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4-14 15:38:49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6.TIF" \* MERGEFORMATINET
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土地荒漠化、酸雨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土壤污染 B.水土流失
C.地震 D.生物物种锐减
3.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
B.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D.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答案 1.A 2.A 3.B
解析 箭头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箭头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如果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如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7.TIF" \* MERGEFORMATINET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
答案 D
解析 第一幅地球发烧了,说明了全球变暖;第二幅小鸟无处安家是因为森林被破坏;第三幅则说明紫外线强烈使鱼类不能正常生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5~7题。
类型程度省区 甲 乙 丙 丁
广东 ++ ++ ++++
四川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5.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  )
A.寒潮 酸雨
B.酸雨 水土流失
C.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 寒潮
6.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形
C.降水丰沛 D.纬度位置
7.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改进种植制度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
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
答案 5.C 6.C 7.B
解析 第5题,甲自然灾害在山西最严重,四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之,说明甲为水土流失;丙自然灾害在新疆最严重,说明丙为土地荒漠化现象。第6题,土地荒漠化现象在广东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人类活动虽然会造成土地退化,但目前危害程度不高。第7题,丁类环境问题为酸雨。广东省酸雨的产生是由于燃烧矿物能源所致,所以要治理该类环境问题,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如可以利用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或其他新能源。故选B。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回答8~10题。
8.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150~500 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 cm
9.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 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③中纬度耕作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加强,比原来降水更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答案 8.C 9.C 10.D
解析 第8题,全球气温升高,山地雪线会普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移;两极冰川会融化加快,加之海水升温会膨胀,导致整个海平面会上升;由于温度的升高,亚寒带针叶林会向极地推移;尽管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会增加,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并不是全球都普遍干旱。第9题,全球变暖的同时,海水会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冰川会因温度升高而融化,使海平面上升,以致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所以①正确。随着冰川的融化,冰川面积会缩小,使山地冰川的下限——雪线随之上升,可见②错误。随着气候变暖,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加剧,湿润程度减弱,干旱程度加强,将不适合耕作,被草原代替;而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加,所以③正确,④错误。第10题,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各项对比就可解决。明显可以看出,A、B、C三项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而D项自然环境的有限承载力,即自然资源储量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根据材料,完成11~12题。
11.下列环境问题,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南极企鹅患白内障
C.水土流失
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
1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
A.使用低硫燃料
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作为制冷剂
D.安装烟道脱氮技术
答案 11.D 12.C
解析 第11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暖造成的;南极企鹅患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第12题,C项措施利于臭氧层的保护。A、B、D三项均利于防治酸雨。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3~14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10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10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10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10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102.TIF" \* MERGEFORMATINET
1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1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答案 13.A 14.C
解析 第13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第14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A、B项错误。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C项正确。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D项错误。
15.天山雪莲既是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珍贵的植物物种,但近年来天山雪莲已经很难见到。造成天山雪莲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物种退化
B.全球变暖导致其生存环境恶化
C.人类过度采摘,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D.人类对其合理利用
答案 C
解析 物种的自然退化要经过十分漫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天山雪莲不可能在短期内因物种退化濒临灭绝;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不会导致其灭绝。物种濒临灭绝是人类活动不合理,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所致。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6~18题。
16.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17.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 16.C 17.B 18.D
解析 第16题,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湖水进行灌溉,因为青海湖是咸水湖;气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升高,使湖水水位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不会造成水位下降。C项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即入湖河流水被大量截留用于灌溉。第17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措施,开采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第18题,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要想恢复非常困难,通过缩减农田面积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业和生活污水含有对作物有害的物质,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另外如重金属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使人体慢性中毒。
2016年4月22日是第4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科技的进步
C.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
D.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
20.“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能直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19.C 20.C
解析 第19题,城市化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并不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才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第20题,低碳经济的推行,可以直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8.TIF" \* MERGEFORMATINET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关系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地关系是____________;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答案 (1)D (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解析 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类对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
22.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30.TIF" \* MERGEFORMATINET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解析 由所学知识和图可知人类燃烧煤炭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燃烧煤炭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越大;酸雨的产生有两个必备条件:二氧化硫气体和雨,我国南方雨水比北方多,因而酸雨比北方严重,因而危害也很大,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XX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XX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XX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XX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XX32.TIF" \* MERGEFORMATINET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2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XX3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XX3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XX3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XX3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XX33.TIF" \* MERGEFORMATINET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 太阳能
解析 第(1)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态环境问题及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组织答案。第(2)题,联系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再结合两地位置可推知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第(3)题,此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看出所有效益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甘草种植基础上。第(4)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可回答问题。
24.读“我国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3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32.TIF" \* MERGEFORMATINET
(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的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所在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这个地形区中的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地能源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环境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F各城市由于能源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__________为主,冬季采暖季长,重工业集中,所以环境污染以________________污染最为突出。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 过度放牧,破坏植被,草原退化
(2)四川盆地 酸雨 湿润多雨 以燃煤为主
(3)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4)淡水资源短缺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近年来降水偏少,且春季多大风,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
(5)燃煤 空气(大气)
解析 从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代表的应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植被稀疏,人为破坏严重。丙是四川盆地,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燃烧煤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SO2而形成的酸雨。乙是江南丘陵地区,主要出现水土流失问题。1~8城市集中在华北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A~F城市分布在东北地区,燃煤多,空气污染严重。章末检测(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3.TIF" \* MERGEFORMATINET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四个地区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第2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
水土流失,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而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模式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对该地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的。第4题,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并不是说不能开发利用该地的资源,而应恢复植被,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集约型的经济模式。
读“某地区图”,回答5~6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4.TIF" \* MERGEFORMATINET
5.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物种灭绝
6.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
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
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D.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答案 5.B 6.B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状况,可判定该地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针对该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长绒棉种植等。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7~8题。
7.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8.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海区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7.D 8.B
解析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近年来,由于小浪底水库的拦蓄作用,以及中游生态恢复,水土流失减轻,使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
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9~10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5.tif" \* MERGEFORMATINET
9.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①气象灾害少 ②热量充足,一年两熟 ③水源较丰富
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酸雨危害
A.ab B.ac C.cd D.bc
答案 9.C 10.D
解析 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是位于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西北的河西走廊,该区域多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为我国中温带,热量条件不足,但该区域有来自祁连山丰富的水源及光照较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该区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因此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较轻,但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以上。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据此回答11~13题。
1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高山冰雪融水量的减少
B.工矿交通建设
C.过度的樵采、放牧和农垦活动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2.下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退耕还牧 ②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增加灌溉面积
③确定合理载畜量 ④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⑤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 ⑥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 ⑦融冰化雪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④⑤⑦ D.①③④
1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营造以防治荒漠化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工程是(  )
A.沿海防护林绿化工程
B.“三北”防护林工程
C.太行山沿线绿化工程
D.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答案 11.C 12.D 13.B
解析 第11题,我国土地荒漠化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所致。第12题,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等。第13题,为防止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荒漠化加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营造了巨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14~15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6.TIF" \* MERGEFORMATINET
1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1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4.D 15.A
解析 第14题,自然地理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A、B、C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第15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把西部牧区建设成为东部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完成16~17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7.TIF" \* MERGEFORMATINET
16.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17.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答案 16.AB 17.AC
解析 第16题,图中P地位于冬 ( http: / / www.21cnjy.com )季风的背风坡,年大风日数少。P地又位于东南水汽来源的迎风坡,地形促进了降水的发生。第17题,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可以截留水分。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18~19题。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7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7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7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7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7A.TIF" \* MERGEFORMATINET
18.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19.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8.D 19.B
解析 第18题,读图分析可知,林地面积在前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后期均有增加,旱地面积在前期增加最多不会导致旱地减少幅度最大,因此可排除A、C两项。综合分析图中水田和旱地的总体变化可知,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总体上是减少的。第19题,解此题的关键除读图外,须认真审题,关键词为“由退化趋于好转”,因此,在图中表现应为,在“前期”和“后期”分别处于0值横轴的上、下两方。综合分析选择B项。
20.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10分)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8.TIF" \* MERGEFORMATINET
(1)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1)已知B城市的唯一水源是A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的水库,因此保护B城市的水源就是保护A处的水库。注入水库的河流发源于森林茂密的山区,若森林遭到破坏,则水土流失势必严重,使水库淤积变浅,因此保护森林是一项重要措施;水库周围的耕地和居民地较多,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涵养水源;农田应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居民应禁止向河流、水库排污,以避免污染水库。(2)C处山地森林茂密,也是河流的源地,若在此开山取石必定造成森林破坏,环境恶化,同时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等问题。
22.读“我国部分事物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14分)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9.TIF" \* MERGEFORMATINET
(1)以甲为代表的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9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29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9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9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29A.TIF" \* MERGEFORMATINET 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生活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区已建成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2)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3)三江源 保护该地区的湿地、高原植被,改善当地气候,防止荒漠化;防止河流补给水源的减少,保护当地的珍稀物种,减缓物种灭绝等。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分布及产生原因。图中甲所在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覆盖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极易引发荒漠化;乙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破坏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丙地区为我国三江源地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23.石漠化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岩溶及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贵州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图甲为贵州石漠化面积百分比图,表为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图乙为贵州某小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新颖模式图。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3-2-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3-2-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3-2-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3-2-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3-2-118.TIF" \* MERGEFORMATINET
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表
坡度 10°~15° 15°~25° 25°~35° >35°
有机质厚度(cm) 20 16 13 6
土层厚度(cm) 100 82 74 <30
土壤侵蚀量(t/km2a-1) 285 3 150 11 700 >32 000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3-2-1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3-2-1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3-2-1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3-2-1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3-2-119.TIF" \* MERGEFORMATINET
(1)依据图甲和表中信息,归纳石漠化与地形高度、坡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图乙中显示该地区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说明该地农村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图乙中大力建设水利设施的原因。
答案 (1)海拔大于1 000 ( http: / / www.21cnjy.com )米的地区,石漠化比例大于海拔小于1 000米的地区;地形坡度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少,土层越薄,越容易发生石漠化。因为随着海拔升高,降雨强度和风蚀能力增强;地形坡度越大,土层厚度越薄,地表径流速度越快,地表径流量越大,对地表冲刷越大,越容易石漠化。
(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植被砍伐,可以减少石漠化;沼渣沼液恢复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能源利用率。
(3)地形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地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缺乏,容易渗漏;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弱;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4.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土地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处理中心\\2018.3.9高中\\文科\\地理\\Q1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3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cb123\\Desktop\\未审\\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讲义打包21份\\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地理中图版选修6习题打包5份【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Q130.TIF" \* MERGEFORMATINET
(1)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是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图中A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属________________,C地属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地区天然植被类型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和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滥垦土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要遏制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干旱的亚湿润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4)温带草原 风力强劲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牧、合理放牧、建立防护林体系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表现。湿润系数指地面水分的收入量与支出量比值即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由图中数值可知A为干旱的亚湿润地区,B为半干旱地区,C为干旱地区。A为草原区,滥垦土地、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造成荒漠化的出现。章末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包括开采挖掘出的及洗选时排出的含炭岩石,这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矸石排放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产”出非常多的煤矸石
B.我国煤矸石储量丰富
C.我国煤炭品位低,含炭成分大
D.我国众多小煤矿的乱采乱挖
2.关于煤矸石的大量堆放带来的危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
B.日晒下长期堆放会自燃,排放的CO2、SO2等气体污染大气
C.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下,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D.大量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会诱发地质灾害
3.煤矸石的转化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利用方式最合适的是(  )
A.矿区复垦回填矿坑
B.用做铺路石,修建道路
C.生产煤矸石砖
D.对煤矸石进行选洗,取出其中的含炭成分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煤矸石主要是在采煤中产生的。第2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煤矸石的大量堆放不会引起地质灾害。第3题,煤矸石含有少量的煤炭,做成煤矸石砖后,不但能减少烧砖时所用煤炭的数量,而且也利用了煤矸石中的岩石。
4.下图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巨大
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C.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高
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良田。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还有大面积的宜耕、宜林荒地待垦用
B.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C.东南地区耕地广,西北地区林地广
D.南方平原降水多,故水田集中
6.土地退化有多种类型,但不包括(  )
A.烧荒导致土地荒芜
B.水土流失导致表土损失
C.灌溉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我国土地开发力度较大,后备土地已经很少了;东南地区多丘陵山地,耕地较少;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不可能有大面积的森林;南方多丘陵山地,水田分散。第6题,烧荒对地面的植被造成破坏,但不一定影响土地肥力。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能直接将表土层冲走或吹走,降低了土壤肥力,使土地退化。
8.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贫水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
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
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
10.根据该段材料可以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水国家应从富水国家直接进口水资源来弥补不足
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
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它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地下水流动更新的速度最慢,所以自净能力最差。第10题,注意阅读材料,明确“虚拟水”的含义即可判断出,开展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紧张问题,一要“开源”,二要“节流”。据此回答11~13题。
11.海水淡化可以扩大淡水来源,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埃及 D.沙特阿拉伯
12.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
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
13.对非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开源”的最好办法是(  )
A.限制利用
B.实现综合利用,寻找替代能源
C.禁止开采
D.加快勘探开发,扩大开采量
答案 11.D 12.D 13.B
解析 第11题,海水淡化成本高,因此只有在非常缺水的地区而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开展。第12题,节流是节约,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第13题,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再生,因此要做到充分利用,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可以替代的资源。
在近几年的国际大型车展上,新能源车和清洁能源车备受青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据此完成14~15题。
14.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15.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新能源车节约能源,清洁、环保,排出的废气少,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第15题,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需要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因此,可能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世界最大的石油企业之一壳牌石油公司宣布,该公司已经与中国宁煤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研究在我国宁夏建设预计年产近350万吨油品的煤制油企业。据此完成16~17题。
16.在宁夏建设煤制油企业生产石油的替代品,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A.煤制油需要大量用水,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
B.当地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C.造成当地用煤减少,能源供应紧张
D.当地的酸雨危害加重
17.有关煤制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制油可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B.煤制油能从长远解决世界能源危机
C.煤制油不会产生温室效应
D.煤制油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答案 16.A 17.A
解析 煤制油项目可以明显减轻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减轻酸雨危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够部分取代石油,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局面。但是该项目耗水量巨大,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而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危机。
在未来14年里,中国将增建30座核电厂。今后5年至15年之内,山东省将有海阳、乳山和荣成三个核电站相继投产。据此回答18~20题。
18.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
A.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建站优势明显
B.缓解山东东部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建站优势明显
D.解决矿产资源贫乏的状况
19.目前,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核能
B.煤炭、水电、石油和天然气、核能
C.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
D.煤炭、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水电
20.下列关于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B.应对我国国内能源紧缺的状况在短期将难以改变的措施之一,填补能源需求缺口
C.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唯一举措
D.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质量
答案 18.B 19.A 20.C
解析 第18题,随着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供应紧张,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全省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能源保障体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能源支撑。第19题,目前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石油为主,而我国是以煤炭为主,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水能、核能等所占的比重偏小。第20题,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唯一的举措。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答案 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解析 由材料可知,石材企业产生大量的锯泥,既占用了大片土地,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河道淤积,污染水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缓解了大气污染和河道淤积问题。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
22.地下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但近20年来,我国在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些地下水开采区补给条件发生了变化,使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锐减;一些地区污水渗透加大及含盐浓度变化,使地下水水质出现明显恶化;更有甚者,一些地区不顾地下水的承载能力,盲目集中开采,导致当地采补严重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咸)水入侵以及荒漠化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读“我国各省(市、区)年地下水资源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周边省区相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较贫乏,原因有(多选)(  )
A.降水稀少
B.地表崎岖,坡度大
C.多山间盆地
D.石灰岩广布,地下含水层少
E.地下多暗河、溶洞
F.地下水开采量大
(3)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
(4)简述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合理建议。
答案 (1)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丰富或较丰富(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北京、天津、宁夏和山西严重缺乏。
(2)BDE
(3)降水量小且降水变率大,河流径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小,该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农业发达,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大。
(4)主要问题: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或塌陷,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下渗污染地下水。措施:加强立法和有效管理,制定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开采量,加大科技投入,防治地下水污染等。
解析 该题考查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贵州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水易流失和下渗,导致地表水缺乏;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
23.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3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年份和地区 项目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GDP(亿元) 202.14 112.84 1 540.68 616.95 4 820.26 1 428.80
人均GDP(元) 3 617 1 438 26 692 6 948 78 801 15 363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 111.41 318.92 85.27 76.43 54.25 8.93
(1)读图比较1990~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1990~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2)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
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3)①苏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②徐州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注意图中纵坐标是耕地年递减率,且都为正值。第(2)题,要从“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两个方面来分别比较。GDP两地都在增加,但苏州增加幅度远高于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徐州降幅大。第(3)题,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又要注意保护耕地,苏州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管理,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要保护耕地,靠科技加快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身为天府之国的成都,自古因其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成都湿地资源总面积21 067.57 hm2,湿地植被面积2 020.69 hm2,大小河流150余条,总长约1 500 km,湖泊、库塘194个,水田16.2万 hm2,还有已建成的9大人工生态湿地公园。现在成都平原上已没有一处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湿地了,尽管通过人工措施,局部区域的湿地得到恢复,但全市湿地整体仍呈退化趋势。下图为成都市湿地分布示意图。
(1)成都市尽管重视湿地保护,但全市湿地整体仍呈退化趋势。简述湿地退化的原因。
(2)分析成都市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答案 (1)城市化侵占和破坏湿地;随着城市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河流等城市湿地中,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城市湿地的治理过程中,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对当地湿地原有生物带来不利影响。(其他合理也可)
(2)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湿地具有改善气候的功能,所以成都应加强保护湿地,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章末检测(五)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要协调“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和“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耐受的极限”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  )
A.制定法规 B.环境管理
C.公众参与 D.限制发达国家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环境管理能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根据“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的口号,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解决贫困问题
B.参加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
C.进行国土规划,加强国土立法
D.加强法制教育,严格法制管理
答案 B
解析 当前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特点,即“一个地球,一个家庭”。因此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009年1月,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布两条消息:第一条是关于调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第二条是对山西吕梁污水处理厂、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保定热电厂等违规企业的处理决定。据此完成3~5题。
3.国家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国家在环境管理中(  )
A.是执行主体
B.是被管理对象
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D.既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
4.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5.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法律手段 D.经济手段
答案 3.C 4.C 5.B
解析 第3题,在环境管理上,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第4题,通过采购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导向,扩大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体现。第5题,处理违规企业,是国家依法行政进行环境管理的表现。
自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都实行了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据此完成6~8题。
6.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种手段属于环境管理的(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技术手段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7.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  )
A.刺激人们的消费 B.减少“白色污染”
C.方便人们的生活 D.增加商品零售额
8.下列行为可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的是(  )
①使用布袋子 ②重提菜篮子 ③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6.A 7.B 8.D
解析 第6题,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国政府”“禁止免费”可判断所属的环境管理手段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第7题,塑料购物袋,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第8题,要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就必须认清塑料购物袋带来的危害,通过改变自身的日常生活行为来实现,如使用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等。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9~10题。
9.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10.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针叶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加大绿化面积,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地面辐射和美化环境。第10题,绿化中使用的杀虫剂,随着大气降水和人工洒水渗透到地表以下,导致地下水污染。题目中给出的四种绿色方式中,只有人工草地最贴近地表,最容易被污染。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分类处理垃圾并使之资源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据此完成11~12题。
11.以下行为属于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的是(  )
①回收利用废钢铁炼钢 ②用建筑垃圾进行填海造陆
③垃圾沼气发电 ④泡沫饭盒的重复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2.为减少垃圾排放,就要实行清洁生产,其含义是(  )
①在清洁的环境下进行工业生产 ②利用清洁的能源和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 ③一种将污染预防扩展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 ④不产生任何污染的生产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1.B 12.B
解析 第11题,②不属于对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泡沫饭盒属有毒有害物质,不能重复使用。第12题,清洁生产指清洁的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而并非是指在清洁的环境下进行生产;清洁生产也产生污染,只不过将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是: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3~14题。
13.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不是“深度海侵地”,后来却成为“深度海侵地”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14.莱州湾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答案 13.D 14.C
解析 第13题,莱州湾海水入侵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第14题,成功抗击“海水入侵”正是人地协调发展的体现。
15.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色农业产值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之一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提高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答案 D
解析 “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追求经济的增长,又追求环境质量。
16.韩国和日本近几年酸雨危害也十分严重,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B.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
C.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电比重太高
D.中国农村大量燃烧秸秆和薪炭林
答案 A
解析 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为主,这种能源利用结构造成了中国严重的酸雨问题。
17.绿色电力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但目前我国的绿色电力发展不足,其原因主要有(  )
①绿色电力的资源不足 ②绿色电力的价格高 ③绿色电力的市场较小 ④技术难题尚未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绿色电力是指生产电力的过程中无环境污染的发电过程,如潮汐能、地热能发电。目前我国绿色电力的价格偏高,市场偏小,导致绿色电力发展不足。
“三鹿奶粉”“地沟油”“增白馒头”“苏丹红”“毒豇豆”等食品污染事件正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据此完成18~20题。
18.所谓的“食品污染”是指(  )
A.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混入人们的食品中
B.食品没有清洗干净就食用
C.所食食品没有“绿色食品”标志
D.腐烂不能食用的食品
19.导致食品污染的原因有(  )
①在作物栽种时过多使用农药 ②用带有毒素的水浇灌作物 ③进行加工时,有毒或带菌物质进入食品
④过度包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与消除餐桌污染无关的措施有(  )
A.不吃含甜味、香味的食品
B.禁止向食品中添加各种化学添加剂
C.提倡吃有机、绿色和安全的食品
D.选购包装上带有环保标志的食品
答案 18.A 19.A 20.A
解析 随着科技成果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导致农产品含有化学毒素,从而对食用者造成危害,这种结果使得公众要求食品必须安全、无公害。“食品污染”即指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及加工时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下图是“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环境保护部发布公报,按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性质进行分类,属于________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手段来看,是以______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2)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2008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3)请你为企业减排二氧化硫提几条建议。
答案 (1)环境质量 行政
(2)
相同点 大多数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普遍较大;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较,均出现下降趋势
不同点 北方各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于南方各省区
原因 我国煤炭主要分布于北方,北方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较大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22.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图例A、B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
(2)简述图例C所表示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3)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说出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4)简述中国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答案 (1)A:荒漠化(沙漠化) B:森林破坏(森林锐减)
(2)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木,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3)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及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第(1)题,由图例A的分布区可知A表示土地荒漠化;图例B分布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应为森林破坏。第(2)题,由图例C的分布可知其代表酸雨,酸雨对河湖、建筑及土壤、生物都会产生影响。第(3)题,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第(4)题,中国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3.据德国《明镜》周刊2011年1月5日报道,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以及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洪水,俄罗斯建筑师亚历山大·雷米佐夫设计了一种既可以在海上也可以在陆地上建造的酒店。雷米佐夫称,这一环境友好型“方舟”最快可以在未来几个月内在世界任何地点建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材料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的________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____________原则。
(3)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多选)(  )
A.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答案 (1)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森林被大量砍伐
(2)发达 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3)可持续发展道路 AD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为解决此问题国际方面进行的努力和人类应采取的措施。第(1)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第(2)题,根据公平性原则,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体现了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第(3)题,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选项中B项违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C项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F项会加剧全球能源短缺,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
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012年6月6日中国网讯:据初步统计,“限塑令”实施后,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000多万吨,为了巩固“限塑”成果,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大“限塑令”的执行力度。
(1)下列生产生活垃圾,属于白色污染的是(多选)(  )
A.废报纸
B.除雪用的盐
C.废旧农用薄膜
D.烂菜叶
E.废旧电池
F.丢弃的包装用塑料膜(袋)
G.一次性塑料餐具
H.洗涤后排放的白色泡沫水
(2)请你向周围的居民解释,为什么国家要对塑料购物袋提出限制生产、销售、使用的政策?
