,同时还可“化害为宝”实现它的“资源化”。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蚯蚓处理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符合生物循环理论
B.不适合现代工业垃圾的处理
C.费用较高
D.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5.蚯蚓处理垃圾工厂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B.产生有机肥,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C.会产生更严重的污染
D.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使用蚯蚓处理垃圾,可有效处理生活垃圾,是一种环保的处理方式,费用也较低,但不适合处理现代工业垃圾。第5题,使用蚯蚓处理垃圾,会减少固体废弃物总量,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有利于环境保护。
读漫画“嫁祸于人”,完成6~7题。
6.漫画中描述的现象属于( )
A.垃圾转移
B.固体废弃物的回收
C.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
D.垃圾分类
7.漫画中的现象多发生在( )
A.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B.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答案 6.A 7.A
解析 第6题,漫画题目“嫁祸于人”是题眼,漫画中衣服上的“洋垃圾”三个字是关键,说明漫画描述的是垃圾转移现象。第7题,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低,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低,这种差价使一些发达国家把大批有害的废弃物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8.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成为新的危险废物污染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子电器产品是20世纪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电子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相应会缩短,这将使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呈直线增长。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开始研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1)不合理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方式会引起哪些主要危害?
(2)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分析,生产者采取哪些生产设计措施可减少电子垃圾的危害?
答案 (1)废旧电子产品任意丢弃或直接焚烧,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有毒物质(重金属)任意丢弃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处理废旧电子产品后的废水和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使得河流水及地下水污染,从而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2)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再利用特性;提高产品零(部)件的互换性;合理使用包装材料,采用易回收或易处理的包装材料。
解析 第(1)题,可以从电子垃圾的处理过程来探讨其对环境的影响。第(2)题,题目中要求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分析,可以从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来分析减少电子垃圾危害的措施。
9.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解析 快递业务迅猛增长的当前,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迫在眉睫。若这些包装不能及时处理,会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同时伴随的还有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胶带污染。针对此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观点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www.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污染源。2.掌握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3.能够针对某类大气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大气污染概述
1.概念: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和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 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气体状态污染物 SO2、NOx、碳氢化合物等
大气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 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人为污染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3.主要类型
酸雨 燃烧矿物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导致pH小于5.6时的降水
光化学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温室效应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后放出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思考
1.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南方酸雨重于北方?
答案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因此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南方酸雨重于北方的原因:①南方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②南方地区空气湿润,降水多;③北方地区虽然燃煤多,但降水少,且多集中于夏季;北方空气干燥,多沙尘且沙尘中含有大量碱性离子。
二、大气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源
(1)关键: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措施
2.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
思考
2.为什么说植树造林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答案 植树造林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等。
探究点一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
探究活动 我国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pH<4.5的降水称为重酸雨。下图表示某年重庆不同季节降水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描述重庆酸雨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冬季酸雨特点的成因。
(2)酸雨给重庆市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1)特点:全年酸雨频率较高;春、夏、秋三季酸雨频率稍低,以酸雨为主;冬季酸雨频率最高,以重酸雨为主。原因:冬季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弱(或答冬季常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降水量较少,稀释作用弱。
(2)影响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雕刻艺术品;使花草树木大量死亡;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解析 解题思路分析如下:
反思归纳 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等酸性物质,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污染物 来源 主要有火山喷发释放的酸性气体以及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酸雨类型 硫酸型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主要影响 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人体 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分布 世界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我国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酸雨分布范围有扩大的趋势
探究点二 光化学烟雾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
(2)汽车排放尾气中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成分,它们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发生________反应,并和水汽生成____________。
(3)这种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产生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洛杉矶,试分析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
(2)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光化学 光化学烟雾
(3)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咽炎及不同程度的头痛等
(4)汽车过多,尾气排放量大 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太平洋,为西风带迎风口,污染物不易扩散
解析 由图片中显示的光照、交通工具、带婴儿散步的母亲等要素分析可知,图中反映的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对人类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咽炎。美国的洛杉矶成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交通发达,人口集中,汽车数量过多,工业废气特别是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位于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区,烟气受到地形阻碍,不易扩散等,易造成严重的污染事件。
反思归纳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
①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有害气体;②气候条件:洛杉矶是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光照强、降水少;③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④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面临海,地形闭塞。
(2)光化学烟雾的防治
合理规划,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探究点三 温室效应及其防治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冰雪之都”奥斯陆的2月,以前平均气温是-2℃,而现在极端最低气温仅-2~-3℃;现在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1)根据材料,可获取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有哪些?二氧化碳等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的原理是什么?
