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
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教材:人美版义
第一课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材: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16
册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 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
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 过欣赏敦煌石窟的彩塑,认识敦煌彩塑是我国
数千年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
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注重对石
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
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
深。
(2) 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散失的过
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
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
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
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欣赏和理解。 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
悟。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教材等
教学活动设计
1)新课导入
播放《敦煌》宣传片段(5分钟),引出课题。
2)深入展开
A:问:敦煌在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丝绸之路”一词被中外学者广泛使用,并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内。因而“丝绸之路”就成为古代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非洲等地的陆路通道的通称。 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
从而使敦煌文化在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又有少数民族文化加入其中。敦煌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时至今日,人们在畅游敦煌的时候,还能体悟到它的风采。
B: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重点是敦煌莫高窟)
中国的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 雕塑、书法
莫高窟 --- 彩塑、壁画
云冈石窟--- 雕塑
麦积山石窟---泥塑、雕塑、壁画
佛教产生于印度,至今已有2500年。敦煌自汉代起,是通往西域大道上的交通枢纽,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入今天的新疆,并逐步东进到敦煌。大致到东汉,佛教已经进一步传到中原为国人所崇信。
1、彩塑:现存魏至宋的彩塑3400余身,主要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飞天和供养人塑像。 北朝: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朝:第419窟 菩萨 阿难像
唐朝:45窟 菩萨像 158窟 涅磐像
飞天 短片《舞梦敦煌》。
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
2、壁画:莫高窟洞内四壁与洞顶全部是彩绘壁画,现存45000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壁画按照自身的高度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长达30公里的大画廊。
西魏:第257窟 鹿王本生
北周:第290窟 佛传故事
隋朝:第244窟 说法图
唐朝:第112窟 反弹琵琶伎乐
C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行道天王图》(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3)布置书面思考题
1、 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
北魏: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潇洒飘逸的风格。
唐代:造型写实,人物比例均匀,面相丰满,身姿优美,神情各异,衣纹舒展自然。唐代彩塑佛像慈祥大度,菩萨文静端庄,天王威武雄壮,弟子聪慧虔诚,是敦煌彩塑的高峰期。
2、 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3、 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
4)课后延展
2、在课本第一页壁画中选择一个形象临摹。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
教学设想
石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应特别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更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我国古老的石窟艺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从而从小树立爱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艺术成就。
②让学生了解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以及大足石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③让学生了解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采用导游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寻要究源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刻艺术成就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初步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莫高窟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
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
石窟艺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教学突破:
本课所学的几个石窟艺术所处的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知识点相对孤立,比较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景点导游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注意做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视野的开拓,课前可引导学生多搜集一些关于石窟艺术的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理解分析问题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准备关于莫高窟石窟的录像。
②搜集关于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
①课下搜集有关莫高窟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资料及图片,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②搜集准备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参观过我国的古代石窟吗?如果看过,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内容?
如果有学生去看过,就由他向大家介绍他所看到的石窟的情况;如果没有学生看过,可由教师先出示几张有关石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师:石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否产生于我国呢?如果不是,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
学生看课本116页上面小字内容,回答石窟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并和我国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居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
师: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我国石窟艺术的绚丽风采。
板书课题:第6课石窟艺术宝库
学习新课
师: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这节课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看我们这一节课都要到哪几个石窟去参观考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莫高窟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
师:下面我们先到我们参观的第一站莫高窟石窟。
一、莫高窟石窟(板书)
先播放一段关于莫高窟石窟的录像,使学生有如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身临其境。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要到的第一站——莫高窟石窟在什么地方?(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
师:哪位同学知道莫高窟主要是何时开凿的?
学生经过看课本及小字部分内容后回答:莫高窟始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到唐朝时达到鼎盛,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洞窟主要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关于莫高窟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图片,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可能答出:
莫高窟中有姿态各异的佛教彩色塑像。
莫高窟的壁画中有凌空起舞的飞天和载歌载舞的仙女。
彩色塑像中还有怒目圆睁的金刚。
………
师:莫高窟内的这些壁画和塑像,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请大家看一看课本第116页“读一读”,唐朝人是怎样赞美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的?
