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自学生字,借用工具书弄懂文中生词的意思。
2.理清课文的脉络,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的游览顺序
游览顺序: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字词学习
zhè tóng cù nóng
浙 桐 簇 浓
浙江 梧桐 一簇 浓厚
tún shāo é cā
臀 稍 额 擦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wān yán rǔ jù yuán
蜿 蜒 乳 据 源
母乳 证据 水源
浙 桐 簇 浓
浙江 梧桐 一簇 浓厚
浙菜 油桐 簇拥 浓度
臀 稍 额 擦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臀围 少许 额头 擦桌子
蜿蜒 乳 据 源
母乳 证据 水源
乳汁 收据 源头
我会读词语
浙江 盘曲 油桐 溪流
系(jì)绳子 漆黑 仿佛
一簇 呈现 孔隙 稍微 值得 蜿蜒 臀部 额角 上源 来源
突兀森郁 走了一转(zhuàn ) 仰卧 轻重缓急 气势 盘曲而上 一团漆黑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近义词 反义词
大约—大概 明艳—暗淡 缓—急
时而— 一会 漆黑—明亮
稍微—略微 蜿蜒—笔直
昏暗—昏黑 拥挤—宽松
变换—变化 聚拢—分散
聚集—聚拢 变化多端
变化多端
变化万千 一成不变
(一)读课文1 2 3自然段思考
1.作者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游览哪里?
(4月14日 浙江金华 游北山的双龙洞)
2.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句子,认真品读。
(映山红、油桐花、或浓或淡的新绿。)
(溪流变换着调子)
把写映山红的句子找出来读读。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用一个小标题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路上见闻)
映山红(杜鹃花)
油桐花
或浓或淡的新绿
用一个字来形容入山的景色是什么?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找出本句中的两对反义词?
2、“时而”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时而…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3.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溪流?
4.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宽——窄 缓——急
有时候的意思
溪流是线索,为后文铺垫
写出了溪流蜿蜒曲折、样子声音变化多端
(二)读4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双龙洞的哪里?
(外洞)
2.外洞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说明
(有气势、像桥洞、宽敞。列数字)
3.找出相关的句子认真品读。
(第四自然段)
4.读读最后一句话。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泉水?
(游览线索、引起下文)
洞口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有气势,宽敞
外洞
(三)读课文5自然段
1.泉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2.孔隙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认真品读。
(矮 窄 险 )
3.怎样小的小船?两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船是怎样在孔隙里进出的?作者在船上是怎么做的?感觉怎样?
5.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孔隙的特点)
孔隙的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窄
矮
险
为什么一艘小船可以经过的水道,作者却称它为孔隙?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从“稍微”“一点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明空隙窄小而使作者产生了“挤压”的感觉。)
请问,作者接着又在内洞看到了什么?
(四)读6.7自然段思考:
1内洞有什么特点
(黑 奇 大)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
(双龙 石钟乳 石笋······)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4.为什么7自然段里边又要写泉水?
(泉水是作者的写作线索)
黑
奇
大
内洞的特点是什么呢?内洞和外洞到底谁更大呢?
石笋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说明它们本身已经够吸引人的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本身就具有观赏价值)
五.齐读8自然段回顾全文讨论作者的写作线索。
以上是我们的第一条线索…
文章还有另外一条线索是什么呢?
1.去双龙洞的途中 → 洞口、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溪流
2.“一路迎着溪流…” → “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 ” →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 ” →“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画出游览示意图
六、回顾全文,说说主要内容及主题。
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泉水引路,空隙通幽”与其说是叶圣陶爷爷将我们带到了双龙洞,不如说是大自然的美丽将我们深深的吸引。我们伟大祖国,地域辽阔、山川壮美、风光无限,徜徉其中,心中不免豪情涌动:我们要发愤图强,为这锦绣河山添姿添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