(3)你认为,为防止白色污染,政府和公众还应该怎么做?
答案 (1)CFG
(2)废塑料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造成长期的、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废弃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二是丢弃到陆地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体内,导致动物死亡;三是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弃塑料很难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很难利用;四是大量的废塑料散落在地面上,或挂在树枝上随风飘扬,或漂浮在水面,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等。
(3)加强管理,完善法规;积极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并开发替代产品,对不能回收的废旧塑料包装物,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处理,以降低危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分类存放垃圾,不随意丢弃白色垃圾;积极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包装制品的使用等。
解析 该题以时事为材料,考查白色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等问题。第(1)题,白色污染是指由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及农用薄膜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是白色,因此称为“白色污染”,故C、F、G选项属于白色污染。第(2)题,间接考查白色污染的危害。塑料购物袋等白色塑料废弃物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自然界中难以被降解,因此大量使用塑料袋会破坏生态环境。第(3)题,紧扣题干要求“防止白色污染,政府和公众应该怎么做”来组织答案,白色污染的控制要依靠政府环境管理的手段;公众要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就必须认清塑料购物袋带来的危害,通过改变自身的日常生活行为来实现,如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等。章末检测(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集中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赤潮的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
B.全球气候变暖有助于减轻赤潮灾害
C.全年皆有,1~3月多发
D.我国各海区中较为封闭的渤海发生最多
2.关于赤潮的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 ②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 ③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强赤潮监测和预报
④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气候变暖利于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5、6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最多的海域。第2题,人类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产品,可能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为防止海水富营养化,沿海地区应该合理进行海水养殖,而不是禁止。
研究结果发现,北极熊尤其在欧洲北极圈地区活动的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尤其是一种叫PCB(多氯化联二苯)的化学物质对北极熊的危害最大,这种物质不容易降解,而且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极易被动物吸收积存在体内。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PCB主要是________的结果(  )
A.海洋污染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富营养化
D.过度捕捞
4.PCB主要来自(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城市垃圾 D.冷却水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北极熊位于北极地区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洋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在北极熊体内富集。第4题,农业生产污染海洋的主要物质是化肥和农药;城市垃圾种类较多,大部分可降解回收;冷却水是热污染。
废油排入海洋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面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回答5~6题。
5.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人类生活污染
B.陆上工业生产排污
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
D.港口建设
6.对“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不正确的叙述是(  )
A.海水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沿岸地区气候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D.使水温降低
答案 5.C 6.D
解析 本题组是一道新材料、新情境分析题。做题时要把握住材料中的信息及相关信息间的联系。第5题,单纯就题目来说,海洋污染来源众多,但由材料中可知,“海洋沙漠化效应”的形成主要与废油入海有关,所以,其来源主要是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第6题,油膜覆盖,抑制海水蒸发,减少海面潜热释放,使水温升高。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由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产生酸雨现象。据此完成7~8题。
7.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强对流天气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8.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大气污染物因随大气运动而扩散到其他地方,但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时,这种扩散作用就比较微弱。第8题,春季频发的沙尘暴,会增加大气中的沙尘数量,加剧大气污染程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9~10题。
9.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节省城市用地
10.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答案 9.C 10.D
解析 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但同时由于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燃烧汽油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扬尘、汽车尾气等的污染,将导致城市大气质量的下降。
阅读材料,完成11~13题。
材料一 我国某特大城市2016年7月8日、7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
天气状况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7月8日 晴 158 NOx Ⅱ 轻度污染
7月9日 晴 178 NOx Ⅱ 轻度污染
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16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11.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
①石油燃烧 ②汽车尾气 ③煤炭燃烧 ④工厂废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城市上空(  )
①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流扩散条件变差 ③出现逆温现象 ④空气对流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
①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 ②臭氧浓度增加
③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 ④氮气浓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1.A 12.B 13.A
解析 第11题,由材料一表中所列内容可知该地首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其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汽车主要燃烧石油。第12题,由图可知近地面气温变化先减后增,由此可判断出现了非正常递减的气温变化即逆温现象,逆温会使空气对流减弱,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第13题,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此时可能是在高压中心控制之下,空气对流运动微弱,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同时臭氧浓度增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朴素、最根本的需求,现如今,餐桌却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毒大米、毒蔬菜的惊呼不绝于耳。随着2009年中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的正式启动,土壤污染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之后,受到社会关注最多的污染问题之一。据此完成14~16题。
14.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污染主要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 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清除 ③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植物,而且危及人类健康 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十分严重,城市工矿区周围污染较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①化肥 ②农药 ③污水灌溉 ④垃圾焚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14.D 15.B 16.B
解析 第14题,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发的,从分布来看,城市周围工矿区污染更为严重。第15题,垃圾焚烧主要是污染大气。第16题,使用高效化肥,使用农药防治虫害,都有可能使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下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值线(单位:分贝)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
A.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B.森林公园和娱乐场所
C.网吧和体育场
D.学校和锯木场
18.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盛行风的影响
B.绿化带的作用
C.河流的影响
D.声波传播中的自然减弱
答案 17.A 18.B
解析 第17题,图中M处是点状污染源,可能是工业生产、建筑施工或社会活动造成的。N处是线状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所造成的。第18题,图中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最有可能是绿化带的作用,因为绿化带可以减弱噪音。
某国20世纪后期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如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固体废弃物回收做混合肥料不会造成水源污染
B.回收利用是目前较理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C.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D.填埋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20.上图显示该国(  )
A.20世纪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为减少
B.20世纪90年代的垃圾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量没有增长
D.20世纪90年代垃圾的回收利用量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 19.B 20.D
解析 第19题,填埋、焚烧和回收做混合肥料也都会再次产生污染,而不是废弃物的资源化。直接分类回收利用是较为理想的。第20题,仔细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稳定;20世纪90年代的垃圾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量明显增长;20世纪90年代垃圾的回收利用量增长速度最快。
二、综合题(共50分)
2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如图甲)。太湖蓝藻往年一般5月底6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材料二 近20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 000人左右。
材料三 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农村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但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四 无锡地区(如图乙)2006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6.8°C,比往年高2.5°C;2007年入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2.5°C,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2007年1到5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
(1)蓝藻的发生和水污染有关。引起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原因造成湖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含量大量增加,导致湖水的________化。
(2)联系蓝藻的生长规律和2007年无锡地区的气候特点,试分析5月初无锡水域蓝藻大暴发的原因。
(3)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
答案 (1)工业污水 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的排放  氮  磷 富营养
(2)降水少,引起水位降低,氮、磷浓度升高;温度偏高,蓝藻上浮时间提早,光照充足,蓝藻繁殖和生长速度加快;吹偏南风的时间提早,使蓝藻提前聚集在处于西北方向的无锡水域。
(3)优点:预处理的污水经过芦苇等植物的生物净化,使剩余的氮、磷等物质被充分吸收,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地区污水的处理和排放问题。
缺点:实施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不仅要有巨大的财政投入,而且要协调各方面力量。
解析 富营养化是由于人类的无节制排放污水,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刺激藻类植物迅速繁殖而产生的一种有害现象。富营养化的形成除了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外,还需要气温、光照等环境条件的配合,在全球变暖的今天特别容易发生。对于太湖的富营养化,题目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原因之后,接着提出了一种解决的措施,并要求学生分析该措施的优缺点,从而完成了试题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考查模式。
22.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3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μ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 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1)根据表中采样点环境状况,可知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此题注意对关键词“气象因素”的理解,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到风速、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主要包括云雾、降水、气温、污染大气等方面,注意抓住关键词“大气环境”,不能回答其他方面的影响。(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回答,难度不大。
23.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答案 (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解析 (1)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产生的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重金属废弃物排放多。(2)认真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可得出综合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特点。(3)对比图中矿冶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各种重金属含量柱状图,结合图例等相关知识可作答。(4)土壤污染后不仅生产力降低,而且通过生态环境将污染物富集到农产品中去。防治土壤污染,要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还需相应的技术支撑。
24.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地下水的供给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划分,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地区地下水可以直接饮用的仅占18.4%,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的占29.5%,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饮用的占52.1%。下图是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海洋的关系示意图。
指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说明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性。(12分)
答案 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农业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及生活污水。 地下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水源;地下水被污染后,通过水循环影响到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水质;地下水更新慢,自净能力弱,治理难度大。
解析 地下水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因地下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水源,而地下水更新慢,自净能力差,且被污染后可能通过水循环影响河流、湖泊、海洋等,因此地下水的治污非常重要。www.
章末整合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P4 “探索”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 “阅读”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 “思考”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遭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与树木等生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教材P8 “思考”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
(4)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5)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期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2.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认为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地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材P8 “复习题”
1.答案如下表所示:
发展阶段 原 因
畏惧、崇拜自然 生产力水平低,科技不发达,认识蒙昧,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农业文明使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无视自然,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
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环境伦理观不仅认为破坏环境从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即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3.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如针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针对内蒙古草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的问题,采取禁止挖掘发菜、甘草等措施。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教材P9 “探索”
探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媒体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各种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旱涝、台风等对人类的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甚至生存造成影响。另外,沙尘暴、水污染等也对我们构成威胁,所有这些均属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产生原因
地震灾害 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水污染 生产、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
全球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等化学合成剂的使用
水旱灾害 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植被破坏等
2.例如,若确定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则其原因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CO2,同时植被尤其是热带原始森林的破坏,造成吸收CO2的数量减少,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CO2能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



)3.―→
―→
教材P11 “思考”
1.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或能量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供给能力,就会导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破坏;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可见,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
2.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产生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黄土具有直立性,土质疏松,再加上该地区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人类在利用该地区的资源时造成植被的破坏,如开荒、开矿等活动使地表变得疏松,又使植被失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教材P12 “思考”
1.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工厂和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农业活动等。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片绿地等。
教材P17 “思考”
1.英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税收调节、节能建筑、绿色能源。
2.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温室气体进行回收,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等。
教材P17 “复习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以及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归纳如下表:
主要问题 成因
全球气候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毁林;自然原因
臭氧层空洞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
酸雨危害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前者为硫酸型酸雨,后者为硝酸型酸雨
生物物种锐减 乱杀滥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水土流失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
3.当地环境问题,如河流污染、沙尘暴、赤潮、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壤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www.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
(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 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
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 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 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 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思考
3.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问题?
答案 环境伦理观的含义:环境伦理观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探究点一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_______阶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3)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4)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C (3)③或工业文明阶段。无视自然、征服自然。 (4)D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如下表:
阶段 生产力与科技水平 人地关系 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阶段 低下 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影响很小,局部地区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
第二阶段 提高 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从区域蔓延到全球
第三阶段 很高 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确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环境问题开始改善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农业生产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解析 本题提供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考查不同时期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重要知识。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探究点二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怎样的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伦理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
答案 (1)土地荒漠化。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伦理观(或征服论发展观)。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关于“正确环境伦理观”的理解
(1)环境伦理的含义
环境伦理主要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环境伦理是不一样的。
(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核心思想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 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源,容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取决于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关心全人类的大局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 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说明理由。
(1)为促进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4)建立自然保护区。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答案 (1)不符合。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2)符合。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3)符合。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4)符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不符合。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
1.下列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的搭配,错误的是(  )
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过“天人合一”的思想
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案 B
解析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理智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的文明时期是(  )
A.后工业文明 B.农业文明
C.采猎文明 D.工业文明
答案 D
解析 18世纪至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核心,破坏自然,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全球。该时期,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3.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
解析 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种植范围的扩大,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
A.征服自然
B.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答案 A
解析 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或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
5.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段属于人类社会________时代。此时的人地关系思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其形成原因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谋求与环境________发展的结果。
答案 (1)A点以前 此时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小,利用自然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
(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工业化 人类征服自然
(3)B点以后 可持续
解析 本题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以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程度都较低;A—C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剧;C点以后经济继续发展,但环境污染程度降低;到B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处在较低水平,而此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逐步成熟,环境问题最终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下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的情景,上半部分是戈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分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追求生态文明与人地和谐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耕活动,当然,部分地区仍有狩猎活动,但是总体而言,已进入农业文明阶段。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们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征服自然的思想形成在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是盛行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采猎文明时期的思想。由于认识水平较低,农业文明阶段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萌芽,但是还没有达到追求生态文明的境界。
3.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
①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 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答案 C
解析 ①反映的是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②反映的是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③反映的是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根据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选C。
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图表达的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为(  )
答案 D
解析 发达国家在发展的早期,只顾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环境,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此阶段环境质量是呈现下降的趋势,后期经过对环境的整治,所以环境又有所好转。
5.以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的发生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均是由人类排放过多废气、废水而导致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6.下列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
A.草原发展畜牧业,载畜量越多越好
B.山地丘陵植树造林,严禁砍伐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答案 C
解析 超载放牧会造成草原退化;山地丘陵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但不能严禁砍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A、B、D都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要求。
7.下列行为中可以提高环境质量的是(  )
A.垃圾集中填埋或焚烧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C.用菜篮或布袋买菜
D.大规模围垦洞庭湖
答案 C
解析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垃圾集中填埋或焚烧会影响地下水或空气的质量;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大规模围垦洞庭湖,会造成对湿地的破坏。
8.当前,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持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是(  )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
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验性开采
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采
答案 B
解析 南极洲资源非常丰富,但其环境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来说更为重要。并且南极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一旦破坏,极难恢复。但是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是必要的,便于人类更广泛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地球环境。
9.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人口曲线呈__________趋势。
(2)资源曲线呈__________趋势。
(3)污染曲线呈__________趋势。
(4)三条曲线的发展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上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保持适度人口规模,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等,我们必须走____________道路,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升 (2)下降 (3)上升
(4)人口增长快、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5)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0~12题。
①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0.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态度(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12.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0.C 11.C 12.A
解析 第10题,四则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第11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12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
13.你认为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群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答案 D
解析 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这两个选项体现了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思想,人类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人类活动尊重客观规律,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也会对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甚至促进的作用。人类与环境之间应是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所以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14.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下列叙述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
A.参与“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B.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
C.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D.在空调房里使用电动跑步机进行健身活动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低碳经济的理念可以看出,在空调房里健身,耗费的能源多,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15.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协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矛盾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协调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答案 (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 (2)人口增长过快
(3)④ ⑥ ⑤ ③ ① ② (4)D
解析 第(1)(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围绕“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第(4)题,可持续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16.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甲地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所以甲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靠近海洋,夏季来自海洋的风速大,所以乙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是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地海浪侵蚀海岸,所以丙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固沙阻浪。(2)考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荒草地开垦成耕地,破坏植被,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华北地区农业需要灌溉,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造成水污染。www.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2.掌握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因自然变化或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②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③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
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由④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的环境问题 由⑤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类型 火山喷发、⑥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 环境污染:如酸雨污染、⑦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 生态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⑧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锐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⑩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 自净能力。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a.概念:地球 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b.气温变化的特点:呈略有波动的逐步 上升趋势。
c.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酸雨污染
a.概念:pH值小于 5.6的大气降水。
b.三大酸雨区:欧洲、 北美、中国。
c.危害:使水体 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 森林生产力下降, 土壤酸度增加,腐蚀 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
a.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 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b.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也使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a.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b.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其危害无法估计。
(2)水土流失
a.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b.危害:耕地越来越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
思考
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从环境中过度索取资源,使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尽管目前人们对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多有关。温室气体的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自然原因:如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
(2)人为原因: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农牧业及交通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增强,使气候变暖。
3.我国南方湖南、江西等省酸雨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南方地区降水多;②湖南、江西等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释放出过多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②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 ③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 ④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⑤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
(2)上图中的小圆Ⅰ代表______;大圆Ⅱ代表________。
(3)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4)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6)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案 (1)①③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②④⑤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2)人类社会 环境 (3)生产 消费 (4)大 (5)A B D C (6)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人类从环境中消耗物质或能量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供给能力,就会导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破坏;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可见,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
结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模式图,思考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即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形成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
(2)说出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3)③区域出现的具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什么?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3)酸雨。
解析 结合经纬度信息正确判断题目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区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旱的气候、多风的天气是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③是我国南方地区,酸雨问题严重。
探究点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阅读下列诗句或对白,完成(1)~(4)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其十四)(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甲:你见过一只眼的草鱼吗?乙:鱼的另一只眼是瞎的吧?甲:根本没有长出来,我从市场买回做熟,吃得只剩鱼头才发现只有一只眼。乙:那鱼是不是成精啦?甲:它要是成精了就把我吃啦!
(1)对白④描述的环境问题最可能是________引起的(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臭氧层破坏
C.水污染 D.电磁辐射
(2)材料中描述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诗句①描述的景象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 B.乙 C.丙 D.丁
(4)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答案 (1)C (2)C (3)D (4)B
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荒漠化 自然:气候变干; 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沙漠化 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沙尘暴 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 人为:植被破坏 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体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
水土流失 自然:暴雨、土质疏松; 人为:滥垦、滥伐 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CO2增加温室效应 森林大量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酸雨pH值<5.6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我国:主要在南方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 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危害人体健康
臭氧减少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城市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
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部,为热带、亚热带气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受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1、2月份该州大量降水。该州沿海和内河渔业发达,农业、旅游业、制造业为其经济三大支柱。2016年3月,该州甲地(主要蔬菜种植区)陷入空前的渔业危机,当地鱼类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大量死亡。下图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局部图和甲地区域简图。
分析此次渔业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答案 原因:1、2月份大量降水,雨水冲刷地表,化肥和其他营养元素被带入河流,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疯长的藻类植物与鱼类争夺氧气和阳光,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影响:渔业危机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冲击旅游业和渔业的发展;死亡鱼类腐烂,污染河流。
解析 从大量降水导致河湖富营养化说明此次渔业危机发生的原因。从对生态系统、渔业生产及河流污染等方面说明影响。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导致图片③描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人口快速增长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答案 1.D 2.D 3.B
解析 第1题,四幅图片描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冰川融化,只有冰川融化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力,因此冰川融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第2题,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均属于环境污染,冰川融化和荒漠化属于生态破坏。第3题,过度放牧是人口大量增长、环境压力大的结果,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B.西北草原退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答案 A
解析 西北草原,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草原退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蒸发旺盛,地下水埋藏得又浅,非常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南方丘陵地区位于季风区,多暴雨,经过长期开垦,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东北平原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呈弱碱性。
5.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均十分突出。针对“湖泊湿地”、“美味佳肴”等信息,很容易分析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从保护、治污等角度构建答题模型,多措并举。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B.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
D.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环境恶化
答案 D
解析 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和由人为原因产生的,只不过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自然灾害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原生环境问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问题加剧。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某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作物因此而减产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涉及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属原生环境问题。B项臭氧层出现空洞主要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造成的。臭氧层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影响人体健康,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3.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D.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渍化
答案 C
解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4.据《汉书》记载,内蒙古河套地区汉朝时水草肥美,但现在已面目全非,这说明(  )
A.荒漠化完全是由战争、饥荒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B.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文明时期,古代没有出现过
C.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跟人类无关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河套地区原本环境优美,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
下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回答5~6题。
5.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的不当行为。第6题,“赤潮”的发生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大量排放含磷、氮的废水所导致的。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完成7~8题。
7.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8.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层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臭氧吸收紫外线,可以减少过强紫外线对生命的损害。第8题,南极春季的臭氧层空洞最为严重。
9.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发挥想象,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叙述即可。
[能力提升]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如下),回答10~12题。
10.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11.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工地扬尘
12.图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答案 10.B 11.D 12.C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各环境问题分布可以看出,①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属荒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是酸雨问题。③存在于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属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包括我国的农业区和南亚、西亚的农业区,面临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指海洋,属海域污染问题。第11题,②属酸雨问题,酸雨问题的成因主要是酸性气体的排放,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而建筑工地的扬尘主要增加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反而起减弱酸雨的作用。第12题,做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自然原因”,A、B虽然能造成荒漠化土地日益扩大,但均属人为因素。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和题目要求不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保护国际”两个非政府国际组织联合发布调查报告称,由于滥伐森林、破坏栖息地、非法贸易、捕杀食用等原因,全球634种灵长类动物或亚种中,有近半数面临灭绝危险,其中有69种遭灭绝的风险极高。据此完成13~14题。
13.由材料可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污染 B.气候变化
C.人为因素 D.优胜劣汰
14.下列措施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捕杀藏羚羊
C.热带雨林的砍伐 D.围湖造田
答案 13.C 14.A
解析 由材料可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滥伐森林、破坏栖息地、非法贸易、捕杀食用等,都属于人为原因。生物多样性减少,会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其危害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拯救物种的一个重要途径。
15.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答案 (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 第(1)题,据图中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南北方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差异,再根据括号内的注记,从气候条件上说明二者差异的原因。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除了占用城市空间以外,还通过下渗等环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腐烂或燃烧会污染空气,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www.