学生回答:“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师:通过上面这些图片,你觉得莫高窟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能回答:
里面有许多佛像和佛教故事,所以莫高窟主要是为了宣扬佛教。
师:莫高窟又被称为是“千佛洞”,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所以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哪一位同学能讲一下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佛教故事“舍身饲虎”、“九色鹿本生”等。
出示几幅含有人物弹奏乐器、舞蹈以及纤夫的壁画图片。
师:莫高窟石窟的塑像和壁画除了宣扬佛教外,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认真观看图片后,可能回答:
图片中有许多人们演奏和舞蹈的内容,所以它还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和舞蹈方面的内容。
莫高窟壁画中还有纤夫拉纤的情景,所以它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
………
学生讨论发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虽然莫高窟中的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也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下面让我们到第二站龙门石窟去看一看,看那里又有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龙门石窟(板书)
师:先请同学们找一下龙门石窟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河南洛阳。)
师:龙门石窟为什么会建在河南洛阳呢?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学生能说出同由学生来讲;若学生分析不出来,可由教师点出:河南洛阳是我国佛教发达的地区,我国的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就建造在这里。而龙门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山奇林郁,所以龙门石窟就坐落在这里。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7页辅栏中的“读读”,对于龙门在当时的繁华景象,白居易是如何形容的?(“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书,找一下龙门石窟主要是何时开凿出来的?
学生看书后回答:龙门石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建造,经过历代营建,现存2100多个窟龛,摩崖造像近10万尊,其中大部分是唐朝开凿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莫高窟内的洞窟和龙门石窟的窟龛为什么主要是在唐朝时修建的呢?
引导学生从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佛教盛行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寻根究源的能力和意识。
出示关于龙门石窟的几幅图片。
师:通过看上面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石窟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出:莫高窟里面主要是壁画和彩色的塑像,而龙门石窟是利用岩面雕刻而成的。
出示奉先寺卢舍那佛龛的图片。
师: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龛,有谁知道它的名称及宽和深?
学生通过看书可以答出:这是奉先寺卢舍那佛龛,它宽36米,深40米。
师:面对这一幅幅神态各异的雕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龙门石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补充:龙门石窟内除了佛像外,还有许多碑刻,其中驰名中外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出示乐山大佛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回答:高大、宏伟,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等。
师:这就是著名的乐山大佛,大家看一下,课本“读一读”中人们如何形容乐山大佛的?
学生回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屹立大江边。
三、乐山大佛(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找一下乐山大佛的位置、开凿的时间以及它的世界地位。
学生看书后回答: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乐山市郊,唐玄宗初年动工,历时90年,是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师:下面到今天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站——大足石刻。先请同学们看书找一下大足石刻的位置、开凿时间。
四、大足石刻(板书)
学生回答: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境内,始建于晚唐,历经五代,兴盛于南宋时期。
学生出示课下搜集到的有关大足石刻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大足石刻与前面三个石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可能回答:
大足石窟里除了佛教造像外,还有道教、儒教的造像。
大足石窟造像里除了宗教造外,还有放牛的、牵马的、养鸡的等造像。
教师总结:大足石刻集“三教”于一体,同时充满着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它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把我国的石窟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师:大足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学生回答:大足可以敦煌莫高窟齐名,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师:除了这一课我们学习的四个石窟,我国比较著名的石窟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具体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0页的“史海拾贝”,了解一下有关云冈石窟的内容。
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宝库。面对这些色彩绚丽的壁画、高大宏伟的雕像,形态各异的塑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以从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开凿石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统治者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见证等方面来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要求标准答案。
板书设计
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一、莫高窟石窟(千佛洞) 甘肃敦煌
二、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奉先寺卢舍那佛龛
三、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 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四、大足石刻 重庆大足
问题探讨与拓展活动
1、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由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及专家学者,他们一方面来感受这古老的中国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却用这些古老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请搜集有关图片、资料,以《敦煌艺术与现代生活》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在教学应特别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更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我国古老的石窟艺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从而从小树立爱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课件33张PPT。石窟艺术的宝库【学习目标】1、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有初步了解。尝试运用美术欣赏的方法,对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进行赏析,并作出简要评述。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敦煌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我国的石窟艺术有初步了解。
3、了解敦煌莫高窟及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继承优秀美术传统的责任感。体会与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重点:对敦煌莫高窟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难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分析及对其艺术特征的认知。
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的内容,并用笔在书中简单勾画出知识点,8分钟时间看谁完成得既快又好。
二、小组合作,8分钟时间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内容。
1、什么是敦煌石窟?什么是石窟艺术?
