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①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和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普遍实行: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机构改革: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作用
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①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
(3)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论”转向“和平发展”,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016-2017学年福建厦门高一上期中考试)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因为那次会议,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是党史上伟大的转折。我们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参考答案】B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1949年,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改革来解决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社会矛盾,统治者才要求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年8月8日晚上8时,央视一套在全国首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7天后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可以作为剧中邓小平的台词的是
A.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B.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C.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
【参考答案】A
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的成败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能健康发展,所以要首先选择农业进行改革。
(2)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对农村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关系到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进行改革。
(3) 一些打破思想束缚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领导已经开始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4)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改革关系国计民生,所担风险较大。
(2017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第一学期调研测试)1978年冬天,小岗村农民冒险签订了一份要求“分田”的契约,同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了文件明确写的是“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83年以后,包产到户在全国推广。这反映了
A.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
B.“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
C.小岗村的契约违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
D.农民的经济诉求和特有方式的抗争
【参考答案】B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似之处
1.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2.都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图解历史】图示法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报纸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对下面报纸所反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
B.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
C.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D.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出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3.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B.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广大农民由不理解到积极拥护
D.在全国农村同步开始
4.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笼子大小要适当,但是总要有个笼子……”陈云主要强调
A.市场的调节要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之内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利于企业发展
C.计划经济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D.市场经济容易引起社会性质变化
5.1978年元旦正式定名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即现在的《新闻联播》,起初只有国内新闻,没有国际新闻,1980年,增加国际新闻,同时节目从20分钟扩展为30分钟。在此期间的新闻联播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新经济取得突破,中美有望加快合作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正式提出
C.特区建设如火如荼,浦东发展趁势借东风
D.国有企业改革迈开步伐,少数地区进展快
6.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题干反映了
A.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
C.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
D.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
1.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县委讨论,最后又由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A.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完全虚构
B.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C.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D.“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2.观察下图,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2年的私有制经济中包含有个体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C.1956年国民经济的成分比例变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
D.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
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1.(2017年江苏卷)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2017年海南卷)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4.(2017年北京卷)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5.(2016年上海卷)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6.(2015年江苏卷)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7.(2016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K基础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是开始确立,故A项错误;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是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故B项错误;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材料“《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不容开历史倒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舆论还存在反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声音,这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故D项正确。
3.【答案】A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材料“但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可得出市场的调节要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之内,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美国新经济取得突破是在20世纪90年代,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92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特区建设如火如荼,浦东发展趁势借东风,出现在1980—1992年间,C项不符合题意时间,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D项符合题意,正确。
6.【答案】C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K能力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材料反映了1978年初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准备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被村支书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反映到公社,后经县委讨论,地区革委会主任指示予以坚决制止,表明“文革”结束后尽管仍存在“左”倾错误,但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地解放,故选D。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尽管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但不完全是虚构,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四川就率先自发进行改革的探索,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情节发生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故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时的中国,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已经不存在,A项排除;1978年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即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从图中1978年公有制一统天下可以看出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B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C项排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幅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有关,D项排除。
3.【答案】C
K真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作者是要肯定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而非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说明此前中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且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材料涉及的是计划和市场发展经济的手段,没有涉及所有制,故D项错误。
3.【答案】A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所有制
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
目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后果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94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单一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掌握四个选项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体现了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可以直接根据时间来做题:从数据上来,从1987年到1994年这个阶段变化较大。对应选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北京的城市市场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是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之后,从时间来判断是1987年到1994年,很有可能跟这个事情有关。最后一个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是2001年加入的世贸组织的。由此从时间上即可排除A、B、D三项,所以这个题的最终答案选择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找准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就是安徽和改革,因此强调的是安徽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对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安徽,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根据“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这一叙述,更加确定就是B选项。A选项经济特区与安徽无关;C、D选项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事情。
【名师点睛】我们在谈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其实在这之前,四川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当时的安徽省是万里在协调这件事请,在四川是由赵紫阳来协调这一事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人民自己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制度,是自土地改革以来又一次的土地制度变革。
6.【答案】A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
7.【答案】(1)动力:工业的发展。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外城市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
第(1)问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作答。
第(2)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分析作答。
第(3)问可从城镇规模的角度分析特点,并且结合土地制度的不同予以分析。
第(4)问属于认识启示类问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