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对立着。它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例如农业开发时对林木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开垦。环境则因其客观属性而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例如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面积石丘劣地。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并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自净能力(如工业“三废”排放)时,被破坏的环境以灾害的方式否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环境才不致荒芜。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二,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换,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因此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相适应。人类种群在个体的生生死死与不息的繁衍中实现与环境的相互转化。
当人类活动违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人地关系趋于失衡、失调,于是环境问题产生了。当人类活动的主观性与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致时,人地关系趋于平衡、协调,二者则共同向前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就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的。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可用下图帮助理解。
运用图解法记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
练习1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
A.内圆 B.外圆
C.箭头① D.箭头②
(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
A.废弃物 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 D.消费活动
(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 D.海水膨胀
答案 (1)A (2)A (3)B
解析 第(1)题,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第(2)题,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①表示。第(3)题,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
二、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差异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衡,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或灾害,甚至给人类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但它们在成因、表现形式、强度和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但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则主要是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及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而引起的。但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引发环境问题。因此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表现形式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直接破坏,如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降低人类生存环境的功能和质量,主要形式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作用方式不同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环境问题往往是持续而缓慢的,是通过不断地累积与渐进的方式来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4)特点不同
受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性的影响,自然灾害多具有成因上的关联性、分布上的区域差异性、发生上的群发性、时序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而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持久性等特点。
练习2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病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日本水俣病是人类排放含汞的废水造成的,内蒙古草场的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第(2)题,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是斜坡重力作用,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
三、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
臭氧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但臭氧与其他温室气体不同,它是地球大气在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的。
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有强烈的影响。由实验及实际观测结果可知,它能够产生以下影响: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①增加皮肤癌的患病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将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瘤。②损害眼睛,白内障患者增多。③降低人体免疫力,传染病患者增加。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在作物对紫外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的实验中,进行实验的200种作物有2/3会因紫外辐射增强受到影响,尤其是水稻、小麦、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食物)。据估计,当臭氧含量减少1%时,大豆将减产1%。
②渔业产量减少
紫外辐射可杀死水深在10米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水深10米内的鳗鱼幼鱼。
③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紫外辐射的增强线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致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等。
臭氧的变化有两个原因:①由于臭氧是自然产生的,所以它受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和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由于太阳活动有准11年和22年周期的变化,而大气环流有准2年周期的振荡,因而臭氧变化也有11年和准2年周期的变化。②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气体破坏,如氟氯烃化合物、卤代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坏臭氧。
其中氟利昂11和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量急剧减少。
臭氧减少量以南极附近为最大。根据美国南极站的观测,20世纪60年代约为315单位,1969~1970年突然下降19单位,1974~1975年下降17单位,这两次下降后均有回升。但1980~1987年,臭氧量则连续下降,由1980年的293单位下降到1985年的250单位,亦即每年减少8单位以上。1980~1987年,春季臭氧总量几乎下降30%,是建立臭氧正规观测以来所未有的。南极臭氧减少是普遍性的,在南极中心附近形成一个极小区,人们称为“南极臭氧洞”。1979~1987年,臭氧极小中心最低值由270单位降到150单位。小于240单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表明南极臭氧洞在不断加强和扩大。1988年南极臭氧洞突然缩小,几乎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但1989年南极臭氧洞不但又回到1987年的范围,还有所扩大。
练习3 读“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____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______季(南半球)最大。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__半球,经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
答案 (1)150 200DU以下 春 (2)平流 升高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3)氟氯烃化合物 北 大气环流 (4)紫外线 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农作物受害减产,森林等植被受损,危及海洋生物生存,破坏生态平衡
(5)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
解析 由题干知,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空洞问题,熟记臭氧层空洞的特点,理解领会其形成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在春季(南半球)最为明显,由图也可以看出。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由于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的气温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是臭氧减少的结果,而臭氧的减少则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气体造成的。由于臭氧量的减少,吸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白内障、皮肤癌患者增多,破坏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农作物、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根据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即人为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过多,可通过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来解决。
四、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解决途径
森林锐减 干旱、自然火灾、病虫害等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人为火灾等 环境失去森林的调节功能,生态脆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 采伐与抚育相结合
土地沙化 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 破坏植被 吞噬草场、农田、村舍,沙尘暴肆虐、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退耕还林(草)
水土流失 地表植被稀少,物质松散,降水集中 破坏植被,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泥沙沉积,淤塞河道,水患严重,贫穷加剧 退耕还林(草)
资源短缺 数量有限,分布不均 环境污染,过度开发 影响物资供应和社会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促进更新,节约使用,寻找替代品
物种灭绝 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等 环境污染,植被破坏,过度捕猎 失去物种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人类失去科研、药用等资源 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气候异常 干旱,太阳活动,厄尔尼诺,植被退化,火山喷发 破坏植被,大气污染,湿地缩小等 气象灾害频发,全球变暖,酸雨危害,紫外线辐射增强 植树种草,减少大气污染物,扩大湿地面积等
耕地减少 风蚀、水蚀、沙漠侵吞,地质灾害等 非农业用地扩大,用养失调,土壤污染等 粮食不足,毁林开荒,开垦草场,生态恶化 保护植被,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打击非法占用耕地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 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 含磷、氮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湖泊、海洋 水中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危及水生生物和渔业、水产养殖业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练习4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 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www.
章末整合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材P40 “探索”
生态系统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图3-1-1所示可以看出:当推倒第一排骨牌,倒向第二排,第二排会倒向第三排……一直倒向最后一张,并且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如果重新摆好骨牌,移走第三排,推倒第一排,只有前两排倒下,由于没有第三排骨牌传递能量,后面的不会倒下。
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教材P41 “思考”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教材P42 “思考”
1.巴西亚马孙地区及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过去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亚马孙地区为湿热的雨林气候,交通不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未被开发。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可用下图表示:
2.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失衡。
教材P43 “思考”
1.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水;为生活生产供水;碳积累和碳循环。
2.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
教材P44 “思考”
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教材P46 “思考”
进行工程建设,如水土保持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生态恢复;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等多种综合整治方法,还应有相应的法制法规建设。
教材P46 “复习题”
1.参考答案如下: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生物物种减少 乱砍滥伐,过度捕猎、开发和走私,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森林资源破坏 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
湿地减少 土壤侵蚀;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围湖、围海造田;环境污染;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2.略。
第二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材P47 “探索”
内蒙古浑善达克荒漠化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西长约450千米,面积为5.2万平方千米,为温带半干旱区。
浑善达克沙地是在晚生代全球进入第四纪冰期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大背景下形成和演变的。晚第三纪沙地主要持续受控于亚热带、弱季风及变迁的影响,形成红色风成沙及红色古土壤沉积。
从图3-2-2看浑善达克沙地景观,沙丘多为垄状、链状,少部分为新月状,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多由浅黄色粉沙组成。有裸沙、沙地半灌木、沙地禾草木景观。
2000年与1989年比较,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
教材P50 “思考”
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当地严重生态问题,危及当地居民生活,甚至被迫迁移,并成为首都北京的沙尘暴沙源地。
教材P52 “思考”
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实际是对沙质草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地外围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护林,防护林内田地合理种植,防止土地沙化。
2.这种生态经济模式,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防止了土地沙化,而且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符合生态、经济效益原理。
教材P54 “思考”
1.“三北”地区,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从新疆一直延伸至黑龙江,形成一条万里风沙线。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教材P55 “思考”
1.沙坡头治沙主要是在流动沙丘上设方格状防护网,形成带状沙障,栽培固沙植被,使沙丘沙面结皮,形成固沙的生态环境。
2.这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材P55 “复习题”
1.(1)过度农垦;(2)过度樵采;(3)过度放牧;(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其他人类活动,如工矿交通建设、城建、旅游开发等。
2.(1)荒漠化防治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生态恢复与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加强草场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开发新能源。
(2)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同学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试设计本地区的“生态—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www.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的现状,理解它们的成因。2.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 现状 原因
生物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生物物种灭绝、退化 a.乱砍滥伐森林 b.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 c.①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 d.大量引入的②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
③森林资源破坏 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 800万~2 000万公顷森林,尤其是④热带雨林损失严重 a.林木砍伐 b.林地⑤开荒和开矿 c.⑥薪柴采集 d.大规模⑦放牧 e.空气污染,尤其是⑧酸雨污染
⑨湿地减少 面积⑩急剧缩小,退化严重 a. 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 b. 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 c. 围湖、围海造田 d.环境污染 e.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 湿地植被破坏
思考
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案 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危害有:①生态系统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典型分布地区
森林破坏严重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次生盐渍化 华北地区、东北平原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低山 丘陵地区以及云贵高原部分地区
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和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思考
2.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植被破坏会造成哪些主要生态问题?
答案 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
植被破坏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珍稀动植物减少、灭绝;②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草原退化:①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变化;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出现土地荒漠化。
3.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
答案 围湖造田造成湖面缩小,湖泊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同时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当地气候的变化。退耕还湖可以使以上问题得到缓解。
探究点一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1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西藏湿地面积达6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9%,居于全国首位。可有一部分天然湿地却已受到了现代工业的污染,湿地保护迫在眉睫。“十一五”期间,西藏新建了玛旁雍错、麦地卡等8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建了多庆错、雅尼等3处国家湿地公园,填补了西藏的空白。2012年西藏成为率先颁布湿地条例的省区之一,并于当年3月1日开始施行《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对退化的湿地采取补水、限牧、退耕、封育等措施进行恢复。对于擅自排放水资源、在保护区内捡拾破坏鸟蛋的行为也将进行罚款。
(1)图甲中的景观是人类________的结果,这种人类行为可能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2)图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是什么?
(3)图丙中的人类行为是________,这种人类行为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4)西藏地区为保护湿地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 (1)滥伐森林 森林匮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3)高强度的捕猎 生物多样性减少。
(4)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立法颁布施行保护条例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活力;通过立法,可以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紧迫性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图解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2)框图分析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3)湿地减少的原因分析
造成湿地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泊、沼泽消亡的过程。湿地减少的原因用框图表示如下:
2.对每种生态环境问题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
对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分布区域
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而目前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原因。从人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明确成因,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
(3)危害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4)解决措施
联系实际,针对成因、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探究点二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阅读教材P45图3-1-10“中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主要地区在哪里?
(2)我国次生盐渍化的两个主要地区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次生盐渍化?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分布在哪些省区?南方和北方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何不同?
(4)我国土地荒漠化涉及的省区主要有哪些?
答案 (1)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是指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灌溉系统不健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也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晋、陕、甘、内蒙古、宁。
南方水土流失是地形崎岖,降水多,土层薄,生态环境较脆弱,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北方地区水土流失是土质比较疏松,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所致。
(4)土地荒漠化主要涉及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形成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森林破坏 华北、西南、华南林区 属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乱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属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A区域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3)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4)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答案 (1)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3)B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4)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 第(1)题,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分布最广的问题。第(2)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第(3)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与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第(4)题,D区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下图为某游客在旅途中拍摄的一个画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画面中的情景如果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当地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沙尘暴
2.该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有(  )
①林副产品短缺 ②珍稀动物减少 ③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④造成土地盐渍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画面中大量树木被砍伐,土地裸露,是森林资源匮乏的表现。第2题,土地盐渍化主要是不合理灌溉导致的。
3.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对野生动植物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生存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答案 D
解析 物种的退化要经过十分漫长的时间,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生物濒危和灭绝;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正确开发和利用也不会导致生物灭绝,其主要原因是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工业发达,盆地地形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垦、过牧、过伐造成的
答案 D
解析 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属于环境污染,而不是生态破坏环境问题;青藏高原南部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原因主要是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5.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 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以下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
B.湖泊面积缩小
C.臭氧层空洞
D.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 C
解析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臭氧层空洞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3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2.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草原退化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增加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3.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 2.C 3.C
解析 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牧过渡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第2题,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第3题,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读“我国36°N附近某地195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森林类型和耕地类型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旱地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地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田
D.亚寒带针叶林、水田
5.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大 ③酸雨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A.停止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建住宅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造林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答案 4.A 5.B 6.C
解析 第4题,该地位于我国36°N附近,属于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第5题,该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泥沙增多,入海口滩涂扩大。第6题,应退耕还林,营造防护林,保持水土。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7~8题。
7.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②项错误,湿地的作用是调节气候,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冬季可以增加拉萨市的温度,夏季可以降低气温。第8题,建立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受气温条件的限制不可取。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呐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呐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 相关示意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着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答案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和图,旨在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及成因、措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的意识和责任感。第(1)题,由材料和示意图可明显看出其所反映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主要考虑人为因素,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破坏和其自身价值引发人类的滥捕滥猎是导致其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第(3)题,保护珍稀物种,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同时采取具体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等。
[能力提升]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
11.b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降水较少,不易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因而农业生产潜力不大。第11题,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对耕地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开垦草地数量的增多,从而造成环境破坏,同时盲目开荒和粗放耕作也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读下表,完成12~13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2.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13.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可以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然后根据增减的绝对值进行排序。第13题,通过上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多,水鸟的栖息地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14.下列关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答案 D
解析 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故A错;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份以来,受雾霾天气的影响,我国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下图为此时段我国大气中度污染及以上城市分布示意图。
(1)与南方相比,为什么我国北方雾霾重、酸雨少?
(2)从生产、生活的角度,说出减少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举措。
答案 (1)与南方相比,北方冬季取暖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较多,多雾霾;北方降水少,酸雨少。
(2)发展清洁生产;集中供暖,减少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公交优先,控制私家车数量,减少尾气排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
解析 第(1)题,雾霾天气主要与大气中颗粒物多、大气稳定、少降水有关,酸雨与大气中酸性气体和降水过程有关。北方冬季取暖,排放的颗粒物多于南方,所以雾霾重;但北方冬季降水少,出现酸雨几率较南方小。第(2)题,减少雾霾天气关键是减少废气的排放。
16.兰州市曾经是我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近年来经过强有力的治理,该市空气质量明显提高。2014年兰州市获得“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奖,兰州市治污经验被国务院批示全国推广。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兰州市曾经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2)说明兰州市防治大气污染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城市建设扬尘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位于谷地,静风天气多,风速小,污染物不易扩散。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重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处理尾气超标车辆等。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州市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城市化加速,人口密集,城市建设扬尘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从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兰州市位于谷地,污染物不易扩散。第(2)题,主要应从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及末端治理方面分析,如调整产业结构、处理尾气超标车辆等。www.
第二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2.掌握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荒漠化的概念
1.形成原因: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
2.主要分布地区:干旱、②半干旱和③半湿润地区。
3.实质:④土地退化。
思考
1.土地荒漠化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答案 土地荒漠化现象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社会经济活动为主,如人口激增、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等。但土地荒漠化并不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界也存在着荒漠化现象,只是这种自然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表现不明显。
二、荒漠化的产生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
⑩人口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 a.过度 农垦。b.过度樵采。c.过度放牧。d.水资源的 不合理利用。e.其他人类活动,如 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 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
思考
2.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有何区别?
答案 (1)成因上的差别:土地荒漠化是在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垦殖草原,过度放牧,地表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是由于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人类乱砍滥伐森林,垦殖草原,过度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土质疏松等引起的。
(2)分布上的差别:荒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三、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控制 人口数量。
2.生态恢复与建设
(1)发展 立体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 草场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3)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4)开发 新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思考
3.为解决西北地区的农村能源问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新能源?为什么?
答案 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因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天气。
探究点一 荒漠化的产生
阅读教材P47~50,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资料描述的是土地荒漠化过程,试根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其进行正确的排序。
①在较缓的坡地上,树已经被砍掉,并开辟成农田。于是土壤便暴露在风和水的侵蚀下。
②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坡地还未开辟成农地,此时可维持树木和草的生长,这些植物的根具有保护土壤的作用。
③在缓坡上持续种植,当土壤肥力逐渐消耗到无法种植的时候,就改成放牧牲畜。同时,在另一片较陡的坡地上砍树,开垦种植。
④土壤流失严重,陡坡地岩石裸露,缓坡地沙土蔽天,农牧业完全消失。
⑤风和水再次作用在陡坡地上,于是牲畜便移往陡坡地放牧。而缓坡地则因过度放牧,几乎长不出草了。
(2)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哪些?
(3)在人为因素中,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如何造成荒漠化的?
答案 (1)根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土地荒漠化过程的正确排序为②—①—③—⑤—④。
(2)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
①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潜在的基础性条件。
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荒漠化加剧。干旱多风导致土地风蚀化,农田因蒸发旺盛而加剧土地盐渍化,暴雨造成水蚀;另外古河改道、河水泛滥以及鼠类的破坏与不利的气候条件叠加在一起,为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3)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土地退化
①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大水漫灌使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还导致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
②有些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引起土地次生盐渍化;而下游地区则因水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进而风蚀沙化。这种现象主要分布于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在荒漠化形成的过程中,人类活动起到的作用
(1)在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关系如下图所示: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这两方面可以看作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推导出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其关系可表示为:
(2)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的地方,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也有所差异:
地区 人为原因 后果
能源缺乏的干旱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破坏固沙植物
草原牧区 采挖药材、发菜 铲掉草皮,破坏草场
超载放牧 牧草生长能力降低和土壤结构被破坏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从事农业生产 沙质土壤易受风蚀
绿洲地区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
灌溉措施不当 次生盐渍化
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把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为CBAD (2)温带草原带 原因: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使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解析 荒漠化的产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其中气候异常是造成荒漠化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则是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探究点二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荒漠化犹如一场“地球疾病”,正严重威胁着大量耕地、牧场和森林,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土地荒漠化所带来的问题,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帮助下,不少国家将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国情制定并实施了防治荒漠化的具体计划,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过度樵采”最为有效?