2、莫高窟的开凿年代、所经朝代以及石窟规模、壁画、彩塑的数量?
莫高窟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3、唐朝与西魏时期的莫高窟艺术有哪些不同?
4、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是哪几个?
自学检测1、敦煌石窟”:
广义:广义是指古敦煌郡境内的所有石窟,包括莫高窟(千佛洞)、榆林峡(万佛峡)、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及一些庙等石窟群。
狭义:莫高窟是“敦煌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它不仅是敦煌石窟的主体,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因此,狭义的敦煌石窟即专指莫高窟。
石窟艺术:
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2、 开凿年代、所经朝代: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大泉西侧鸣沙山崖壁上。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以后历代开窟,至唐代极盛时达五六百窟。现存洞窟绝大多数是北梁至元代开凿的,前后历时千年。
石窟规模、壁画、彩塑的数量:
现存洞窟 个,窟内有壁画 多平方米,彩塑 余身,还保存唐宋木构窟檐 6座。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
735450003000世界遗产名录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局部,第112窟) 唐代特点:中间一人反弹琵琶起舞,姿态十分优美。整个画面用线简练、流畅,色调柔和“净土变”包括西方净土,弥勒净土和药师净土三大类。舞蹈画面基本上形成“天乐舞”和“人间的俗乐舞”两大类。
天乐舞:包括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生伎乐、经变画伎乐、迦陵频迦伎乐以及各种护法神,如金刚、力士、药叉等具有舞蹈美感的形象。
俗乐舞:则包含供养人行列中的乐舞场面和佛教故事画中具有浓郁的社会生活气息的画面。引路菩萨(敦煌绢画)唐代 敦煌藏经洞出土《簪花仕女图》唐代 周昉唐代绘画:造型写实、面容丰满、慈祥亲切、身姿优美、衣纹舒展流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世俗化的特点。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局部,第130窟) 唐代供养像:是指出资建造石窟的人的画像。
简介:她是天宝年间出任晋昌郡都督的乐廷瑰的夫人,头上抛家髻、饰鲜花、小梳、宝钿,碧衫红裙肩帔、脚蹬笏头履。身后女十一娘,面饰花钿、花子,着朱衫白裙。女十三娘头带凤冠斜插步摇,衫裙帔帛,小头鞋履。在后面有九个婢女,为首的也饰抛家髻、着衫裙帔帛,执纨扇,画中其余八人均为男性打扮,身着圆领衫,腰间束带,这是天宝年间时兴的奴隶服装。佛:温和慈祥、智慧庄严、不可亵渎菩萨:端庄温和天王、力士:身穿盔甲、蹙眉怒目、勇猛威武阿难陀(第45窟西龛内南侧) 唐代阿难: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菩萨(第45窟西龛内北侧) 唐代特点:在人物姿态上头、胸、臀三部分形成“S”形,于端庄妩媚中又显生动,表现出一种大家闺秀的风度。“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梵语“菩提萨捶”意思是丰满健硕,秾丽丰肥,帔肩袒胸露臂、翠眉秀目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唐代菩萨像的特点:体态丰满、双手纤细、眉形修长,腰系棉群,女性化明显。为了不违反佛国无性别说,在菩萨嘴唇上画了蝌蚪似的胡子。隋代:面相丰满,耳垂加大,手足丰腴,衣褶线条柔和,衣着彩绘富丽堂皇。三兔飞天藻井 隋代特点:整个藻井结构严谨,纹样新颖生动,色彩艳丽。
方形中心的纹样设计:三只互相追逐的兔子,共用三耳,但仍使人感到每兔有双耳。三耳相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与圆心外框相映成趣。围绕莲花飞翔的是八个飞天和旋动的天花,运动方向与三兔一致,具有强烈的旋转的运动感。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西魏:面容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紧贴躯体,衣褶线条劲健有力。建筑(洞窟形制):禅窟
早期的洞窟形制:禅窟和中心塔柱窟。 禅窟:是供僧人坐禅修行的洞窟。
第285窟主室为方形,正壁开龛塑像,供修行者关像之用,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修行者在内坐禅修行。壁画中绘有持矩的伏羲、持规的女娲和擂鼓的雷公等传说中的人物。该窟南壁的画面上,沿垂帐纹 下画有12个飞天形象。飞天的下面是《五百强盗成佛图》,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刑罚、兵甲、服饰等方面情况,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西魏:共开7窟。洞窟壁画满布四壁和窟顶。
在壁面中间位置或窟顶“人”字披处及覆斗顶四面披上,以单幅构图或横卷式连环画构画方式,绘制着佛教故事的画面,其中包括佛陀生平事迹、本生故事与姻缘故事等。在壁面的上方绘有天宫伎乐,中部空隙处则布满小千佛,下方画供养人和药叉(或金刚力士)行列。
佛陀生平事迹本生故事姻缘故事飞天飞天《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古希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飞天特点:有翅膀——无翅膀
立体——平面
柔美——健美
线条——体积
窟萨垂太子舍身饲虎428窟(北周)敦煌壁画被誉为“人类艺术的灵宫”、“中国古代的美术馆”,西方学者称它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该画描绘一个王子舍身喂饥饿的雌虎、救小虎,而后上天界的故事。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作探究 互动释疑(探究案)
思考与讨论:(小组合作讨论)(6分钟看哪组回答即好又棒)
1、通过本课学习,你对莫高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和认识?为什么说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请举例说明。
敦煌莫高窟是我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曾经藏有古代雕塑、壁画、装饰图案、建筑、书法、刺绣等大量作品,是研究我国美学史、美术史、建筑史、书法史、音乐舞蹈史以及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古代文化各个方面的珍贵实物和图像资料。敦煌遗书内容更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法、数学、医学、占卜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广泛的领域,是研究我国和中亚历史难得的文献。当堂训练1、 唐代:造型写实、面形丰圆、肌肤结实丰腴、双
