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激趣拓展 让科学课更神奇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案例
情景说明:
单元概述:《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用这样的活动来引入,观察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米饭、淀粉和碘酒。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色物质。当学生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在考虑:为什么会呈现蓝色 是化学反应吗 是不是米饭中的主要成分起了作用
第三部分: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第四部分:制作神秘的信件。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学情分析: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对米饭的主要成分也有一定的认识,对淀粉和碘酒的反应也能做出合理的猜测,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方面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物质变化的神奇,提升科学课的魅力。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魔术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实验——充分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食物中淀粉的鉴别——应用知识。
第四部分:品味米饭——知道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第五部分:用柠檬水让蓝字消失——激趣拓展。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魔术引入新课(5分钟) 出示一张白纸,上面事先用淀粉液写好(物质的变化),喷上碘酒提问: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观察发现,猜测:可能跟里面的淀粉和碘酒有关。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实验(10分钟) 一、你们了解淀粉吗?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淀粉。二、白纸上现出蓝字是因为上面的淀粉遇到碘酒吗?三、蓝色的物质还是淀粉么?这是什么变化? 一、学生以组为单位研究淀粉,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二、学生做实验,验证猜想。结论:白纸上现出蓝字是因为上面的淀粉遇到了碘酒。三、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的新物质,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充分探究,解决问题
食物中淀粉的鉴别(15分钟) 一、碘酒能不能证实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二、在刚刚的实验中,除知道食物中有没有淀粉外,还有什么发现? 一、学生预测八种食物是否有淀粉实验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二、学生生充分表述其他实验中的现象。(如含淀粉的物质在遇到碘变颜色时有的快,有的慢,或是颜色深浅不一等。) 应用知 识
品味米饭(5分钟) 一、淀粉到我们的嘴里会是什么味道呢?二、请每位同学品味米饭三、米饭刚吃的时候不甜,后来变甜了?是什么原因? 学生谈生活经验。二、品味米饭,汇报发现三、学生汇报,阅读课本30页资料。知道米饭与唾液会发生化学变化。 学会用经验和资料解决问题
激趣拓展(5分钟) 一、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二、用柠檬水让蓝字消失,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 学生听讲述拓展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神奇
实验记录单
实验目的:检测这些食物中有淀粉吗?
研究食品 预测 结果
1、鸡蛋 □有 □无 □有 □无
2、土豆 □有 □无 □有 □无
3、馒头 □有 □无 □有 □无
4、米饭 □有 □无 □有 □无
5、青菜 □有 □无 □有 □无
6、萝卜 □有 □无 □有 □无
7、苹果 □有 □无 □有 □无
8、黄瓜 □有 □无 □有 □无
板书设计:
物 质 的 变 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唾液 甜味(新的物质)
米饭、淀粉+碘酒 蓝色(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碘+柠檬汁 无色 (新的物质)
1、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材料简单易找。
在教学本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参,找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方面进行有趣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物质变化的神奇,提升了科学课的魅力。纵观全课,教学特色如下:
教学中,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身边的一些食物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走进科学,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1、 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把教材中最后安排的《制作神秘的信件》提到教学开始。课前我准备好用米汤写的“物质的变化”单元课题,在教学开始我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徐谦的魔术一定让大家大开眼界,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把碘酒喷洒在事先用淀粉写好了字的纸上,纸上立刻出现了深蓝色的两个字“物质的变化”。同学们都睁大了双眼,不敢相信。由此我又提问:“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味
2、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纵观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让学生亲历了由问题——假设——实验——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伊始,通过魔术表演,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白纸上会出现蓝色的字?可能与淀粉、碘酒有关系?由此产生探究的问题,使探究变得更为迫切与有效。由此让学生感知淀粉,了解淀粉的一些基本特点,然后用实验证实淀粉遇碘酒的特性,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不断发展。通过食物淀粉鉴别,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中不含有淀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结论的应用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有效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 进行了有效、有趣的拓展
学生通过学习终于明白了魔术引出的问题,按理说教学到此任务也完成了,但“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持续的探究兴趣,我进行了相关的拓展,用柠檬水让蓝字消失,再一次让学生惊奇不已,让学生充分领略物质变化的神奇,提升了科学课的魅力。
4、 第二部分: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实验——充分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食物中淀粉的鉴别——应用知识。
第四部分:品味米饭——知道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第五部分:用柠檬水让蓝字消失——激趣拓展。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