(2)全球变暖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1)气温升高,海冰减少。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③导致洪涝、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增加;④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反思归纳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②人为原因: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有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过度毁林减弱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对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以及一些海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海岸线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后,蒸发量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状况和水的循环运动;全球变暖会使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使大量的物种灭绝。
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种植业经济可能会变为畜牧业经济;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全球变暖还会导致中低纬地区炎热天气增多、某些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对点训练一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1~3题。
1.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2.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3.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答案 1.A 2.B 3.C
解析 第1题,大气污染物因随大气运动而扩散到其他地区,但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这种扩散作用比较微弱。第2题,春季频发的沙尘暴,会增加大气中的沙尘数量,加剧大气污染程度。第3题,四川盆地酸雨较严重。
对点训练二 大气污染防治
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京津冀及周边省市将出现一次重度至严重污染过程,这是入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北京等20余城市将同步启动红色预警。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本次雾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回答4~5题。
4.对于此次雾霾形成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入冬后,华北地区逐渐转为稳定天气控制,污染物开始快速积累
B.北京地区逆温状况严重,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C.这次雾霾是受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影响形成的
D.本次雾霾形成与燃煤取暖有关
5.下列应对雾霾天气的措施中,目前在我国切实可行的做法是( )
A.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禁止私家车出行
B.出行时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出行和户外运动
C.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给所有汽车安装过滤器,做到尾气达标排放
D.雾霾天气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让相关部门承担医疗费用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入冬后,华北地区逐渐转为稳定天气控制,污染物开始快速积累形成雾霾天气。逆温现象,有利于雾的形成,北京地区逆温状况严重,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次雾霾与火山喷发无关。此时正值冬季,雾霾形成与燃煤取暖有关。第5题,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但不能禁止私家车出行,A错。出行时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出行,是减少雾霾影响的有效措施,B对。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给所有汽车安装过滤器,使尾气达标排放,目前尚不能做到,C错。雾霾天气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但不可能让相关部门承担医疗费用,D错。
6.读“某年北京市PM2.5浓度分布图”(图1)和“PM2.5组成成分及来源比例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年北京市空气PM2.5浓度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市空气PM2.5主要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改善北京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2)有机污染物 碳酸盐 硫酸盐 机动车排放 燃煤 工业生产
(3)控制工业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冬季燃煤供暖产生的污染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通过洒水作业方式减轻建筑和道路扬尘;加强城市绿化。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该年北京市空气PM2.5浓度分布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第(2)题,从“PM2.5组成成分及来源比例图”可以读出北京市空气PM2.5主要组成成分是有机污染物、碳酸盐和硫酸盐,三者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来源是机动车排放、燃煤、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第(3)题,结合产生大气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分析,应该控制工业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冬季燃煤供暖产生的污染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通过洒水作业方式减轻建筑和道路扬尘;加强城市绿化起到吸烟滞尘的作用,减少大气中污染物。
课时作业
读“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完成1~3题。
观测日期 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
SO2 CO O3 NO2 可吸入颗粒物
2月16日 11 77 20 99 138
3月2日 61 32 19 39 105
3月16日 32 19 31 22 500
4月2日 56 42 49 79 260
4月15日 18 21 32 40 324
5月2日 37 25 51 44 76
1.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首要污染物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 )
①冬季燃煤取暖 ②汽车尾气排放 ③北京春季干旱
④冷锋活动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为降低以上首要污染物,北京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使用私人汽车
B.控制城市发展速度
C.减少城市人口数
D.大力开展绿化工程
3.北京市春季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增多的动力原因是( )
A.大气的热力环流
B.冷气团的快速移动
C.土地荒漠化速度的加快
D.气旋的频繁活动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题,从表格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值最大,再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可以判断可吸入颗粒物多的原因:春季我国的北方地区干旱且多大风,粉尘物质容易被风吹起。第2题,加强绿化,减少裸地,有利于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第3题,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多冷空气活动,风力大,是导致可吸入颗粒物多的动力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4~6题。
