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白洋潮》教案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38: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白洋潮》教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
3、 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说明:《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于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
2、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教学重点放在以引导学生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入手,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手法上,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以古鉴今,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 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待交流。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1.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于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自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2. 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白洋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投入积极的学习中。
初读课文积累词句理清思路 1.疏通课文(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 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shù) 湫(qiū)(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 喧传:哄传。吊:哀悼。海塘:海堤。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辟易:惊惧后退。礴:拍击。 旋:很快。 2.教师范读课文。 1. 学生交流,通过ppt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揣摩文章品味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 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感知课文内容。2.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3.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2. 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1.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2. 整理字、词、句。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思路点拨】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也可以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文意,以及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上。教师及时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点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上,重中之重在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比喻,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练习举隅】
1.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三峡》等古代写景游记,感受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2. 白洋潮是气势雄伟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展示你身边的美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好( ) 譬如( ) 余暇( ) 消遣( ) 慑于( )
惴惴( ) 庋藏( ) 辄省记(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手不释juàn____ 博lǎn___群书 正jīn___危坐 不求shèn___解
心无旁wù___ 一丝不gǒu___ 虚怀若gǔ___ 当rén___不让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书非借不能读也。
⑵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⑶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文学常识填空。
《读书杂谈》作者______。《读书的三种姿势》作者____,当代学者。《黄生借书说》作者_____,晚年号_____,清代文学家。
5、根据课文内容简答问题。
⑴《读书杂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读书建议?
⑵《读书的三种姿势》告诉我们读书有哪三种姿势?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点击思维〗
1、“暇”“遐”“瑕”读音完全一致,但用法不同;“惴”“瑞”“端”字形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
2、“不求甚解”不要拼写成“不求深解”,“当仁不让”不要写成“当人不让”。
3、翻译文言句子要通顺、流畅,关键性词语一定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如句中的“非借”“形诸梦”“公书”等等要翻译准确。
4、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人,著名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5、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概括提炼主要信息。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职业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
看专业以外的书
躺着读:博览群书休息消遣
坐着读:正襟危坐为求知识
站着读:检验分析批判鉴别
藏书者不读书
幼时与今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
黄生与己对比
〖语言特色〗
《读书杂谈》是文学大师鲁迅对学生的讲演,但毫无居高临下之态,而是一件一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易近人。在讲道理时,举一些和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事例,通俗易懂,很容易让读者接受、理解。《读书的三种姿势》就读书的三种姿势加以阐述,并佐以名言和事例来充分说明。说理透彻,浅显易懂。《黄生借书说》一文句式多变,语言生动。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
〖把握重点〗
《读书杂谈》解读:
  鲁迅首先区分了“职业的读书”与“嗜好的读书”,而他主要讨论与提倡的是后者。他打了一个很独特的比方,道破了读书的真谛:读书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它的魅力就在“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深厚的趣味”。真正的读书,不仅在读“书”,而在“读”中所达到的“境界”,只要进去了,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因此,鲁迅提倡一种“随便翻翻”式的阅读,“随便翻翻”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读闲书”,什么书都读,“开卷有益”就是。鲁迅是学医出身,转而从文,他的知识结构中体现着一种文、理的交融。他在年轻时候就对文学与科学都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因此,鲁迅所说读一点课外的书,不仅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更可以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教养、精神境界,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
〖攻克难点〗
《黄生借书说》参考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质询疑点〗
如何正确理解“站起来”读书?
这里的“站起来”不是一种姿势,而是读书的一种态度。前面中说坐着读书时,这种读书方法还不是最好的,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但这样的书是不存在的。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该怎样读呢?要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这就是“站起来”读书。
〖主干知识〗
1、shì pì xiá qiǎn shè zhuì guǐ zhé
2、卷 览襟 甚 鹜 苟 谷 仁
3、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⑵(我) 到他家去借,(他)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⑶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4、鲁迅孙绍振 袁枚 随园主人
5、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⑵躺着读、坐着读、站起来读。⑶略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