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5张PPT。大唐王朝深切的挽歌小李杜 穆宗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坛风貌出现明显转变,唐诗由中唐进入晚唐。然后有了杜牧,李商隐。风云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3]?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4]?
主要功绩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是晚唐写七言绝句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
著名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绵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 杜牧手迹(故宫博物馆藏)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杜牧《献诗启》
杜牧诗歌
●咏史怀古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通过评论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讽刺时君,针砭时政,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充满对历史往事的伤悼和怀旧情绪。
多用绝句形式。论史绝句,如《赤壁》、《题乌江亭》等,在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议论警拔,不落窠臼;有的则不著议论,寓意含蓄隽永,如《题桃花夫人庙》、《泊秦淮》、《江南春》等,写法多样。杜牧诗歌
●写景题咏《山行》 秋 夕 杜 牧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一首描寫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的詩。 杜牧诗歌
●感慨时事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的诗以俊爽豪宕、雄姿英发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阿旁宫赋杜 牧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思考:1、“但将酩酊酬佳节”中佳节“是哪一个节日,为什么?
2、诗人想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情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重阳。重阳有登高、饮酒、插菊花的习俗,题目中的“九日”也暗示九九重阳之说。旷达中满含着抑郁。作者与诗人张祜同病相怜、怀才不遇。《唐诗鼓吹笺注》称其首句“起句极妙……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请就本诗运用的典故谈谈你的理解。用典“开口笑”———《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菊花”句———古人有重阳节采菊插发的习俗。《续神仙传》:“许曾插花满头,把花作舞,上酒家楼醉歌。”
牛山句———《晏子春秋》:“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诗人认为人生忧多喜少,在此重阳佳节,应该举杯痛饮,采菊插头,潇洒忘怀,痛快而归;而不能像齐景公他们那样为人生短暂,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面对落日而悲戚哭泣。
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期,尽管颇感失意,但还是满怀报国济时之情。此时由于壮志难酬,内怀愤激,因此他时而故意以玩世放旷、笑傲人生的形迹,来寄托与消解其感慨不平之意。
因此,此诗看若旷达不羁,而实内含激愤感慨之情。虽不无颓放之意,看似消极颓唐,但骨子里却愤激不平,志士之气仍存,实有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此等诗,自杜公(指杜甫)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指杜牧)七律中第一。”
“ 竟体超拔,俯视一切”。
《瀛奎律髓》称“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
尽人皆知,他的诗歌意境朦胧,隐晦迷离,特别是无题诗,心,在树下安静搁浅,在等待阳光乍泄的时候,穿越遥远的距离与时空,独自等待,却从不孤单。虚幻唯美的线条间镶嵌着猜度和探寻、惊喜与回味,那些辞藻与意境,似于张爱玲,在缠绵悱恻的爱情里油然出人生里婉转的况味和本质的含义。一颗璀璨明珠,凤凰涅槃——李商隐如《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聆听袅袅余音,勾起心弦,岁月的书签尘封着生命的流动和醉眼的朦胧,匆匆的旅程,不过只是一路倏然的流星,情为何物?情许何处?双眼的眷恋缠绕你我冰封的记忆永不退化。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思念躲不过时光,蝴蝶飞不过沧海。一瞬间的美感,如同庄生晓梦,只是不知是那庄周梦了蝴蝶,还是那蝴蝶梦了庄周,难解、难知。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虽化作杜鹃,但声声啼血,难唤春回。
虚无想象像一朵盛开的罂粟,在夜里被迷醉,这是一场华丽的幻觉,在颓废中堕落,触摸自己浓浓的思绪,气息是冰冷的烟雾,封冻,让这狂乱的心跳在月色下停止。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月夜放逐久藏的温情,泣不成声,如大海的遗珠对月垂泪。玉烟腾腾升起,那何尝不是心中生发的?
