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

文档属性

名称 光和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8-17 10: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光和影》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授课两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a.使学生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
b.使学生明白产生影子的条件。
c.使学生明白光源、挡光体、影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科研态度。
2.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正确清晰认识光和影的关系,将有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与重点:探究光源、挡光体、影三者之间关系。
3.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他们对于这些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还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和试验才能对这些知识更深层次的了解。
4.设计思路:通过手影例子来认识影子的形成条件——通过举例说明来认识光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的特点——深化拓展,学以致用。
5.教学准备:手电筒、白纸、长方体小木块、铅笔、尺子、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教学引入 1、小游戏:每大组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手影游戏,通过比赛,给予表演得好的同学奖励。 2、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通过手影游戏观察到了影子,那么影子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 1、按老师要求每大组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手影游戏,并公众评选最佳表演者。 2、思考问题:形成影子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影子游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学生带入学习的知识领域。
影形成的条件 1、根据影子试验,让学生分析影子产生的条件。 2、请学生回答自己总结的结果,教师点评。 3、教师总结:影的形成必须具备光源、挡光体、屏幕,且挡光体必须在光源和屏幕的中间。 1、学生推想,分组讨论影形成的条件。 2、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探究性分析,既让学生探究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认识光源 1、教师提问: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 2、引导学生对所举的物体进行分类,分清哪些物体是自己发光,哪些物体是反射了其他物体的光。 3、教师总结: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举例回答自己所见过的发光体。 2、随老师一起对所回答的物体进行分类。 3、理解光源概念后举例说出更多的光源。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科学原理概念,让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影的特点 1、教师提问: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影有哪些特点呢? 2、点评学生的回答,师生设计试验再现影的各种现象。 3、试验一:影子的位置试验 a.教师指导:在桌子上铺上白纸,将木块放白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在白纸上分画出木块的影子。 b.要求学生汇报试验结果并总结试验结论。 c.教师总结: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实验二:影子的大小实验 a.教师指导:用手电筒照射举离墙面不同远的三个木块。在墙面上分别量出他们影子的长度。 b. 要求学生汇报试验结果并总结试验结论。 c.教师总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实验三:影子的形状试验 a.教师指导:用手电筒从上一端和侧面照射小木块,分别在白纸上画出影子的形状。 b. 要求学生汇报试验结果并总结试验结论。 c.教师总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1、分组讨论分析影子的特点,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2、与老师一起设计实验。 3、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汇报试验结果,总结试验结论。 通过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影的特点,明白光源、挡光体、影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拓展延伸 1、教师讲授:像试验中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2、举例说明投影的用处。 1、学生根据教师的知识讲授和生活经验,举更多的例子说明人们对投影的利用。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课后思考 带个问题回家吧:为什么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时,符合有影子形成的条件,但却看不到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课后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水平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板书设计:
光与影
影子的形成的条件:光源、挡光体、屏幕
挡光体在光源与屏幕的中间
光源:能够自己发光 正在发光
影有什么特点?
五、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引入部分比较成功,通过手影游戏引入教学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很自然地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2、本堂课层次较为鲜明,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使整堂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本堂课运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了新课改精神,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通过实践来验证探寻知识,得到知识后又回归生活学以致用。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由于所授内容很多,课堂安排略显紧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