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

文档属性

名称 影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11-02 10:20:00

内容文字预览

影子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科学
2年级:五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一课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2)过程与方法: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2、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的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形状;同时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也是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一个很好平台。
3、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在知识寻求方面,五年级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在实验的分析和归纳上还有待加强。
4、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问题引导上。因为内容的熟悉,所以学生会有更多的话可以说,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充分的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问题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这节课在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及设计意图
导入
3’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同学们的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郎图片。
2、师:狡猾的灰太郎,把喜羊羊追到了一座悬崖的边上,要想安全脱身,喜洋洋只有想办法到对面另一座较远的山上。30秒钟,你能想到什么好的办法?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开始倒计时。
师:30秒钟过去了,你想到了什么好方法?
3、师:我有一个好方法,看看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教师活动:把手挡在投影仪前,制造一座影子桥。
点击课件,喜羊羊通过手影桥。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自由回答。
本课的导入借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挑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课题
2’
1、师:刚才,老师是怎样做得?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奇妙的影子世界。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影子”。
3、师:在我们的桌上有许多的小纸条,那是我们的“发现卡片”,把你在这节课上所有的发现随时的写下来,到时候我们把它贴到“发现中心”去,最后做成一本“发现手册”。
学生进行简单描述,引出“影子”。
1、这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导入中的挑战过渡到课堂学习。
2、提出“发现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制造影子——影子产生的条件
8’
1、教师活动:点击课件。
师:你能制造一个影子吗?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制造影子的?
教师活动:板书:投影仪,手或身体。
3、师:如果我们把手移出光照范围之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师:我们的手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小结:手起到的是遮挡光的作用。
师:我们把它称之为“遮挡物”。
教师活动:板书“遮挡物”。
4、师:如果我们关闭投影仪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投影仪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小结:投影仪起到提供光的作用。
师:像投影仪这样可以自己发光而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我们才把它叫做光源。
教师活动:板书:自己发光,正在发光
5、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光源?
教师活动:增加板书:正在发光的
6、师:除此之外,我们有没有遗忘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白色的投影幕布。
师:如果没有这块幕布或者后面的墙,我们还能看见影子吗?其实,幕布和墙起到的是“屏”的作用。
教师活动:板书“幕布”、“屏”。
1、学生活动:学生上台造影。
2、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描述制造影子的过程。用手或身体挡住投影仪的光制造影子。
3、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指出影子会消失。
4、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指出将会没有影子。
5、学生活动:自由发言。举例生活中的光源。强调自己发光和正在发光。
6、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1、通过直接上台制造影子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全程参与讨论。
2、运用分层次的问题,体现从现象到知识的归纳过程。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与归纳问题。
3、得出影子产生的条件。
制造影子——位置关系
3’
1、师:请同学们在“材料中心”里找到手电筒,剪刀还有剪刀影子的小图片,把他们的相关位置贴在“发现卡片”上,标出光源、遮挡物和屏。
2、师:说说要想制造出影子,他们的位置关系要怎么样?
3、师:不要忘记写下我们其他的发现。
1、学生活动:完成“发现卡片”。
2、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归纳出三者的位置关系。
1、这一环节是制造影子的小结,通过粘贴图片的方式进行总结,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
2、只要是你的发现都可以写下来,以此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影子的形状——投影
5’
1、教师活动:点击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
师:猜猜看,它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活动:把长方体放在投影仪前,转动一点角度摆好。点击课件。
2、师:我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
3、师:怎样使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一致?动手试试看。
4、师: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链接到连接。
5、师:并非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只有投射到一个面上的影子才叫投影。投影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出示标志牌。
师: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等很多地方用到了投影画,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形象的标志。另外在我们的工业生产和设计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投影制图。把你的发现记录在“发现卡片”上。
1、学生活动:自由发言。猜测影子的形状。
2、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汇报结果。
3、学生活动:动手制造影子。
学生活动:分组汇报结果。
4、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说说投影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记录“发现卡片”。
