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单元形成性评价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班别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体内形成嗅觉和味觉的部位分别是 ( )
A.鼻腔和口腔 B.鼻腔和舌
C.鼻腔和味蕾 D.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
2.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4.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科学角度看( )
A. 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 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C. 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 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5.在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记时员为了记时精确,在记时时( ).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听见枪声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传播得快
6.“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所学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倒影—平面镜成像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摄影—光的反射
7.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阳光垂直照射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应该是 ( )
A.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B.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C.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D.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8.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9.下图是一束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一部分光折射,一部分光反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10.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水潭,为了不至于踩在水潭里,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水潭
B.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C.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水潭.
D.迎着月光走,背着月光走,地面上暗处都是水潭
11.在盛满水的杯子斜上方,能看到杯底的硬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到的硬币是原物
B.看到的是硬币的实像
C.眼睛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射到硬币就看到硬币的虚像
D.硬币反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射入眼睛后就看到了硬币的虚像
12.如图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是 ( )
A、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B、花瓶在镜中成的像
C、地图经放大镜成的像 D、亭子在水中成的像
13.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4.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5.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
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蜡烛远离平面镜时,蜡烛的像变小
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光的折射
D.只将F板绕ON向后转动,还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 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 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 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17.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18.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19.一个同学站在竖直挂置的平面镜前,看不到脚的像,如果要看到全身的像,则( )
A. 应该向前移 B. 应该向后移
C. 向前移或向后移都看不到 D. 向前移或向后移都看得到
20.如图所示,有一长方体的玻璃砖,内有一个形如凸透镜的空气泡,某学生用这块玻璃砖来做光学实验。当一束平行光通过玻璃砖后,将会( )
A. 仍为平行光 B. 会聚于一点
C. 发散开来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4分)
21.古代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2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500秒,太阳距地球约为__________千米。
23.当你漫步在池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看到的“鱼” 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像;看到的“白云”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像。
24. 小明把一张白纸放在桌面,纸上放一平面镜,用电筒竖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他从侧面看到 较亮。因为光照射到镜面上发生了 。
25.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 m,说明水位____(填“上升”或“下降”)了 0.5 m。
26.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B则B C.
27.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2)从图中读出物距为 cm,并推算出焦距为 (选填字母)。
A.f < 15cm B.15cm < f < 20cm C.f > 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三.探究题(每空格2分,共16分)
28.小光利用光具盘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左边斜射到平面镜上,多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测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0°
50°
反射角
20°
30°
40°
50°
(1)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若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则入射角为 。如果不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而将镜面转动100,则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29.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 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当蜡烛成实像时,物距减小,
像距与像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填“上”或“下”)移动。(5)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填符号)
四.作图题(共6分)
30.完成下面的光路图
3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平面镜中画出AB的像。
五 解答题(4分)
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下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