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课前预习课堂探究与检测学习目标首页末页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2002年— )
第17课 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
学习目标首页末页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
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1)“衣”:从“穿暖”向“穿美”和穿出品位转变。
“蓝(灰)色的海洋”→追求多样化、
、 。课前预习首页末页时尚化 个性化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商品比较匮乏,衣服色彩和样式非常单调。
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2)“食”:从“吃饱”向“吃好”和
“ ”转变。课前预习科学膳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食品日益富足,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主食消费比例下降, 等科学概念日益深入人心。课前预习绿色食品(3)“住”:
城镇居民:“职工宿舍”→“ ”。
农民:“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
(4)“行”:变化更为巨大。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出行主要靠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火车等 ;
农村居民则主要靠步行和人力板车。课前预习宜居住宅公共交通工具现在:摩托车、电动车和家用汽车大量出现;远途出行,可选择火车、轮船、飞机;
大力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
“ ”的立体交通。
(5)“用”:家用设备日益现代化、高档化。
改革开放前:手表、自行车、 为主的“三大件”。课前预习三位一体缝纫机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洗衣机和 为主的新“三大件”。
现在:空调、电脑、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等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
3.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课前预习电冰箱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课前预习不平衡不充分3.发展过程:
(1)200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
“ ”的历史任务。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课前预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确要求,确保到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我们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课前预习20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合作探究首页末页(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合作探究(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合作探究由单一服饰到多元服饰;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材料三 火车的发明和铁路建设均属于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今这些成果成为我们黔东南地区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器。2015年6月12日凯里南站即将投入使用,从此,黔东南人民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高铁。合作探究(3)请分析材料三的这一变化将对黔东南地区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
合作探究黔东南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观,使黔东南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有利于黔东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言之有理即可)(4)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对民生问题有何认识?合作探究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问题;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答出两点。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5)请你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至少举出两例,每例应含新生活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两方面)合作探究言之有理即可。1.从数据看变化:能直接从下表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使( )
A.生产效率提高 B.综合国力增强
C.人民生活改善 D.思想观念转变
课堂检测首页末页C2.下列哪个词语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 )
A.“三转一响”
B.“蓝(灰)色的海洋”
C.“铁饭碗”
D.安居工程
课堂检测D3.(2017海南)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过五花八门的粮票、油票和布票,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B.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C.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D.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课堂检测A4.人民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下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课堂检测C5.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 )
A.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B.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等科
学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C.老百姓的收入主要用作解决温饱问题
D.我国已经是发达国家课堂检测B一、单项选择题
1.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课后作业首页末页B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表所示表格中的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后作业B3.小明的爸爸说:“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小明反驳:“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课后作业D4.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哪一流行语是改革开放时代的(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全面跃进”
C.“招商引资”“市场经济”
D.“和平解放西藏”课后作业C5.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后作业B6.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
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
③食品短缺,供应不足
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课后作业C7.“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买辆自行车得有工业券”,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票证”时代结束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C.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
课后作业C8.下图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
A.高档用品消费的比重下降
B.文化娱乐消费的比重下降
C.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
D.旅游教育消费的比重下降课后作业C9.近几年来,人们开始追逐“绿色食品”,各大超市的“绿色食品”更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对这种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人们在饮食方而从“吃饱”到“吃好”的变化
B.人们喜欢绿颜色的食品
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饮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D.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课后作业B10.到2013年底,我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我国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善。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课后作业A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课后作业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课后作业(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
课后作业材料一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
材料二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课后作业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首页末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