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2016年 2015年
课标全国Ⅰ卷 10—13,宋书+谢弘微,19分 4—7,宋史+曾公亮,19分 4—7,宋史+孙傅,19分
课标全国Ⅱ卷 10—13,后汉书+赵熹,19分 4—7,明史+陈登云,19分 4—7,北史+来护儿,19分
课标全国Ⅲ卷 10—13,宋史+许将,19分 4—7,明史+傅珪,19分
江苏卷 6—9,汪容甫,18分 6—9,汝霖,18分
天津卷 8—13,王充,23分 8—13,李台州,23分
浙江卷
山东卷 9—13,陈书+谢贞,22分
【调研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间,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者。然久居政地,刻躁为士论所薄。其严谴则石亨辈为之,非帝意也。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儌倖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典:掌管
B.宜优间,令循等预议 预:事先
C.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 论:评定
D.诏释为民,一年卒 释:赦免
【答案】B
误区警示1.忽略古今词义变化。有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区别,辨析时要关注词语的古今词义变化,如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转移等。2.不能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推断,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教材上出现过的,命题者出题时注重联系教材内容,使考生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活学活用。?3.忽略语境。文言实词大多有多个义项,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也大多不同,辨析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如上题中的B项,将“事先”代入句子“令循等预议”中,语意通畅;将整个句子代入原文中,才能判断出“事先”的解释是错误的。技法点拨1.联想迁移法。利用已经学过的实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词语使用的正误。2.语法推敲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词语解释的正误。如上题中的A项,“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的主语都是“陈循”,“机务”是宾语,“典”是谓语,结合语境可知,“典”解释成“掌管”是正确的。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讲究对称,一个语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有意思相同(近)、相反(对)的特点。如李密《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无”与“鲜”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一组是( )
①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②循居中,所言多纳
③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
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
⑤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
⑥循婉为解,得不死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
【答案】B
误区警示1.审题时没有抓住筛选标准。题干一般会给出明确的要求,往往有“直接”“间接”“全部”等词语,筛选时一定要注意。?2.混淆人物、事件。题干一般要求筛选出能表现传主某种品格的句子,有些考生因为没有弄清楚,把其他人物的行为或品格当成传主的行为或品格,导致筛选错误。技法点拨1.确定题干关键词(人物、表范围的词语、品格或特征)。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一般的表述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传主某种品格或精神的一组是”。考生可以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筛选,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然后再从品格或精神的角度筛选剩余的选项。如上题题干要求筛选“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句子,解题时应该先从“陈循”入手,排除不是描写陈循的事迹的句子,然后再从“以才望显”的角度分析,筛选出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句子。2.在语境中理解句意。考生要把要求筛选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将其与题干中的筛选标准相对照,准确筛选。如上题中的第⑤句“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可以发现,这句话是说陈循与他人一起构陷考官,这是陈循做的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能表现他“以才望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循因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得到明成祖的赏识。陈循在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修撰。明成祖到北京时,命令他拿着相关书籍到自己巡幸所居之地,并留下他随侍。
B.宣德初,陈循深得皇帝喜爱:皇帝赏赐给他住宅,到各地巡视时让他跟随;即使陈循为官出了问题,皇帝也是把他放在一边,不加追究。