当然,美玉能够生烟,注定离不开山间暖日的抚慰。李义山那一道颀长的身影伫立在古雕窗棂后,一双疏离而深情的眼望那外面风雨萧然,心中自有思触,在身处乱世之期,命运纠缠、官场失意、怀才不遇,终究还是梦易碎、心已乱,回忆中舔舐伤口,追忆着往日情缘,空留着当年的怅惘,不禁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赘述许久,跃入脑海中的是那首《Right Here For Waiting》,切实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样的浮躁喧嚣的尘世里,我们要做的是有一颗平常的心,能给自己一些鼓励和坚强,给自己一些丰富和满足,给自己一些释放和宽容,让生活不失颜色的真。一个人的胸怀究竟多么宽广才能算得上伟大?伟大本身没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在你看来的伟大别人也许认为那是猥琐。其实身边那颗对你给予希望和平静地心就是伟大的,远远地观望,却不求回报,那是我们的父母知己。在李义山看来,混乱也好,挣扎也好,坚强也好,努力也好,这都是生活的滋味,化那暗涌的悲凉、幻灭的心绪在诗中,韵味悠长。尽管生活不那么好,但生活也不那么差。命运就是如此,就像酒精不是好东西,但也不是什么坏东西,他会麻醉我们的空虚,同样会释放我们的忧伤。
杯酒入肚,信笔涂鸦,半日浮生,不知所云。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简介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早年生活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 。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步入仕途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做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开成三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开成四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县尉。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在开成五年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于武宗会昌二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一方面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会昌三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闲居时期
会昌五年,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但在次年三月,武宗去世,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因此,当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幕府游历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随郑亚出发,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幕府游历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
夕阳晚景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夕阳晚景社会交往有人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想他性格内向。这种猜测多少有些武断。如果从李商隐的另外一些活泼幽默的作品来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存的资料表明李商隐的社交范围广泛,他是一个乐于交往而且颇受欢迎的人。
社会交往
李商隐交往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与仕途生计有关的人物。
互相酬和诗友。
政见或信仰志同道合的朋友。
礼节性的交游或亲戚之间的来往。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年的一组诗中。她很有可能是李商隐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爱情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爱情请看视频赏析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诗风 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中实用,对儒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自然”为祖。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顾城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引用“谌赫”的话: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王尔德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生于1854年,卒于1900年,为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他的戏剧、诗作、小说则留给后人许多惯用语,如: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报复。我们的梦想必须足够宏大,这样,在追寻的过程中,她才不会消失。
我用一句短语包含一切体系,用一个警句归纳所有存在。
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人要么迷人或者乏味。
只有肤浅的人了解自己。
人总应该有点不可理喻之处。
舆论只存在没有思想的地方。
过去书由文人来写,被大众阅读,如今书由大众来写,无人阅读。
经典语录总体来说,三个人是神经质的,是聪明的,是绚丽的,是哀艳的,是唯美的,是浪漫的。他们各自的作品也反映了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思想与普通人不同,甚至不能被现代社会所认同。他们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他们的爱情是绚丽浪漫的,但他们的结果是悲情的。悲情的结果和唯美浪漫的过程让人觉得内心有股悲凉。
理想主义
三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对当时的物质社会有所不满。
作品折射出自己的看法
从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譬如李商隐的从政之路,顾城、王尔德对自己心中所认为美的追求。
意象
