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17+其他文体类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17+其他文体类文言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4 20:3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山东卷 9—13,《晏子春秋》,22分 9—13,《六韬》,22分
天津卷 14—18,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 9—12,鲁班,20分
浙江卷 16—20,琅嬛福地记,19分 16—20,太平州学记,19分
江苏卷 6—9,欧阳伯和墓志铭,18分
北京卷 9—14,亲废封建,23分 9—14,《管子·轻重》,24分 9—14,《吕氏春秋·去私》,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隋 论
苏 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弊果安在哉 果:究竟,到底
B.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C.寸攘尺取 攘:通“壤”,土壤
D.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略:全,皆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以绝天下之望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者都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项,前者是连词,表目的,“来”;后者是介词,“拿,用”。C项,前者是介词,“趁着”;后者是连词,“于是,就”。D项,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对于”。
误区警示1.忽略具体语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虚词所在的具体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忽略虚词使用的语境,就会出现错误。如上题B项中的“以绝天下之望”,如果不联系上文的“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就难以准确推断“以”的意义和用法。2.忽略语法分析。要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虚词的用法。如上题D项中的“独死于杨素之手”,省略了主语,谓语是“死”,“于杨素之手”是“死”的状语,由此可判断“于”是介词,意为“在”。?3.忽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中虚词的意思一般是固定的。技法点拨1.看语法。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上题A项中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崔嵬”都是形容词,都修饰剑阁,“而”在这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2.看句式。主要指文言特殊句式。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3.看语气。从句子的语气上判断虚词的意思。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其”在这里表示选择,“是……还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 )
①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③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④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⑤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⑥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战,而秦国却凭借崤山或华山以西不过千里之地夺得了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取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以致隋朝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从容和缓,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对应的原文内容是“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联系上文可知,“谋臣、猛将”死于隋文帝之手而非杨素之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2)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答案】(1)他们想到的用来牢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周密、严谨,但是百姓忧虑痛苦、生活上无所依赖,都怀着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却没有办法挽救它。通过这可以看出,那么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赵宏序