(2)土地荒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遏制荒漠化的趋势,有人认为栽种草和灌木比栽种乔木更好,试分析其原因。
(3)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答案 (1)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2)①因为该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风力强,不利于乔木的生长;乔木的需水量较大,易导致该地区更加干旱。②草和灌木需水量小,在干旱地区容易存活;并且草和灌木矮小,根系发达,抗风固沙能力强。
(3)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确定载畜量,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实际上,草原过垦、过牧、樵采活动都是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引起的。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
①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荒漠化地区的农林牧之间的争地矛盾不可避免,今后应向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立体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草场建设
在中低产田地区,引入草田合一机制,加强草原的恢复与重建力度。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增加圈养牲畜的数量;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建立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④开发新能源
薪柴是西北地区人们主要生活用能,破坏大量乔灌植被。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016年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干旱和水资源短缺”,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利民”。国家林业局倡议:人人参与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美丽家园!据此回答(1)~(2)题。
(1)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退耕还草
D.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惟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到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塔里木盆地地处西北内陆,降水较少,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也不宜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而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防止绿洲退化为荒漠。第(2)题,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2题。
表1 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量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1.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2.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治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答案 1.C 2.D
解析 新疆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风化、风力侵蚀作用强造成的。该地由于气候原因森林很少。从表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大小以及荒漠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关系不明显。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读“全球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3~4题。
3.造成图中A、G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A.位于内陆,降水稀少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D.沿岸寒流的影响
4.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让植被自然生长,恢复自然界原貌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营造“生态工程林”
C.控制牲畜数量,减轻草场载畜压力
D.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数量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A、G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遥远,水汽不易到达,降水稀少。第4题,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营造生态林并不合适。
5.读“我国局部地区荒漠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图中所示地区荒漠化快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该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森林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3)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三北”防护林体系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读“我国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1~2题。
1.该植被是(  )
A.高山草甸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
D.草原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沙尘暴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内蒙古、西藏是我国的传统牧区,草原植被分布较广。第2题,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草原地区出现了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现象。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各河流(  )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4.2016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A.斑点状荒漠化圈
B.古长城遗迹
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图示地区荒漠化扩大较快,该地处于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短小,发源于山区,其流量受气温变化影响,夏季流量大,且由上游至下游方向递减,流量较小,侵蚀作用较弱。第4题,结合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及省界状况分析,该地位于甘肃祁连山麓河西走廊地带,B、C、D三项都可见到,A项不可见,因该地为内陆河和山麓的冲积扇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会造成固定沙丘活化。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平坦草原地区的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西北地区荒漠化日趋严重,与其干旱的环境和人口增长有很大关联。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制约,分布各具特色,下列关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
B.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C.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D.内流河的上游和冲积扇上部
6.造成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过度农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工矿开发和居民点道路建设
答案 5.D 6.C
解析 在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例如中上游绿洲超量利用地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绿洲植被缺乏水源而生长衰退,加上过度樵采破坏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7~8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 560 2 100 2 460
7.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8.为了防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我国气候虽有变化,但幅度不大。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毁林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至于出现土地沙漠化。第8题,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的发生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起的。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C项说法正确。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1)简述我国荒漠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成因。
(2)A地区荒漠化较快,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治?
答案 (1)特点: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原因: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2)加强管理,禁止过度放牧,合理载畜;禁止过度开垦;保护植被;退耕还草;营造防护林;合理用水;加强区域合作等。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知我国荒漠主要位于西北和华北地区,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第(2)题,A地区位于半干旱区,防治该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合理放牧、退耕还草、合理用水、加强管理等。
[能力提升]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1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2.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答案 10.D 11.B 12.B
解析 第10题,应认真分析各地区荒漠化现象形成的原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以风蚀为主的沙漠化,黄土高原以水蚀为主,云贵高原出现石漠化。第11题,注意分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异同点,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而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这正是二者不同之处。第12题,江南丘陵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之后红壤裸露,因而主要是水蚀作用产生的。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13~14题。
13.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中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中上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14.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中上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中上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塔里木河沿岸有很多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中上游方向迁移。第14题,可用排除法。A方案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好似“鸵鸟逃命——顾头不顾尾”,会加剧下游荒漠化;B方案无疑是“杀鸡取卵”,暂时地增加河流补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方案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方案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包兰铁路全长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
材料二 包兰铁路分路段示意图和某观测断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的草种和灌木,如图乙所示。
(1)描述图甲观测断面处的地表环境特点。
(2)说出该地区冬季盛行风的风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说明图乙中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答案 (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2)西北风。 冬春季节,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以高压为中心呈顺时针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故为西北风。
(3)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且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的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和热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同时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1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 000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A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B表示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读图A、图B,完成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__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_平原。
(3)说明图A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B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 (1)塔里木 柴达木
(2)准噶尔 黄土 华北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原因:(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解析 第(1)(2)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再现能力。图中给出了沙尘暴的活动路径及强沙尘暴的多发地区两个条件,因此结合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重要地形区),很容易作答。第(3)题,由图A可知强沙尘暴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西部。这些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距海远,再加上地形重重阻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地表干旱缺水,为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在多风的季节极易形成沙尘暴。第(4)题,观察图B可知,在一年中沙尘暴集中分布在2、3、4、5四个月,即冬末和春季。在这段时间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加强,气温上升,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地表更加干旱缺水,沙粒之间黏结力减弱,致使表土疏松,再加上该段时间气温变化较快,冷锋活动频繁,大风天气较多,故沙尘暴频发。www.
一、人类破坏植被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对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植被的破坏会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1)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造成地表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机会增加,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加重河床、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的能力,增加洪涝的发生几率与危害程度。
(3)降低植被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地表径流增大,蒸发量增大,增大了干旱和洪涝的危害程度。
(4)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5)造成土壤的侵蚀程度加剧,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6)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加剧。
具体如下图所示:
练习1 阅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补充图中内容(填数码):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______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___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4)从中看出玛雅文明在15、16世纪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①②③⑤④(①②顺序可调换)
(2)80~100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4)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各项内容的逻辑关系即可作答。第(2)(3)题,答案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第(4)题,玛雅文明的消失归根到底是人们对森林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所致。
二、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何意义?可分为哪些类型?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在科学的管理下,保持本来的自然面貌,一方面维持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创造最佳人工群落模式和进行区域开发的自然参照系统。
(2)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既保存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基因库,又保护着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使其免遭灭绝。
(3)维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与持续利用,是保护种质资源的基地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
(4)保护特殊有价值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为考证历史、评估现状、预测未来提供研究基地。按保护对象和目的可分为6种类型:
①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例如,以保护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热带自然生态系统的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②以保护某些珍贵动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例如,四川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丹顶鹤为主;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梅花鹿为主等。
③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银杉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黑龙江丰林自然保护区及凉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红松林为主;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则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④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如四川九寨沟、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玉山国家公园等。
⑤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及特殊地貌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以保护近期火山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主的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地质剖面的天津蓟县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化石产地的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化石保护区等。
⑥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兰阳、苏花海岸等沿海保护区;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和清澜港保护区(保护海涂上特有的红树林)等。
练习2 读“1650年~1950年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 757个,覆盖国土面积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与生物圈计划”。
(1)图示中3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4)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其划分依据是(  )
A.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B.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C.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D.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
答案 (1)加快 (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4)A
解析 根据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物种灭绝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加快趋势。物种灭绝是自然现象,同时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同时生物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三方面措施。我国划分自然保护区的依据是保护对象的不同。
三、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土地次生盐渍化
(1)荒漠化
①自然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
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①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③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3)土地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练习3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完成(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答案 (1)C (2)A
解析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人们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原因,破坏植被,再加上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大面积红色砂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四、关于“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
在理解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时,可通过列表的形式从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等角度进行。
问题 表现形式 主要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森林资源匮乏 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 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和采矿 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保护植被
草场退化 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 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原的动植物资源,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 水蚀和风蚀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间接: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土地荒漠化 土地沙化、沙尘暴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生物多样性减少 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生物数量多,部分物种灭绝 生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 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动植物园、人工繁育基地和遗传资源种质库
练习4 浙江省政协调研组专门对浙北、浙东和浙中236.5万公顷农用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数据触目惊心: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占20%。属轻度、中度与重度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8.12%、9.04%、l.61%,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调研发现,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污染农田,直接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下图是“杭州城郊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的差异。
(2)说明防治农田污染的主要措施。
答案 (1)稻米铬和砷超标严重;蔬菜三种重金属和砷都超标,其中铅超标最多。
(2)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加强管理;依法治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以总结出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的差异。第(2)题,为防止农田污染,一方面要控制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耕地的污染;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管理,从根本上加以治理。www.
章末整合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P20 “探索”
“探索”中的三段文字,从人类消耗矿产资源、耕地减少与退化、水资源浪费三个角度说出了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问题。
教材P21 “思考”
我国人口目前总量仍在增多,人均耕地面积仍将趋少。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我国正在倡导退耕还林还草,耕地总量不会有大的增加,因此人均耕地面积仍将趋少。
教材P22 “思考”
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不合理地垦殖,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水漫灌,土地污染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植被保护,合理放牧,改进灌溉技术,合理实行喷灌、滴灌等技术,控制生产生活“三废”的排放,防止对土地造成污染。
教材P23 “思考”
1.(1)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过度引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使注入咸海的河水大为减少;(2)全球变暖,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燥,蒸发加剧。
2.(1)气候更加干燥,含有毒盐—尘混合物的沙尘暴增加;(2)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使当地人群发病率大增。
教材P23 “复习题”
1.世界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有:耕地日趋减少、土地退化。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多,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导致耕地日趋减少;不合理地垦殖、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灌溉系统不健全、土地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2.世界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主要有:(1)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2)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地区不平衡;(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4)世界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能源需求量增加。
第二节 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材P24 “探索”
煤的形成与开采
本“探索”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反映了能源矿产资源形成难,消耗快,日渐枯竭的事实。揭示了以能源开采或矿产开采为主的城市经济面临转型的现状。
1.煤的形成时间尺度是亿年,而开采时间是百年。这说明了煤的形成时间的漫长,远远长于人类的历史时期。针对人类的发展史来说,在人类的生存阶段,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煤,因此,煤是非可再生资源。
煤的开采时间尺度是百年, 这说明了地球上煤的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煤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煤不仅可作燃料使用,而且也是化工原料,因此人类必然节约用煤、综合用煤,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资源价值。
2.阜新曾经是全国知名的“煤城”,现在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与煤炭工业配套的相关产业也萎缩下来。阜新煤矿经历了“发现—开采—高潮—萎缩—枯竭”的过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今后阜新经济发展的建议是:(1)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做到产、学、研相结合;(3)加强技术改造;(4)治理污染;(5)引进民间资本,大力发展转型工业;(6)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外向型工业,改组污染严重的煤炭工业;(7)大力植树造林,建立治污设施,建设清洁城市,发展旅游业。
教材P25 “思考”
石油运输过程中的原油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鱼类死亡,引起海鸟死亡,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原油漂浮到岸边沙滩上,破坏了海岸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
教材P26 “思考”
1.矿产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是煤炭开采。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点:对土地的破坏、对建筑物的损害和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炭资源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是燃煤释放的CO2导致温室效应;燃煤释放的SO2形成酸雨;燃煤释放的余热形成热污染。
2.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有:(1)回填采空区,(2)进行复垦和再种植;(3)处理好废弃矿石;(4)做好矿区绿化,防止扬尘起沙。
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有:(1)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量,增加煤炭转化的二次能源(电能、煤气)的生产量;(2)加快洁净煤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3)加快废弃矿石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教材P27 “思考”
1.日本重视节能。(1)日本高度重视非生产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科技投入,开发利用节能生活用品。(2)在交通领域也十分注重节能。关注轿车节能,实行公交优先,利用智能交通系统避免公交车堵塞。(3)修改《节约能源法》,导入了“领先原则”,利用科技,创新节能新产品。(4)在民用与办公建筑领域,继续提高隔热性能,注意开发建筑物“开口部位”的隔热技术。(5)在开发新能源领域,注重对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在主要的新能源开发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2.在实际生活中,自己要从节能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如节约照明用电,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倡导坐公交车,少坐轿车;家用空调的温度调得不宜太低;家用电器设备在工作完成后切断总电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约电能等。
教材P29 “思考”
除了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外,还有生物能源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
教材P30 “思考”
1.节能示范楼主要从节能照明、自控系统等方面节能的。
2.可以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将背阳处的窗子设计小、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设备供晚间使用等进行建筑物的节能。
教材P30 “复习题”
1.煤矿开采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1)地下开采:引起地面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2)露天开采: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覆盖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堆放场占用了大量土地,并对周围土地、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
运输、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1)堆存、装卸过程中会发生自燃或扬尘,从而污染大气环境,由于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2)煤在洗选时排出大量污水;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在液化和气化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烃类、氨气和废渣。
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燃烧煤炭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SO2和氮氧化合物、CO等空气污染物,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和酸雨形成。
2.开发、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的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有:(1)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2)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3)建立循环型经济模式;(4)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材P31 “探索”
设计下一个“中国水周”的主题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年的中国水周主题都与用水有关,这说明了用水是否合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发展,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每个水日都有一个主题,旨在警示人们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中国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3月22日至28日,每个水周都确立一个主题,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增强合理用水意识。
1.读“中国水周”主题表,可以看出,每年主题的关键词有:水、节水、可持续、发展等。
2.下一个“中国水周”主题可从开源和节流这两个角度,结合人类自身发展总结归纳出一个主题。如“海洋,人类水之源”“海水淡化,促人类发展”“节水,从我做起”等。
教材P32 “思考”
1.非洲的撒哈拉、阿拉伯半岛、非洲南部、亚洲中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美国西南部、南美洲西部。这些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地处大陆内部以及信风的离岸风处,降水少,蒸发量大,导致缺水严重。
2.结合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工农业用水、水资源总量多少、水污染状况等方面分析总结该题答案。
教材P33 “思考”
1.我国缺水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西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为上述地区距海远,深居内陆,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气候干旱,形成缺水带。
2.因为我国水资源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因此要进行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的意义在于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
教材P35 “思考”
1.污水处理的基本环节有初步处理(沉淀泥沙等)—再处理(滴流过滤,细菌分解)—追加处理(天然净化、氯消毒)。
2.污水处理的再生水可用来农业灌溉、厕所冲洗、园林喷灌、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河流恢复、洗洁等。现在还在向饮用水的方向发展。
3.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可用来制作花卉专用土、填充地下矿井、用于矿山土地复垦、改良土壤等。因为这些污泥经过处理肥力较高。
教材P37 “思考”
1.城市雨水利用除灌溉、洗车、冲厕、喷泉景观用水等用途外,还可用于道路保洁、工业冷却设备补充用水、恢复河流、绿地用水、净化后作家庭洗洁用水、生活饮用水等。
2.雨水利用不能解城市之渴。因为城市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每天用水量都很大。而每次雨水收集数量总是有限的,且不是天天降雨。所以,城市雨水利用能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教材P37 “复习题”
1.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1)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供需矛盾突出;(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2.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1)加强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防止过度抽取地下水;(2)进行海水淡化;(3)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4)加强污水处理和利用;(5)注重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参照下表结合当地实际回答。
世界淡水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总结如下:
缺水原因 解决措施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工农业、商业和人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 推广节水技术
部分水资源被污染 防治水污染
水资源浪费严重 提高节水意识www.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土地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举例说明能源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①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②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2.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含义 那些在漫长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备③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得到恢复或④再生的资源
举例 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⑤煤、⑥石油等化石燃料等 生物资源、⑦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思考
1.非可再生资源是否绝对不能再生?为什么?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答案 非可再生资源并非绝对不能再生,但其再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和漫长的地质年代,与人类开发利用的消耗速度相比,其再生速度是微不足道的。
虽然可再生资源能够再生,但其再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破坏其再生性。所以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促进其更新、循环。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土地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日趋减少的⑧耕地。
(2)土地退化
思考
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调整部分耕地为林地、草地和湿地有什么意义?
答案 可以起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确保其他农耕地稳产高产的作用,这是以退为进的提高耕地质量的策略,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能源问题
(1)表现:能源 供应紧张。
(2)原因
a.石油、煤、天然气等 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b.能源的地理分布与 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c.世界能源 消费结构不合理。
思考
3.为什么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答案 
探究点一 土地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6年6月25日是我国第26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
材料一 我国不同年份耕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千公顷)
年份 全国耕地面积 年内减少面积
A B 农业结构调整 灾毁
1999 129 205.5 394.6 205.3 134.7 107.1
2001 127 615.8 590.7 163.7 30.6 108.3
2003 123 392.2 2 237.3 229.1 50.4 364.1
2005 122 082.7 390.4 138.7 53.5 12.3
材料二 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耕地面积分别净减少364.3万亩、50.6万亩、127.5万亩,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的67%、9%和24%。
材料三 我国每年因灾害毁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灾损耕地严重的省份也是开荒面积最多的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5。
(1)表中字母A和B分别所代表的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2)针对东部地区耕地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3)材料三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A是生态退耕,B是建设用地。
(2)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科学开发土地,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
(3)在生态脆弱地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会加剧灾害的发生。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耕地利用现状,耕地减少原因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从图表可以判断我国西部地区耕地减少的原因是水土流失,东部地区耕地减少的原因是建设占地,而在我国生态脆弱区耕地减少的原因是灾毁耕地。
目前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土地退化)两大方面。
(1)耕地日趋减少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导致耕地尤其是人均耕地日趋减少,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作物生产量减少,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貌形态。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所造成的土地质量的下降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各不相同(如下图所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25日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国土资源部将2016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宣传主题的提出,旨在以广泛倡导树立公众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法合理使用土地。
材料二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5)为保护耕地,我国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为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转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不少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5)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在解题时要注意运用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及逆推分析的方法。
具体分析如下:
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均耕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造成的。
↓结合材料三
我国“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面积最大,结合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
↓结合b、c、d的位置及自然特征
三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非农用地所占比重大,耕地总量少,造成人均耕地数量少。
探究点二 能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于________年之前超过50%;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地区。
(2)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最佳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运输。
(3)2011年12月,世界原油价格一度冲上100美元一桶,并且还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能源市场正在提醒我们要尽早为能源供应的前途着想。试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4)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在石油进口中要避免进口的单一化,注意多元化进口,为此我国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案 (1)2015 中东
(2)管道
(3)石油产量增加缓慢,需求量日益增长,进口石油来源地区单一,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4)铺设中哈石油管线,中俄石油管线,中缅石油管线,开通克拉地峡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而国内产量有限,因此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5年之前超过50%;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第(2)题,由于我国进口石油来源主要是中东,需要长距离的海上运输。第(3)题,石油安全主要包含三个含义:供应源的稳定性,运输的安全性,抵抗国际油价波动的能力。第(4)题,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一方面要从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另一方面石油进口路线也要多元化。
世界能源问题的集中表现及其原因
世界能源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供应紧张。产生的原因如下表:
原因 表现
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石油、天然气的耗竭年限为几十年
煤炭的耗竭年限为四百年
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煤炭的90%分布于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石油的70%分布于中东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约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着总能源开采的77%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为主导,但它们的储量有限,面临枯竭危险
现存能源结构严重依赖常规能源,石油的锐减或油价提高,导致经济结构动摇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1年能源消费情况。读下表,回答(1)~(3)题。
国家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能源消费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和核电
① 13.2 14.22 69.6 21.5 2.2 6.7
② 30.7 3.73 24.9 39.7 25.7 9.7
③ 7.1 1.89 17.7 51.1 12.5 18.7
④ 8.5 30.7 17.3 20.6 55.3 6.8
(1)上表数据表明(  )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2)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3)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B (3)C
解析 第(1)题,该题可根据图表逐项进行分析、判断。A项中,①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中比例最大,达69.6%,但核电消费量最大是错误的;B项中,矿物消费构成比例相近,石油略大,B项正确。C项中,③国虽以石油为主,但由于能源消费总量不大,因此石油消费量不最大。具体为:①国:13.2×21.5%=2.838,②国:30.7×39.7%=12.19,③国:7.1×51.1%=3.63,④国:8.5×20.6%=1.75(以上单位为亿吨标准煤),可见石油消费量最大的是②国。D项中,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与上述计算方法相同,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的是②国。第(2)题,结合题目给出的四国的能源构成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煤炭储量丰富,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能源结构以天然气为主;日本能源缺乏,所需能源绝大部分需进口。第(3)题,将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总数可得出正确结论。
1.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铝土矿 B.钢材
C.小麦 D.雷电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自然资源的概念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属于自然资源。要明确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它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其他部分,它是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2~3题。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3.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2.D 3.C
解析 由题图可知我国人均耕地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被占用耕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少的现状,因此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为保证粮食自给,在现有耕地的情况下要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有人把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现象称为“资源诅咒”。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自然资源质量差
B.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C.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
D.资源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
答案 C
解析 这种“资源诅咒”直接表现在现今国际经济发展中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与资源富有、以资源输出促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输出国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工业技术革新较为落后,面临经济发达的资源贫乏国的有形、无形“剥削”,直接导致其发展滞后。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 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各种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 B
解析 海洋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地面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于地面资源。
读下图,完成2~4题。
2.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4.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是(  )
①增加耕地面积 ②切实保护耕地 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毁林开荒 ⑤大力开垦草原 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答案 2.B 3.B 4.D
解析 第2题,我国人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包括两方面: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有人为的城市化建设占有耕地和不合理用地导致耕地的退化,还有自然的荒漠化及水土流失,故选B。第3题,我国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山地比重大、平地少,因为山地不易开垦为耕地;耕地比重小与人口数量无关。第4题,我国后备耕地已很少,不能依赖增加耕地面积来增产粮食;草原生态脆弱绝不宜开垦为耕地,毁林开荒更不可取。故只能依赖技术进步、保护现有耕地和开垦宜农荒地。
2011年4月,国土资源部宣称,我国稀土资源由于滥采贱卖,储量占世界总储量比重已从十年前的70%下降至目前的50%,使我国稀土资源面临“缩水”,亟待保护。完成5~6题。
5.我国稀土资源“缩水”的原因主要是(  )
①滥采贱卖 ②地方利益驱使下无计划大肆开采 ③开采中浪费严重 ④恢复耕地占用矿产用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6.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金属、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答案 D
解析 我国矿产多伴生矿,不易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矿产分布区和加工消费区不能配套,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劣势。因此A、B、C项都不正确,只有D项正确。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7~8题。
7.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 B.c、b、a
C.c、a、b D.b、c、a
8.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差距的是(  )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我国的能源产量北方多于南方,经济总量南方多于北方;能源消费重心则由北方迁移到南方。第8题,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可以使能源生产重心东移,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的差距。
9.土壤水是维系作物生长发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最主要的水分源泉。读下图,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变化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秸秆覆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秸秆覆盖隔断了土壤表面与大气间直接的水分联系,减弱了土壤中空气与大气之间的对流交换强度,抑制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大了当地土壤水储量,提高了土壤含水率。
(2)秸秆覆盖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状况重新组合,具有调节地温、抑蒸保墒、培肥地力等作用;提高了作物产量,是北方地区旱地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地表环境条件下,覆盖秸秆的土壤中含水率和水储量都要高于不覆盖秸秆的土壤,从大气运动的原理角度分析即可。第(2)题,应该从水、肥、气、热角度分析土壤水的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意义。
[能力提升]
下图是“2005~2008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11.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因而为净进口量。第11题,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A、B、C三项均不可取。
12.读“1987年与2004年世界能源供应构成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世界能源供应量增大
B.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大
C.增长最多的是化石能源
D.新能源增长量最小
答案 B
解析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世界能源供应量增大,增长最多的是化石能源,新能源增长量最小,非可再生资源所占比例较大。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双选)(  )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14.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双选)(  )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地增加
答案 13.BC 14.AC
解析 第13题,从图甲中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曲线变化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先减小后趋于平缓,各年减少幅度不同,其耕地总量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2002年~2003年曲线的坡度最陡,说明减少最快。第14题,从图乙可以看出各类土地的变化状况,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呈增加趋势,且林地增加较为显著;耕地、未利用地减少较快,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建设用地增加,二是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15.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m)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差异: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解析 第(1)题,通过表格信息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从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16.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 %,且大多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发。目前,新疆正在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加大煤炭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展外运方式。读下图回答问题。
(1)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2)目前新疆正在建设一批坑口火电站和路口火电站,致力于推行“疆电东送”。和“疆煤东运”相比,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3)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国内煤炭市场广阔,但是距离东部市场遥远,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2)输煤(疆煤东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但对新疆生态环境破坏略轻。输电(疆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但加剧新疆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山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解析 第(1)题,从题干可总结疆煤开发的储量、难易和成本;结合我国国情可知市场和运输条件。第(2)题,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对比。第(3)题,矿区往往存在采空塌陷、土地破坏和固体废弃物问题;结合问题,提出相应措施。www.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水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2.掌握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措施,并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加以说明。
一、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表现
(1)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①减少,②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③生态环境保护等。
(2)水资源的④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水资源危机。
(3)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⑤水资源污染。
2.我国水资源问题
(1)⑥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水资源分布⑦极不均匀。
(3)供需⑧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严重,成为制约人们生活和⑨工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思考
1.怎样理解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 水资源分布不均分为时间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两种情况均可以导致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不均可以通过修建水库来解决;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来解决。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
(1)地下水要⑩限量开采,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
(2)要综合考虑,把 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 搭配运用。
(3)要做好 回灌补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2.海水淡化。
3.重视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 利用率
(1)农业:推行 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2)工业:调整 产业结构,推行 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
(3)社会: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 水忧患意识。
思考
2.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有时甚至发生洪涝灾害,为什么还要倡导节水?
