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 五 章一、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解读:
(1)2倍焦距(2F)处:缩小、放大像的分界点;
(2)1倍焦距(F)处:倒立、正立像和虚、实像的分界点。
即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且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1.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 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30 cm C.60 cm D.80 cm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大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离凸透镜60 cm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即60 cm大于二倍焦距,所以焦距小于30 cm。故选A。2.用照相机拍一朵盛开的荷花,荷花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 ,荷花在底片上成倒立 的实像;若要把荷花的像拍得更大一些,则应使照相机镜头 (选填“远离”或“靠近”)荷花。【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照景物放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在底片上成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若要把荷花的像拍得更大一些,则应使照相机镜头靠近荷花。
答案:二倍焦距 缩小 靠近3.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应首先调节烛焰的中心、 、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20 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3)在实验(2)的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4)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56 cm刻度线处,小丽从透镜的左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 (选填“倒立”或“正立”)像。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可制成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知识。(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蜡烛在20 cm刻度线处,凸透镜在50 cm刻度线处,那么物距为30 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光路可逆,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当蜡烛在56 cm刻度线处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制成放大镜。
答案:(1)凸透镜中心 (2)缩小 (3)放大 (4)正立 放大镜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1.如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
A.远视眼 凸透镜 B.近视眼 凹透镜
C.远视眼 凹透镜 D.近视眼 凸透镜【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近视眼的表现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故若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是近视眼,所戴眼镜的镜片类型为凹透镜,故选B。2.人类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作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根据上文:
(1)你认为正常人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A.0到10 cm B.10 cm到25 cm
C.25 cm到极远处 D.10 cm到极远处(2)远视眼是来自近处物体的光成像于视网膜 (选填
“前”或“后”);矫正时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如图 (选填
“甲”或“乙”)中的透镜,就能使光会聚到视网膜上。【解析】本题考查眼睛的视物原理及矫正。(1)由题意可知,
25 cm是人眼的“近点”,也就是说这是正常人眼观察的最近距离,远点则是到极远处,所以正常人眼的观察范围应在“近点”和“远点”之间,故C项正确。(2)远视眼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而导致的,因为会聚能力变弱,原有的会聚点(像)就会成在视网膜之后,所以应该加一个凸透镜来矫正,甲图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故是凸透镜,乙图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故是凹透镜。故眼睛前应放一个甲图中的“会聚透镜”。
答案:(1)C (2)后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