曾 巩
荆民与蛮合为寇,潭旁数州被其害。天子、宰相以潭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又不胜,复改之。守至,上书乞益兵。诏与抚兵三百,殿直天水赵君希道实护以往。
希道雅与予接,间过予道潭之事。予曰:潭山川甲兵如何,食几何,贼众寡强弱如何,予不能知。能知书耳,书之载,若潭事多矣。或合数道之兵以数万,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或单车独行,然而以克者相踵焉。顾其义信如何耳。致吾义信,虽单车独行,寇可以为无事,龚遂、张纲、祝良之类是也。义信不足以致之,虽合数道之兵以数万,卒歼焉,适重寇耳,况致平邪?阳旻、裴行立之类是也。则兵不能致平,致平者,在太守身也明矣。前之守者果能此,天子、宰相乌用易之?必易之,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今往者复曰“乞益兵”,何其与书之云者异邪?
予忧潭民之重困也,寇之益张也。往时潭吏与旁近郡蕲力胜贼者,暴骸者、戮降者有之。今之往者将特不为是而已邪?抑犹不免乎为是也?天子、宰相任之之意其然邪?潭守近侍臣,使抚觇潭者,郎吏、御史、博士相望。为我谂其贤者曰:今之言古书往往曰迂,然书之事乃已试者也。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愚言倘可以乎?潭之患今虽细,然大中、咸通之间,南方之忧常剧矣,夫岂阶于大哉?为近臣、郎吏、御史、博士者,独得而不思也?希道固喜事者,因其行,遂次第其语以送之。
(有删改)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以克者相踵焉 踵:跟随
B.天子、宰相乌用易之 易:轻视
C.天子、宰相任之之意其然邪 任:任命
D.为我谂其贤者曰 谂:规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及周边几个州县发生寇乱,百姓遭受危害,天子、宰相同意了潭州太守的请求,增派三百兵力前往平定叛乱。
B.赵希道曾经与作者谈过潭州的事情,两人对潭州山川、军队、粮食情况以及贼人的多少、势力的强弱都不了解。
C.潭州是荆湖南路的重镇,皇帝多次派郎吏、御史、博士等安抚观察潭州,这次又派赵希道护送军队前往。
D.本文的作者认为潭州的寇乱虽然微小但不容忽视,他希望近臣、郎吏、御史等能够好好思考此事,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
(2)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
4.作者是否认同太守“上书乞益兵”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鼎鼐墓志铭
公讳鼎鼐,字说梅,丰采都雅,幼而好学,补邑诸生,名籍甚。值甲申变起,土寇肆掠,势甚张,公委曲周旋,履险途如康庄。公奉母唯谨,虽家计萧然而甘膬【注】罔缺,暇则益精制艺,诸为举子业者咸逊弗若也。戊戌公诠选,届期遵母命北上,授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令。公念岭南远距天末,太夫人年高,依依不忍远离,太夫人勉以清白勤慎,竭力尽职。
南海承凋敝之余,吏多舞文,兼之骄兵悍将动辄掣肘。公之,厘弊剔奸,不吐不茹,强御屏迹。粤东重兵云屯,且剿苏利之乱,夫役动以万计。公请当事多所豁免,设方招觅,民得乐业。海寇出没无常,因迁近海居民处内地,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盗首白文高,妄扳富户数人共卸罪,富民惧,携重资求免,公严拒,细讯,真伪立辨,富民于以不冤。
公慷慨好义,闻人缓急辄酸鼻蹋足,若将投袂往焉。有东阿刘姓、聊城王姓者,流寓无依,鬻食为奴,公用重资赎回,仍济助俾回原籍安立;韩讳应恒者,乡贡也,缘事穷途,公助资回原籍,旋补长兴县令;学宫倾圮,公伤之,捐俸修葺;月课诸生,文风丕振,如阮子解、邝子章、华文、华其较著也。莅事三载,吏治民洽,公惟上报朝廷。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当崇尚吏治,黜陟幽明之世,治行如此,超擢易若垂手,乃以越狱挂误,遂赋归来,童叟攀辕,子衿扼腕,即当事诸君子亦莫不为之太息。
解组后,与司空公共事慈帏,戏彩一堂。未几,司空公仙游,太夫人亦逝,公哭兄哀母,肝肠摧裂,虽服阙后随同郡亲友结续香山约,而公之精神未尝一日获安也,呜呼!道茂年衰,魂气其归,竟于丙寅岁之七月以脾病告终,悲哉!
(有删改)
【注】甘膬:同“甘脆”,美味,美食。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暇则益精制艺 暇:空闲
B.厘弊剔奸 厘:整治
C.仍济助俾回原籍安立 俾:使,让
D.缘事穷途 穷:贫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变乱发生以后,朱鼎鼐居住的地方受到贼寇的大肆侵扰,贼寇的气焰极为嚣张,朱鼎鼐屈身折节同他们周旋,巧妙应对。
B.朱鼎鼐在南海县担任县令之初,当地民生凋敝,官吏玩弄法律条文,官兵骄横,他采取措施剔除奸佞,当地豪强也因此隐藏了踪迹。
C.当时粤东重兵云集,并且为剿除苏利的叛乱,经常征用百姓服役,朱鼎鼐请示当权者免除了百姓的苦役,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朱鼎鼐重视教育,他因学宫倒塌而感到伤心,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学宫;他督促生员,使文风大振,培养出了一批名声较为显著的生员。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