答案 ①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②水污染严重,出现水质性缺水;③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
4.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5.注重水在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效益: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2)开源与节流:只有在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思考
3.你怎样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调蓄水资源中的重要性?
答案 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地多、人多、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探究点一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缺水。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计划利用京杭运河(乙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路线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缺水带和少水带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水带地区也时常受到水资源紧张的困扰,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经济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分布在____________带,分析原因。
答案 (1)水资源短缺;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
(2)A河段。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3)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4)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5)过渡 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相对较少。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地区 水资源的多少 存在问题 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丰富 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从东南方向西北递减
长江以北外流河区 水资源相对较少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地区
内流河区 水资源最少 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量挤占生态用水,为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2)全球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导致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如下表所示:
分类 具体原因
自然原因 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 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可直接利用的有限:人类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约为每年9 000立方千米,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淡水资源丰富;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
人为原因 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 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增加
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需水量增加
其他社会用水量增加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浪费现象普遍 加剧了淡水资源短缺
水体污染严重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浙江沿海温岭市西部平原原始高程2.5~3.3米,地下水位埋深0.03~0.25米,河流水位高程1.8~2.0米。从1971年开始,温岭市西部平原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图)。
描述1970~2005年温岭市西部平原地下水位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答案 变化特点:1970~2000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1970~1985年,地下水位缓慢下降;1985~2000年,地下水位加速下降。2000~2005年,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地表水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满足不了生产、生活需要;地表水污染,导致地下水开采增加等,地下水位下降。2000年后,通过采取地表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污染、关停机井等措施,地下水开采量减少,水位上升。
解析 首先根据图示曲线变化转折分段描述地下水位变化特点。地下水位下降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而过度开采的原因是水资源需求量大但总量不足、利用率较低或水资源污染。地下水位上升则是地表水供应能力提高、地下水开采减少所致。
探究点二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3)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除跨流域调水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河流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分布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
(3)兴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限制发展耗水量大的工业,注意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提高水价;雨季回灌地下水。(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应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来考虑。
(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建库,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3)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浪费用水现象,节约生活用水;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图1、图2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完成(1)~(3)题。
(1)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单选)(  )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 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 ③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 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单选)(  )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
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
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
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
(3)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答案 (1)C (2)A
(3)跨流域调水;利用雨水(夏季降水集中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
下图为两个苏丹儿童用特殊吸管吸地上的雨水,这种吸管的设计能防止蚂蟥被吸入,杜绝几内亚蠕虫病。全球有11亿人每天等待着方便干净的饮用水,缺乏安全饮用水的结果是每天有6 000人因此丧命,另外还有30亿人没有干净的用水卫生设施。而每年因缺水或者饮用不干净的水传染疾病而死亡的有220万人,其中主要是儿童。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组国家中,急需要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问题的是(  )
A.蒙古、韩国、沙特阿拉伯
B.埃及、伊朗、阿富汗
C.中国、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
2.对于上图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说明淡水资源缺乏问题
B.说明淡水缺乏和水卫生两大问题
C.非洲地区热带草原面积广阔,水资源较为丰富
D.发达国家由于水污染较重,所以有大量居民存在饮水不安全现象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需要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组织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国家一定是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只有B项符合要求。第2题,材料主要涉及用水卫生问题,而题图也涉及水资源短缺问题。非洲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有干湿两季,干季缺水严重。水卫生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3.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 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 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 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首先,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已突破70亿大关,工农业发展较快,需水量大大增加;加之环境污染严重,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中,水体被污染,水质变坏,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断减少。另外,本题设问的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原因,所以直接排除②④。
4.解决缺水问题的“开源”措施是(  )
①修水库 ②合理开发及抽取地下水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提高水的利用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开源”和“节流”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两大措施,①②属于开源措施;③④属于节流措施。
5.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解析 高位虾池在养殖、换水和排水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渗漏,会导致土壤盐分增大,附近地区出现土壤盐碱化;海水下渗的过程中也会导致地下水盐度升高,影响水质,从而影响到当地地表植物的生长。排向海洋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和虾的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海中,会导致附近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影响海洋水质危及海洋生物生存,从而间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读下面的漫画,回答1~2题。
1.关于漫画中反映出的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少数热带国家缺水,其他地区不缺水 ②人口增长速度快、淡水资源有限的中东和非洲缺水问题最突出 ③人口增长的速度快,而淡水的消耗量逐渐减少 ④人口的持续增加,使世界淡水消耗量高速增长,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 ⑤水资源危机是引发政治冲突的重要因素
⑥水资源危机不仅包括淡水供应量的不足,还包括很多人不能拥有干净的饮用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⑦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A.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⑦
C.②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⑥⑦
2.关于漫画反映的资源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
A.虽然在不断循环更新,但其数量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
B.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是可替代的资源
D.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水源主要来自其主体
答案 1.C 2.A
解析 由漫画信息可知反映出的问题为全球性水危机。理解全球性水危机,要从空间分布、人均占有量及人均消耗量、水量与水质、淡水冲突等多方面加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水循环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下图是世界主要城市用水价格比较。据此完成3~5题。
3.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 B.伦敦 C.北京 D.罗马
4.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上调了水价,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其目的是(  )
A.促进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
C.控制水污染
D.增加财政收入
5.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修建水库,改变不稳定的径流
B.进行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C.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D.大量抽取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
答案 3.C 4.A 5.D
解析 第3题,北京年降水量少,且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水价最低,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最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第4题,水价是促进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杠杆,提高水价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第5题,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沿海地区可能引起海水倒灌等。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据此回答6~8题。
6.我国工农业生产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华北地区
7.针对上题的选项,该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 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 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 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8.下列不属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
C.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
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
答案 6.D 7.A 8.C
解析 第6题,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水资源贫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因而缺水最严重。西北地区尽管水资源不足,但耗水量小,故不是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第7题,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等都是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第8题,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而导致土壤下层盐分向表层集聚而形成的。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世界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人,到了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达到28亿。
材料三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20%的淡水鱼类已濒临灭绝。在埃及,尼罗河的“清流改道”使得40种极具经济价值的鱼类确确实实地给“清理”掉了。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重污染,44种鱼类有8类已销声匿迹,还有25类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反映了哪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的产生原因。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
答案 (1)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农业中合理施用化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治理等。
解析 该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漫画所反映的水资源问题是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第(2)题,材料二主要反映水资源短缺问题,其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水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等造成的,解决措施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能力提升]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10~12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10.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1.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1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答案 10.B 11.B 12.C
解析 第10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是由于人口总量大,而水资源总量却大于法国;我国万元GDP耗水量为5 045 m3,而美国仅为514 m3,约是美国的10倍;世界平均水资源拥有量为8 900 m3,我国为2 200 m3,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人口少。第11题,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比其他国家高的原因是工业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以及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第12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节水空间很大。针对我国水资源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3.天津滨海新区利用本地优势条件开发水源,持续可行的措施是(  )
A.开采深层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利用洼地蓄水 D.跨流域调水
答案 B
解析 天津滨海新区深层地下水不丰富,利用洼地蓄水持续性差,跨流域调水不是利用本地优势条件。滨海新区与渤海相邻,海水资源丰富,可实施海水淡化开发水源。
14.水资源短缺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因水资源短缺造成了很多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下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省级行政区 江苏 宁夏
人均用水量(m3/人·年) 610 1 780
人均生活用水量(m3/人·年) 70 26
人均生产用水量(m3/亩·年) 540 1 754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亩·年) 446 1 352
万元GDP用水量(m3/万元) 570 4 000
(2)由上表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3)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 (1)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原因:①人口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大,北方小。 (2)江苏省的人均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人均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3)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浪费严重。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的图例可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有两点。从横线柱可知:人均水资源少;从空心柱可知:南多北少。第(2)题,利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从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方面回答。第(3)题,注意是“亩均用水量”,回答时要紧紧扣住这一点进行思考。
1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 1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从我国各大江大河径流分布来看,长江、珠江、黑龙江径流量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径流量较少,水资源十分紧张,形成“三江丰富,四河紧张”的局面。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和城市化进程发展都较快,更加剧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程度。淡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质量。
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3部分组成,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图中空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水是由拼音字母J的S变形而成,寓意节水。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资料,提出两个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标志,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联合国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请你为“世界水日”设计一条宣传语。
答案 (1)略。(所提问题在材料范围内并且合理即可) (2)滴水汇成江河(意思合理即可) (3)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一滴水,一颗心;滴水可以汇成江河;节约用水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等等。www.
第二节 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能从开采过程、运输过程、加工过程、利用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2.能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3.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思考
1.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那么以后我国可以完全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代替煤炭吗?
答案 不可以。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能满足能源需求,新能源可供利用量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所以煤炭作为能源的主体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二、煤炭、石油的开发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1.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
(1)概念:对 抛荒的土地进行再次开垦。
(2)复垦模式
2.提高能源 综合利用效率。
思考
2.如何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答案 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在思想层次上,改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养成自觉节约能源的习惯;二是通过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在能源开采、运输、利用等各个环节上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3.建立循环型经济模式
(1)循环经济概念:运用 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与环境 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2)与传统经济对比: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流程 资源—产品— 污染 排放(单向) 资源—产品— 再生 资源(循环)
特征 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 低消耗、高利用、 低污染
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4.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如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
三、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对人类的影响
1.促进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改变。
2.促进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3.造成生活方式的改变。
思考
3.在气候大会期间,很多人号召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个人来说,你觉得哪些行为属于低碳生活方式?
答案 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探究点一 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读“我国化石燃料产生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图例A、B、C各代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中的一种。据图分析A、B、C代表的能源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例有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要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煤炭 石油 天然气
(2)(向大气中排放的)灰粉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SO2、NO2会导致酸雨产生;碳氢化合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3)利用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较轻。
(4)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在能源开发上)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
煤炭、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煤炭的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结合教材图2-2-1“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可知,煤矿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②废弃物堆积占用大面积土地;③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④引起地面塌陷,损坏地表建筑。
(2)煤炭、石油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结合教材图2-2-2“煤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可知,煤炭运输主要污染大气。
结合教材图2-2-3“油船原油外泄造成的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可知,石油运输主要造成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煤炭、石油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石油等在加工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4)煤炭、石油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②酸雨的形成;③产生热污染。这三方面都会使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和破坏。
石油的利用,如汽车尾气排放还可能导致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对环境产生很多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露天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能的是(  )
A.导致土地退化 B.造成酸雨污染
C.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加剧水土流失
(2)下列污染物属于煤炭、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是(  )
①废水 ②醛类 ③氮氧化物 ④电磁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露天采矿是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后直接采掘矿石,能导致地面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减少。第(2)题,醛类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成分,煤炭、石油加工过程中没有醛类物质产生,电器及输电设备在工作中产生电磁波,煤炭、石油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电磁波。
探究点二 煤炭、石油的开发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
(1)分析内蒙古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内蒙古变输煤为输出电力,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内蒙古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答案 (1)剥离表土及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堆放矿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加重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2006年吉林和广东两省单位GDP能源消耗统计资料(其中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量/GDP,单位GDP电耗=全社会耗电量/GDP)。
(1)据材料一分析该种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主要的优势有哪些?
(2)据材料二分析吉林和广东两省单位GDP电耗和单位GDP能耗的差别,并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3)在交通方面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有(  )
①发展地铁、轻轨 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 ③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 ④改进燃烧技术,提高天然气利用比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1)减少了运输压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增加了就业机会。
(2)差别:吉林与广东相比,单位GDP能耗高而电耗低。
原因:吉林常规能源充足而节省了电量;而广东常规能源短缺,所以广东单位GDP电耗高,而能耗少。
(3)B
解析 本题以能源利用为背景材料,解题关键在于读懂题目提供的模式图及比较图,并充分调动所学知识。
在我国某一露天煤矿区,该矿区附近的潭水变成含硫很重的“黄绿色”。一潭死水散发着浓重的臭味,一些以煤为燃料的化工厂在矿区周围广布,附近老百姓对化工厂的粉尘污染是苦不堪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关于材料中煤矿的露天开采,说法错误的是(  )
A.破坏地表植被及表层土壤
B.矿坑废水是造成附近水污染的污染源
C.与地下开采相比,对大气的粉尘污染轻
D.矿区回填,恢复地表生态的成本高、难度大
2.针对材料中化工厂造成的粉尘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优化当地能源结构 ②禁止以煤作燃料 ③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④将燃烧后的产物如粉煤灰等“变废为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煤炭的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相比,对大气的粉尘污染重,故C选项说法错误。第2题,禁止以煤作燃料,是不现实的措施,因为我国目前主要能源还是煤炭,①③④选项都起到减少粉尘污染的作用。
3.下列问题不是由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引发的是(  )
A.全球温室效应加剧
B.臭氧层空洞扩大
C.光化学烟雾增加
D.酸雨危害加剧
答案 B
解析 煤、石油在利用过程中主要排放CO2、SO2、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易引发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是由氟氯烃等制冷剂的大量使用造成的。
4.在下列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是(  )
①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 ②对开采能源破坏的地表由采矿者负责复垦,恢复到原状态
③对矿物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④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矿物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①项主要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耗损;②项主要是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防止生态破坏。
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藏身于页岩或泥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美国依靠页岩气将走向能源独立,我国页岩气储量高达30万亿立方米以上,居世界第一。我国页岩气储备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下图为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和我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分布区地质结构图。
(1)评价我国页岩气的开发条件。
(2)分析与阿巴拉契亚盆地相比,四川盆地开采页岩气会遇到哪些困难?
(3)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通过高压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分析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 (1)有利条件: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资源储量有保障;我国能源消费量大,页岩气市场广阔;页岩气清洁、高效,污染小,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不利条件:页岩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与消费地相距较远,运输成本高;页岩气分布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短缺,限制开采深度。
(2)埋藏深;(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多断层,地质条件复杂;四川盆地人口密集,开采活动对社会生活影响较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小,开采活动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状况;技术较为落后,开采成本较高。
(3)大量取水和钻井会破坏地表环境,导致生态破坏;开采过程中会污染地下水;随页岩气溢出可能含有化学药剂的水,污染地表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困难及产生的环境问题。第(1)题,开发条件可以从资源分布、资源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注意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第(2)题,相对于阿巴拉契亚盆地,四川盆地开采页岩气资源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资源埋藏较深、断层多、地质条件复杂等自然方面和人口众多、对人类影响大、技术水平低、开采成本高等人文方面。第(3)题,资源开采可能会破坏地表植被、污染地下水资源和地表环境等。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露天开采,造成水土侵蚀 ②地下采矿,造成地面塌陷
③废弃物的堆积,占用土地 ④矿区排放未处理的废物,污染环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有很多不利影响,在开采、运输、存放、利用诸环节都会造成环境问题。
2.下列关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很少
B.西部的石油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C.我国四大天然气区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陕甘宁地区
D.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到珠江三角洲
答案 C
解析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的大庆、胜利、辽河、中原等油田以及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而青藏高原目前已探明储量少。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着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读下图,回答3~5题。
3.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用煤来发电(火电站)与水力发电(水电站)相比,其不同点是(  )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B.水电站污染空气,火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C.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D.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5.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
A.② B.④ C.③ D.煤变油
答案 3.B 4.C 5.D
解析 用煤作为能源,发热率低,污染大;用煤发电对消费地来说很清洁;水电站建设周期较长,但发电成本较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资源相对紧张,煤变油是一条很好的措施。
6.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与解决下列问题无关的是(  )
A.减轻运输负担 B.节约水资源
C.节约能源 D.减轻废物污染
答案 B
解析 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与节约水资源的关系不大,主要是节约了能源,减轻了能源运输负担,减轻了废物污染。
下图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8.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看出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以原煤、原油为主,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比重小,故A、B错误。以原煤和原油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会排放大量的CO2和SO2等气体,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会加重酸雨危害,故C正确。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四川省,②为黑龙江省,③为甘肃省,④为河北省,四川省因处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但同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水能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故选D。
9.读“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特点。
(2)我国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简要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简要说明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措施。
答案 (1)过去由以木柴为主,转变为以煤炭为主,现在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构成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2)形成原因:我国矿物能源构成特点是富煤炭贫油气,煤炭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开采价格低,开发利用技术难度不大。不利影响:煤炭发热量低,利用不便;燃烧过程中灰渣、废气多,污染严重。
(3)调整及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能、天然气及新能源;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高能耗工业,积极发展高新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解析 本题以能源问题为背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而未来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能力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化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的实施。据此完成10~11题。
10.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丰富 D.接近原料产地
11.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降低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0.D 11.B
解析 第10题,内蒙古、山西、陕西是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都比较多的地区,选择这些地方是为了靠近原料产地,同时减轻煤炭外运的压力。第11题,“煤变油”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部分替代石油可以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
1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CO2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④部分代替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同时目前也不可能大规模开发而取代水电站。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福清核电站1、2号机组将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9月建成投产。一期工程建成发电,每年至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600吨,减少火力发电用煤排放的灰渣10万吨以及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据此完成13~14题。
13.福建省本地常规能源开发的优势是(  )
A.石油资源丰富,并且适宜开采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丰富,落差大,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适宜大力发展火电
D.处于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
14.福清核电站建设及其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缓解福建省东部能源紧张的状况 ②核电站建设费用低,收益大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3.B 14.C
解析 第13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常规能源中煤、石油缺乏,但是水能资源丰富。D项风能属于新能源。第14题,核电站建设投资巨大,长期收益较高。
15.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国发展的问题。201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正式施行,修正案立足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图1、图2。
材料二 我国已把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重点,并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在十几个省区规划建设风电场。其中河北省、上海市、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是重点开发地区。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说明我国重点发展风力发电的原因。
(2)我国风能资源蕴藏以“三北”地区的草原戈壁和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最为丰富。请分别说明这两个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我国风能发电近期重点开发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上海、福建等华北、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请分析原因。
答案 (1)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煤炭燃烧污染严重;能源消费大于能源生产,能源短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无污染、可再生。
(2)“三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势平坦,阻力小;持续时间长。沿海地区:夏季风影响大;多台风。
(3)风能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工业生产能耗大,需求量大;科技发达,经济水平高,利于开发风能资源;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当地缺乏常规能源。
解析 能源问题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我国西北、东南沿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且风能清洁、无污染,但是风能的开发还需要考虑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回答该题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信息。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示国家是非洲产油大国,北部海岸线漫长,素有“北非油库”之称,是非洲油气投资的热点国家之一,但该国炼油工业不发达。目前,该国政局较为稳定,经济在石油的拉动下发展较快,市场潜力巨大。
(1)简述该国铁路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该国发展油气工业的有利地理条件。
(3)说明乙地开发油气的不利地理条件。
(4)在甲地或乙地建设炼油厂,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甲地相比,乙地炼油厂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 (1)特点: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以东西走向为主。 原因:北部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故铁路密集;沿海地形平坦,故铁路以东西走向为主;南北向的铁路分布主要受资源开发的影响。
(2)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交通便捷,靠近欧美等国际市场。
(3)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沙尘天气多,不利于施工建设;水资源短缺;劳动力素质较低;技术设备缺乏等。
(4)赞同。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是该国首都,人口密集,炼油工业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城市污染严重,也污染临近的海洋;乙地位于沙漠地区,人口稀少,污染较轻等。
反对。甲地基础设施完善,污染治理能力强;乙地经济落后,污染处理设施缺乏,处理污染能力较弱等。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国铁路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平原地区。沿海地区一般为平原地形,农业发达,人口和城镇密集,客货流量较大,运输需求大。(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油气资源丰富;北部海岸线漫长,交通便捷;靠近经济发达的欧洲,市场广阔等。(3)从乙地位置看,在北纬30°附近的沙漠地区,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位于内陆地区,劳动力素质较低,技术设备缺乏。(4)分析污染危害程度,应考虑区域背景,甲地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石化污染大,易出现海洋污染,但治污技术和设施完善;乙地位于内陆沙漠,人口、城镇稀疏,污染危害轻,但污染处理设施落后等。www.
