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1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璀璨的近代文化-备战2018年中考历史核心考点全突破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21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璀璨的近代文化-备战2018年中考历史核心考点全突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15 17: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3.表现
(1)能源: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2)生产: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
(3)生活:电力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4.影响: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5.领先国家:美国和德国。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成就
(1)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2)发明很多了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有一千三百种之多。
2.地位:被誉为“发明大王”。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动力: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
2.汽车
(1)发明:1885年,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
(2)发展:经过不断改进,汽车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3)影响: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飞机
(1)发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2)影响: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今天已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2.具体原因: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加强同俄国、法国的对抗,1879年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的矛盾加剧,也加入德奥军事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20世纪初,英国与德国的矛盾激化,英国协调了它与法、俄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
3.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进程
开始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场
主要集中在欧洲,后来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战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概况
初期,德国和俄、英、法很快卷入战争;
意大利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7年,美国、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三)评价
1.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2.影响:是人类的一场空前浩劫。
(1)参与国: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2)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3)死伤: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接、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三、璀璨的近代文化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人物
主张
伏尔泰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卢梭
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倡导天赋人权说
(二)的革命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地位或影响
牛顿
在天文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近代自然的奠基人之一
在数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在力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理论体系
达尔文
撰写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思想
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爱因斯坦
提出了相对论
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三)文化杰作
1.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1)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
(2)代表作:《英雄交响曲》,是为拿破仑而写的。它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2.文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1)地位: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美术名家——梵高
(1)代表作品:《向日葵》。
(2)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考向一 自然成果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19世纪是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高潮期。这些自然成果被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例如,1831年,英国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运用于工业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典例引领】《西方文明史》认为:“经过长时期的分离,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A.牛顿建立力系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技革命
【答案】C
【解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生产经验中总结并发明、推广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是在自然领域产生技术原理,之后才在生产生活中加以运用。如,1831年,英国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然后电力才大规模推广开来。理论与生产发明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故选C。
考向二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一战前,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疯狂扩军备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原因、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德国、奥匈帝国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典例引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该材料揭示了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
B.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答案】B
考向三 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巨大。
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以及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例如,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开展,不仅《独立宣言》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而且美国的政治体制深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影响。21世纪教育
启蒙思想家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例如,戊戌变法受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这些基本思想精神是源于启蒙运动的。
【典例引领】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者评论说:宣言中的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独立宣言》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②美国独立战争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③启蒙思想由美洲传到了欧洲
④启蒙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1.“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摆脱劳力与使用牛马等动物帮忙的生活,但成本却让人类暴露在环境的污染下。下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人类在享受便利能源之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对减少。”“下次工业革命”中的“便利能源”是指
A.煤炭 B.电力 C.石油 D.核能
2.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发明内燃机
C.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D.改良蒸汽机
3.回顾历史,两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交通工具的革新。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①汽车 ②汽船 ③飞机 ④火车机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小华同通过示意图的方法展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其中空白的横线处应当填写
A.文艺复兴运动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14年8月,欧洲一家报纸曾这样报道:“是这个名叫普林西比的塞尔维亚青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据所知识回答,“普林西比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的事件发生在
A.凡尔登 B.来克星顿 C.苏格兰 D.萨拉热窝
6.“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 D.台儿庄战役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协约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B.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C.同盟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D.塞尔维亚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正义战争
8.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提出“三权分立”说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达·芬奇
9.“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是因为牛顿
A.提出了三权分立说 B.确立了生物进化说
C.提出了相对论 D.建立了完整的力理论体系
10.梵高是荷兰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画家。下列名画中,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10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
材料三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1820—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你认为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各国工业比重位次和殖民地面积位次的不对等会导致什么问题?
(3)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导致了哪场战争的爆发?材料三中的国家为达成自己的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得到了什么结果?
(4)通过对上述材料的习,你有什么感悟?
1.(2017年辽宁沈阳)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人发明了内燃机 B.机器的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C.内燃机推动了工业生产 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
2.(2017年内蒙古包头)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文艺复兴
一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十月革命
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
3.(2017年山东青岛)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了火种,近代也有一位真实的“普罗米修斯”,发明耐用碳丝灯泡,给人类带来便捷的“火种”,让人们告别了蜡烛和油灯。这位真实的“普罗米修斯”是
A.英国人 B.美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4.(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启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区分它们主要是根据
A.能源动力 B.通讯技术 C.交流工具 D.机械设备
5.(2017年江苏无锡)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6.(2017年江苏宿迁)“大战历时4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战争期间,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对上述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材料中的“大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B.这场“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C.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战争危害巨大,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7.(2017年广西桂林)对比法是历史习中常用的习方法之一,通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对比,两者的相同之处是
A.都兴起于法国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C.核心思想都是人文主义 D.都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政治蓝图
8.(2017年山东德州)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进步的推动。在19世纪60年代,欧洲基督神权统治的根基遭到沉重打击。这一打击主要来自于
A.伏尔泰的启蒙思想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理论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首先判断出“下次工业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故选B。
2.【答案】C
【解析】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点燃了世界”。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①汽车和③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汽船和④火车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①③当选,答案选A。
5.【答案】D
【解析】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枪杀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6.【答案】A
【解析】一战中,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法德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7.【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虽然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但这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知识可知,D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排除。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还倡导天赋人权说;卢梭提出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故答案是B。#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知识,英国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完整的力理论体系。A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B为英国家达尔文的成就;C是爱因斯坦的重要贡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知识可知,《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A、B是达·芬奇的作品,D是毕加索的作品。故选C。
11.【答案】(1)英国。原因: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开始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等。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争夺。
(3)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同盟国集团,在一战中战败。
(4)要努力发展技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等。
(2)结合所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争夺。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同盟国成员,在一战中战败。
(4)本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珍惜和平等角度作答。
直通中考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分析材料中“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的信息可知: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故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故A错误;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故C错误;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故D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正确。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灯的发明。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是人类照明史上的深刻革命。故选B。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确识记。依据已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答案为C。21世纪教育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依据题文的“大战历时4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结合所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大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故B理解有误,符合题意;题文的“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战争期间,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表明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危害巨大,因此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C、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建立在完全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灭论,轰动了欧洲和整个世界,动摇了神统治的根基。A、C、D与题干内容无关。答案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