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尚贤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8尚贤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6 15: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第18课 尚贤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萌芽/结盟 譬如/开天辟地 爵位/咬文嚼字
B.高墙/稼穑 薄饼/日薄西山 罔替/惘然若失
C.庖厨/同胞 对峙/有恃无恐 阖家/溘然长逝
D.肄业/肆虐 确凿/言之凿凿 忙碌/高官厚禄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逮:等到
B.列德而尚贤 列:按某种次序排列
C.皆竞为义 竞:竞相,争先恐后
D.以官服事,以劳殿赏 殿:在宫殿上
【答案】D
【解析】D项,殿:定、评定。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始以远为无恃/以德就列
B.任之以事/有能则举之
C.亦退而谋曰/不得治而得乱
D.皆竞为义/非为贤赐也
【答案】B
【解析】A项,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21·cn·jy·com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其故何也
B.则是本失其所欲
C.觉今是而昨非
D.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答案】C
【解析】C项是形容词,正确;其他三项均为代词,这。
5.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③四鄙之萌人闻之
④美章而恶不生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
6.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答案】C
7.下列各句与“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具告以事
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省略句。
8.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A
【解析】①②均为判断句;③④均为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21cnjy.com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21·世纪*教育网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治而得乱      治:太平
B.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本:本来
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尚:崇尚
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术:方法
【答案】B
【解析】B项,本:从根本上。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儿寒乎?欲食乎
B.相与枕藉乎舟中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在。A项为语气助词,表反问;C项为介词,对;D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www-2-1-cnjy-com
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摆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尊尚、举用德才兼备的贤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2-1-c-n-j-y
B.王公大人治理国家的结果是“得贫”“得寡”“得乱”,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贤士的重要性,招致了他们的反对。21*cnjy*com
C.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身处高位治理国家的人,其要务是使德才兼备的士增多。
D.要使国家德才兼备的士众多,最为关键的措施是使他们得以富贵,使他们得到敬重,得到肯定与赞誉。
【答案】B
【解析】B项,“招致了他们的反对”错,原文无此意。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

(2)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

【答案】(1)因此,国家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2·1·c·n·j·y
(2)这种人本来就是国家的宝物、社稷的好帮手,也必定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优秀的士也就可以变得众多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略。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21教育网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尚同》)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B.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C.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D.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答案】D
【解析】据句中“贤可者”“立”“以为”等词语的意思作答。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指司马、司徒、司空。
B.“正长”在古代一是称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二是指塾师。文中应指前者。
C.“乡长”,顾名思义,指“乡里的年长之人”,多指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
D.“五刑”是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答案】C
【解析】“乡长”指乡大夫。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同”是墨子针对当时的天下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所谓“尚同”,就是要求人们的意见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21*cnjy*com
B.墨子认为,治乱的前提条件为天子是“天下之贤可者”。这样,百姓向天子、国君、乡长和里长尚同,那么就是全天下尚贤了。【来源:21cnj*y.co*m】
C.“尚同”一切以上级的意见为原则,通过教育让人积极地学习上一级的人,通过奖惩措施来监督这个机制的执行。【出处:21教育名师】
D.本文在写法上,层层推论,不忌文字语意的重复,但求做到极言尽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言华美,笔力雄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D
【解析】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藻饰。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
译文:

(2)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译文:

【答案】(1)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乡大夫的好话;去掉你不善的行为,学习乡大夫的好行为。那么这一乡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
(2)现在假如时常刮大风,下暴雨,连续不止,这就是上天用来责罚百姓不向上统一于天的办法。
【解析】略。
【参考译文】
天下之所以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才选择天下贤能的人,立为天子。有了天子以后,因为力量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人,让他们做三公。设立了天子、三公后,又因为天下的面积太广阔,对于远国异邦的人民,是非利害的区别,不可能一一知道,所以将天下分割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设立了诸侯国君之后,因为他们的力量不够,又在他们的国家之内选择一些贤明能干的人,给他们做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就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的,都要报告上面。上面认为对的,大家都赞同。上面认为错的,大家都认为错误。上面有过错,就规劝进谏;下面有善,就去查访,并加以推广。与上面同心协力而不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如果听到善和不善,不向上面汇报。上面认为对的却不能认为是对的,上面认为错的却不能认为是错的。上面有过错而不能规劝进谏,下面有善却不能查访和推广。与人勾结而不与上面同心协力,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作为赏罚,是十分明察而可靠的。
因此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善和不善,一定报告乡大夫。乡大夫认为对的,犬家都认为是对的;乡大夫认为错的,大家都认为是错的。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乡大夫的好话;去掉你不善的行为,学习大夫长的好行为。那么这一乡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我们考察一乡之所以能治理好,为什么呢?是因为乡大夫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这个乡就治理好了。
乡大夫,是这乡的仁人。乡大夫向乡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善和不善的言行,一定告知国君。国君认为对,大家都认为对。国君认为不对,大家就都认为不对。放弃你的不善之言,学习国君之善言。除掉你的不善之行,学习国君之善行。那么国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观察这个国家能治理好的原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统一全国的意见,因此这个国家就能治理好了。【版权所有:21教育】
国君,是这个国家的仁人。国君对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善和不善,一定要报告天子。天子认为对的,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认为不对,大家都加以反对。放弃你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改掉你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天下还有什么理由会混乱呢?”考察天子之所以能治理好的原因,为什么呢?是在于只有天子才能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能治理好天下。www.21-cn-jy.com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统一,而不知道与天统一,因而灾害还不会完全除掉。现在假如时常刮大风,下暴雨,连续不止,这就是上天用来责罚百姓不向上统一于天的办法。所以墨子说:“古代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是用来治理人民的。好比丝缕的纪、网罟的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统一的老百姓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