壁画、彩塑特点 手纤细、眉形修长;菩萨像女性化明显,为了不
违反佛国无性别说,在菩萨嘴唇上画了蝌蚪似的
胡子。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
西魏:人物形象以神话题材为主,面容清瘦,眉
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紧贴躯体,衣褶线条劲
健有力。
隋代:画面结构严谨,纹样新颖生动,色彩艳丽
,面相丰满,耳垂加大,手足丰腴,衣褶线条柔
和,衣着彩绘富丽堂皇。
2 、佛:温和慈祥、智慧庄严、不可亵渎
菩萨:端庄温和
天王、力士:身穿盔甲、蹙眉怒目、勇猛威武3、敦煌莫高窟这座宏伟瑰丽的艺术宝库,是我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曾经藏有古代(雕塑)、(壁画)、(装饰图案)、(建筑)、(书法)、(刺绣)等大量作品,是研究我国(美学史)、(美术史)、(建筑史)、(书法史)、(音乐舞蹈史)以及(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古代文化各个方面的珍贵实物和图像资料。敦煌遗书内容更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法、数学、医学、占卜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广泛的领域,是研究我国和中亚历史难得的文献。
4、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大泉西侧鸣沙山崖壁上。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以后历代开窟,至(唐代)极盛时达五六百窟。现存洞窟绝大多数是北梁至元代开凿的,前后历时千年。
5、莫高窟现存洞窟 735个,窟内有壁画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3000 余身,还保存唐宋木构窟檐 6座。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6、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课件37张PPT。石窟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石窟艺术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石窟的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这里有高大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自学指导 1分钟鹿王本生图是描叙:古代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佛的前生),在江边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人叩头拜谢,愿给九色鹿作奴,鹿王拒绝了,只要求他在人要捕捉鹿的时候,不要说见过九色鹿。这时正好王后梦见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醒后就要求王悬赏求鹿,好用鹿皮作衣,角作耳环。那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便去报告了九色鹿的所在。他负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面即生癞,口为朽臭”。国王带人来捉,鹿王正睡着,等鹿王的好友乌鸦啄醒他,国王已经走近,弯弓相向。鹿王就向国王诉说了挽救溺人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国王觉得鹿虽是畜类,心地却很善良,便允许鹿王任意行走,全国都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九色鹿,气愤而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乘象入胎步步生莲夜半逾城出游四门百年蒙羞藏经洞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看管莫高窟的道士王园箓带人清理16窟的积沙时,意外的发现了藏经洞。洞内藏有5万余件文书、数百件绘画作品,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王道士的无知贪财,使藏经洞在劫难逃,也使敦煌蒙羞百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将这段沉痛而心酸的历史铭记于心。。。。。。《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局部,第112窟,唐) 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崖间开凿的。印度的石窟艺术通过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约公元2世界)传入我国。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 莫 高 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经北梁、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1000多年,现存洞窟492个(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 这些艺术形式直观而形象地诠释佛教经典,弘扬教义。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融合了中原艺术传统的石窟艺术繁荣起来,全国兴建了许多石窟。问题:除了这里介绍的敦煌石窟艺术外,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雕塑雕塑彩塑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
风凛
凛的
天王有强
壮勇
猛的
力士北凉 第275窟 交脚弥勒 唐 第158窟 涅盘像
(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 )
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 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壁画相关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师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佛传故事 第329窟 乘象入胎
