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卵石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头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学生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一堂难度较大的逻辑推理课,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所限是很难弄懂弄通的,特别是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卵石走过漫长的“道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若用传统教学手段,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使学生通过观看来直接感知卵石的形成,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启发思维,并结合实验,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研成原因。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设计理念]
贯彻让学生亲历科学、了解科学的理念
[教学准备]
课件;卵石;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带盖玻璃瓶;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表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发生变化的呢?(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等)
二、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非常认真,大自然中有着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来美丽的“大自然”杰作,给我们同学来欣赏一下。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大自然的这个杰作是什么呀?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2.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3.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做一块卵石
三、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
2.打开课本25页,边观察边思考。
A河道上游、中游、下游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B河道中、下流的碎石从哪里来?
小结: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大块的岩石由于长年的雨淋日晒,风化成小岩石。小岩石滚动、或随水流流入到河道中。
四、卵石的成因。
图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猜想。
这只是我们同学的猜想,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就让我们用实验证明吧,那么怎么能利用实验来证明呢?
【实验】
小组讨论确定主题要证明哪个问题,如何来验证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全班倾听各组方案,并提出不足之处和可鉴之处。
例:模拟风化实验,探究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A、打开盒子,找出一岩石。
B、通过掰、敲等方法查看岩石是否结实或是一个整体。
C、利用酒精灯给岩石加热后再放入在凉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何变化。
例:模拟搬运作用、磨圆作用,探究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
(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注意实验中的问题。
5.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五、巩固练习:
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在海洋中也是有岩石的,在经过海水长期的浸泡、侵袭,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的岩石,许多小岩石在小中相互冲击相互磨擦,最后形成了卵石,这些卵石一部分被海水冲到岸上,而且越靠近海水的卵石越光滑。)
六、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联系呢。
七、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卵石的魅力。其实生活中看不起眼的事物,往往都具有非凡的魅力,只要我们同学肯观察肯思考,你一定会收益非浅的。
[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风化作用 磨圆作用
大岩石 小岩石 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