材料一 像粮食和蔬菜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 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多个省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 000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在我国初步形成。
材料二 全国酸雨分布图。
4.材料一中所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
①上海 ②河南 ③柳州 ④山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从长远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将会( )
①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②鼓励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 ③使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④促使环境质量趋向好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的原因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雨水丰沛且降水量大 ④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4.C 5.D 6.A
解析 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上海和柳州都位于重酸雨区。第5题,在“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中,排污量大的企业要购买排污量小的企业的排放指标,这样就会增加生产成本,会促使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最终使环境质量趋向好转。第6题,我国南方地区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相对封闭的地形、降水较多的天气等。
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些山岳冰川正在以比过去350年来快100倍的速度消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冰川消融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效应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D.氟氯烃的大量排放
8.冰川消融的后果有( )
①河湖水酸化 ②低地淹没 ③建筑物腐蚀 ④陆地淡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第8题,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将被淹没;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冰川消融,陆地淡水减少。
读下列材料,完成9~10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等级
北京 92 TSP Ⅱ
贵阳 69 TSP Ⅱ
(TSP为总悬浮物)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每年约有2 000万吨煤燃烧,200万辆机动车排气,5 000多处建筑工地扬尘,大大加剧了北京的污染。贵阳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贵州省酸雨污染的中心,也是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的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9.北京与贵阳主要大气污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北京大气污染物中的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阳
B.北京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贵阳
C.贵阳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
D.贵阳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大于北京
10.贵阳的酸雨除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贵阳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贵阳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尘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低于贵阳,酸雨危害较重的为贵阳。第10题,贵阳的酸雨不仅与酸性气体的排放量有关,还与贵阳的地形以及酸性土壤有关系。
1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15年11月27~30日,北京遭遇一年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30日18时左右,北京PM2.5达到当日浓度最大值,接近1 000微克/立方米,各监测点的二氧化硫小时浓度多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下,峰值浓度也很少超过100微克/立方米。当PM2.5超过1 000微克/立方米时,已基本相当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到9日,由于冬季燃煤、工业排放量大,加上持续几天的逆温,二氧化硫、烟尘等颗粒物聚集在伦敦上空,导致约12 000人丧生,患病者不计其数)的污染浓度。但这场北京的严重雾霾事件带来的健康危害,较之伦敦当年却轻得多。
试分析北京此次雾霾带来的健康危害比伦敦轻得多的可能原因。
答案 北京和伦敦的污染物成分存在很大的不同,伦敦二氧化硫浓度高;现代医疗发展水平高;现代监测技术和预警机制的完善;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细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慢性效应更明显。
解析 对比两城市发生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从危害物的浓度、政府和个人在监测防御中的措施、危害的持续性以及医疗条件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12.(2016·赣州高二检测)2015年8月17日环保部发布7月份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播报,福州此次挤进了前十,排名第三,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海口。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从自然角度分析5~7月福州空气质量排名变化的原因。
(2)从2008年开始,福州市空气质量一直呈好转趋势,简述其可能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5~7月,福州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风力较大,便于污染物扩散;降水较多,稀释大量污染物;降水使地面湿润,也不容易引起扬尘,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
(2)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污染严重的工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尾气达标排放。
解析 第(1)题,空气质量变好,一方面是由于大气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另一方面是大气环境有利于污染物扩散。5~7月福州进入雨季,大气及地面湿度增加,污染物减少,风力增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第(2)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生产、生活、交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
13.VOC污染是一种新型大气污染,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最终变成让人致病或致命的毒气。下图为VOC污染的发生机制图和VOC来源图。
据图说出VOC污染的昼夜变化规律及防治措施。
答案 白天污染重,夜间污染轻。 加强VOC污染的监测和预报;控制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排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材料中提到VOC污染是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该污染白天严重,夜间轻。防治措施从VOC来源图及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分析。www.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噪声污染的概念、分类及危害。2.理解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
一、噪声概述
1.概念:通常,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称为噪声。
2.分类: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3.危害
思考
1.有人说,优美的音乐有时也是噪声,该说法有道理吗?