C.陈循敢于为其他官员说话。宣德年间,陈循为因献诗触怒皇上的御史张楷求情,为上疏触怒皇上的御史陈祚婉言劝解皇上,使陈祚免死。
D.陈循受到石亨等人的排挤。陈循因为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成了刻薄浮躁的作风,被士人轻视,石亨等人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答案】B
误区警示1.对某些词句的意思理解错误,导致判断失误。?2.对人物、事件、时间把握错误。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大多是对传主一生经历的概括,所以时间跨度大、事件比较多、涉及的人物也较多。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往往把不相干的人物、事件或者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事件糅合在一起。考生如果不细致分析,就会判断失误。如上题中的B项,分号前的内容讲的是宣德年间皇帝对陈循的喜爱,分号后的内容讲的是景泰年间皇帝对陈循的喜爱,这里涉及两个皇帝,而选项故意混淆两个皇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技法点拨1.圈点勾画,梳理文脉。阅读材料时,要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等,梳理文章脉络。2.明确错误选项命制方法。命题者在命制归纳概括题的选项时,往往会使用下面几种方法:①曲解文意,背离原文,即故意曲解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②歪曲言行,误解形象,即歪曲传主的言行,错误概括传主的性格、思想等;③混淆时序,嫁接事件,即颠倒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把不同的事件杂糅在一起,或把不是传主的事件放到传主身上;④片面理解,以偏概全,即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表述不全面,只用其中某一个方面来代替整体;⑤胡乱联系,无中生有,即对文中的信息加以发挥,故意用文中没有的信息来表述传主的性格或事件的过程、意义等。明确了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法,就能快速准确解题。3.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辨别。从根本上说,文言文的归纳概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所以无论命题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命制错误选项,都是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因此解答归纳概括题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辨别找出其异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2)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答案】(1)也先(率领军队)侵犯京城,陈循请求皇帝下令让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迅速传送公文给回人来迷惑敌人。
(2)成化年间,于谦的事得到昭雪,陈循的儿子引以为例证请求抚恤,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此类题,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关键词语的正确翻译,如第(1)小题中的“敕”“卫”“驰檄”“回番”,第(2)小题中的“雪”“恤”等;二是遵循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要求,做到“信”(尊重原文意思)和“达”(语意通顺连贯)。
误区警示1.强行翻译专有名词。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器物名等,可保留原文,不需要强行翻译。如上题中的“也先”“于谦”都是人名,不需要翻译。?2.不翻译陌生词语。要求翻译的文言语句中会出现一些陌生词语,有些考生因为不会翻译,就照抄下来而不翻译。如上题中的“回番”不能照抄下来,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回人”或“回族人”。?3.翻译不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翻译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要特别注意对倒装句式、固定句式等的翻译。技法点拨1.对译法。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要求翻译的文言词语。?2.增删法。由于古代汉语中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多是双音节词,所以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另外,要删去无意义的虚词。?3.移位法。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4.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保留原文即可。?5.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适当改换词语或句子结构,使译文与原句大意保持一致。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误区警示1.误把语意停顿当作标点停顿。文言断句考查的是标点停顿,而有些考生把语意停顿当成了标点停顿,从而出现断句的错误。?2.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虽然能够组合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但在文言语句中不是一个词语,有些考生常常受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节词理解为一个双音节词,以致断句错误。?3.关注语句意思而忽略语法。如上题,从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可排除A、C两项。 