乘 象 入 胎??????? 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画面一般为一菩萨乘白象而行。有的窟中又加画一汉式建筑,内有摩耶夫人右卧于床榻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敦煌“飞天”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莫高窟壁画现存状况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执行馆长罗华庆指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内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张大千剥损的壁画位于进门甬道,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据记载,这座石窟历时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进一米,而张大千在短时间内使它大大改观。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 谁破坏了敦煌壁画????藏经洞的壁画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人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录敦煌文献,但对莫高窟的真正保护开始于1940年代。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 课件50张PPT。石窟艺术的宝石窟艺术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石窟的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这里有高大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石窟艺术宝库舞台剧《大梦敦煌》《大梦敦煌》
油画系列反弹琵琶敦煌莫高窟 始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366年,前秦高僧乐尊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历经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现存492窟中,唐窟占213个。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世界上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
敦煌石窟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窟萨垂太子舍身饲虎 428窟 (北魏)莫高窟内壁画 该画描写的是一个王子舍身喂饥饿的雌虎、救小虎,
而后上天界的故事。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有反应民间生活的《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敦煌艺术之装饰图案三兔飞天藻井图案主要集中在窟顶、龛楣和墙壁的下部。最主要的是窟顶部分的图案。窟顶部分的图案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倒斗形窟顶中部的藻井与平顶部分的平棋图案。2.人字披椽档间的花鸟图案。3.窟顶四面斜坡上的神话故事图案。4.窟顶与四壁交界处的伎乐图案。
敦煌的雕塑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285窟
禅僧像
西魏
造型简练,眉清目秀,神态坦然,色彩明快,为西魏时代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第290窟
菩萨
北周
洁面如玉,嘴角微笑,如同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第297窟
羽人
北周
羽人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产物。头生犄角,臂长双翅,人面兽爪,威武雄健。第328窟
菩萨
盛唐
云髻高耸,体态安逸,衣裙贴近,富贵显达,色彩雅致。第45窟
一佛
二弟子
二菩萨
二天王敦煌45窟胁侍菩萨与弟子像中的阿难第259窟
佛
北魏
面庞圆润,神态自然,嘴角浮现一丝微笑,贴体袈裟线条得当。敦煌彩塑的发展史: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被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 其中英国人斯坦因,先后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还有法国人伯希和,掠走5000件文书精品,美国人华尔纳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26幅等,现在中国只保留了不到两万件文物。
莫高窟的劫难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外景开凿于北魏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这里群山如云,因而得名“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现存洞窟53个,共有51000多尊佛像。云冈石窟
东方的罗马石雕云冈石窟内景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独特,既继承了我国秦汉石刻艺术的传统,又融汇了南亚一带的雕刻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继承秦汉石刻艺术的传统
又融汇南亚一带雕刻风格佛像造像世俗化、中国化的开始龙门石窟北魏后大规模建造,大部分开凿于唐朝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伊水河畔,现存石窟1352个,石龛750个,佛像97300多尊,号称“十万佛像”。另有石刻佛塔39座,碑刻题记3680块,与敦煌、云冈、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佛教石窟,因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有“佛教石刻艺术博物馆”之誉。龙
门
石
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珍品。尽管千余年来的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尤其是清末和民国年间中外强盗和奸商不断将佛像和浮雕凿下盗卖至国外或毁坏,使得石窟中伤痕累累,但它至今仍然以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麦积山是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0公里处的一座孤峰,高仅140米,呈圆锥形,如同农家堆起的麦垛,故名麦积山。石窟分布在这座小山丘南侧绝壁悬崖上,现存有194窟,7000多尊大小佛像,近2000米壁画,窟中以泥塑为主,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博物馆”。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城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中国佛教石窟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
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课件90张PPT。石窟艺术宝库石窟艺术宝库石窟艺术概述及缘由
四大石窟及著名石窟
石窟的建筑艺术
石窟的塑像艺术
石窟的壁画艺术
石窟的书法艺术
石窟艺术的发展与继承