(2)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
4.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岳麓记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①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剔苔藓可读。望道乡台②,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洵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①丹雘:油漆所用的颜料。②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山径迤逦而行 循:顺着
B.剔苔藓可读 剔:剔除
C.洵非欺我 洵:确实
D.时值朔日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4.请简要概述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姬 生
南阳鄂氏,患狐,金钱什物,辄被窃去。迕之,祟益甚。鄂有甥姬生,名士不羁,焚香代为祷免,卒不应;又祝舍外祖使临己家,亦不应。众笑之。生曰:“彼能幻变,必有人心。我固将引之,俾入正果。”数日辄一往祝之。虽不见验,然生所至,狐遂不扰。以故,鄂常止生宿。生夜望空请见,邀益坚。一夜,门自开。生曰:“倘是狐兄降临,固小生所祷祝而求者,何妨即赐光霁?”却又寂然。案头有钱二百,及明失之。生至夜,增以数百。中宵,闻布幄铿然。生曰:“若缓急有需,无妨质言,何必盗窃?”少间,视钱,脱去二百。生仍置故处,数夜不复失。有熟鸡,欲供客而失之。生至夕,又益以酒。而狐从此绝迹矣。
生一日晚归,启斋门,见案上酒一壶,燂鸡盈盘,钱四百,以赤绳贯之,即前日所失物也。知狐之报。嗅酒而香,酌之色碧绿,饮之甚醇。壶尽半酣,觉心中贪念顿生,蓦然欲作贼。便启户出。思村中一富室,遂往越其墙。墙虽高,一跃上下,如有翅翎。入其斋,窃取貂裘、金鼎而出。归置床头,始就枕眠。天明,携入内室。妻惊问之,生嗫嚅而告,有喜色。妻骇曰:“君素刚正,何忽作贼!”生恬然不为怪,因述狐之有情。妻恍然悟曰:“是必酒中之狐毒也。”因念丹砂可以却邪,遂研入酒,饮生。少顷,生忽失声曰:“我奈何作贼!”妻代解其故,爽然自失。又闻富室被盗,噪传里党。生终日不食,莫知所处。妻为之谋,使乘夜抛其墙内。生从之。富室复得故物,事亦遂寝。
生岁试冠军,又举行优,应受倍赏。及发落之期,道署梁上黏一帖云:“姬某作贼,偷某家裘、鼎,何为行优?”梁最高,非跋足可黏。文宗疑之,执帖问生。生愕然,思此事除妻外无知者;况署中深密,何由而至?因悟曰:“此必狐之为也。”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被窃去 辄:总是
B.鄂常止生宿 止:留
C.又益以酒 益:增加
D.遂研入酒,饮生 饮:饮酒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阳鄂氏家中闹狐怪,鄂氏的外甥姬生是一个性格洒脱的人,他认为狐怪通晓人性,想要引导狐怪,使其走上正途。
B.一天晚上,姬生因为喝了狐怪为他准备的酒而心生贪念,便翻墙进入村中一富贵人家行窃,并成功偷出貂裘、金鼎。
C.姬生的妻子惊讶于丈夫做了贼,她通过姬生的话猜测姬生中了狐怪的毒,便用丹砂为他祛了邪,姬生清醒后向妻子讲述狐怪的情义。
D.道台衙门最高的梁上贴了一张纸条,说姬生做过贼,偷某家裘、鼎,不能算是品行优良的人,姬生认为此事乃狐怪所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辄一往祝之。虽不见验,然生所至,狐遂不扰。
(2)妻为之谋,使乘夜抛其墙内。生从之。
4.姬生对狐怪很友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易:更换。
2.B
3.(1)翻山越岭前进,声势浩大,士卒众多且矫健勇猛,然而最终多是被歼灭。
(2)治事的方法已经经过检验,将它运用到治政中,与今人刚愎自用,谁优谁劣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绝”“卒”“歼”,(2)中的“试”“与”“孰……耶”等。
4.不认同。能否平定叛乱在于太守自身是否贤明,太守如果能够做到仁义诚信,就能够平定叛乱,这些前人已有验证。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即不认同。原因要结合文章内容逐层说明,由“则兵不能致平,致平者,在太守身也明矣”可知,能否平定叛乱在于太守自身;再进一步分析可知,关键在于太守施不施仁义诚信,施则可,因为前人已有验证。
【参考译文】
荆湖南路的百姓与蛮人联合作乱,潭州周围好几个州县都遭受了他们的危害。天子、宰相认为潭州是荆湖南路的重镇,太守不能胜任此职,于是将其撤职改派他人。然而又不能胜任,于是又改换人选。太守到任之后,上书请求增派兵力。诏书下达,拨派抚州守兵三百人,由殿直天水赵希道护送前往。
希道平日与我有来往,曾经来我这儿与我谈过潭州的事情。我说:潭州山川、军队情况,粮食有多少,贼人多少强弱如何,这些我都不知道。可是我会读书,书中所记载的,像潭州这样的事情很多啊。有的聚集多路兵马数万人,翻山越岭前进,声势浩大,士卒众多且矫健勇猛,然而最终多是被歼灭。有的乘车独自前往,然而捷报一个接一个传来。这主要是看有无仁义诚信。怀有仁义与诚信,即使是乘车独自前往,寇乱也可以平息,龚遂、张纲、祝良等就是这样的人。仁义诚信不足以招抚百姓,即使聚集了多路兵马数万人,最终也是被歼灭,这恰恰增强了贼寇的嚣张气焰,又怎么能平定叛乱呢?阳旻、裴行立等就是这样的人。可见军队能否平定叛乱,就在于太守自身是否贤明。前任太守若果真能够做到仁义诚信,天子、宰相哪里还用更换人呢?一定要将他换掉,因为前任太守不能做到这一点。如今新任太守又说“请求增派兵力”,这与书上所记载的是多么不同啊!