技法点拨1.通读文段,明白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想正确断句,要先把相关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2.语法关系,断句关键。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要注意联系自己掌握的语法关系来断句。一般而言,动词的前后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有宾语。3.专有名词,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国名、官职名、地名等,中间不能断开。如上题,“混”是“继叔父”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4.虚词位置,断句标志。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盖、若夫、至若、凡、且夫”等发语词,常用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欤、焉、耶”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明确了虚词的位置,就有助于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误区警示1.不熟悉相关文化常识而误选。?2.不关注相关提示信息。有些文化常识可以从文本中给出的相关提示信息分析推断出来,如上题B项中的“姻亲”,文本中有“中外”“道俗义旧”以及“选自《宋书》”等信息。考生判断时不注意这些提示信息,就会选错。技法点拨1.平时注重积累文化常识。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天文历法、地理、交通、官职、科举、称谓、礼俗、法律刑罚、音乐、传统节庆等方面的内容时,要通过翻检资料,积累相关知识。2.从分析词语含义的角度把握文化常识的内容。解答文化常识类题目时,要关注文化常识的相关词语,从词语含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疾退子传
【明】杨士奇
疾退子名学诗,字崇雅,吉之西昌人。有孝行。元季之乱,安成寇猝入西昌,恣杀掠,母刘氏老病不能行,负之走避隘巷空舍中。逾日,寇穷索获之,解所怀金得免。继复有获之,求金已尽矣,昔斤之几毙。继又有寇至,见老母哭其傍,甚哀悯之,予善药傅创,久适苏起,负母走避他处。道遇渠寇,悯之,予酒肉,遣其下导出城渡河。
疾退子少好学,有用世之志。御史刘昭先知县事,以材举,江西行省留为宣使,则慨然叹曰:“士当局促效奔走人阶庭下哉 ”即谢病归。无几,县复举送于朝,授固陵税课使,忻然曰:“乘田委吏【注】可以行道。”到官持廉施宽,商贾争欲出其市,所入货羡旧额数倍。秩满,徙平阳,持己爱民如固陵。甫再岁,两目发内障丧明,郡以闻,命致事归,则戚然伤其命之穷也,自号疾退子。
疾退子耿介修洁,不屑意生事。为文章长于诗。既罢官归,辄贫无侍养者。是时里中故人亲友及好义长者,知疾退子生平抱负,争延致之。疾退子日东西往来饮酒,时为歌诗以自适。县令丞皆知而礼之,疾退子亦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阙。疾退子已八十余,气力益衰,贫益甚,然其所操执益坚,不屈人,片语不合,拂袖去不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疾退子非其人欤
建宁陈士希为县文学,独爱重疾退子,官满将去,念疾退子将无以为终也,倡率素所还往者,为备敛葬之具,乃去。自士希去,知重疾退子者加鲜矣。今有人焉,猝起旦暮之间,其势巨赀厚,足以盖一乡,不必其有德,即一乡之人奔走阿附之,恐后至,于疾退子则漠然,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何趋向之异乎古哉 盖又有以盛衰存没为戚疏而施诸其同气者,非独于疾退子然也。然疾退子之为人,世其可少乎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乘田:主管畜牧的小吏。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遇渠寇,悯之 渠:水路
B.甫再岁,两目发内障丧明 再:两
C.郡以闻,命致事归 闻:使……听到
D.疾退子亦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阙 阙:过失,弊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疾退子背着母亲四处躲避,多次被贼寇抓获,且被砍伤,后有一个贼寇同情他并给他药品、酒肉,还帮助他和母亲逃离险境。
B.疾退子辞官归乡后生活贫困,那些了解他生平抱负的故人亲友就邀请他作客,他也不推辞,时而作诗歌来表达自己恬然自适的心情。
C.陈士希很敬重疾退子,在任期结束时,担心自己离职后疾退子的后事没人料理,就倡导平时与疾退子交往的人为疾退子准备敛葬用具。
D.作者认为疾退子这样的人为世所需,既感慨疾退子在世间罕有知音,又感慨同时代的人的价值倾向与古人的价值倾向不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日,寇穷索获之,解所怀金得免。
(2)今有人焉,猝起旦暮之间,其势巨赀厚,足以盖一乡。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疾退子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绘,字敬文。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未逾晦朔,遂通《急就章》,内外以为非常儿。后敕撰五礼,绘与太原王乂同掌军礼。魏静帝于显阳殿讲《孝经》《礼记》,绘与从弟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简举可观。每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音词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文襄益加敬异。又掌仪注。武定初,兼散骑常侍,为聘梁使主。梁武问高相今在何处 黑獭若为形容 高相作何经略 绘敷对明辩,梁武称佳。与梁人泛言氏族,袁狎曰:“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姓在十四之限。”绘曰:“兄所出虽远,当共车千秋【注】分一字耳!”一坐皆笑。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使还,拜高阳内史。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州三郡人俱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河间太守崔谌,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时文襄使暹选司徒左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至,补大将军从事中郎,迁司马。文襄以前司徒侯景进贤冠赐绘曰:“卿但直心事孤,当用卿为三公,莫学侯景叛也。”及文宣嗣事,仍为丞相司马。天保初,除司徒右长史。绘质性方重,未尝趣事权门,以此久而沈屈。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景。
