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绿》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3:43: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绿》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 明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
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
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
“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
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
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
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
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
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
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
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
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
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
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
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
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
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
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
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
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
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
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
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
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
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
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
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
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
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
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
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
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
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
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
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
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
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是,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
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
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
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
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
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
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好( ) 譬如( ) 余暇( ) 消遣( ) 慑于( )
惴惴( ) 庋藏( ) 辄省记(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手不释juàn____ 博lǎn___群书 正jīn___危坐 不求shèn___解
心无旁wù___ 一丝不gǒu___ 虚怀若gǔ___ 当rén___不让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书非借不能读也。
⑵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⑶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文学常识填空。
《读书杂谈》作者______。《读书的三种姿势》作者____,当代学者。《黄生借书说》作者_____,晚年号_____,清代文学家。
5、根据课文内容简答问题。
⑴《读书杂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读书建议?
⑵《读书的三种姿势》告诉我们读书有哪三种姿势?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点击思维〗
1、“暇”“遐”“瑕”读音完全一致,但用法不同;“惴”“瑞”“端”字形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
2、“不求甚解”不要拼写成“不求深解”,“当仁不让”不要写成“当人不让”。
3、翻译文言句子要通顺、流畅,关键性词语一定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如句中的“非借”“形诸梦”“公书”等等要翻译准确。
4、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人,著名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5、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概括提炼主要信息。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职业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
看专业以外的书
躺着读:博览群书休息消遣
坐着读:正襟危坐为求知识
站着读:检验分析批判鉴别
藏书者不读书
幼时与今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
黄生与己对比
〖语言特色〗
《读书杂谈》是文学大师鲁迅对学生的讲演,但毫无居高临下之态,而是一件一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易近人。在讲道理时,举一些和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事例,通俗易懂,很容易让读者接受、理解。《读书的三种姿势》就读书的三种姿势加以阐述,并佐以名言和事例来充分说明。说理透彻,浅显易懂。《黄生借书说》一文句式多变,语言生动。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
〖把握重点〗
《读书杂谈》解读:
  鲁迅首先区分了“职业的读书”与“嗜好的读书”,而他主要讨论与提倡的是后者。他打了一个很独特的比方,道破了读书的真谛:读书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它的魅力就在“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深厚的趣味”。真正的读书,不仅在读“书”,而在“读”中所达到的“境界”,只要进去了,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因此,鲁迅提倡一种“随便翻翻”式的阅读,“随便翻翻”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读闲书”,什么书都读,“开卷有益”就是。鲁迅是学医出身,转而从文,他的知识结构中体现着一种文、理的交融。他在年轻时候就对文学与科学都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因此,鲁迅所说读一点课外的书,不仅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更可以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教养、精神境界,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
〖攻克难点〗
《黄生借书说》参考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质询疑点〗
如何正确理解“站起来”读书?
这里的“站起来”不是一种姿势,而是读书的一种态度。前面中说坐着读书时,这种读书方法还不是最好的,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但这样的书是不存在的。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该怎样读呢?要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这就是“站起来”读书。
〖主干知识〗
1、shì pì xiá qiǎn shè zhuì guǐ zhé
2、卷 览襟 甚 鹜 苟 谷 仁
3、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⑵(我) 到他家去借,(他)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⑶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4、鲁迅孙绍振 袁枚 随园主人
5、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⑵躺着读、坐着读、站起来读。⑶略
PAGE
- 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