我担心潭州百姓越发困苦,贼寇也日益嚣张。过去潭州以及临近州县的官员有奋勇杀贼的,他们有的被暴尸荒野,有的投降被杀。如今前去赴任的官员是将不再这样做,抑或还是免不了要如此行事呢?天子、宰相任命他为新任太守的用意难道也是如此吗?潭州的太守位近侍臣,皇帝派去安抚观察潭州的官员,郎吏、御史、博士络绎不绝。替我规劝那些贤能之士:如今一提到古书,往往就说迂腐,然而书上所记载的事情都是已经经过历史检验的。治事的方法已经经过检验,将它运用到治政中,与今人刚愎自用,谁优谁劣呢?我所说的或许是可以实行的吧!潭州的寇乱如今虽然微小,然而唐代大中、咸通年间,南方的叛乱愈演愈烈,这难道不是事关重大吗?作为近臣、郎吏、御史、博士,难道不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吗?希道固然是一个勇于承担事情的人,趁着他将要远行,于是写下了这些言语赠送给他。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穷:困厄,处于困境。
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免除了百姓的苦役”错,由原文“多所豁免”可知,是免除了相当多的苦役,而不是全部。
3.(1)(这些人)难免有离开家乡的伤悲,朱公同情他们并且赈济他们,百姓把南海当作自己的家。
(2)对内遵循母亲的教诲,从未有求取声誉之心,朱公确实是好的官吏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之”“赈”“视……如归”。(2)中的“慈”“邀”“诚……也哉”等。
4.好学上进,能屈能伸,为人纯孝,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朱鼎鼐的行为进行分析概括。如从“幼而好学”“暇则益精制艺”中可以看出其好学上进的特点;从“公委曲周旋”中可以看出其能屈能伸的特点;从“公奉母唯谨”中可以看出其为人纯孝的特点;从他治理南海取得的政绩中可以看出其为政有方的特点;等等。
【参考译文】
朱公名鼎鼐,字说梅,举止美好娴雅,幼年时爱好学习,补任为县里的秀才,很有名气。适逢甲申变乱发生,当地贼寇大肆侵扰,气焰很嚣张,朱公屈身折节同他们周旋,踏上险要的道路如同走在平坦宽广的道路上。朱公侍奉母亲小心谨慎,虽然家庭生计艰难但美味可口的食物并不缺少,空闲时就更加精心研究八股文,诸多谋求应付科举考试的人都逊色比不上他。戊戌年朱公参加选拔考试,到预定的日期遵从母命北上,被授予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县令一职。朱公想到岭南远在天边,太夫人年事已高,依依不舍,不忍心远离,太夫人以为官要清白勤勉谨慎、竭尽全力恪尽职守的话勉励他。
南海县除了民生凋敝之外,当地的官吏大多玩弄法律条文,加上骄纵的士兵和暴戾的将领动不动就从旁牵制。朱公到了之后,整治弊端剔除奸佞,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豪强隐藏了踪迹。粤东重兵云集,并且为剿除苏利的叛乱,被役使的人动不动就以万计算。朱公请示当权者大多予以豁免,想方设法招来人,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海寇出没无常,于是将靠近海边的居民迁到内地居住,(这些人)难免有离开家乡的伤悲,朱公同情他们并且赈济他们,百姓把南海当作自己的家。盗贼的首领白文高,妄图拉几个钱财多的人一同担当罪责,富民十分害怕,携带重金请求免罪,公严词拒绝,仔细审讯,真假立刻分辨出来,富民因此没有蒙受冤屈。
朱公为人慷慨好义,听到别人有急难就鼻子发酸跺脚叹息,好像要甩袖去(帮助人家)。有东阿刘姓和聊城王姓的人,流落他乡居住没有依靠,靠做奴仆混饭,朱公用重金(把他们)赎回,还接济帮助他们让他们回到原籍安身立命;韩应恒是乡里的贡生,因为遇事陷入困窘的境地,朱公资助他让他回到原籍,不久他补任长兴县县令;学宫倒塌,朱公为此感到伤心,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学宫;每月督促生员,文风大振,如阮子解、邝子章、华文、华其等人名声较为显著。处理公务三年,官吏的作风大好,百姓和谐,朱公只是(照实)上报朝廷。对内遵循母亲的教诲,从未有求取声誉之心,朱公确实是好的官吏啊!如果处在崇尚吏治、升迁罢免官吏十分公正的时代,有这样的政绩,破格提拔轻而易举,竟然因为(犯人)越狱受牵连,于是辞官归家,小孩老人拉住车辕(不放他走),读书人扼腕叹息,即使是掌权的诸位君子也没有不为他叹息的。