(选自《北史·李绘传》,有删改)
【注】车千秋:战国时齐国宗室后裔,曾官及西汉丞相之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B.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C.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D.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在文中,“晦朔”指的是一个月。
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文中泛指国家重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绘好学聪颖。他六岁时就要求上学,家人因偶数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所以不允许,于是他偷用姐姐的笔墨书籍,不久就读通了《急就章》。
B.李绘善于答辩。梁武帝曾问他几个问题,他对答清晰,梁武帝非常满意;他评价袁狎关于氏族的问题,机智巧妙,引得在座者大笑。
C.李绘惠泽百姓。任高阳内史时,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最终使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请求给他立碑,但他没有答应。
D.李绘刚正不阿。河间太守崔谌倚仗弟弟崔暹的势力向李绘讨要麋角鸽羽,他没有答应,因此他没能做司徒左长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
(2)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
一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渠:大。
2.A
3.(1)过了一日,贼寇到处搜索抓获了他们,疾退子拿出怀里所藏的金子献给贼寇才得以免除灾祸。
(2)现在有些人,一天之内突然兴起,他们势力很大财物丰厚,足够胜过一个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穷”“索”“免”。第(2)句,关键词“猝”“赀”“盖”。
4.孝顺母亲;志向远大;不慕权贵;耿直敢言;困顿中依然坚守节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即文章前三段,然后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第一段中,乱世中背着母亲逃难体现其孝顺。第二段中,“有用世之志”,体现其志向远大;“士当局促效奔走人阶庭下哉”说明他不慕权贵。第三段中,“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阙”体现他耿直敢言;“贫益甚……不屈人,片语不合,拂袖去不顾”体现其困顿中坚守节操的个性。
【参考译文】
疾退子名学诗,字崇雅,吉州西昌人。有孝行。在元末的动乱年代,安成的贼寇突然入侵西昌,肆意杀人抢掠,疾退子的母亲刘氏年老生病不能行走,疾退子就背着她逃跑躲避到狭窄的巷子和空宅中。过了一日,贼寇到处搜索抓获了他们,疾退子拿出怀里所藏的金子献给贼寇才得以免除灾祸。接着又有贼寇抓获了他们,贼寇索要金子但金子已经用完了,疾退子被贼寇砍伤,几乎丢了性命。接着又有贼寇到来,看到疾退子的老母亲在他身边哭泣,很同情他,就给他良药敷在伤口上,过了很长时间疾退子才苏醒过来,背着母亲逃到其他地方躲避。路上遇到大盗,很同情他,就送给他酒和肉,派遣自己的部下带领他和母亲出城渡河离开。
疾退子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有为世所用的志向。御史刘昭先掌管县里的事务,因为疾退子有才干便推举他,江西行省留他担任宣使,疾退子却感慨道:“读书人应该受到束缚、奔走效命于权贵门庭之下吗 ”当即以生病为由辞官归乡。不久,县里又举荐他到朝廷,朝廷授予他固陵税课使的职务,他高兴地说:“做主管畜牧、管理仓库的官可以施行自己的道义。”(疾退子)到任后保持廉洁作风,采取宽松的治理措施,商人们争着想要缴纳他们交易的赋税,(官府)所得到的税收比过去的数额多出几倍。任期满后,调任平阳县令,他像在固陵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爱护百姓。刚过两年,他两眼患内障疾病,丧失了视力,郡里将这个消息上报朝廷,朝廷命令他退休归家,他就忧伤自己命运的坎坷,自己号称“疾退子”。
疾退子性情耿直,品德高尚纯洁,不在意生计。写文章擅长作诗。辞官归乡后,生活贫困没有人伺候奉养。这时乡里疾退子的故友亲戚以及讲求义气的年长者,了解疾退子的生平抱负,争着邀请他。疾退子每天东来西往饮酒,有时作诗歌来自我娱悦。县令、县丞都了解疾退子的为人并对他以礼相待,疾退子也多次讲出正直的话来补足他们为政的过失。疾退子已经八十多岁了,体力更加衰弱,生活更加贫困,但是他的操守更加坚定,不屈从别人,只要有一点言辞上的不合,就会拂袖而去,绝不回头。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疾退子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
建宁人陈士希担任县里的文学官,他唯独喜爱看重疾退子,任期结束将要离开,考虑到疾退子将来没有财力来安排自己的后事,于是率先倡导平时与疾退子交往的人替疾退子准备入殓和安葬的器具,(之后)才离任。自从陈士希离职后,世间了解看重疾退子的人更加少了。现在有些人,一天之内突然兴起,他们势力很大财物丰厚,足够胜过一个乡,但他们不一定有美德,就会有一乡之人奔走依附他们,唯恐落在后面,这些人对疾退子却很漠然,如同秦人看待越人的肥瘦一样,为什么(今人的)价值倾向和古人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大概还有用盛衰存亡作为亲疏的标准并将其施用到自己亲人身上的人,不仅仅是对疾退子这样。然而疾退子的为人,难道世上可以少吗?