答案 从噪声的概念看,只要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就是噪声。那些影响了人们工作、休息、交谈、学习等的音乐,就会使人厌烦,也被认为是噪声。
二、噪声控制途径
1.声源控制:从设计、技术、行政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
2.传播途径控制
(1)在噪声源和接受者之间设置声音传播的屏障。
(2)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绿化等。
3.接受者的防护
让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戴上护耳器,减少其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
思考
2.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生活噪声?
答案 人人都要自觉降低噪声,如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按喇叭;文明施工。此外,还应针对不同声源采用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隔声屏障等技术手段。居民楼不要沿街修建;应多植树种草等。
探究点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噪声超过一定分贝时,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烦躁、心闷、耳鸣等不良现象,严重的会使听力受损,甚至昏迷。
材料二 在胶济铁路、日东高速公路及城市的高架桥上,常见有隔声障板挡住村庄或居民区,保护居民少受或不受噪声侵害。
(1)噪声按声源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
(2)噪声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3)飞机场附近为何不设奶牛场?飞机场附近居民玻璃易损毁,为什么?
(4)家庭生活中怎样减弱噪声危害?
答案 (1)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2)可以使人头痛、脑胀、多梦、心慌、全身乏力、听力受损,影响胎儿发育,妨碍儿童智力发育。
(3)奶牛需要安静场所,噪声会影响奶牛生长及产奶质量与数量。 飞机起降发出的强大噪声产生冲击波的破坏。
(4)声源控制,关门窗、音响,电视不要太响等。
反思归纳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途径
(1)噪声的危害
噪声强度 危害
不同噪声的危害程度 噪声 使人头痛、脑胀、多梦、失眠、心慌、乏力
强噪声 可使听力受损
极强噪声 会影响胎儿发育,使胎儿致畸、儿童智障
噪声振动 影响建筑物
(2)噪声的控制途径
控制途径 相关措施 具体实例
声源控制 从设计、技术、行政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 部分城市规定在城区禁止鸣喇叭
传播途径控制 在噪声源和接受者之间设置声音传播的屏障;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绿化等 城市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接受者的防护 佩戴护耳器,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
对点训练 噪声及其危害
噪声对人们的危害很大,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及身心健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生活噪声的是( )
A.汽车鸣笛 B.建筑打夯
C.机床厂噪声 D.厨房切菜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A.住宅区驶过拖拉机
B.晚上十点部分居民拉提琴
C.上午幼儿园里小朋友唱歌
D.集市上大声叫卖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选项中的汽车鸣笛属于交通噪声,建筑打夯属于施工噪声,机床上的噪声属于工业噪声,厨房切菜产生的噪声属于生活噪声。第2题,物理角度的噪声如拖拉机声无论何时何地都属于环境噪声,物理上的非噪声如琴声、歌声在特定时间、地点可以称为环境噪声。也就是说是否是噪声不在于其是否悦耳,而在于其是否影响了休息和工作。
最近,石材厂附近的居民把石材厂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们的开工生产扰乱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据此回答3~4题。
3.石材厂带来了严重的( )
A.噪声污染 B.大气污染
C.水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4.有关人员经过多方调查并进行噪声监测,发现石材厂噪声值在70分贝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政府勒令其停止生产,这属于噪声控制途径中的( )
A.声源控制
B.传播途径控制
C.接受者的防护
D.技术控制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石材厂的机器轰鸣声、切割声、碎石声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噪声污染。第4题,噪声是石材厂产生的,勒令停止生产就是切断噪声来源,属于声源控制。
5.建筑布局也要考虑使噪声的影响最小,如利用地形或地物做隔声屏障,使噪声得到降低。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建筑物位置布局最适宜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上题中对噪声的控制属于( )
A.声源控制
B.传播途径控制
C.接受者的防护
D.以上都是
答案 (1)丁
(2)B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种建筑布局因声波的反射而加剧了噪声污染。(2)合理建筑布局可以减弱或消除声波的反射,因此属于传播途径控制。
课时作业
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1~3题。
