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论语》十则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曾经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孔子pk章子怡 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观点:推崇章子怡为中国文化代言人 美女做形象代言,天经地义。章子怡已经连续两年入选“全球最美丽的50人”之一,可见她的美已经是中西通杀。理由2 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人舍她其谁?胡锦涛主席访美,章子怡受邀参加美国白宫组织的欢迎仪式,受到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她还名列十大好莱坞新势力人物。 理由1 虽然孔子的学说不会过时,孔子的精神不会过时,但是新时代新篇章,代言人也要能代表中国的的时代特征。 理由3网友:这种观点确实太可笑! 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只有一个,章子怡却可以有千万个。孔子可以流传几千年,章子怡能吗? 声音: 这种观点确实太可笑了。现在我每晚都看青歌赛,对歌手的文化素质考试中还经常出现《论语》的知识,这说明无论你歌唱得再好,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根本不行。如果章子怡能和孔子相提并论,为啥不出有关章子怡的题?声音: 根据韩国的消息,韩国人已经在准备拿祭孔大典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彻彻底底的变成韩国人了,中国的论坛上却还在为应不应该祭孔吵个不停,很多人对孔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在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尊孔子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认为这句话是耶稣圣谕“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的中文译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和学者或政要谈论孔子,他们都会表现出十分尊敬的神情,并对孔子大加赞扬。但当你再往深处询问孔子的时候,他们会一脸茫然,有时甚至显得一脸尴尬。 ●笑话一则
一个澳大利亚留学生问我:“孔子春秋时期是鲁国人,‘冬夏’时期是哪国人呢?”看到她满脸疑惑,我除了笑,不知如何应答,哭笑不得……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93打入地狱叛徒林彪、孔老二,
都是坏东西。
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
鼓吹“克己复礼”,
一心想复辟。
红小兵齐上阵,
口诛笔伐狠狠批。
嗨!万名网民大调查: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世私人 三千 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重点字词:饱、敏、慎、就、正、焉、君子
译文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有:同“又”。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从,遵从的意思;
踰:逾,越过;矩,规矩
这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
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重点字词:“女”通“汝” “知”通“智”●提问: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
译文: 先生说:“由!我教给你的道理,你知道了吗?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盍:何不。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敝之:敝:使动用法。使……破、坏,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憾:抱怨,埋怨。
伐:夸耀。 施:张大,夸大。
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怀:关怀
5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 曲肱,即弯着胳膊。
先生说:“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我,使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知识链接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
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
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
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
8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9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三戒说”●课外延伸《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高考作文链接这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20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简介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经》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
子
的
思
想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名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出户,知天下。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老子名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译文: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理解: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 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译文: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中国教育家常枞(zōng)弥留之际,他的学生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胠箧(部分)“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1)胠(qū):从旁打开。箧(qiè):箱子一类盛物器具。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ì):柜子,后代写作“櫃”,今简化为“柜”。句中两个“为”字前一读去声,讲作“为了”;后一读平声,是“做”的意思。(2)摄:打结,收紧。缄(jiān)、縢(téng):均为绳索。扃(jiōng):插闩。鐍(jué):琐钥。
(3)揭:举,扛着。
(4)乡(嫏):通作“向”,先前的意思。
(5)罔:网。后代繁化写作“網”,今又简化为“网”。罟(gǔ):各种网的总称。(6)耒(lěi):犂。耨(nòu):锄。刺:插入。
(7)阖(hé):全。竟:境,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境”。
(8)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
(9)邑、屋、州、闾、乡曲:古代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旧注:“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曲”则指“乡”之一隅。(10)田成子:即田常,本为陈国人,故又称陈恒,其先祖田完从陈国来到齐国,成了齐国的大夫,改为田氏。田常于鲁哀公十四年杀了齐简公,齐国大权落入田氏之手,后来田常的曾孙又废齐自立,仍称“齐”。
(11)非:非议。
(12)诛:讨伐。
(13)“十二世有齐国”疑是“世世有齐国”之误,指田成子之后世世统治齐国。田成子杀简公至齐宣王共六世,如果上推田完入齐到田常时方才为十二世,而田成子以前说田氏“有齐国”则不可通。
(14)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
(15)比干: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16)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胣(chǐ):剖开肚腹掏出肠子。
(17)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时被杀害。靡:同“糜,腐烂。子胥死后被抛尸江中而腐烂。
(18)道:这里指规矩、准绳。
(19)妄意:凭空推测。
(20)竭:揭,举;“唇竭”指嘴唇向外翻开。(21)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楚宣王大会诸侯,而鲁恭王到得晚,所献之酒味道淡薄,楚王怒。鲁王自恃是周公的后代,不告而别。楚王于是带兵攻打鲁国。魏国一直想攻打赵国,担心楚国发兵救赵,楚国和鲁国交兵,魏国于是趁机兵围赵国都城邯郸。一是指楚王大会诸侯,赵与鲁均献酒,鲁酒味薄而赵酒味浓。楚王之酒吏向赵国索酒而赵不给,酒吏怀恨易换赵、鲁之酒,于是楚王以酒薄的缘故兵围邯郸。这句是借历史故事来说明,事有关联,常常出于预料。
(22)掊(pǒu):抨击。
(23)纵:放宽。舍(shě):放弃,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捨”,现又简化为“舍”。
大视野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关于文化问题,张岱年早在三十年代即参加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既反对全盘西化论,也不赞同传统文化复兴论,主张汲取西方文化的特长同时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我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相比确实落后了,中国没有创建自己的实验科学,又缺乏民主法治传统。必须向西方近代学习。但是,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优秀传统,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他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即主张在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就的同时努力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阅读《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张岱年P91———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