一、自然资源及其分类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自然资源利用类型,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各种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有的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各种矿产资源,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资源。有的属于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各种生物资源,如果它们生长发育的环境不被破坏或污染,就能够不断地更新生长和繁殖。还有些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们是能够循环再生和不断更新的,所以它们跟生物资源一样,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必须了解自然资源的特性和它的发展规律。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律。
(1)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地球表面上构成自然环境的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要素,对于资源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便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环境。由于各种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使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各种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们的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地区分布都是不均衡的。
(2)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自然界是个统一体,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别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显著。如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热带季雨林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内蒙古在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了温带草原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不断扩大和提高。地球上的土地面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数量,以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只有一定的数量;同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水域、滩涂发展养殖业,以提高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以扩大水热资源利用的范围等。
练习1 阅读下图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和初中地理学过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组材料反映了自然资源在分布上的____________特征。不同性质的自然资源形成的差异:各种可再生自然资源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明显,导致某些可再生自然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__的制约。例如,我国__________多煤,________多磷。
(2)中国年降水量、中国温度带和中国森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的。这种关系在各种________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
(3)中国煤矿分布图反映了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总是________。该特征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________,利用途径将________,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将________。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均衡 地球表面各地水热 地带性 地质作用 北方 南方
(2)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可再生 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3)有限的 节约使用 综合利用 寻找新的代替品
(4)不断扩大 不断增多 不断提高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
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部分自然资源的分布为载体,综合考查自然资源的特点。在掌握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可以解答该题。
二、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形成、特点、分布的比较和能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形成
地质史上有过两个成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成煤原料是蕨类植物;另一个是中生代,它的主要成煤原料是裸子植物。
石油主要是由地质时期的一些水生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2)主要特点和分布
能源 主要特点 分布
世界 中国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①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 ②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③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石油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染 主要分布在中东波斯湾沿岸、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非洲的利比亚和埃及、俄罗斯、亚洲的中国和印尼、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西欧的北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水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其后依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太阳能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有广阔的前景 雨日比较少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地区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3)能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造成能源问题。
形成能源问题的原因: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消耗着世界总能源开采量的77%;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占主导地位,加剧了这些能源枯竭的危险。
练习2 结合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预测表(单位:亿吨),完成(1)~(3)题。
(1)未来十年我国(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未来十年,我国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小的工业是(  )
A.乙烯 B.小排量汽车
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
(3)表中数据说明,在未来十年里,我国应(  )
①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开发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表中数据表明,未来十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越高,说明经济发展越迅速。第(2)题,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属于石油工业,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大。第(3)题,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三、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1)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大致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这与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
(2)水与其他资源的结合程度不高。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丰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的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占全国的12%,属缺水区。
(3)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4)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严重。因生产方式技术落后,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如华北地区,一方面因缺水而频繁发生干旱,另一方面又因农田的漫灌等,浪费了大量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
(5)水资源的缺乏影响着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水资源与荒漠化。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被人为破坏,人类对该系统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平衡失调。
练习3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回答(1)~(3)题。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2)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3)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资源,包括两极的冰川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目前利用比较广泛的水体,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就是狭义的水资源。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新加坡是个岛国,尽管降水多,但由于面积狭小,地表水缺乏,所以上述两国水资源都十分紧缺。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较多,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美国的水资源相比较而言,比埃及和新加坡丰富得多。第(3)题,跨流域调水的首要条件是调出区水资源丰富,调入区水资源紧张;俄罗斯和加拿大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并且处于湿润地区,基本上不存在跨流域调水问题;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属于南水北调;澳大利亚东部位于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资源比较丰富,中西部地区位于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水资源比较紧张,所以采取“东水西调”工程。
四、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和高寒区域大,耕地面积有限,并且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使我国面临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
现状 耕地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少,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问题 耕地减少和退化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土地污染以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练习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B (2)B
(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扩大森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利于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民众较为关注的生态退耕问题。(1)从我们所学初中中国地理知识中可以判读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耕地比重小。(2)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不断膨胀占用耕地,风蚀、水蚀、荒漠化、盐碱化。(3)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森林、草场的生态环境效益来回答。www.
章末整合
第一节 环境管理及其实施
教材P74 “探索”
你了解这些环境保护标志吗?
世界上环境保护的标志多种多样,标志不同,反映的环境保护的内容也不同。
图1符号最早来自非洲阿散蒂人玩具娃娃(Ashanti doll)的造型。它象征着富饶肥沃。古埃及人把它作为生命的象征。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和人与生物圈的三个英文字母缩写(MAB)结合在一起,用来作为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标志。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国家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所有出版物都印有该标志。
图2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图3中这些特殊的三角形的三箭头标志,就是在全世界十分流行的循环再生标志,又把它简称为回收标志,它被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商品的包装上,在可乐、雪碧的易拉罐上就能找到它,它的含义有:①它提醒人们,在使用完印有这种标志的商品或包装后,请把它送去回收,而不要把它当做垃圾扔掉;②它标志着商品或商品的包装是用可再生材料做的,因此是有益于环境和保护地球的。
图4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教材P77 “思考”
德国对农业进行环境管理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解决环境污染,二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德国开始降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农地休闲,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政府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政府规定,凡绿色农业产品均贴上专门标志,通过常规渠道或专营小型市场进行销售。政府专门组建质量认证机构负责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查和验证。
教材P81 “思考”
通过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青岛开发区成功实现了由污染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由开发型发展战略向生态型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向世界递出了一张绿色的通用名片。经过三年的发展,开发区的GDP增长了165%,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百姓和入区客商对区域环境质量满意率持续上升,开发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境监督的现实意义,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国家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教材P83 “复习题”
1.环境管理的内容一般可以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职能和性质分类。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一般可分为三类,即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按照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性质,可分为四类,即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污染源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其中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只有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环境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全球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各国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和进行国际环境保护科学交流。
第二节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教材P84 “探索”
支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本“探索”主要介绍我国环境标志的特点和在产品中的作用,它表明使用这一标志的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低害、节约能源等环保优势。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很广,其内容列表如下: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 代表产品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产品 生态纺织品、儿童玩具等
有利于保护居住健康的产品 水性涂料、低排放燃气灶具等
有利于保护区域环境质量的产品 无磷洗衣粉、低污染型汽车等
有利于保护全球环境的产品 无氟冰箱、无氟泡沫塑料等
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的产品 节能灯、节能空调等
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 再生塑料、轻质墙体板材等
教材P87 “思考”
1.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实例。
2.尽量在家吃早餐以减少垃圾量;外用塑料袋或包装需重复使用,不可随意丢弃;在教室中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回收可再生资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教室清洁;不在教室内大声喧哗,保持教室安静;在学习过程中,节约纸张,减少浪费;与同学经常谈论有关环保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责任,养成环保习惯……
教材P88 “复习题”
1.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2.创建绿色社区,要求大家从点滴的日常小事做起,力争做到家庭装修力求实用简约,体现环保意识,降低室内环境污染。家庭环境要适当绿化美化,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家庭用具尽可能使用节能型产品,如节水水龙头和节水马桶等,节约使用资源。使用无磷洗涤剂等环保清洁产品,减少污染的排放。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饭盒等。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废旧物品充分利用。车辆不乱停乱放、不毁坏绿地、爱护树林和公共设施,绿化美化社区。
3.要成为环境保护自愿者,就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民间环保组织,如参与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做环境宣传员,监督政府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检举违法和不环保行为,时时处处运用自己的绿色行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以实际行动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努力和贡献。www.
第一节 环境管理及其实施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明确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2.了解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环境管理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全球环境管理方面的三次会议和国际行动。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环境管理概念:依据经济规律和①生态规律,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②调整与控制,目的是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2.分类
3.主要手段:行政手段、⑤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思考
1.经济和技术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这种认识是否正确?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公共财产,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因此国家和政府干预环境管理尤其重要。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制环境的大规模恶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立法和行政干预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2.我国环境管理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答案 总体来讲,我国环境管理中法律、行政手段使用过多,但法律和政策,还有不成熟之处,还存在监督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以及执法难的问题。经济、技术手段明显薄弱,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当前全球环境管理与国际行动
1.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⑥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
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跨国、⑦跨地区、影响面大等。
3.全球环境的管理:由全球性环境管理机构或⑧合作项目共同实施。
4.全球性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
5.全球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是⑩国际合作,联合国三次 环境与发展会议是国际最高层次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6.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积极履行 国际环境公约、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实施 ISO14000系列标准、国际环境保护科学交流。
思考
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曾被认为是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会议的结果不免让人失望。美国等发达国家将自己的减排目标绑定中国,从国际合作的角度,你认为这些国家的做法有道理吗?
答案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是毫无道理的。解决全球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所有国家的参与与合作,但是应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美国是发达国家,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应当为遏制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探究点一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74~77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据新华网2008年6月7日报道:去年环保总局首次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两大“杀手锏”,暂停10市、2县、5个开发区和4个电力集团的环评审批。时任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表示,环保总局正在探索区域限批转为制度化。在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2个多月后,环境保护部昨天公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规定,区域限批将全程向社会公开,限批最短的时限定为1个月。
(1)对于环境问题,中国在全面推行现代化进程中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
A.防治环境污染
B.综合治理水污染
C.环境保护
D.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2)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首次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说明其采取的环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2008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说明其将要采取的环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
(3)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暂停10市、2县、5个开发区的环评审批属于____________;暂停4个电力集团的环评审批属于____________;根据管理的职能和性质,制定《管理办法》属于________。
答案 (1)C (2)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3)区域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
解析 正确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考查常识内容,针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国策是环境保护。第(2)题,行政手段是指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限批”政策的制定是政府主管部门为保护环境采取的行政措施;环保部制定的《管理办法》属于环保法规,运用法律法规管理环境是法律手段。第(3)题,根据不同划分标准,环境管理有不同类型,根据材料具体回答即可。
环境管理基本手段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手段 含义 具体内容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国家和地方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及行政决议、决定等对从事开发活动的人、财、物等实施管理
法律手段 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 制定环境法律法规;组建执法队伍;通过强制手段调整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司法程序实施行政、经济或刑事制裁
经济手段 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项目 税收和收费制度 财政补贴、信贷优惠 市场交易 押金制度
举例 环境税、资源使用税 补助金制度、税收减免 市场干预,责任保险
宣传教育手段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思想动员 通过环境教育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促使公众自觉参与环境管理,监督破坏环境的行为
技术手段 借助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
在南水北调引水入京后,北京市水务局将逐渐关停自备井并停止从地下采水,使地下水水位回升。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水务局关停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专业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2)水务局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环境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水务局“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资源环境管理。第(2)题,北京市水务局隶属国家机关的下属行政权力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对水资源的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探究点二 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读图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下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认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该主题体现了__________的环境观。简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
(3)请结合上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合作的途径。
答案 (1)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酸雨
(2)人地和谐(或人地伙伴论或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禁止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3)必要性:①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③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
途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加强国际协商对话,签署共同行动协议。
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国际合作的原因
①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
②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影响也不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问题。例如,酸雨随着大气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更是威胁着全人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③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各国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存在着很多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主要是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利益冲突会妨碍各国在国际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协调行动,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克服这些障碍,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
[方法技巧] 图示环境保护国际行动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地区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但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1.下列关于环境管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限制(或禁止)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 ②环境管理仅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环境管理不注重经济的发展 ④通过环境管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
2.有关国际合作的正确说法是(  )
A.现在发达国家是环境污染的受害国,在国际合作中应负次要责任
B.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C.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世界环保行动的第二个里程碑
D.当代环境问题是地方性问题,各个国家应各负其责
答案 B
解析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按照国际环保合作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应负主要责任。当代环境问题很多已演化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各个国家应共同负责。
3.下列关于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中,能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是(  )
A.经济手段
B.技术手段
C.法律和行政干预
D.宣传教育手段
答案 C
解析 “强制性”是关键词,说明仅仅靠宣传教育和技术手段是不可能的;而经济手段的贯彻执行,也需要法律和行政手段的支持。
4.我国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没有国际合作,我国就不能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 D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领域不仅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有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寻求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5.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隆重举行。本届世博会大力倡导“生态世博”、“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等环保理念,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引领下,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生态世博”、“绿色世博”是我国____________国策的具体体现。
(2)上海世博园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一处湿地,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在水污染防治中,应落实的我国的三大环境管理政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4)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的环境行为准则有:节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保护 (2)净化水中污染物、调节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 (4)绿色消费 重复使用 垃圾分类
解析 第(1)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2)题,考查湿地的作用。第(3)题,考查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第(4)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事例作答。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环境技术手段
2.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这属于(  )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
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D.环境技术管理
3.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以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之中。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________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
A.行政 B.法律 C.经济 D.技术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政策”是关键词,说明三大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制定并监督执行的,属于行政手段。第2题,《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其对公害的界定属于法律范畴。第3题,活动的内容以“技术”为主体。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为达到目标,日本政府拟通过CDM等每年向海外购买4 000万吨,即2008~2012年的五年当中购买1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按管理范围分,《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定,属于环境管理中的(  )
①资源环境管理 ②区域环境管理 ③专业环境管理
④监督环境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属于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手段(  )
A.行政 B.法律
C.经济 D.技术
6.你认为“CDM”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职能可能是(  )
A.规划 B.协调
C.监督 D.指导
答案 4.B 5.C 6.B
解析 第4题,二氧化碳是“废弃物”不是资源;“发达国家”表示一定的区域,限定二氧化碳排放量目的是“推广利用环境的实用技术,提高生态恢复的技术水平”,属于专业环境管理的内容。第5题,通过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国家或企业的生产成本,间接鼓励排放量小的国家或企业的发展。第6题,“日本政府拟通过CDM等每年向海外购买”是关键,说明CDM可能是一个“交易”二氧化碳排放的平台,具有协调的职能。
7.日本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美国人均GDP达到11 000美元时,才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目前中国人均GDP不足4 000美元,借鉴美、日经验教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B.优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C.发展经济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D.我国环境问题不严重,不必大力治理环境
答案 C
解析 美、日是经济发达国家,原来只重视经济发展不注重保护环境,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它们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环境状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步美、日后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8.下列有关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环境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不必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环境保护要进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 C
解析 目前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由一个国家或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和共同性,所以环境管理应进行国际合作。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发达国家要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9.读下面“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领域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海和________海,是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严重污染造成的。
(4)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造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环境问题属于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________方面的国际合作。
答案 (1)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暖 国际水域 臭氧的消耗 (2)生物多样性 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3)地中 北 航线上的船舶,工业、生活废弃物 (4)臭氧层空洞 工厂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电冰箱等,排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臭氧的消耗 国际水域 (6)共同行动 环境管理
解析 第(1)(2)题,注意从图中提取信息。第(3)题,A领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应从工业发展状况及国际航线等方面考虑。第(4)题,该处由臭氧的消耗可联系臭氧层变薄而形成空洞,其原因是人类过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等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第(5)题,将图中涉及的4种问题进行局部、全球尺度的划分。属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臭氧的消耗。第(6)题,跨区域全球性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起来,进行国际合作,尤其是在环境管理方面。
[能力提升]
低碳经济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继上海和保定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城市”试点后,杭州、厦门、无锡等城市相继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中国的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措施与“低碳”主题相吻合的是(  )
A.退耕还牧
B.洁净煤技术
C.推广水电等绿色能源
D.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11.杭州、厦门、无锡等城市相继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规划,此举在环境管理中所体现的管理手段是(  )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技术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10题,水电等绿色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第11题,这些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规划,是由各地政府提出的,属于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
12.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有(  )
A.德国境内莱茵河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华北地区的土地次生盐碱化
答案 B
解析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继而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A、C、D三项环境问题,主要对本区域环境产生影响。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13~14题。
1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14.“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答案 13.D 14.C
解析 臭氧层空洞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而引起的。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臭氧层空洞出现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易引发皮肤病。近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缩小是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结果。
15.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杨溪水库管理部门没能严格执行《永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接纳新版《三国演义》剧组进入库区拍摄,造成永康当地近30万人的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影响,杨溪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局长被免职。
材料二 某化工有限公司为了节省处理污水费用,非法用水泵将含砷量超标2.725 4万倍的生产废水排放到河中,法院以犯有投放危险物质罪判处该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有期徒刑十一年,同时支持了检察机关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判决被告赔偿国家3 714余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材料三 2010年1月6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1~2030)》专家咨询会。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代表《规划》编制技术组向专家组汇报了《规划》的主要内容,参与专家结合各自领域对《规划》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1)材料一中,对新版《三国演义》剧组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采取的环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对该化工有限公司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主要采取的环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管理保护力度有所加大,为什么?
答案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高海拔地区由于地高天寒,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系统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解析 从材料看,对新版《三国演义》剧组污染水源采取的处罚主要涉及行政手段;对该化工有限公司污染环境的处罚更侧重于法律手段。横断山区、青藏地区属高海拔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恢复很慢。
16.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曾在该国水下6米处的海底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材料二 尼泊尔总理尼帕尔也曾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5 242米处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以此呼吁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山的影响。
材料三 世界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图。
(1)分析全球变暖对马尔代夫和尼泊尔的主要威胁和原因。
(2)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世界粮食供应最严重的威胁是什么?
(3)分析我国耗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4)解决全球大气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原则。
答案 (1)马尔代夫: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国土有被淹没的危险。原因:马尔代夫是位于热带的由珊瑚岛组成的群岛国家,海拔低,地势低平。
尼泊尔: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形成洪水及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原因:尼泊尔是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的内陆山国,喜马拉雅山冰雪加速融化会直接威胁尼泊尔。
(2)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
威胁:中纬度气候变暖导致作物缺水,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
(3)原因:我国是一个燃煤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能源利用效率低。
建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4)共同性www.
第二节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2.了解绿色学校应该具备的特点;了解绿色社区应该符合的环保要求。3.增强环境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环境保护中应有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1.环境保护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态度 人类必须调整好人口、资源、环境与①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②可持续发展战略。每一个人都应该③端正态度,改变自己的④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觉地珍惜自然、⑤善待地球
责任 我们应该将爱护环境、⑥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要加强环境保护的⑦宣传和⑧教育,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 倡导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⑨社会公益活动
思考
1.环境保护工作只要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就能做好吗?
答案 不能。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的,保护环境也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特别是青少年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因此,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化,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2.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
(1)行为准则:采取⑩绿色生活方式、参与创建 绿色学校、参与创建绿色社区。
(2)绿色生活方式:指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
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 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1.青年学生应成为环境保护的 生力军。
2.以我为先,从我做起,做 绿色志愿者,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卫士。
思考
2.你认为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答案 积极参与当地环保活动,参加环保活动时注意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和爱护环境。
3.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家庭绿色消费模式?