1.从声源看,图中的噪声主要是( )
①交通噪声 ②工业噪声 ③生活噪声 ④建筑噪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的噪声对________的危害最大( )
A.教师 B.交警
C.学生 D.工人
3.为减少噪声对漫画中居民的影响,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鸣喇叭 B.装吸音吊顶
C.佩戴护耳器 D.装隔声屏障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漫画中的交通工具和音箱说明图中的噪声声源是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第2题,交警在路口执勤,长时间暴露在噪声中,受危害最大。第3题,吸音吊顶在体育场馆、礼堂等场所安装;隔声屏障主要在城市高架桥等交通沿线经过居民区的地方设置;需要佩戴护耳器的是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居民,漫画中的居民多是行人,没有必要,且不安全。
每年的高考期间,我国许多城镇严禁学校周围产生环境噪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学校驻地,禁止鸣笛”,这是噪声污染控制途径中的( )
①声源控制 ②传播途径控制 ③接受者防护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5.高考期间,一些城市规定晚8点以后,居民区附近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这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声污染,保证考生正常休息
B.避免夜晚城区大气污染进一步加重
C.节省电能,降低建筑成本
D.减少劳动者的加班时间,保护其身体健康
答案 4.A 5.A
解析 第4题,城区内,学校驻地禁止鸣笛,说明不让产生噪声,所以属于声源控制。第5题,注意题干材料,是指高考期间,主要是针对考生而言,因此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50米高度大气中NO2浓度等值线图”(单位:毫克/立方米)。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显示的该城市环境问题和发生季节是( )
A.水污染和光污染——春季
B.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夏季
C.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冬季
D.电磁波污染和海洋污染——秋季
7.针对该城市出现的这一问题,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中NO2浓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降低,且沿交通干道延伸。因此城市环境问题是与交通相关的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NO2浓度等值线向西北延伸偏离交通干线,因此受夏季风的影响,故B项正确。第7题,针对上述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限制汽车数量,可以减少噪声和尾气排放;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可以有效减少城区的汽车数量,进而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居住条件,并不能减少汽车噪声和尾气排放,C项符合题干要求。
8.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从声源看,漫画中的噪声属于________噪声。
(2)按规定时间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3)从控制噪声的途径看,按规定时间装修是________。
(4)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家庭噪声日趋严重,怎样防治家庭噪声?
答案 (1)生活
(2)避免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和学习,以及可能对部分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
(3)声源控制
(4)防治家庭噪声:降低声源本身的噪声,家庭装修时,采用吸声材料或隔声材料等降低或阻隔噪声,做好个人防护。
解析 第(1)题,装修属于生活中的行为。第(2)题,装修将产生极大的噪声,会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和学习,并可能对部分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第(3)题,按规定时间装修属于从声源控制噪声污染。第(4)题,防治家庭噪声应从声源、传播途径和家庭成员防护等方面进行。
9.读下面图甲(云南某城市的区位图)和图乙(M城市某局部8:30时噪声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据图甲分析M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河运中转站 B.地形
C.气候 D.水源
(2)图乙中n地的噪声值可能是多少?污染来源可能是什么?
(3)在图乙n地附近若有飞机场,能布局奶牛场吗?为什么?
答案 (1)A
(2)120分贝。 污染来源可能是车站或码头。
(3)不能。因为噪声过大会影响奶牛生长和产奶量,经济效益低。
解析 第(1)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甲中隐藏的信息。从图中可知河流在上游和下游都较宽,应该有较好的河运,但在M位置形成狭窄的瀑布,使其河运受阻,所以此处形成河运的中转站,因承转上下游河运而人流、物流较多,形成城市。第(2)题,从图中等值线分布规律看,n地噪声值可能是100、120或80,但结合n所在地邻近的等值线看,应该是一个较高的噪声区,故最可能是120分贝。n处又靠近河流,结合城市的形成判断,可能是车站或水运码头,由于人、车、船较多而使噪声值较高。第(3)题,奶牛场布局在噪声大的地方会影响奶牛生长和产奶量,进而降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