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第16课 兼爱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篡位/编纂 调和/风调雨顺 韬略/赴汤蹈火
B.威胁/协作 慈孝/不肖之子 忌惮/殚精竭虑
C.辩论/辫子 经纬/韦编三绝 憎恶/恶衣恶食
D.敖包/傲岸 佛经/自愧弗如 弱冠/冠冕堂皇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
B.是以仁者誉之 誉:称赞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 特:只是
D.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
【答案】B
【解析】带:系好腰带。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与“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此何难之有焉
【答案】A
【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②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③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恶:憎恨;②恶:不好的。③苟:如果。④苟:如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答案】C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用来……的”,A、B、D三项都是“……的原因”。
6.把下列四句话填入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再有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A.②④③①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答案】D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① ② ③
【答案】①人具有两重属性 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 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解析】从冒号来看,第一空应是后文的总起句;第二空可以从后文“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得出来;第三空可以从前文“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得出来。
8.下面是关于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M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出结论。
答:
【答案】教师的态度越慈祥亲切则引起的学生的敌对情绪越少,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9.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碎:聚集
【答案】B
【解析】贼:残害。
10.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③⑥不能直接表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墨子认为,“害”就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对君不惠,臣对臣不忠,父对子不慈,子对父不孝,兄弟不和。
C.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才是“除害”“兴利”的最好办法,相互间只要互爱互利,祸害、篡夺、仇怨等就不会发生。
D.墨子认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等事就是力证。
【答案】D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2)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答案】(1)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2)这又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解析】略。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所 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关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食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注]。”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堪:通“湛”,浸染之意。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染于苍则苍 ????????????????? 苍:深青色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 绝:全然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 淳谨:敦厚谨慎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 比周:结党营私
【答案】B
【解析】绝:灭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舜染于许由、伯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
B.此五君者所染当?????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以其行理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C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主和暴君、贤臣和佞臣基本相对。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地”。
【答案】B
【解析】“天子、诸侯、大夫”应为“天子、诸侯、大夫、士”。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四位君王因为所受影响不当,结果身死国破,被天下人羞辱。列举天下不义可耻的人,必定要称这四位君王。
(2)所以善于做国君的,在选用人才时费尽心思,而在办理公务上轻松安逸。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耻辱。
【解析】(1)为:被。僇:羞辱。举:列举。(2)佚:轻松安逸。逾:更。辱:耻辱。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位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毂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位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所染,吴王阑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勾践被范蠡、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藉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位君主。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在选用人才时费尽心思,而在办理公务上轻松安逸。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耻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不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