二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题时,要分清句子主语,分析相同的句子结构。从句式结构来看,“鸽有六翮”与“麋有四足”结构相同,“飞则冲天”与“走便入海”结构相同,而且“冲天”和“入海”分别作“飞”和“走”的补语;“肤体疏懒”与“手足迟钝”结构相同,在意思上是并列的。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3.C
4.(1)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
(2)到文襄帝继承大业后,普遍更换了太行山以东各郡的官员,其中被特地下诏书征召的官员,只有李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两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为……所”“劝”“申上”,(2)中的“嗣业”“代”“特”等。
【参考译文】
李绘,字敬文。六岁时就请求入校读书,家里人因为偶数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不准许,于是李绘偷取他姐姐的笔墨书籍来使用,不到一个月,便读懂了《急就章》,家人及外人认为他是个非同寻常的孩子。后来皇帝下敕令撰写五礼,李绘与太原人王乂共同主掌军礼。魏静帝在显阳殿讲解《孝经》《礼记》,李绘和堂弟李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记录旨意,李绘的记录简要而周全,值得一看。每次文武百官群集,在朝廷面君奏对时,常常让李绘最先发言,成为群官之首。他的声音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态优雅,听的人都肃然起敬,文襄帝更加敬重他。李绘又掌管礼仪制度。武定初年,李绘兼任散骑常侍,任访问梁的使者中的正职。梁武帝询问他高相现在在哪里 黑獭是什么样的外表 高相要做哪些经营谋划 李绘奏对清晰,梁武帝很满意。李绘和梁人漫谈宗族谱系,袁狎说:“都不如我本出自黄帝,我的姓属于黄帝的十四个后裔。”李绘说:“老兄的出处虽然久远,也应与车千秋共分一个字吧!”举座都大笑。前后出使的人都通书信请求贸易,李绘独守清高,梁人敬重他的廉洁。出使回来后,李绘任高阳内史。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李绘说:“猛兽因为互斗而死,当然是偶然,贪图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不起我。”终究没有听从。高阳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湖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了掌管农事的官员,专门负责鼓励劝种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河间太守崔谌,倚仗他弟弟崔暹的权势,向李绘索要麋鹿的角和鸽子的羽毛。李绘写信答复道:“鸽子有六根羽茎,飞起来就能直冲天空;麋鹿有四条腿,跑起来就能直入大海。我身体懒散,手脚迟钝,近不能追猎飞禽走兽,远不能逢迎佞臣小人。”当时文襄帝派崔暹选拔司徒左长史,崔暹推荐李绘,之后没能实现,都认为是这封信的缘故。到文襄帝继承大业后,普遍更换了太行山以东各郡的官员,其中被特地下诏书征召的官员,只有李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两人罢了。到了朝中,李绘补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升任为司马。文襄帝将前司徒侯景的进贤冠赐给李绘道:“你只管一心一意辅佐我,我将任用你为重臣,不要学侯景反叛。”到文宣帝嗣位,李绘仍任丞相司马。天保初年,李绘任司徒右长史。李绘本性端方持重,从不去巴结侍奉当权之人,因此长期埋没屈抑。去世后,被追赠为南青州刺史,谥号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