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21教育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3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商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21*cnjy*com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出处:21教育名师】
B.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女孩给了他最初的温暖,这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5.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6.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www.21-cn-jy.com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起档案来。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与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7.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文化普查。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8.(改编题)下列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两项是( )( )(5分)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冯骥才将自己的创作精力完全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这20年里他远离了作家的“光环”。
9.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4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慎畛,字笛楼,湖南武陵人。为诸生时,学政钱沣器之,曰:“人英也!”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巡通州漕,革陋规,廉得杨村通判科索剥船,奏褫其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十七年,出为广东惠潮嘉道。严治械斗,捕南澳、澄海、潮阳盗甚众。逾年,擢广西按察使。天地会匪结党构乱,胁有赀者入其中,慎畛惟严罪匪首,被胁者不坐。二十三年,擢广西巡抚。习知粤西地势如建瓴,旬日不雨即旱竭,劝民修堤塘,造龙骨车,皆颁式俾仿行。地连黔、楚,群盗出没,宜山会匪廖五桂、蓝耀青分踞新、旧两墟,纠众分党,勒索殷户,亲往捕诛之。饬属行保甲,置望楼,练民壮互相守望。故事,巡抚例得动用盈馀。慎畛曰:“吾家衣食粗足,身为大臣,取盈将安用之?当为国家布仁泽耳。”乃于桂林设预备仓,增设书院,柳州、庆远、思恩三府皆创设之;缮城濬河,广置栖流所,并取给焉。
道光二年,入觐,宣宗嘉其诚实不欺,擢闽浙总督。严申军律,课诸镇营汛①勤训练。责水师缉海盗,盗多就擒。上游四府多山,客民租山立厂,游匪群聚,遣兵搜山,捕诛其魁。闽安所辖有琅琦岛,居民多为奸利,擒治之,移驻水师,建炮台,遂为省城门户。台湾自来多乱,动烦大兵,慎畛尤以为虑,尽选贤能以治。凤山莠民杨良斌煽众起事,檄巡道孔昭虔、知府孔传穟剿治,未一月而定,不烦一兵渡海。民入山伐木,岁供道厂船料,匠首苛敛激变,捕诛首乱,更定采木章程,乃相安。戍兵万四千,更代时皆赴厦门,由提督点验,远者千里,改由各提镇分验,兵困以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五年,调云贵总督。铜矿、盐务积疲,疏陈变通整顿之法。以边防莫便于屯田,方考访形势利便,未及议行而疾作。病中拜疏劾贪黩不职者数十人。未几,遂卒。代者急递②追回原疏,滇人惜之。优诏赐恤,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解:①营汛:军队戍防地,也指戍守军队。②急递,古时的快速驿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21·cn·jy·com
B.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来源:21cnj*y.co*m】
C.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D.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政为古代学官名,主管一省教育科举,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B.天地会是民间秘密结社之一,成立于明代,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C.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中国著名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慎畛很有才能。他在做学生时,就曾得到学政钱沣的器重,被钱沣视为人中英杰,他踏上仕途后的表现也印证了钱沣对他的评价。21·世纪*教育网
B.赵慎畛宽严相济。在处理天地会的匪徒结党作乱时,严厉惩治了匪首,对那些被胁迫者则未予追究。
C.赵慎畛以民为重。他任广西巡抚时,勉励百姓修筑堤坝水塘,建造龙骨水车,并利用官府盈余物资,增设书院,修整城墙,疏浚河道,在多处设置难民收留所。
D.赵慎畛治军有方。他在任闽浙总督时,责成水师缉捕海盗;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台湾,凤山杨良斌作乱,他派兵入台,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定。21cnjy.com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道光二年,入觐,宣宗嘉其诚实不欺,擢闽浙总督。严申军律,课诸镇营汛勤训练。(4分)
(2)未几,遂卒。代者急递追回原疏,滇人惜之。(4分)
(3)(改编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选自《师说》,5分)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15.“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是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几个?试简述。(6分)2·1·c·n·j·y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 ___,______ __”。
(2)《锦瑟》中用鲛人眼泣出珠的典故的一句是“_____ ___”。
(3)(原创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酬答诗,他接过白居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话头,以“____ __,____ ____”写自己谪居巴山楚水已久。2-1-c-n-j-y
第Ⅱ卷 表达题(共77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你从现在开始翻然改悔,弃旧图新,还是来得及的。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版权所有:21教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鲁迅不解于“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而我却认为,一旦到了他们活着比死亡还可怕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揭竿而起。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8.(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就在近日,多地交通部门已经率先“出招”,调整出租车行业运行模式,同时对“专车”“拼车”等城市新型用车服务进行规范。
B.最难能可贵的是,《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涵养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思想情操。
C.不断谋求建立长久的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提高中国在能源定价机制中的话语权,主动参与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
D.作为“一带一路”欧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国家,中国设计构想了新的以中国为导向的管网、铁路和运输网。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把商业智能看成是一种解决方案应该比较恰当。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许多来自不同的企业运作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然后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________ , 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A.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里,一个企业数据的全局视图从而得到
