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017)教案《登鹳雀楼》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017)教案《登鹳雀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6 21:14: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描绘了诗人登楼望见的景色,气势雄浑,哲理深沉。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前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在楼上的所见。仅十个字便勾画出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轮廓,写出了黄昏落日时山河的苍茫壮阔,奔涌流转的黄河之水注入浩瀚的大海。山衔落日、水流入海,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图,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非凡的胸襟抱负。
后两句诗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有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诸多希望和憧憬。21cnjy.com
诗作之所以传诵至今,经久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则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后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同时,最后一句中的“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21*cnjy*com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已成为不朽的名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白日:傍晚的太阳。
2.依:挨着,靠着。
3.尽:落下。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落下去,最后看不见了。
4.入海流: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译文: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来源:21cnj*y.co*m】
全诗四句。一、二句写登楼所见。先写远眺所见,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苍苍,一轮渐渐西沉的红日,构成了多么壮丽的画面,多么雄浑的景象!次写俯视所见,气势非凡的黄河,奔腾呼啸,一直向大海滚滚而去,那气概多么令人惊叹不已!三、四句写登楼所思,前两句已经把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诗人即景生情,还想看得更远些,于是生发出三、四两句:要想驰骋远目,进一步开阔视野,还要再上一层楼!这不仅写出诗人从有所见发展到有所思,写出了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一条深刻哲理:站得高,望得远。 【出处:21教育名师】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上紧密联系。【版权所有:21教育】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学生在儿时大多会背。教学中,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学习古诗点明方法。白日依山而尽,是极短暂的过程,是实写;黄河向海而流,是永恒的运动。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也是诗人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登高者唯愿其愈高,望远者唯求其更远。年轻的诗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正是想干一番事业、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写出这样的诗,完全是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自主识记生字;
2、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插图、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这是哪里?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登鹳雀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涣少有侠气,漫游黄河南北,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名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已经名噪一时,从各种记述王之涣的史料看,王之涣的诗作并不少,《唐才子传》中说王之涣与王昌龄是“皆出模范”。由此可见,王之涣在唐代诗坛曾是风靡一时的人物。
王之涣可以称作我国诗坛的放歌骄子。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其冠世诗作《登鹳雀楼》几乎成了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
2、指导学生同桌互读正字音,小组合作学生字。
(1)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
千里目 一层楼 穷尽 依旧 楼房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一)学习学习书写生字。
出示课本田字格生字,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虚宮格中的位置。
(二)指导记忆。
学生说生字的记忆方法。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播放《登鹳雀楼》唱诗,初步感知诗意。
(二)理解诗歌画面。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描绘了诗人登楼望见的景色,气势雄浑,哲理深沉。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前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在楼上的所见。仅十个字便勾画出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轮廓,写出了黄昏落日时山河的苍茫壮阔,奔涌流转的黄河之水注入浩瀚的大海。山衔落日、水流入海,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图,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非凡的胸襟抱负。
后两句诗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有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诸多希望和憧憬。2·1·c·n·j·y
诗作之所以传诵至今,经久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则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后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同时,最后一句中的“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www-2-1-cnjy-com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2、再次朗诵诗歌,体味诗歌意境。
3、了解诗意,指导朗读。
(1)题目中“登”是什么意思?
(登上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
(2)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21·cn·jy·com
(3)出示“白日依山尽”。
白日指什么?太阳怎样呢?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尽:落下。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落下去,最后看不见了。
译文: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
(4)出示“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入海流)
入海流: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译文: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21·世纪*教育网
(5)出示“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在这里是虚指。
译文: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6)出示“更上一层楼”。
一层:在这里是虚指。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诸多希望和憧憬。21教育网
译文: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诗人永不停止地攀登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这就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2-1-c-n-j-y
(三)拓展延伸。
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 )
三、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临鹳雀楼后所见到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情怀,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具有启迪人们努力登攀、不断进取的思想意义。www.21-cn-jy.com
出示图片,这就是诗人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画面。看到眼前这景象,诗人想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千古名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并诵读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2)画出你眼中的江南美景,并配上简单的文字描述。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