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1、 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
因参照物可以任选,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一般选择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 飞行器的对接:飞行器之间要保持相对静止(速度大小和方向一样)
如地球的同步卫星,就是相对静止的(主要看两者的位置是否变化,变化说明是运动的。)
3、 运动快慢的比较
1、 在相同的路程中,时间短的速度快(100米赛跑)
2、 在相同的时间内,路程长的速度快(1分钟跑)
3、 速度:单位一定要统一,计算的时候公式写明,单位一定要代入。
单位:km/h(千米每时) m/s(米每秒 国际制单位) 1 m/s=3.6 km/h
4、公式:s=vt v=s/t t=s/v
5、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个时刻的速度,如路牌、速度计等。
四、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沿直线运动。
由v=s/t 可得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不变)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匀=V瞬=V平
一些事物的速度:真空中光速为:3*108m/s
声音的速度为;331 m/s
第二节 力
一、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别(以主动出击的那个物体为施力物体)
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如磁铁吸引铁钉)
两个接触的物体并不一定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
三、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
3、弹簧测力计原理:伸长越长,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即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使用注意点;
(1)使用前调零
(2)注意量程。如5N
(3)最小刻度值
(4)弹簧的伸长方向跟被测力在同一直线
(5)被测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四、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1、 力的图示的作法
(1)、标定标度
(2)、作出力的作用点
(3)、作出力的大小与方向
(4)标出力等于几牛
第三节、几种常见的力
一、摩擦力:阻碍物体发生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
符号表示:f
1、静摩擦力
(1)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对于水平放置的物体,用力推物体没动时,推力等于静摩擦力
(3)对于压在墙上的物体,静摩擦力等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上
2、滑动摩擦力
(1)、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的拉力与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 f滑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根据a、b两图可得出:在压力大小相同时,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根据b、c两图可得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
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4)、削铅笔的卷笔刀是滑动摩擦。
3、滚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要小。
4、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可减小摩擦;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把滑动改成滚动,可减小摩擦;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减小摩擦。
增大摩擦就相反
二、重力
1、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
2、 大小:G=mg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9.8N/kg 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3、 方向:竖直向下(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永远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的,可检验 一个面是否水平或竖直)
4、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符号:C
寻找重心的方法:(1)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A、平衡法 B、悬挂法
明确物体的重心并不一定在物体上面。如圆环。
5、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在任何时间地点都不变。
3、 弹力 方向:使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第2章 运动过程的变化
1、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2)、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A、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为了让小车
进入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B、实验研究的目的:速度变化快慢(运行距离的远近)
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C、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的长短得出结论: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
D、假定底面光滑,球作匀速直线运动(即牛顿第一定律)
(3)、这个定律是经过事实、实验和推理得出来的。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定律又叫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
3、二力平衡
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那么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关键会应用
4.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改变。
1.人要行走的条件是着地的这只脚的脚掌与地面间有足够大的静摩擦地面向上弹力和向前的静摩擦力
第3章 2.动物起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关生活在陆地的动物要起动都需要地面的静摩擦力。
第4章 压力压强
一、压力压强
1、 压力:物体与物体挤压时产生的。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
压力的作用点:作用在被压物体(受力物体)上
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重力。
2、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P=F/S(适合于固体、气体、液体)
注意点(1)F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般由物体的重力来提供,但如斜面时,重力大于压力等
(2)S:注意是一只脚还是两只脚,一条履带还是两条履带(人战立:两只脚,人走路
:一只脚)
(3)单位 N/m2=Pa
单位的意义:每平方米上受到的压力为1N。
3、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压强)的因素实验:
比较①②可得出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比较②③可得出:在压力相同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 实际例子:铁轨铺枕木上,书包带宽,刀薄等。
(2) 原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
二、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受到重力)如图a:
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具有流动性)如图b:
2、 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液体内部有压强的作用,同一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大。
控制变量法,注意实验,压强计的原理
3、计算公式:P= gh
单位 :kg/ m3 g:9.8N/kg h:m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注意深度指与水平面垂直的,不是长度)
竖立的试管内装水,试管倾斜,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压力都减小。
4、连通器原理:上端开口,下端相连通的容器。液体静止时,各液面保持相平。
应用上:船闸
5、了解血压
6、对于规则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对于不规则的容器如下:
归纳固体和液体压强一般方法:
固体:1、求F
2、求S
3、P=F/S
液体:规则容器:1、求F=G液
2、求S
3、P=F/S
不规则容器 1.P= gh
2、F=PS
三大气压强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实验内容:P0=760mmHg=1.013×105Pa=101.3kPa(一标准大气压)
3、 实验过程:在海平面上
注意点:(1)管内真空
(3) 实验过程中试管的大小和水银多少无关
(4) 试管内如果漏进少量空气,水银柱会下降,大气压值会变小
(5) 试管底部破裂的话,水银柱会下降至水银槽面
(6)试管倾斜时,试管的长度变长,高度不变
(7)到高山上时,水银柱会下降,因为那里大气压小。判断试管内是否有空气就装水银,能否装满证明。
3、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气压的减小而降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同一地方,晴天比雨天高,冬天比夏天高)。气体压强对液体沸点的影响:一切液体的沸点,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沸点增高(高压锅、高山上烧饭)
4、人体与大气压的平衡
5、虹吸现象:注意点将整个管子中的空气全部排出。
四、流速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稳定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例子:火车的1米安全线原理,机翼的上下表面速度哪个快(机翼的上表面流速快,气压小);水翼船的水翼上面流速大,压强小。
第5章 浮力
1、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ρ=m/V m=ρV V=m/ρ
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大的体积也大。
对于不同种物质,当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大的密度小;当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质量大的密度大。关键是应用
2、密度的测量: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的方法
25、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6、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
27、阿基米德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F浮=ρ液V排g
28、F浮>G物 物体上浮 F浮=G物 物体悬浮 F浮<G物 物体下沉
ρ液>ρ物 物体上浮 ρ液=ρ物 物体悬浮 ρ液<ρ物 物体下沉
29、浮力的四种求法:①漂浮的物体:F浮=G物; ②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 F下-F上;
③F浮=G-F(G为物体重力,F为物体在液体中弹簧秤示数) ④ F浮=ρ液V排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