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非攻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7非攻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6 15: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第17课 非攻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园圃/哺育 马厩/既往不咎 兹甚/酗酒滋事
B.游弋/戈矛 叫嚷/熙熙攘攘 河豚/追亡逐北
C.赞誉/誊写 裘皮/长途奔袭 遗失/遗之千金
D.奚落/蹊径 辜负/呱呱而泣 矢志/狼奔豕突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窃
B.以亏人愈多 亏:损害
C.至杀不辜人也 辜:对不起
D.从而誉之 誉:称赞
【答案】C
【解析】C项,辜:罪。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知白黑之辩
B.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C.不仁兹甚
D.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答案】D
【解析】A项,“辩”通“辨”;B项,“扡”通“拖”;C项,“兹”通“滋”。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亏人愈多 ②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③其不仁兹甚 ④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A.两个“苟”相同,两个“甚”相同
B.两个“苟”相同,两个“甚”不同
C.两个“苟”不同,两个“甚”相同
D.两个“苟”不同,两个“甚”不同
【答案】B
【解析】①如果;②如果;③厉害,严重;④超过。
5.下列各句与“以亏人自利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委命下吏
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并为世公认,当始于毕加索。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    ,     ,     ,     。      ,     ,      。
①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一只飞翔的鸽子
②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
③邻居米什老人进来向毕加索讲述他的养着一大群鸽子的孙子竟被残忍杀害在街头
④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
⑤后来毕加索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上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⑥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⑦鸽笼里的鸽子也全部被德军挑死的情形
A.③⑦④①⑤②⑥ B.③⑦④①②⑥⑤
C.④③⑦①⑥⑤② D.④③⑦①⑤②⑥
【答案】D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有史可为鉴的古训。历史的镜子不仅应照出光明、探索,??? ①??? 。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是留存下来的真实形成的历史资料。事实上,??? ②???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已作为纳粹法西斯的罪证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达成共识。只有直面人性的黑暗,才能清算恶力的黑暗。为世界保留下战争与屠杀的罪恶记忆,??? ③??? 。
① ② ③
【答案】①同样也应照出黑暗、丑恶 ②一些战争的罪恶记忆已被载入史册 ③是为了激扬良知、维护和平(或“决不让战争的历史悲剧重演”)
8.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邮票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案】示例:图形由鸽子和联合国标志组成,写有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纸张折成一只飞翔的和平鸽,与联合国标志加以组合,传递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
B.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厚:大、重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遗:流传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事理
【答案】D
【解析】D项,情:确实。
10.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的(  )
例句:以亏人自利也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C.以其无礼于晋 D.以致天下之士
【答案】C
【解析】C项,均意为“因为”;A项,为介词按照;B项和D项均为目的连词,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偷盗、杀人乃至战争都是不正义的行为,因为这三者都是“亏人自利”的。
B.墨子认为,偷盗、杀人都是不义的行为,而攻国才是最大的不义,因为攻国是“亏人”最多的。
C.墨子认为,天下君子反对偷盗杀人等不义行为,却对攻国大加赞赏,这是不合乎是非逻辑的。
D.墨子认为天下君子不懂义与不义的分别,所以才会“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答案】D
【解析】D项,因果分析不当。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

【答案】(1)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记载不义的事来流传后世呢?
(2)现在有人干小的错事,就知道谴责他;有人干大的错事,攻打别国,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称赞他,说他义。
【解析】略。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檇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
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改)
13.下列对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 遗:赠送
B.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 属:叮嘱
C.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 树:种植
D.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全:保全
【答案】B
【解析】B 项,“属”是“委托、交付”的意思。
1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为驺伐鲁
B.至,与鲁盟乃去/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C.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十年,因伐齐而归
D.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为动词,“成为”;后者为介词,“替”。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才”。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接。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1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B.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C.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D.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答案】A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夫差在和越国作战的时候受伤,将死时立太子为王,并叮嘱他不要忘记是谁杀的自己。
B.越王勾践送厚礼给吴王,伍子胥反而担心夫差会因此断送了吴国。
C.在吴王和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时,晋国大夫赵鞅威胁要攻打吴国,夫差才做出让步。
D.太宰嚭在吴国灭亡之后被越王勾践杀掉,是因为他不忠于主上。
【答案】A
【解析】“吴王夫差”错,应是“吴王阖庐”,所立的新王是夫差。
17.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
译文:

②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译文:

(2)七年时吴王为什么坚持讨伐齐国?子胥又为什么极力反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①吴国的军队只顾观看这种奇怪的现象,越兵趁机攻打吴国,在姑苏打败了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头,吴国军队退却了七里。
②吴国没有了太子,国内空虚,吴王在外很久,士卒都很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去与越国讲和。
(2)①因为吴王看到齐景公死了,齐国的大臣们争夺权力,新的齐国国君较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②子胥认为越王勾践不重衣食,体恤百姓,是想借助百姓的力量除掉吴国,如果吴国现在先去攻打齐国,却不重视越国这个心头大患,那是非常危险的。
【参考译文】
十九年夏,吴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带兵在檇李迎击敌人。越国派遣敢死队挑战,多次冲向吴军,高呼口号,于阵前自刎而死。吴国的军队只顾观看这种奇怪的现象,越兵趁机攻打吴国,在姑苏打败了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头,吴国军队退却七里。吴王伤重而死。吴王阖庐临死前下令立太子夫差为王,对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过了三年,吴终于报复了越国。
七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幼小无势,于是兴兵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越王勾践吃饭不设两样以上的菜肴,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这是想要利用民众(伐吴报仇)啊。勾践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大患。现在越国是我国的心腹大患,您却不把它放在前面(解决),反而把力量用在齐国身上,不是大错特错吗?!”吴王没有听,就向北讨伐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兵。到达缯邑,召见鲁哀公并索取百牢。季康子派子贡用周礼来劝说太宰嚭,吴王才停止。于是吴王留下来掠取齐、鲁两国南边的土地。九年,替驺国讨伐鲁国,到达鲁,与鲁定盟后离开。十年,趁机攻打齐国后才回来。十一年,又一次北伐齐国。
越王勾践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吴王,献上丰厚贡礼,吴王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害怕,说:“这是要丢掉吴国啊。”于是劝谏吴王说:“越国在近中心的重要位置,现在我国虽战胜了齐国,但它好比布满石头的田地,没有用处。而且《盘庚之诰》说,只有将乱妄之人消灭干净,商王朝才能兴旺。”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委托给齐国鲍氏,回来向吴王复命。吴王听说这件事,大怒,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你们在我坟上种上梓树,它生长到可以制器的时候吴国就要灭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都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国是怎样灭掉吴国的。”
十四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在黄池会盟,想称霸中原保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越国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夫差讨厌听到战败的消息。有人泄露了这个消息,吴王发怒,在帐前斩杀七人。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打吴国,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吴王会盟结束,与晋定公分手,想攻打宋国。太宰嚭说:“(你)能打败宋国,但你不能留下来占有它。”于是领兵归国。吴国没有了太子,国内空虚,吴王在外很久,士卒都很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去与越国讲和。
二十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二十一年,越兵围困吴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国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吴王夫差流放到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君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的话,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刎而死。越王灭掉吴国,杀死了太宰嚭,因为他不忠于主上,然后带兵归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