辞免官职后,朱公与司空公共同侍奉母亲,孝养长辈。不久,司空公去世,太夫人也离开人世,朱公为兄长哭泣为母亲尽哀,肝肠寸断,即使丧期满后随同郡亲友结伴去香山约见,但朱公的精神没有一天获得安宁,唉!年老体衰,灵魂回归,最终在丙寅年七月因脾病而去世,可悲啊!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朔:农历每月初一。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于文无据,文中“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是作者自己发出的感慨,没有让学生感谢朝廷恩惠的意思。
3.(1)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
(2)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
4.划船西行,抵达岳麓山脚下;沿山路曲折行走到达道林寺;出道林寺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出书院到隔壁的学宫;登山,进入岳麓寺;午后抵达山顶;傍晚原路返回岳麓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概述游览经过,需要逐段逐句分析作者的行迹变化,抓住文中描述地点的关键信息,如“绕桔洲而西”“抵岸”“数折至道林寺”“又行里许,至书院”等,然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参考译文】
春末的一天,我划着一只小船,绕过桔洲向西行。桔洲横卧在江心,每年春夏期间江水上涨,也不能淹没,因为桔洲与江水一同浮沉,这就是过去人们说的大地的肺。到达岸边,香草迎着微风,鲜花映着阳光,隔着江所望到的岳麓寺,倒是不见了踪影。沿着山路曲曲折折地行走,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听到百鸟齐鸣,让人有这就是桃花源的想法。拐了几次弯到了道林寺。寺门幽深,唐朝人游览此处所写的诗词歌赋,一定会把这儿与岳麓寺齐名,看到道林寺的宏大宽敞、幽静深邃,自有一种清静的佛门之地的感受。
又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规模雄伟壮观,油漆鲜亮,光彩耀眼,书声琅琅响彻书院内外。唉,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之后,湖湘的读书人凋零到了极点。如今却能够到书院来诵读诗书,又怎么不想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恩情是从哪里来的呢!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李邕的碑刻已经剥落,字迹模糊,但剔除苔藓后还能够阅读。遥望道乡台,不能不生出遭受贬谪的感受,但十分羡慕道乡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以流传,并且感叹岳麓寺的僧人比温益要贤能千万倍。
从这里登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古人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身体条件,真是不可或缺。路旁有舍利塔。相传古代有名僧把一把舍利交给隋文帝,后来分为五十三处建塔藏起这些舍利。岳麓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进入寺庙,在虎岑堂休息。僧人烹清淡的茶水,烧竹笋、煮糙米,我吃得很饱,感觉清香可人。泉水声从窗外传来,像音乐像低诉,像琴声,又像箫声,清脆悦耳,使心情愉悦,实在觉得红尘纷扰令人憎恨。
午后,到达山顶,抓着藤萝攀登,松花竹粉掩映在山水之间。已经到了山顶,极目远眺,许多山峰林立,真的就像儿孙一样远近相随。田野一片碧绿,天地一片澄碧,柳宗元的话确实没有欺骗我。禹碑远在前面的山峰上,道路崎岖,恐怕傍晚也不能到达,这也是这次游历的一个遗憾。向南眺望,山中隐隐透着光亮,层峦叠嶂,远到没有尽头,祝融、紫盖各个山峰,想着应该在烟霭之中,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亲临观赏它们的愿望。