答案 例如:“穿衣”方面的绿色消费:适当消费、节约洗涤、无磷洗涤等。“住房”方面的绿色消费:选用对健康无害无毒的装饰材料,选用带有环境标志的家电、节能灯和节水卫生用具等。
探究点一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及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在京发布,本次调查显示,环境污染问题紧紧跟在“物价问题”和“食品安全”之后,关注比例为37.7%,说明环境污染已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材料二 1994年第一个环保组织成立以来,全国的环保社团已经发展到将近2 000个,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资源专业,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公民的环保意识日趋强烈。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认识。
(2)作为中学生,为实现生态和环境的良性发展,应该做的是(双选)(  )
A.树立环保意识
B.参与环保活动
C.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
D.参加工作后再进行环保活动
(3)假如你发起成立学校的中学生环保组织,请拟定下一阶段的活动内容。(不少于4项)
答案 (1)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人类重新审视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我环保”反映的是政府的约束能力,没有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自主作用。而“我要环保”,反映的是公众对参与环保的程度和意识的加强,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水养鱼”只重视经济价值,忽略了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往往造成环境的破坏。“鱼养水”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AB
(3)①倡议教室垃圾分类回收;②监督学校污水排放;③检查学校水管渗漏情况;④呼吁循环使用教材,节约用纸。(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以环境保护特别是以公众参与这一热点问题为材料来考查相关知识。第(1)题,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第(2)、(3)题,应从中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予以考虑,如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个人消费等方面。
公众参与的意义和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1)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
意义 原因
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处理方法和行动方式的变革,体现人类追求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只有有广大人民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与公众参与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真正治理好环境问题,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和国民的高素质,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运动
公众参与使环境保护决策更加科学 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增加环保审批的透明度,能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科学、民主的精神
(2)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季,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分布着烧烤羊肉串的摊点,旺旺的木炭火把路边的绿化树都烤黄了,让人不禁联想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诗句。
材料二 每年世界环境日的时候,环保志愿者们都走向街头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多数的人群对活动派发的礼品感兴趣,对环保知识却无人问津。很多行人将志愿者们派发的宣传单随意乱扔,充分显示了群众环保意识的冷漠。
(1)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火烤焦了绿化树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众参与环保的基本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我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应抵制哪些不良行为?(至少答4点)
答案 (1)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2)城市绿化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森林的环境效益,其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导致城市环境出现严重问题
(3)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4)①随地吐痰,随意向周围环境投放废弃物;②购买一次性商品;③浪费水、电、纸张等;④践踏草坪,乱吃野味、烧烤等;⑤在风景区乱涂乱画;⑥公共场所大声喧哗;⑦乱砍滥伐林木等不良行为。
解析 第(1)题,两则材料均反映了当前环保行动阻力重重,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的现象。第(2)题,木炭本身就意味着森林被砍伐,而木炭火又烤焦了绿化树,更说明它使森林遭到破坏,降低了森林的环境效益。因此从森林的环境效益的对立面来回答即可。第(3)题,公众参与环保最基本的态度是爱护、保护环境。第(4)题,注意本题中强调的是“抵制”“不良行为”,因而应从自身可能具有的不良行为来回答。
探究点二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
结合教材P85~87相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对环境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2)你认为公民应如何加强环境道德修养?
(3)创建“绿色学校”有哪些效益?
答案 (1)绿色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消费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人类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我们倡导的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消费者在消费前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和废品的回收利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重视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也会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能够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
(2)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3)创建绿色学校的效益:
①对于学校师生:有助于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②对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提高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③对于环境: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回收再生资源,营造优美环境,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④对于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⑤对于教学:学校可以获得实现“绿色学校”的课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辅导资料,强化素质教育。
⑥社会影响:学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有机会获得极高的荣誉奖励,并能向当地、全国和国际宣传和交流自己的经验。
⑦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地节能、节水、节电,资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明显地减少浪费,节约学校财政开支,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
1.个人环境道德行为示例
内容 行为举例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不随地吐痰、随地乱扔乱倒废弃物,节约用水、用电、用纸,慎用清洁剂,禁止露天烧烤,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用电子贺卡替代纸质贺卡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认购“环保标志”产品,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选绿色包装,购买绿色食品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少用一次性制品,少用塑料袋,自备餐盒,少用一次性筷子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回收废塑料、废电池、废纸、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和各种废弃物,战胜垃圾公害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拒食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不买珍稀木材用具,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草,随手铲拾宠物粪便
2.家庭绿色消费模式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绿色消费”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的一种时尚。它可以带来哪些效益?
答案 (1)A (2)B (3)缓解资源消费速率和减轻环境污染,造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创造“绿色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解析 第(1)题,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消费行为和过程,不是指颜色。第(2)题,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会造成污染,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生产的都不是绿色食品,故选项B正确。第(3)题,“绿色消费”是与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高消费”相反的一种消费理念。
1.公众参与是指(  )
A.公众依法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B.公众的环境权
C.社区号召回收废旧电池
D.公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生产的权利
答案 A
解析 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广大民众参与的基础上的,保护环境也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它们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
A.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B.提倡广泛的公众参与
C.保持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D.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答案 B
解析 只有公众广泛参与,才能使《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具有最广泛的意义。
3.“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行为准则有(  )
①认购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②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 ③选绿颜色包装 ④购买绿色食品 ⑤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 ⑥拒乘出租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绿色”不等同于“绿颜色”,“绿色消费”不等同于“不消费”。故③⑥不正确。
4.环境保护要求每位中学生(  )
①讲究环境道德 ②树立环境观念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加强个人环境道德修养是使个人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方式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和结果,认识个人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并能自觉地调整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道德行为,使之适应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节能灯节能而不环保。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节能灯里面含有汞蒸气和六价铬,还有铅、镉等重金属。一旦破碎,1支含汞量为5毫克的节能灯就能污染多达50吨的地表水。如果填埋处理,从填埋场释放出的一部分汞,还会以甲基汞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进入呼吸道和食物链,最终侵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1)节能灯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2)节能灯具潜在的汞污染隐患也自然引起了社会和节能灯具消费群体的强烈关注。作为消费者,你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答案 (1)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2)使节能灯使用寿命延长,少频繁地开和关;自觉投入到节能灯的规范回收处理行动中;破碎的节能灯,千万不要用裸露手接触;可以做好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节能灯对环境的危害等。
解析  (1)材料中提到汞能进入地表水,这样会污染水和土壤;此外还有一部分汞通过以甲基汞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故还带来了大气污染。故节能灯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2)作为消费者要认识到节能灯的危害,将节能灯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尽可能减小到最低限度。所以要延长节能灯的寿命,减少频繁地开和关;还要自觉投入到节能灯的规范回收处理行动中;破碎的节能灯,千万不要用裸露手接触;可以做好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节能灯对环境的危害等。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公众参与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和成功的关键。据此回答1~2题。
1.北京某小学生倡议不寄贺卡、明信片,其目的主要是(  )
A.安心学习 B.节约资金
C.避免土壤污染 D.保护森林资源
2.下列关于公众参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组织
B.公众参与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
C.公众参与高消费会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经济繁荣
D.公众参与就是个人的参与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该倡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森林资源。第2题,人类要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环境规律,在实施环境行为之前,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个人行为中,应积极倡导的环保行为是(  )
A.超市购物,使用便捷的塑料袋
B.高消费以支持经济发展
C.购买包装精美的物品
D.乘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
4.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的主要原因是(  )
A.会刺激皮肤
B.会腐蚀下水道
C.会引起白色污染
D.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高消费会使资源加速衰竭,在此消费过程中也会带来巨大污染;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D项符合环保要求。第4题,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大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5.“绿色家庭”的正确做法有(  )
A.“绿色家庭”使用含磷洗涤剂
B.“绿色家庭”专水专用
C.家庭成员回家后要有正确的环保观念,外面的环境与己无关
D.“绿色家庭”尽可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答案 D
解析 “绿色家庭”的正确做法是既节约又环保。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绿色社区建设需要的是(  )
A.社区绿化带
B.污水处理设备
C.环保小分队
D.均为绿色家庭
答案 D
解析 建设绿色社区需要社区的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节水节能、利用新能源等设施,也需要环保志愿者队伍和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的参与。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7~8题。
7.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8.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第8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
9.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产品”的概念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都不会造成污染。读“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代码①~⑤填到A~E处,⑥~⑨填到F~I处。
①使用/重复用 ②原材料采集和处理 ③运输、销售
④废弃/再循环 ⑤产品的加工制作 ⑥商品 ⑦原材料 ⑧产品 ⑨废品
(2)以下环节中,最易对产品造成污染的是(  )
A.使用
B.加工制作
C.运输
D.原材料的采集
(3)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相悖的是(  )
A.使用无汞电池
B.产品多层包装
C.废品回收利用
D.完善质检体系
(4)为减轻和避免过多消耗能源带来的大气污染,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A—② B—④ C—⑤ D—① E—③
F—⑦ G—⑨ H—⑧ I—⑥ (2)B (3)B
(4)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解析 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量地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生产加工制作过程最易对产品造成污染。产品多层包装会导致新的浪费,与绿色消费相悖。
[能力提升]
上海低碳新城是上海世博会低碳理念走出世博后的新实践,将打造四类生态空间:环形绿带、生态间隔带、生态保育带、生态走廊,集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废弃物处置、低碳水循环五大优势,2015年建成后这一城区的碳排放要比传统城区降低63%。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碳经济就是指要减少煤炭的燃烧
B.低碳经济就是指企业要降低能耗
C.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D.低碳经济主要是约束企业行为,与消费者无关
11.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生活,关于低碳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B.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能源消耗
C.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不要用煤取暖
D.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不做剧烈运动,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10题,“低碳”是为了减少能耗,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第11题,低碳生活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源消耗。
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兴建的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和“隔音效果好,噪声低”都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而生活污水是要集中处理的,公用绿地和停车场不能各占一半,还要建设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等,它们也不是绿色住宅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绿色社区。
13.下列住宅(我国)布局能达到绿色光照、通风要求的是(  )
A.住宅区建筑取正北或正南朝向
B.住宅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方向
C.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D.南方住宅区的走向应呈东南—西北方向
答案 C
解析 我国属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风,因此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14.绿色学校是指在学校管理、学校课程、学校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方面,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学校。某学校正在创建绿色学校。请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学校附近马路上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往往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害气体,这种气体也是造成被称为“空中死神”的____________问题的元凶之一。
(2)该学校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其中可以放进可再生利用垃圾箱的垃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该学校打算在图中阴影部分建造一片小树林,请分析这片小树林的环境效益。
(4)请你为该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提几条建议。
答案 (1)二氧化氮 酸雨
(2)玻璃 废纸 废塑料 废金属(任填两项)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弱噪声,吸纳灰尘,杀灭细菌,美化环境等。
(4)使用风力发电机或太阳能电池板;盥洗用水回收后冲厕所;使用再生纸制成的手纸;使用可降解塑料制成的清洁用具;节约用水;进行环境教育,师生共同参与等。
解析 该题以“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第(1)题,考查汽车尾气成分及对环境的影响。第(2)题,考查垃圾分类。第(3)题,小树林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净化、美化等改变局部小气候的作用。第(4)题,结合教材内容即可作答。
15.世界环境日这一天,某城市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有人对其中A、B两个公园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见下表。
公园名称 面积(×104m2) 餐厅面积(m2) 厕所蹲位(个) 设计日容量(万人) 高峰时段人数(万人) 日总人数(万人)
A 125 3 000 100 5 10 20
B 50 1 500 40 2 3 5
(1)请以高峰时段人数计算该日A公园的游客人均面积:________米2/人,游客人均餐厅面积:________米2/人,每厕所蹲位的服务人数:________人/个。
(2)根据上述表格,请分析公园免费开放日产生的问题,试举两例,并分析原因。
(3)针对上题列举的一个问题,请你从以下角度各提一项改进措施。
从游客自身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公园管理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政府决策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中发现,免费开放的公园内,各种塑料袋、水果皮等废弃物随处可见,游客任意践踏草地,少数游客还带着工具去挖野菜,致使不少草坪伤痕累累。为了保护绿地,请你为电视台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词。
答案 (1)12.5 0.03 1 000 (2)公园人满为患;餐厅拥挤;用厕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人数超过了设计标准。 (3)不盲从;遵守秩序 加强宣传;加强管理 增加开放公园数量;增加开放次数;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宏观管理 (4)略(围绕“保护绿地”,要有创意)。
解析 本题以调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地理图表的基本能力,准确把握表中的数据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第(1)题,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经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即可作答。第(2)、(3)题,根据表格可知,公园免费开放会导致人流过多,使得用餐、用厕困难。原因是公园设计标准低,改进措施可从游客、公园、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针对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设计公益广告词,只要体现“保护绿地”的创意均可。www.
一、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的分析
(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
环境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或绿色壁垒,通常分为政府引导和非政府引导两大类型。
类型 内容 目的
政府引导型 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境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关卡,限制进口 保护本国市场
非政府引导型 不同国家的生产商或消费者,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强弱的差异对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产生影响 产品在国际流通的不平衡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严格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应实行清洁生产、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申领“绿色护照”等措施,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它是应用绿色技术的产物。
为鼓励、保护和监督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些国家已制定“绿色标志”制度,提醒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不仅考虑质量和价格,还应考虑和参与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3)国际合作
在地球上,绝大部分污染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不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因此,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为更好地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国际社会应广泛开展技术和经济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与发展中国家一起保护世界环境。
(4)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从1972年6月5日开始,联合国已经通过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公约。
时间 公约名称 主要内容
1972.6.5 《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对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
1992.6 《里约宣言》, 签署《21世纪议程》 强调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002.8~9 审议《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制定今后工作的行动战略与措施
练习1 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绿色壁垒:碰伤中国农产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在环保、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构成新的技术壁垒,它更加隐蔽,更难对付,被称为“绿色壁垒”,它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显露出来,如茶叶,欧盟宣布禁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再如蜂蜜,欧盟提出蜂蜜中的氯霉素不能超过0.1个PPB(10亿分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出口商品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达上百亿美元。
(1)绿色壁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2)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进口商品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名义上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由,实际上其目的是________。
(3)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农产品如何痛定思痛,应对挑战?
答案 (1)政府引导型 非政府引导型 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严格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
(2)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保护本国市场
(3)从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发展绿色农业,通过产品质量ISO14000认证,申领“绿色护照”;从管理角度看,地方政府应从长远入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完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绿色审计体系及相关法律与政策措施。
解析 本题以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产品遭遇绿色壁垒为材料,综合考查绿色壁垒的类型、表现形式、目的及解决措施等。第(1)题,属基础知识考查,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3)题,应对“绿色壁垒”,可从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如生产环节倡导无公害生产,对肥料产地实行严格控制,宣传方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等。
二、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努力
(1)气候变化
中国是1992年首批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之一,并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我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积极地承担了与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口措施。人口增加是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上升的本质原因。我国制定并认真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0年少生了2亿人口。
②能源措施。与中国经济的规模相比,中国属于高能源消费的国家。为此,《中国21世纪议程》把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
③生态措施。将二氧化碳从大气转移到植物体中,是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自1988年陆续启动了五大防护林建设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国土。目前我国是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臭氧层保护
保护臭氧层,我国政府一直就很支持。我国在1989年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加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从1993年开始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工作,现在正在为削减100%的淘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3)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992年我国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一直积极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公约秘书处主持的公约重大后续活动。1993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编制并正式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2003年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4%。
练习2 下面是我国已经签署的一些国际多边协定,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②《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③《控制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④《干预公海油类污染突发事故国际公约》 ⑤《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⑥《生物多样性公约》 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⑧《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
(1)这些公约的签订说明我国积极参加________环境保护活动。对于气候________、________蔓延等跨国问题,必须进行________合作,同时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以上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原则。
(2)上述公约中,属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是________;保护大气的是________;保护海洋的是________;防止固体污染物污染的是________。
(3)保护生物资源种类,体现了人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_原则。
答案 (1)世界 变暖 酸雨 国际 共同 (2)①⑤⑥ ②⑧ ④ ③ (3)公平性
解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以积极负责而又慎重的态度参与国际合作,参加或缔结了若干环境与资源环保国际公约和条约,说明了我国在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www.
章末整合
第一节 环境污染问题
教材P58 “探索”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入,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被称为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铅、汞等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其总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危害,环境就受到了污染。能量的介入也会使环境质量恶化,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环境污染既可由人类活动引起,如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由自然的原因引起,如火山爆发释放的尘埃和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环境防治中所指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类。
教材P63 “思考”
1.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主要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剧毒的光化学烟雾。它主要发生在湿度低、气温高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
2.①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对人体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粘膜,使人呼吸困难,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化,甚至可导致体弱的病人死亡。②烟雾还能造成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③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腐蚀而损坏。④光化学烟雾还使大气浑浊,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汽车、飞机安全运行,造成车祸、飞机坠落事件等。
3.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防患于未然。
教材P64 “思考”
1.造成滇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污水的排入,这些污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生活污水,包含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形成的污水;其次是冲刷施用过化肥、农药的农田后进入滇池的雨水;最后是工业污水。大量污水的排入使水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从而造成滇池水污染。但在分析时,可从更广的角度去分析滇池水污染为什么如此严重,治理为什么如此困难,以下提供参考答案。
对于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作了这样的客观分析:一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二是生活污水进入滇池;三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六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七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2.滇池污染主要是由污水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补给水源不足三大原因引起的。因此滇池污染治理必须围绕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恢复三大问题,进行环境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首先要治理城市污染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增大污染的去除量,减少排入滇池的污染物的数量,使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再排入滇池;二是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三是实施跨流域调水,使城市不再饮用受污染的滇池水,同时用雨水补充滇池水体。还要依法治水和搞好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可见,治理滇池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不是哪一个单项措施所能见效的。只有把滇池治理作为系统工程:经济的、工程的、法律的、行政的、生态的等各项措施共同结合,滇池湖泊生态才能从根本得到改观。
教材P65 “思考”
1.本溪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征导致大量烟雾的排放是本溪空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同时特殊的地形、天气也加剧了其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
辽宁本溪的工业以生产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工业为主,城市有数百个烟囱夜以继日地向空中喷吐烟雾,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结构单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治污措施不力。本溪市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城市,地形闭塞,污染物不易扩散。处于盆地中,易出现地形逆温现象,不易出现对流天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2.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本溪市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七项举措,吸取了以往工业发展的经验,本溪市提出了今后环保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体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初步将本溪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性循环的山水旅游工业城市。今后的城市发展应做到经济环保,互利双赢,走环保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材P65 “复习题”
1.环境污染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2.首先要搞清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然后结合教材的案例分析,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的治理
教材P66 “探索”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固体废弃物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垃圾”。“废弃物”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有一定时空条件的。往往一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弃物也有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之称。实际上,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环节中,人们对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利用,总是仅利用所需要的一部分或仅利用一段时间,而剩下的就将其丢弃。由于原材料的性质、工艺设备、技术水平以及对产品的使用目的不尽相同,所丢弃的这部分物质的成分、状态也有所不同。而人类所生产的产品的多样性,使得其所用原料也具有多样性,这样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就有充分的机会被人类重新加以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所产生的废弃物将愈来愈多地被转化为新的原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不是废弃物,而是资源,这就是固体废弃物的二重性。所以,人们把固体废弃物也叫做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教材P71 “思考”
1.由案例可以看出,上海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烧、生物发酵、堆肥、回收等多种方式。
2.要调查自己所在地垃圾的主要种类,产生了怎样的危害,应采取什么治理措施,当地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处理垃圾,存在什么问题。能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对当地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教材P71 “复习题”
1.固体废弃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固体废弃物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废弃物和无机废弃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块状、粒状、粉状)和泥状废弃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工业废弃物、矿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弃物等;按其危害特性可分为有害废弃物和无害废弃物。我们教材是按照固体废弃物的来源进行的分类,并让学生知道,我们之所以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垃圾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对垃圾进行处理和利用。
2.略。www.
第一节 环境污染问题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污染的分类。2.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含义及三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3.知道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云南滇池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的措施。
一、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
(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和①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和②持续时间,危害人体③舒适、健康和④福利的现象。
(2)主要污染物:⑤颗粒物、硫氧化物、⑥碳氧化物、氮氧化物、⑦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2.水污染
(1)概念: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⑧物理、生物或⑨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⑩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主要污染物:工业废水、 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3.土壤污染
(1)概念: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 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 组成、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 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主要污染物: 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思考
1.环境污染是如何出现的?
答案 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净化作用不断地消除污染物,这就是环境的自净作用。但是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一旦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2.你知道什么是重金属污染吗?
答案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其危害程度取决于重金属在环境、食品和生物体中存在的浓度和化学形态,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到人畜健康。
二、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1.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原因、过程:汽车尾气和 工业废气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气体的光化学烟雾。
(2)危害
(3)措施: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 汽车尾气排放。
2.滇池的污染
(1)原因、过程:生活污水、冲刷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的农田后进入滇池的雨水以及工业污水,含有大量氮和磷等的藻类营养物质,排放水体后使得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危害
(3)措施:生物控藻、机械除藻等。
思考
3.水体富营养化是怎样产生的?对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
答案 当过量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影响鱼类等的生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贫营养湖→营养湖→沼泽→陆地的演变过程极为缓慢;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放湖泊等水体后,将大大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也因此变成臭水。
探究点一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1)阅读教材P58~62相关内容,完成问题。
大气污染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吗?结合教材P59图4-1-1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分析概括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
材料二 2009年黄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
①如按水质由好到差顺序排列,请写出水质列前两名的河流名称。
②上述河流中水质最差的是哪一条,并分析其原因。
③据材料二说明黄河水系水质类别状况并提出改善黄河水质的合理化建议。
(3)读“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②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和水生生物、人体中的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③防止土壤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例如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硫磺气、火山灰造成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可造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病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的腐蚀作用会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造成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些都与大气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2)①珠江、长江。 ②海河。原因:流域内经济发达,生产排污量大;人口众多,生活排污量大;环保意识淡薄;径流量较小等。 ③水质类别状况: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比例高,Ⅱ类、Ⅴ类比例小。建议:加强环保宣传,预防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施水的循环利用等。
(3)①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径主要有:滥施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
②依次增大。
③防止土壤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防止向土壤任意排放含各种污染物质的废物;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慎重推广污水灌溉,对灌溉农田的污水要严格进行监测和控制,最好使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类型 原因 危害
大气污染 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对大气的影响,如改变大气的成分、性质和气候等
水污染 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水污染物主要有三大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 其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1)~(4)题。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见图1。
材料三 见图2。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多选)。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分析原因。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12 7 (2)ABD (3)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把图中三条折线对应的混浊天数相加可以得出,12月混浊天气日数最多,7月最少。第(2)题,工业废气、交通工具的尾气都会使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近地面的逆温会导致空气对流不畅,加剧大气污染。C、E均可降低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第(3)题,工业区的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导致SO2含量增多。第(4)题,要学会“针对问题找措施”,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NOx、SO2、PM10的排放量较多,因此可以通过“节能、减排、绿化、治污、法规”等措施进行治理。
探究点二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滇池的污染
阅读教材P63~64相关内容,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汽车排放尾气中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成分,它们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发生________反应,并和水汽生成________。
(2)这种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产生的危害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洛杉矶,试分析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述危害外,汽车还产生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污染,控制该危害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造成滇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你对治理滇池的水污染有何建议?