B.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企业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
C.得到一个企业数据的全局视图,从而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里
D.为了得到企业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里
20.(改编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1*cnjy*com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①______
_ _。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 叫作缊袍。袍因是内衣,②_____ ___,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21.(原创题)下面这幅漫画是丰子恺先生描绘自己的长子丰华瞻幼年时光的名作,请概述漫画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4分)
四、作文(60分)
22.(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成群逆袭”的北大保安在网络上爆红。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研究生,还当了大学老师。北大保安的“成群逆袭”,颠覆了人们对保安的固有印象。囿于家境、全职职业等因素,他们考学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对于北大保安的“成群逆袭”你有什么想法?受到什么启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一语文答案
1.C 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
2.D 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三段具体内容的表述,制订婚礼是要革除偶婚制的陋习。
3.B “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原文无依据。
4.B
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符,原文中关于交钱看电影,男孩先是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C项“肖像描写”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插叙”应改为“补叙”。D项“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5.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不仅学业有成,而且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感到伤心;对少年时同桌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桌,并希望如有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
6.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
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小说要表达的是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有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7.B
A项.“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错,原文第二段说“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C“他就不可能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说法错误,表述绝对化。D错误,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说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没有过时。
8.C (3分)、 E (2分)
C项,“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表述错误,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是“逻辑顺序”。文章中有明显的时间关键词“1994年、1995年前后”“2003年”“时隔十年,2013年”;E项,“将自己的创作精力完全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与原文“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不符。
9.①邀请诸多专家对天津进行采风和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建议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②提出关于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议并通过,给法国人作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展示。③提出文化普查口号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和他的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非遗名录,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④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10.A
11.B天地会成立于清朝,本文节选自《清史稿》。
12.D“他派兵入台”错误,原文是“不烦一兵渡海”。
13.
(1)道光二年,入朝觐见皇上,宣宗嘉奖他诚实不欺,提拔他为闽浙总督。(赵慎畛)严肃申明军纪,督促各镇及营汛勤加训练。
(2)过了不久,就病死了。取代他的官员急忙派人追回了他的奏疏,云南人都为之惋惜。
(3)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①“嘉”译为嘉奖、“擢”译为提拔、“课”译为督促,每个要点1分,句意1分。②“未几”译为没过多久、“代者”译为接替任职的官员、“惜”译为为惋惜,每个要点1分,句意1分。?“出人”译为超出一般人、“犹且”译为尚且、“众人”译为一般人、“下”译为低于、“耻”意动,每个要点1分。)
14.C(2分)D(3分)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C项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项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15.一是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二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16.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沧海月明珠有泪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7.B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这里望文生义。“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18.A
B项搭配不当。“涵养”与“技巧”“功力”“素养”“情操”不能搭配,可将“涵养”改为“蕴藏”。C项成分残缺。缺少“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的谓语,应在“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前补上“构建”。或补宾语中心词“的构建”,为“主动参与……的构建”。D.不合逻辑。“设计构想”语序不当,应为“构想设计”;“运输网”包含“铁路”,二者不能并列,将“铁路和”删除。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9.B
根据前文“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填入句子的语序,应为先“合并”再“得到……”;根据下文“在此基础上”的“此”所指应是“得到企业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
20.冬装有袍和裘;所以只能居家穿着 。
句①,根据“夏天穿……”和后文的“袍是……”“裘是……”,便知此句要补写“冬装有袍和裘”,领起后文;句②,根据“内衣”“外出时……”,便知此句要补写“所以只能居家穿着”。
21.