石窟艺术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石窟的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这里有高大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乔达摩·悉达多
前565~前486释迦牟尼佛祖 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是佛教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莫高窟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莫高窟 366年,前秦高僧乐尊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历经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现存492窟中,唐窟占213个。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世界上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莫高窟外景敦煌石窟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
敦煌石窟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窟萨垂太子舍身饲虎 428窟 (北魏)莫高窟内壁画 该画描写的是一个王子舍身喂饥饿的雌虎、救小虎,
而后上天界的故事。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被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 其中英国人斯坦因,先后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还有法国人伯希和,掠走5000件文书精品,美国人华尔纳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26幅等,现在中国只保留了不到两万件文物。
莫高窟的劫难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云冈石窟外景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这里群山如云,因而得名“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现存洞窟53个,共有51000多尊佛像。云冈石窟
东方的罗马石雕云岗石窟 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16、17、18、19、20窟,也称“昙曜五窟”。文成帝去世后,即位的献文帝和孝文帝于公元467--494年间继续在武周山麓凿洞塑像,形成了云岗石窟建造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最盛的时期。这时期开凿的石窟共分五组,即现在的第7、8双窟,第9、10双窟,第1、2双窟、第5、6双窟和第11、12、13窟。云岗北魏坐佛 云岗石窟的主佛像,高14米,为三世佛之一。面部表情祥和,鼻梁高挺,但双目为后人所补,略显不协调。
云岗菩萨头部
富有人间的生活气息,形成了中国的人像雕刻。脸形丰腴,为当时典型的中原人物形象。也正是这种原因,才能博得广大信众的崇敬和喜爱。
云岗石窟 “昙曜五窟”是云岗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它们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高达15米以上,但形式却近似僧人修禅所居的草庐。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侍立或倚座,合为“三世佛,”,但主从相差悬殊。主像背后雕饰华丽的舟形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形象。云冈石窟内景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独特,既继承了我国秦汉石刻艺术的传统,又融汇了南亚一带的雕刻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继承秦汉石刻艺术的传统
又融汇南亚一带雕刻风格佛像造像世俗化、中国化的开始龙门石窟北魏后大规模建造,大部分开凿于唐朝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伊水河畔,现存石窟1352个,石龛750个,佛像97300多尊,号称“十万佛像”。另有石刻佛塔39座,碑刻题记3680块,与敦煌、云冈、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佛教石窟,因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有“佛教石刻艺术博物馆”之誉。龙
门
石
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卢舍那”的意思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女皇武则天
624.2.17~705.12.16
690~705在位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龙门石窟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它原为天然石灰岩洞,后被加工为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石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各凿三层像龛,雕有飞天、佛传故事和礼佛图等。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是龙门石窟中继古阳洞后开凿的第二大窟,在北魏龙门石窟中最有代表性。原计划修建三窟, 但耗时23年,动工802,366人次仅完成了宾阳中洞。龙门石窟 唐朝初年的经济繁荣使得龙门零星持续百余年的开窟造像活动再次活跃起来。开凿了宾阳北洞、敬善寺、万佛洞、极南洞和看经寺等。唐代,佛教在中国达到了空前的普及,佛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佛教形象也因此被普遍地世俗化,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增长使得唐代佛的形象更富亲切感。同时,构图上的创新,更加富于立体感的艺术手法都使唐代作品在写实风格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珍品。尽管千余年来的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尤其是清末和民国年间中外强盗和奸商不断将佛像和浮雕凿下盗卖至国外或毁坏,使得石窟中伤痕累累,但它至今仍然以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是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0公里处的一座孤峰,高仅140米,呈圆锥形,如同农家堆起的麦垛,故名麦积山。石窟分布在这座小山丘南侧绝壁悬崖上,现存有194窟,7000多尊大小佛像,近2000米壁画,窟中以泥塑为主,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博物馆”。