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第12课 鹏之徙于南冥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ɡ) 舂粮(chōng) 抟(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堂 (áo)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决起(jué)
【答案】B
【解析】A项,“蜩”应读tiáo,C项,“坳”应读ào,D项,“恶”应读wū,“决”应读xuè。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一家票房扶摇直上,其他电影退避三舍,如果这都是大片的艺术质量和观众审美选择的结果,的确没什么话可说。
B.陆续出台的房改令意图大相径庭,都是想通过合理控制房价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C.立于山巅,叹,你我不过天高地迥间平凡而渺小的生灵,与山同栖于这朗朗乾坤之中,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心已驰,神已往。
D.唐朝诗人李白曾说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见前人对于鹏程万里的看重。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置杯焉则胶 胶:船搁浅
B.世蕲乎乱 乱:混乱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D.绝云气,负青天 绝:穿越
【答案】B
【解析】乱:治理。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5.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反:通“返”,返回
B.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分别
C.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通“智”,才智
D.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低垂
【答案】D
【解析】垂:通“陲”,边地。
6.下列句子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其坚不能自举 D.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C
【解析】ABD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作名词。
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之二虫又何知
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④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A.“是”字与“之”字相同,两个“且”字也相同
B.“是”字与“之”字相同,两个“且”字不同
C.“是”字与“之”字不同,两个“且”字相同
D.“是”字与“之”字不同,两个“且”字也不同
【答案】B
【解析】①指示代词,这;②指示代词,这;③连词,并且;④副词,将要。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答案】B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3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答案】B
【解析】①②读zhāo,③④读sh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答案】C
【解析】①智慧,②知道,③什么,④哪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冥灵:树名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羊角:旋风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穷发:最北的地方
【答案】D
【解析】穷发:极偏远不生草木的地方。
12.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不是说明“小知”“大知”不同的,而是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的。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小知不及不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的智慧赶不上大的智慧,短的年寿赶不上长的年寿。
(2)鹏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解析】略。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4~17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②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③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①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③即:如果。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 (2)非梧桐不止
(3)是商贾之人也??? (4)遂辞平原君而去
【答案】(1)有人??? (2)栖息??? (3)这??? (4)离开
1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两句都是指京都,国都;A项,动词,吃/动词,喂……吃,饲养;C项,名词,患难,忧患/动词,担心;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得分点。得分点:(1)“相”:做宰相;(2)“以”:介词,表凭借,拿,用;“寿”:祝寿,祝福。
17.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轻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