(1)内容:瞻瞻拿着两把扇子,夹在腿间,一前一后,这就是他的脚踏车。
(2)理解:瞻瞻富有童心,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幼稚天真的孩子,在没有脚踏车的时候,就将扇子当作了脚踏车;这样的奇思妙想,是每一个孩子所特有的天性,体现小孩子特有的天真烂漫和意想不到的创造力!www-2-1-cnjy-com
22.略
【附参考译文】
赵慎畛,字笛楼,湖南武陵人。做学生时,学政钱沣很器重他,说:“赵慎畛是人中英杰!”嘉庆元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职务。升任为御史,巡视通州漕务时,革除不好的规矩,查访得知杨村通判科索盘剥船主,上奏朝廷罢免了他的职务。
嘉庆十七年,赵慎畛出京担任广东惠潮嘉道道台。严厉惩治械斗,抓捕了南澳、澄海、潮阳的很多盗贼。过了一年多,(赵慎畛)被提拔为广西按察使。天地会匪徒结党作乱,胁迫有钱人加入天地会,赵慎畛只是严厉惩治了匪首,被胁迫的人没有受到牵连。嘉庆二十三年,升任广西巡抚。赵慎畛熟知粤西地势很高,10天不下雨就会干旱,(于是)勉励百姓修筑堤坝水塘,建造龙骨水车,都颁布样式让百姓仿照建造。广西地邻黔、楚,有很多盗贼出没,宜山会匪廖五桂、蓝耀青分别占据新、旧两地,纠集匪徒,勒索富裕人家,赵慎畛亲自前往捕获并诛杀了他们。饬令属地施行保甲制度,设置瞭望楼,训练民兵壮勇互相守望。按旧例,巡抚能够动用官府的盈余。赵慎畛说:“我家衣食大致够用,身为大臣,拿官府盈余将干什么用呢?应当替国家布施仁义恩泽。”于是在桂林设置预备仓库,增设书院,柳州、庆远、思恩三府也都创设了书院;修整城墙,疏浚河道,在多处设置收留难民的场所,都是从预备仓库中调拨物资供给。
道光二年,入朝觐见皇上,宣宗嘉奖他诚实不欺,提拔他为闽浙总督。(赵慎畛)严肃申明军纪,督促各镇营勤加训练。责成水师缉捕海盗,海盗大多被擒。上游四府多山,外来民众租山建厂,游匪群聚,赵慎畛派遣军队搜山,捕获并诛杀了他们的首领。闽安辖地里有个琅琦岛,居民大多做违法之事获利,赵慎畛缉捕惩治了他们,调来水师驻扎,修建炮台,这里于是成为了省城门户。台湾自古以来多发叛乱,经常要调动大军,赵慎畛特别为此考虑,全都选拔贤能之人来治理。凤山刁民杨良斌煽动众人起事作乱,(赵慎畛)檄令巡道孔昭虔、知府孔传穟剿治,不满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没有调动一个士兵渡海到台湾。百姓入山伐木,每年供给道厂造船的木料,工匠首领严苛敛财激起变乱,赵慎畛捕杀了首先作乱的人,重新修订了采木章程,才相安无事。闽浙戍守士兵14000人,调防时都要奔赴厦门,由提督点验,路远的有千里路程,赵慎畛改为由各提镇分别点验,士兵的疲困得以缓解。
道光五年,调任云贵总督。云南铜矿、盐务累积了很多问题,(赵慎畛)上疏陈述变通整顿的办法。认为巩固边防没有什么比屯田更好,正在考察利于屯田的地理形势时,还没来得及商议实行就得病了。在病中还上疏弹劾几十个贪污渎职的官员。过了不久,就病死了。取代他的官员急忙派人追回了他的奏疏,云南人都为之惋惜。皇上下诏抚恤,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恪。
赵慎畛从内心里佩服儒家先贤。好善嫉恶,体恤下属,训导恳切,好像老师对待弟子一样。所到之处对于文武官吏,常常能识别他们有没有才能,别人也乐于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