三人都喜欢借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李商隐的“春蚕、蜡炬”,顾城的“眼睛、黑暗”等。李商隐、顾城、王尔德李商隐与杜牧的对比————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 他们 都写下了大量的咏史诗。尽管由于生活经历、个性 气质及思想倾向不同而致其诗作也各有千秋, 但无 疑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耀眼的星座, 散发 着各异却同样璀璨的光芒。比较杜牧、李商隐的咏史诗, 我们会发现许多 相似的地方: 1 、首先, 他们的咏史诗作大多构思新巧, 命意高 妙。杜牧、李商隐都很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对 历史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咏史而不落俗套。如李商 隐的 瑶池 :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 哀。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历来讽 刺皇帝求仙愚妄的诗歌, 多从长生不可求, 神仙不 可遇着眼, 而李商隐却撇开正面写周穆王会西王母 求长寿仙桃而不得, 巧妙地从西王母方面着笔, 写 西王母对周穆王的殷切眷怀和思而不见的无限迷 惘。穆王何事不重来 的疑问, 出自仙人西王母 之口, 真是绝妙无比的讽刺。杜牧则善于在咏史时 对历史事件重新作出评价, 出人意料的议论, 表现 其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和过人的才气。如 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 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也未从正面入手, 而是展开逆向思维, 从事实的反面重新考虑问题, 得出一个假设中的结局, 使人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与偶然性作出深思。杜牧的名作 题乌江亭 春 申君 题商山四皓庙 等, 也都立意新颖, 具有 十分独到的见解。 2、其次, 他们都善于在诗中使用鲜明的对照来表 现历史画面, 给人以强烈而清晰的印象。如李商隐 北齐二首 中的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和杜牧台城曲 中的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 等
诗句都是将极危急的政治局面与人物极闲暇的态度 并放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 具有高度的讽刺性。李商隐尤其善用对比的方法, 不仅在绝句中用, 在 律诗中也用。如马嵬这首诗每一联内都包含着 鲜明的对照: 方士招魂与杨妃已死, 承平年代的鸡 人报晓与奔亡道中的虎旅宵柝, 长生殿的七夕盟誓 与马嵬坡的六军驻马, 四纪为君反不能如民间夫妻 长相厮守。这一连串尖锐的对照, 将马嵬悲剧发生 的深层原因辛辣而深刻地作了揭示。 3、再次, 二人的咏史诗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既 立意卓绝, 更出之以形象, 绝不干涩枯燥。如杜牧 的赤壁 , 杜牧认为假若不是周瑜借助了东风这一战争中的偶然因素, 那么东吴早已沦入曹操之手。这种议论通过人格化的东风 以及 ,铜雀春深锁二乔 等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读来令人 不觉得枯燥, 诗味很浓。李商隐的许多诗作也是如 此。如 贾生 :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 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 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先说求 , 说访, 甚至夜半前席, 层层铺垫, 最后突然转跌造成有力的 贬抑。全诗不仅耐人咀嚼, 而且是在形象的描绘中 达到讽刺目的的, 因而极富艺术感染力。
杜牧和李商隐虽然都具有高远的政治抱负, 都希望挽回大唐帝国的颓势危局, 但二人的生活经 历、个性气质、思想倾向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心 态都迥然有别的。
李商隐一生在朝延牛李党争中挣 扎, 再加上他多情善感的个性, 导致其一生十分苦 闷。故而其诗作显得较感伤忧郁, 对挽回时局缺乏 信心与力量。在内容上也是很少写古代的英雄业 绩, 而是多写衰落王朝, 如南朝和隋。即使是歌咏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正面角色, 如屈原、贾谊、李 广、诸葛亮等, 也是大多从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角度吟咏其不幸的命运, 充满了人生的悲剧感。
两者的差异:
杜牧和李商隐不同, 他出生于豪贵之家, 而且具备 唐代诗人大多不具备的将相之才。他喜欢探讨治乱兴亡之迹, 财富兵甲之事, 地形之险易远近, 古人之长短得失, 并写了一系列政治论文。他还注 有 孙子 十三篇, 谈用兵之法。杜牧对自己的政 治才能亦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因此, 在杜牧的咏史 诗中呈现出来的格调气象较高, 和他的其他诗作一 样, 有一种俊爽明快的风格。如他的咏史论政 绝句, 常常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 的勃勃英气。如前面提到的 赤壁 题乌江亭 。 在这两首诗中, 他不仅谈兵议政, 而且敢于讥笑历 史上人们普遍认为是失败了的英雄周瑜和项羽。杜牧的咏史诗大多都是这样, 不追求文辞的华美, 却 能做到立意的高绝。清人刘熙载 艺概 中评: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这虽是对小杜诗的总评, 但 对其咏史诗同样适用。两者的差异: 从题材上看, 李商隐更喜欢且擅长写 ! 讽喻 诗 , 即借史事对时事进行针砭, 以古鉴今。他喜 欢将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之情委婉地寄予在咏史诗作 中, 尤其喜欢借对历史上因荒淫无道而昙花一 现 的朝代的君主的讽刺来隐寓历史的教训。比如 他的 北齐二首 隋宫 齐宫词 陈后宫 等 诗作, 都是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乱政之国的典型来加 以托讽, 揭示其政权覆亡的必然性, 警戒当朝的统 治者。而杜牧除了讽喻诗 外其咏史诗中还有咏史怀古诗和论体咏史诗 写得较好。后者 就是杜牧的那些表现他的反传统观念的诗, 前面已 经论述过, 这里不再赘述。咏史怀古诗是借缅怀历 史陈迹思索前朝兴亡, 抒发对人世沧桑变易和历史冷酷无情的感慨。杜牧的这类作品很多, 如 登乐 游原 :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 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在历史发展的长 河中, 曾经有过的一切, 无论是败落或是辉煌, 终 究都会烟消云散, 如飞鸟划过天空, 不留任何痕 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历史洪荒感、苍凉感、虚 无感读来让人叹息。
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深沉、委婉、含蓄, 这与 他的诗多用比兴、深于寄托有关。如 梦泽 :
梦泽悲风动白茅, 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 少? 虚减宫厨为细腰。 诗意非常含蓄, 能引起我 们无尽的联想。李商隐的诗常是寄托深而措辞 婉, 只作形象描绘而不着一议论之语。他十分善 于曲折用笔, 如 汉宫词 , 前两句借写青雀 ( 西王母的信使) 不回以喻求仙不成, 继而讽刺唐玄宗 的执迷不悟。深婉不露, 神味很浓。李商隐还十分 善于抓住典型事件、事物, 以小见大, 如 犹自风 摇九子铃( 齐宫词 ) , 借历史上一件小小的事 物, 寄寓江山兴亡之慨, 极具概括力。
从体裁上 看, 由于李商隐学老杜之律诗, 因而其咏史诗较杜 牧更宽一些, 不仅七绝写得好, 七律也是卓然有大 家风范。如其代表作 筹笔驿 , 全诗将叙事、议 论、抒情、写景巧妙融于一炉, 成为他艺术上臻于 最高之境的咏史作品。此外, 李商隐的 隋宫 、 南朝 、 楚宫 等也都属咏史七律中的精品。
杜 牧的咏史诗中则多用赋法, 少用比兴、象征, 情思 外露, 说理直白。虽然, 他也不乏含蓄蕴藉之作, 但最能代表其总体风格的仍是那些发风露气、慷慨 激昂之作。他喜欢在诗中直接生发议论, 思理入 诗, 如其黔首不愚尔益愚, 千里函关囚独夫( 过骊山作 ) 、南军不袒左边袖, 四老安刘是灭 刘( 题商山四皓庙 ) 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杜 牧说: 苦心为诗, 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 不涉习 俗( 献人启 ) , 他以此作为自己诗歌的美学追 求, 因而其诗中较少 丽的描写, 大多以其思想、 性情、学养为底蕴, 少了一份雕饰, 刻意、多了一 份清新、自然、流丽、俊健。总之,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作都以不同的艺 术风格达到了讽时喻政的目的, 杜以才气取胜, 李 以抒情见长, 各有千秋, 各有其不可替代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