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4-17 19: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阶段复习课
第 二 章
一、声音三特性的判断
音 调 响 度 音 色
物理
意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色、
品质
决定
因素 频率 振幅、距离发
声体的远近 发声体自身
的材料、结构
听感
表现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震耳欲聋指响度大;轻声细语指响度小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主要依据
备注 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声音完全无关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特别提醒】日常生活中,“高”“低”的含义不是唯一的。有时指音调,如“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有时指响度,如“引吭高歌”“低声细语”。
1.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歌的海岸”
的美誉。如图所示是黎平县双江乡鼓楼前节日的情景,远在
山外的游客也能听出是吹奏芦苼,他们是根据声音的什么判断
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表示不同发声体的性质,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
    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塑料尺的    越大,
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塑料尺振动时能发出声音,用力越大,塑料尺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从而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
答案:振动 振幅 音调
二、声的利用
声分为可闻声和不可闻声,其利用如下:
【特别提醒】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感觉到的。
1.下列实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B超检查身体
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
【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的利用。利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选C。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断。听诊器运用了声        (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选填“音色”“音调”或“响度”)。
【解析】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是利用声传递信息的道理。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减少声音的散失,提高声音的响度。
答案:传递信息 响度
三、噪声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1.噪声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特别提醒】噪声的危害很大。噪声轻则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重则使人神经衰弱,甚至引起心脏病和高血压。
1.通常人们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噪声防治。下列措施中属于从接收这一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公路两旁植树
C.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
D.学校门口禁止鸣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噪声的控制。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道路两旁植树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是为了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选C。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断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途径。“掩耳盗铃”,说明了耳朵被堵住,阻止了声音进入人耳,但是声音仍然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传播
【备选要点】
一、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2.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s= (t为来回时间)。
1.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出距离,但这种方法不能解决下列哪个问题(  )
A.测海底深度
B.测敌机的远近
C.测与山峰间的距离
D.测雷电发生地与我们间的距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回声定位的理解。让声音从海面发出,
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
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声音发出后,经敌机反射后
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距离敌机的距离,
利用了回声测距;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峰反射后,返回,记录接
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峰的距离,利用了回声
测距;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D不是回声测距的应用。故选D。
2.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
至少为(  )
A.大于34m B.大于17m
C.等于17m D.等于34m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回声测距。由于回声是来回传播,那么
间隔时间应大于t= ×0.1s=0.05s,那么要想听到回声,离高墙
的距离应大于s=vt=340m/s×0.05s=17m,故选B。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条件 物体振动




播 传播条件 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传播方式 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
传播
声速影响因素 (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是:
v固>v液>v气
(2)介质温度: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特别提醒】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有很多振动,因为其振幅小或振动时间短,不易被肉眼直接观察。可以利用转换法来体现。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B正确,D错误;真空不能传声,A错误;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C错误。
2.游乐场里的击鼓声是由鼓面的    产
生的,鼓声通过      不断传入游客的耳中。
【解析】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再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开来,观众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答案:振动 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