答案 (1)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光化学
光化学烟雾
(2)刺激眼睛 刺激呼吸道并造成损伤
(3)汽车过多,尾气排放量大 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太平洋,为西风带迎风口,污染物不易扩散而易堆积
(4)噪声 声源控制 传播途径控制 接受者的防护
(5)对于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作了这样的客观分析:一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二是生活污水进入滇池;三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六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七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6)滇池污染主要是由污水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补给水源不足三大原因引起的。因此滇池污染治理必须围绕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恢复三大问题,进行环境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首先要治理城市污染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增大污染的去除量,减少排入滇池的污染物的数量,使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再排入滇池;二是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三是实施跨流域调水,使城市不再饮用受污染的滇池水,同时用雨水补充滇池水体。还要依法治水和搞好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可见,治理滇池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不是哪一个单项措施所能见效的。只有把滇池治理作为系统工程:经济的、工程的、法律的、行政的、生态的等各项措施共同结合,滇池湖泊生态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1.光化学烟雾
(1)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如果遇到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就会造成大气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高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有: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气候条件:洛杉矶是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光照强、降水少;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面临海,地形闭塞。
(3)光化学烟雾的防治: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主要水体污染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排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亡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来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 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①藻类大量繁殖;②水体中植物死亡;③鱼类死亡;④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健康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 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浒苔也叫绿藻,其生长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第二是光照;第三是营养。
材料二 新华网青岛2009年6月15日电: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绍,6月14日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由黄海海域漂移而来的绿潮(浒苔等藻类聚集形成)北部外缘线距青岛大公岛最近距离约120千米。未来继续向偏北方向漂移。
(1)根据材料,请简要分析青岛浒苔大规模爆发的原因。
(2)下列区域中最容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3)结合材料,请谈一下如何防治浒苔的大规模爆发。
答案 (1)环渤海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较多;夏季光照充足,水温较高;胶州湾地区海湾封闭,水流较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D (3)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浒苔的有关知识;对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治理,推广无磷洗衣粉和洗涤剂;组织人员集中打涝浒苔;建立浒苔预警机制,及时预报浒苔发生情况。
解析 本题以青岛的浒苔问题为切入点,考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生活污水排放 水温较高 海湾封闭 治理
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C.大气污染都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D.大气污染表现在大气中氧气和水汽的含量增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大气污染含义的理解。大气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数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就是大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大气中增加了有毒有害的物质,并产生了各种危害。大气污染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
滇池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明珠”,但这颗“明珠”现在已黯然失色,滇池正在实施洗“藻”工程。据此回答2~3题。
2.滇池黯然失色的原因可能是(  )
A.滇池湖面急剧扩大
B.滇池水污染严重
C.滇池周围景点遭破坏
D.滇池多火山、地震
3.目前滇池正在实施的洗“藻”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
A.为鱼类增加饵料
B.增加水生植物
C.清除水中的蓝藻,解决湖水的富营养化问题
D.控制泥沙淤积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题目中指出:滇池正在实施洗“藻”工程,可以知道滇池的问题在于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水污染。第3题,A选项“为鱼类增加饵料”和B选项“增加水生植物”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D选项泥沙淤积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小。
4.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污染主要由人为原因造成 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就很难清除 ③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十分严重,城市工矿区周围污染较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土壤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质量恶化;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就很难清除;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植物,而且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城市工矿区周围会产生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从而污染土壤。故①②选项正确。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 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解析 泉水污染会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从泉水更新速度、净化周期、涉及范围及区域协调难度等方面说明难以治理的原因。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深深的灰色的天空,深深的灰色的学校建筑,深深的灰色的教室连廊,深深的灰色的铅笔素描,深深的灰色的我的毛衣……我这才悚然惊觉,这是个晴天。”(《世界在灰霾里沉沦》)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文字描述的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
①粉尘 ②二氧化硫 ③氮氧化物 ④悬浮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措施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现象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室内绿化 ③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 ④改进能源结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深深的灰色的”是关键词,这是太阳光被大量反射或折射,说明大气中存在大量细小的固体物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气体。第2题,植被具有吸附固体颗粒物的生态功能;改进燃烧技术和改进能源结构可以减少该颗粒物质的排放;室内绿化主要是预防室内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997年夏季,巴黎、圣地亚哥等大城市相继发生严重大气污染事件。据此回答3~4题。
3.该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
A.附近有火山爆发,喷出大量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
B.一段时期内的大气降水大大超出同期平均水平
C.城市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D.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加上阳光的作用
4.导致该污染事件的主要大气成分是(  )
A.水蒸气和硫氧化物
B.二氧化碳和氟氯烃
C.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D.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
答案 3.D 4.C
解析 巴黎、圣地亚哥夏季发生严重大气污染事件的重要原因一是工业、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多;二是夏季阳光强烈、气温高,加剧了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碳氧化合物、甲烷等气体。
下图是“2000年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2000年中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A.Ⅰ类水质 B.Ⅱ类水质
C.Ⅲ类水质 D.Ⅳ类水质
6.下列我国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
A.珠江 B.海河
C.塔里木河 D.松花江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从图中直接读出所占比例最大的是Ⅲ类水质的水体。第6题,水污染状况主要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河流的自净能力。一般来说,水量越大,流动性越强,自净能力越强。海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工农业生产发达,排污量大,而且海河水量较少,自净能力较差,故污染最重。
7.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答案 D
解析 赤潮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过多的向海洋中排放有机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其主要原因。
8.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A.填满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答案 B
解析 滇池是国家环保行动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需要实施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9.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第(2)题,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头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禁止产生新的污染等。
[能力提升]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0~11题。
10.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①发展沼气 ②开采小煤窑 ③利用太阳能 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0.A 11.D
解析 第10题,考查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是抓住图例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严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第11题,主要从能源角度考虑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如开发新能源。
1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土壤铜含量(  )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答案 C
解析 图中土壤铜含量等值线在上游河段顺河流而下,铜含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明显的稀释作用,故A错误。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故B错误。图中等值线高值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相同,故C正确。由图可知,在居民点铜含量为150~200 mg/kg之间,故D错误。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 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有2 000多万人口, 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完成13~14题。
13.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原因有(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14.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关停所有污染严重的工厂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11月至次年4、5月”和地形图是题眼,此时期晴朗天气多;山谷地形中大气流动不畅,污染气体容易集聚。第14题,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中的化学物质,减少尾气排放量是解决其危害的主要措施,“关停所有污染严重的工厂”和“禁止使用私家车”是不可能的;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控制的做法也不对;道路通畅了,汽油燃烧充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就会降低。
15.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 见图甲。
材料二 见图乙。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等。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答案 (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防控措施: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意识。
解析 (1)由图甲可判读出,我国饮用水威胁比例最高的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2)由图乙可判读出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很容易地判断出答案。(3)饮用水污染带来的危害主要从社会稳定和人体健康等考虑。(4)由图乙污染环节可知,防控措施应针对各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16.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回答问题。
(1)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列举在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
答案 (1)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工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
(2)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酸性物质可以随大气转移,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第(2)题,有效控制酸雨要从源头上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还要加强国际合作。www.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的治理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含义、种类和危害。2.掌握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措施。
一、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在①生产建设、②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固体废弃物的类型
思考
1.城市垃圾数量增长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案 城市垃圾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的积存速度不断加快。
二、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思考
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有哪些?
答案 城市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一般都采用露天处理场堆放、填埋、焚烧等方法来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三、固体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措施
措施 优点 缺点
填埋 ⑧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⑨不高 ⑩永久性占地面积大,污染潜力大
堆肥 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 有机肥
焚烧 回收 热能,垃圾 减量最彻底 耗资巨大
思考
3.哪些方法可有效减少垃圾数量?
答案 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是减少垃圾数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探究点一 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及造成的危害
在一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性、物理性或生物性转化,并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读“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上图中A、B、C所表示的内容。
(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开展关于“固体废弃物研究”的活动,拟定了下面两个课题,请你在两个课题中任选一个,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请在括号内打“√”选择课题)
家庭固体废弃物的研究(  )
固体废弃物与人体健康(  )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水,B土壤,C灌溉和养殖。
(2)家庭固体废弃物的研究 内容:固体废弃物的类别和处理方式 途径:问卷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查阅政府行政部门统计资料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固体废弃物与人体健康 内容:固体废弃物有害物质的种类及其可能引起的疾病 途径:文献查阅、上网查阅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查阅政府行政部门统计资料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污染途径 主要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 ②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 ③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 ④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 ②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②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蓄,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垃圾转移 ①有些国家把垃圾倒入公海,导致海洋污染 ②发达国家把垃圾转运到发展中国家
对太空环境的影响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爆炸的碎片、航天员的生活垃圾可能会因碰撞损坏正常工作的航天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食品的过度包装是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增长的原因之一,如有的月饼包装过于华丽复杂,既耗费了大量纸材或金属,又会产生大量的城市垃圾。
材料二 塑料制品曾一度泛滥,塑料袋、塑料饭盒充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由于数量巨大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分解,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和土壤,成为“白色公害”。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而消耗几千万桶原油。我国已经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用可以分解的纸饭盒来代替,而塑料袋也由最新研制成功的可迅速分解的纤维薄膜来取代。
(1)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2)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两则材料,请你谈一下,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 (1)普通地膜不溶于水,并且降解时间长(或不能降解),长期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的输送和农作物根系的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
(2)生产塑料制品需要消耗石油,造成能源紧张;焚烧处理造成大气污染;填埋处理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3)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可降解的一次性产品的替代品;国家立法,同时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节,鼓励国民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减少资源的浪费。
解析 第(1)题,普通地膜→

第(2)题,塑料制品消耗石油
第(3)题,可从研究替代品、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和法律手段等方面分析。
探究点二 常见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68~69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截至2007年底,全省建生活垃圾填埋场68座、焚烧厂25座、堆肥厂2座。不仅生活垃圾逐渐被纳入无害化处理渠道,而且浙江省还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置和利用,使之变废为宝。目前,浙江通过资源化方式处理的生活垃圾每日达1万吨,约占全省垃圾产生量的20%。
(1)浙江省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材料中涉及的有几种?其中哪一种方法投资少,不需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2)许多城市采用简捷、省钱的填埋方式处理垃圾,试分析这种处理方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3)采用新型焚烧设施处理城市垃圾是发达国家解决城市垃圾的主要措施。请简要说明垃圾焚烧的好处。
答案 (1)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填埋法。
(2)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堆积易产生沼气,甚至毒气,危害环境。
(3)处理垃圾速度快,处理量大;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高温焚烧杀死大量病原菌,无害化程度高;发电供暖实现垃圾资源化;工艺简单,运行可靠;焚烧厂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资源等。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原则 处理方法 优点 缺点
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分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大约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都市逼近,影响都市居民的生活,危害都市居民的健康。
(1)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造的。请再列举一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事例。
(2)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3)下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圈)的布局,它们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垃圾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埋法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
B.收集在底部汇聚的过滤液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
D.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
(5)有人设想在住宅小区附近建立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厂,其流程如下图。请将图中①、②、③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废纸、废塑料制复合板;有机废料炼油;废包装纸盒造纸;废旧服装纺纱织布等(任答一种即可) (2)B
(3)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沿河放置会污染水源 利用率;是否便于居民使用,对小区景观的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污染环境;运输等 (4)C (5)垃圾(分类)收集点 热量(或热能、能量、电能等) 再利用(或制砖、制肥、建筑材料等)
解析 第(1)题,废弃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利用废纸、废包装盒生产再生纸;利用有机废料炼制油料等都得到了实际应用。第(2)题,生活垃圾的回收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现在某些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够等,是造成生活垃圾回收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原因。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垃圾收集点均集中在中部,且靠近小河。这样做的不利后果是:较远的居民可能因为路远的缘故不愿把垃圾送到收集点;垃圾在下雨时或者转运过程中的散落会对小河造成污染。因此设置垃圾收集点应使其尽量分布均匀以提高使用效率,还要考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同时,造型美观、设计精巧的收集点还能对居民小区起到美化作用。第(4)题,垃圾填埋后会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某些产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P管伸入填埋坑下,可以及时监测到垃圾是否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第(5)题,生活垃圾经过收集、分类后,能直接焚烧的垃圾进入焚烧厂;焚烧产生的热量可直接进行供暖,也可发电提供电能等,焚烧后的固体残留物经加工后可以制成各种建筑材料。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垃圾泛滥并成为一种环境污染源,是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③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④农业革命的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城市垃圾已演化为社会公害,其原因是(  )
①造成生态破坏 ②占地塞河,污染水质 ③破坏生物多样性 ④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⑤传染疾病,损害健康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农业革命与城市垃圾的增量排放无关。第2题,城市垃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上,对生态破坏的影响相对较小,①③属于生态破坏。“社会公害”也主要指环境污染。
目前,许多城市周边地区垃圾堆积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十分严重的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城市发展对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该方式简捷省钱,但会产生以下哪些环境问题(  )
①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②污染土壤 ③污染地下水 ④垃圾堆积方位需要研究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垃圾回收和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研究课题,为此许多国家推广使用“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  )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 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③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 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 ⑤美化城市街道环境 ⑥便于宿舍楼区的合理布局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填埋法是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之一,虽然该方式便捷省钱,但处理不当往往造成地下水、土壤污染,并占用大量土地。堆积方位研究不是环境问题。第4题,使用“分类垃圾箱”,可以对有害或有毒的垃圾进行专门处理,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对可循环利用物质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减少了垃圾总量。
5.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措施。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纸及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可以推广快递外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减量化及实行废弃外包装的分类回收等。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随着近代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废旧电脑等电子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2.下列关于城市垃圾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和扩散,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
C.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D.医院废弃物若已经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题干中“废旧电脑等电子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暗示垃圾的品种在不断增多。第2题,A项大气污染取决于污染物的浓度,细微颗粒的随风扩散有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染;C项可能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D项如果消毒不彻底或者存在不可降解的物品,则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废弃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一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弃物也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之称。据此完成3~4题。
3.对“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大多数“废弃物”都可以变成原料
B.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的量要远远少于任何时代
C.在发展中国家是“废弃物”,在发达国家可能就是原料
D.在城市里是废弃物,在农村可能就会变成原料
4.处理“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下列处理方法能直接实现的是(  )
A.分类回收 B.压缩
C.填埋 D.堆肥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的量要多于任何时代。第4题,题干要求“直接实现”资源化,因此符合题意的为堆肥。
5.下列措施中,最能有效降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的是(  )
A.将固体废弃物选择妥当的地方堆放
B.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将固体废弃物填埋、焚烧处理
D.将固体废弃物弃入公海
答案 B
解析 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数量,有效降低污染危害。
6.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D.防止电池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答案 B
解析 废旧电池因含有毒物质汞、镉、铅等重金属,若得不到专门处理,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因此必须集中处理。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蚯蚓处理垃圾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也在使用这种垃圾处理方式,有资料称:蚯蚓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能手,并把它称为环保大使。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蚯蚓处理垃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符合生物循环原理
B.能处理所有现代工业垃圾
C.垃圾处理过程中投入资金较少
D.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8.蚯蚓垃圾处理场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B.产生有机肥,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C.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污染
D.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任何垃圾处理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有些不能被蚯蚓分解的物质也是无法处理的。第8题,蚯蚓垃圾处理场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从而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D项与环境问题无关。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和资源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呈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出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空间差异,并推测其成因。
答案 空间差异:东部地区除河北、吉林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西部多数省(区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成因: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资源需求量大,综合利用可缓解资源压力;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工业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强;环境管理严格,废物排放成本高。
解析 图中间有一个“全国”平均综合利用率示意柱,以此为参照,再结合我国东、中、西部所包含的各省(区市)范围总结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空间差异;从区域工业类型和规模大小、环境治理投入的多少、工业固体废物经济成分的丰歉、处置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的高低不同等方面,推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省际差异的成因。
[能力提升]
有位城市管理专家曾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北京的垃圾一个月没人清理,将会是什么样子?答案是:简直不可想像!也有经济学家提出过另一个假设:如果把北京垃圾中的可以利用的成分回收起来,将意味着什么?结论是: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在许多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据此完成10~11题。
10.城市大量输出垃圾等废弃物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缺少足够的能分解垃圾的分解者
B.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太落后
C.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
D.城市消费资料的可回收性太低
11.以下关于垃圾的正确叙述是(  )
A.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的产生量将会越来越少
B.实行垃圾的分类放置回收,是变垃圾为资源的最好办法
C.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是减少垃圾的最好办法
D.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都是垃圾
答案 10.A 11.B
解析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缺乏,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难以自净,必须通过人工输送到系统之外。对于垃圾的处理,最好的办法是回收,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与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其后5年内要接收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以获得6亿美元的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完成12~13题。
12.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13.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补偿能促进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题,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想将有毒废物转移到经济落后的几内亚比绍,其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第13题,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数量较多的有毒废物,一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产生环境污染。
14.生物降解是自然净化的一个重要机理和途径,下列关于生物降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
B.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
C.将生物降解应用于垃圾处理工艺,会使垃圾得到完全处理,不会产生其他问题
D.利用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垃圾,不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答案 B
解析 生物降解是自然环境自净能力的体现,然而,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物质、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这些物质无法通过自然界进行分解,而且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更大危害。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解析 尾矿矿渣属于松散物,尾矿矿渣库位于山坡处,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矿渣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随雨水入河,造成污染。治理措施应从加固矿渣库和导流洪水两个角度采取工程措施。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期,上海针对城市垃圾污染制定了如下目标:“逐步降低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以2010年为基数每年减少5%,力争到2020年则比2010年减少50%”。
材料二 “都市矿山”一词在日本家喻户晓,它其实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即把使用过的废弃电子器械作为矿物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回收,从中获取可利用的资源。有资料显示,日本“都市矿山”中存在的金的总量为6 800吨,是世界现有埋藏量的16%;银为60 000万吨,达世界埋藏量的22%;锡为11%,钽为10%,超过世界埋藏量一成以上的金属不在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贫乏的日本又是一个资源大国。在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啸之后,福岛市某高中的学生守在垃圾袋边,提醒避难者勿忘垃圾分类。
(1)上海制定的目标体现了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______原则。
(2)目前人们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哪些?
(3)日本的“都市矿山”对我国开发利用金属矿产资源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 (1)减量化
(2)分类收集、密封运输;焚烧;卫生填埋;堆肥等。
(3)利用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替代金属矿产资源;保护矿产资源。
解析 本题通过两则时事材料考查固体废弃物的有关知识。第(1)题,阅读材料一以及其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上海这一目标的制定体现了防治城市垃圾污染的减量化原则。第(2)题,目前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主要有分类收集、密封运输;焚烧;卫生填埋;堆肥等。第(3)题,考查日本“都市矿山”对我国开发利用金属矿产资源的启发,答案合理即可。www.
一、城市化产生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见下表: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浊;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大于50分贝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危害人类健康
光污染 城市建筑、玻璃幕墙、城市灯光 建筑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炫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 影响人体健康
练习1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 见下图。
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污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给材料、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1998年以后,降雨频率较高,赤潮发生次数多,该地区海水污染严重。从图表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
二、“白色污染”及其危害、预防和治理
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各大超市、商业网点禁止无偿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自这个规定实施后,大大减少了塑料袋使用量,减轻了“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指由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及农用薄膜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是白色,因此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物不易回收,难以降解,长期积累可使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和农作物扎根,破坏土壤结构和可耕作性;白色污染还会释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人畜;若家畜误食,影响其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不同地区,废旧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主要有集中回收、焚烧、随便丢弃等处理方式。因为白色污染物具有不易回收、难以降解、毒性较大等特点,因此,对于白色污染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尽量减少农用地膜、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对部分地膜、塑料袋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浪费;废弃的地膜、塑料袋等要集中回收进行处理,以减少污染。个人在治理“白色污染”中应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减少一次性塑料袋、餐盒的使用;选购使用带有可降解标志的塑料袋;利用布袋或篮子购物;搞好宣传等。
练习2 下列物质使用后,易造成“白色污染”的有(  )
①一次性塑料袋 ②一次性卫生筷 ③泡沫塑料快餐盒
④含磷洗衣粉 ⑤纸质快餐盒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白色污染”是指废弃塑料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