到了傍晚时分,沿着来时的路回去。鹧鸪声清晰可闻,树林间的白鹇时隐时现。当时正值初一,还没有新月可以观赏,以此想着十五那天的夜晚,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大声吟啸,松林回声相应,这清丽的景色会倍增。回到寺院,住在僧房中。千沟万壑,松涛阵阵,翩然到了我的枕边。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饮”在文中是使动用法,“使……饮酒”。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姬生清醒后向妻子讲述狐怪的情义”错误,姬生讲述狐怪的情义是在他清醒前。
3.(1)每隔几天就去一次外祖父家祝祷。虽然不见应验,但是姬生所到的时候,狐怪就不打扰。
(2)妻子给他出主意,让他趁着夜间把偷盗的物品抛到那富裕人家的墙内。姬生听从了她的主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辄”“祝”“扰”,(2)中的“乘”“抛”“从”等。
4.①恭敬诚恳地请求狐怪露面;②准备了钱物供狐怪索取。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一段。“生夜望空请见,邀益坚”等句,表明姬生对待狐怪的态度十分恭敬诚恳。狐怪偷走姬生二百文铜钱,姬生不但不生气,还增加几百文钱放置案头供狐怪索取,狐怪偷走熟鸡,姬生又准备了酒待狐怪来,这也表明姬生对狐怪很友善。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南阳有家姓鄂的,家里闹狐怪,金钱器物总是被偷去。触犯它,偷盗得更加厉害。鄂氏有个外甥姬生,是一个名士,性格洒脱,他焚香替代鄂氏祈祷免灾,最终没有回应;又祝祷请求狐怪离开外祖父家到自己家,也没有回应。众人都笑话他。姬生说:“它能变化,一定有人性。我将坚决引导它,使它走上正道。”每隔几天就去一次外祖父家祝祷。虽然不见应验,但是姬生所到的时候,狐怪就不打扰。因为这,鄂氏常常留姬生住宿。姬生夜里仰望天空请求狐怪相见,邀请得更加坚决。一天夜里,门自动开了。姬生说:“倘若是狐兄驾到,本来就是我所祝祷且盼望的事,赏光露面又有何妨?”却又寂然无动静。桌子上有二百文铜钱,到天亮时不见了。姬生到夜晚时,又增加了几百文钱。半夜里,听到布帘发出声响。姬生说:“如果急切有需要,不妨直接说,为什么偷窃呢?”过了一会儿,看钱,少了二百文。姬生仍然把钱放在原来的地方,几夜里都不再少。有煮熟的鸡,想要供给宾客却丢失了。姬生到了晚上,又增加了酒。可狐怪从此以后没有了踪迹。
姬生一天晚上回家,打开书房的门,看见桌上有一壶酒,烧煮的鸡肉满盘,四百文铜钱,用一根红绳串着,就是前几天所丢失的物品。知道是狐的回报。闻着酒很香,斟出来,颜色碧绿,喝下去酒味醇厚。一壶酒喝完姬生已经半醉了,觉得心中的贪念突然生出来,忽然想做贼。就打开门出去。想到村中有一富裕人家,于是前往翻越他家的墙。墙虽然高,一跃而上,一跳而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进入他家的书房,偷了貂裘、金鼎然后出来。回家后放在床头,才枕着枕头睡觉。第二天天亮,携带(偷盗之物)进入内室。妻子吃惊地问姬生,姬生吞吞吐吐地告诉她,脸上有喜悦的神色。妻子吃惊地说:“你平素为人正直,怎么会忽然做贼!”姬生神色安然,不认为奇怪,于是讲述狐怪有情义。妻子恍然大悟,说:“这一定是中了酒中狐狸的毒。”于是想起朱砂可以用来祛邪,就拿来研碎放入酒中,让姬生饮了。过了一会儿,姬生忽然失声说:“我怎么做了贼!”妻子为他解释其中的原因,姬生茫茫然像失落了什么。又听说富裕人家被盗,喧嚷传遍了乡里。姬生整天饮食难下,不知如何是好。妻子给他出主意,让他趁着夜间把偷盗的物品抛到那富裕人家的墙内。姬生听从了她的主意。富裕人家又得到原来的物品,事情也就平息了。
姬生岁考得了第一名,又被保举品行优良,应当受到加倍的奖赏。等到宣布奖赏的日期,道台衙门的梁上贴了一张纸条说:“姬某做过贼,偷窃某家的貂裘、金鼎,怎么可以说品行优良?”这大梁最高,不是踮着脚尖就可以贴上去的。文宗对这件事有疑惑,拿着纸条问姬生。姬生也很吃惊,想到这件事除了妻子外没有人知道;况且衙门中戒备森严,纸条是从哪里来的呢?于是醒悟道:“这一定是狐怪做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