1、这部分是课堂的转折部分。原本教材安排在第三个实验因为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所以提前到前面,以教师引导的方式解决问题。
2、此部分同样也是过度的部分。从原本简单的制造影子到现在的投影,广度一步不加强,而在范围上也有所扩大,为后面开放式教学提供基础。
3、这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利用投影得学习使学生开始关注到影子形状的基础变化,从而更好的开始影子形状更多变化的教学。
影子的形状——改变影子的形状
12’
1、师:你能让影子发生更多的变化吗?你是怎样做的?看看哪一组的发现多?及时将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
2、师:你是怎样改变影子的形状的?大小能改变吗?影子的长短会不会发生变化?
教师基本预设: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教师活动:及时小结,进行板书。
3、师:你能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些例子吗?
教师活动:适当引导,注意学生表述的完整和准确。
4、师:试试其他的物体,看看你还能有什么发现?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链接到连接。
5、师:这是哪个物体的影子?还是几个物体影子的组合?试试看,你能做出来吗?
1、学生活动:动手改变影子的形状。
学生活动:分组汇报结果。
2、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3、学生活动:自由发言,举例子。
4、学生活动:再次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影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按图造影。
5、学生活动:分组上台展示。
1、这是一个开放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材的部分是简单的改变光源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其他改变影子的方法。
3、由于改变影子的方式与很多,所以学生在总结可以是多方面的,充分给予了学生一个自我发挥的空间。
4、影子的组合方式既可以看作是改变影子的小结,也可以看作是整体的提升。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总结
5’
1、发现中心
师:今天我们和影子交上了好朋友,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师:你们组有哪些发现?
教师活动:适当将发现卡片贴在黑板上的“发现中心”。
2、交换发现
师:看看其他组又有哪些新发现?交换你们的发现吧!
3、发现手册
师:将你们组现在的发现卡片整理好,订起来,做成一本“发现手册”。
1、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讲述小组的发现。
2、学生活动:交换发现卡片。
对整堂课的教学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
课后拓展
2’
师:课后,我们不妨利用影子来创作一个小故事,有时间的话我们互相进行表演。
课后知识的延伸,体会科学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
从课堂提问看教学的实效
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 黄添柱
《影子》这堂课教学取自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光和影》。《影子》这课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了影子产生的条件,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光源、遮挡物和屏之间的关系。
从前期选内容写教案开始到之后的上课,有一点让我有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课堂提问在课堂实效教学中的重要性。现在的课堂提倡的是实效课堂,那么到底我们怎样来体现实效性,课堂提问又是怎样影响实效性的实施的?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从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课堂上关于影子产生条件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预设一: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预设二:我们是怎样制造影子的?
如果我们把手移出光照范围之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手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我们关闭投影仪呢?投影仪的作用又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们有没有遗忘什么?
以上两种方式是我在设计过程中做的预设,不过在试教的时候得到了两种明显不一样的效果。首先试教时用的是预设一。刚提出问题,学生似乎热火朝天的讨论了起来,不一会儿好像就得出了结论。可是在汇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问题。首先,参与汇报的还是那些老面孔,其他小组的成员则是一脸平静。其次,学生们的汇报五花八门,更重要的是迟迟得不出我想要的结果,每次都是在靠近我的预设时就动不了了。第二次我改换了提问方式,虽然不再是小组讨论,但是我发现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就在不断完善他们的结论,我作为教师在那时候就是一个旁观者,这是让我感到很惊奇的地方。
上课完了之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两种预设之间的差别。
首先,预设一较为直接,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应该不会是很难的,只不过就是要在讨论中注意结论的总结。相对于预设二,预设一更加的开放,也是现在很多老师会使用的提问方式。而预设二则充分的体现了层次性,和具体的指导性。它的适应范围更广,在照顾到低层次学生的同时,有很好的让高层次学生有一个空间可以发挥。如此一来,低层次学生完成前半段的基础回答,层次较好的学生可以回答后面总结性的问题,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其次,预设一的提问较大,老师在操作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过同时,学生在回答是也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学生容易出现不必要的分散性回答。预设二在提问方式上没有采用直指知识对象的方式,而是以课堂探究对象为中心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指向性。从一定的角度上看,这一点是提高学生回答效率的关键点。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我有了不少的收获。课堂的提问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骨架。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好的探究学习体系,更好的引导学生到达指向目标。同时,好的课堂提问还可以照顾到多层次的学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全员参与探究,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目的。借用一句在网上看到的话: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我会以这次十分钟的片段教学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高效教师,让我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整体来讲,整堂课在设计和教学上我还是认为达到了出奇的目的,当然还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的处理,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以注意的。
课件9张PPT。科学30秒倒计时影 子制造影子
我们是怎样制造影子的?
如果我们把手移出光照范围之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我们关闭投影仪呢?
除此之外,我们有没有遗忘什么?把手移出光照范围之外关闭投影仪影子的形状猜猜看,影子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怎样使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一致?
你能让影子发生更多的变化吗?
试试其他的物体,你还能有什么发现?
发现中心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组有哪些发现?
其他组又有哪些发现?
交换你们的发现,制作“发现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