麦积山石窟外形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城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麦积山石窟 后秦时期,佛教在关中得到大力传播,麦积山石窟即是此时开凿的。按照时间,石窟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是第一阶段,也是石窟开凿的高潮期;隋代、唐代为第二阶段,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阶段,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又一个高峰,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麦积山石窟 佛像多为方面大耳,头梳高肉髻,额广平正,眉高目长,硕口微闭,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窟龛主要为方形,平顶,低坛基,左右各开一龛,并有藻井等装饰。部分窟龛内出现十大弟子形象,并绘有佛教壁画。佛像的面相普遍变长,五官缩小,眉如新月,双目半睁,唇薄且翘,略带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前;菩萨面相清秀,满含笑容,身调细长,装束繁褥,衣带飘舞,风姿潇洒。麦积山石窟 隋唐时期,麦积山的开窟造像活动依旧兴盛,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存的作品已不多了,仅有少量的壁画和雕塑。雕塑形象较为拘泥呆板。其代表为第13、14窟等。
麦积山石窟 至宋代,麦积山石窟的营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长而丰润,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别具神彩。宋代窟龛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罗汉、力士像,虽深沉、激奋,极尽夸张之能事,却使人感觉自然合理,不失真实。各组塑像中,尽管个体的身份、体量等都不尽相同,但却通过手势、动作和神态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麦积山石窟 南宋以后,开窟造像的活动逐渐转入相对平静的四川地区。麦积山石窟虽仍有零星兴建,但在艺术上已无新鲜之处了。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由于保存得相对完整,所以比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麦积山石雕造碑 这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在石碑上开龛造像,呈浮雕效果。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在北魏与宋代之间,主要以南北朝作品为主,其造像风格以“秀骨清像”为典型代表。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朝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带领群山来,屹立大江边。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省乐山市郊,唐玄宗初年动工,历时90年。大足石刻始建于晚唐,兴盛于南宋。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石刻始建于晚唐,历经五代,兴盛于南宋。现存晚唐至清代的石刻100余处,摩崖造像6万余尊。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北敦煌 南大足上朝峨眉 下朝宝鼎石窟的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中国佛教石窟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
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五间四层木楼阁敦煌莫高窟陡峭的麦积山石窟栈道菩萨像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的壁画非常美,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这些壁画的面积如果展开排列起来,可以形成1米高、45公里长的画廊。彩塑2400多尊,保存完整的塑像1400多尊,残缺的70多尊,经后代修补的有720余尊。其中大的有15米,小的仅20多厘米,虽经千余年,至今仍泥坚如石,色泽艳丽。敦煌壁画主要有这样几项内容:经变、本身故事、尊像图、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
经变:就是佛经的图像,经变是莫高窟壁画的主体,面积最大、数量最多。
本生故事:本生指释迦牟尼的前生。佛教徒相信轮回,认为释迦牟尼在降生前经历了许多世,他做了许多善行功德,这些善行功德就是本生故事的内容。尊像图:包括佛、菩萨、阿罗汉(地位次于菩萨,是佛的胁侍)、小千佛、说法图等等图像。尊像图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飞天”像。 供养人像:供养人指那些出钱修窟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像画在墙壁上,表示这个窟内的佛是他们所供养的,这样,佛、菩萨就会降福保佑他们。
经过《敦煌石窟供养人研究》课题组的数年调查,首次得出确切数字:莫高窟中现保存有供养人画像的洞窟有281个,供养人画像9010身,供养人的朝代、身份也已得到确认。 中国佛教石窟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
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南北朝供养人像画西魏
第285窟
供养人动画片《九色鹿》取材于敦煌故事之鹿王本生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有反应民间生活的《西方净土变》敦煌艺术之装饰图案图案主要集中在窟顶、龛楣和墙壁的下部。最主要的是窟顶部分的图案。窟顶部分的图案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倒斗形窟顶中部的藻井与平顶部分的平棋图案。2.人字披椽档间的花鸟图案。3.窟顶四面斜坡上的神话故事图案。4.窟顶与四壁交界处的伎乐图案。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45窟
一佛
二弟子
二菩萨
二天王第45窟
一佛
二弟子
二菩萨
二天王敦煌328窟初唐彩塑 阿难敦煌45窟唐彩塑 迦叶敦煌45窟胁侍菩萨与弟子像中的阿难 敦煌419窟北凉彩塑菩萨与弟子中的阿难敦煌的雕塑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敦煌彩塑的发展史: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石窟的书法艺术龙门石窟之碑林龙门二十品之孙秋生造像记拓片龙门二十品之杨大眼造像记拓片龙门石窟还有许多碑刻,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莫高窟的突出造像飞天飞天飞天课件25张PPT。石窟艺术的宝库 请大家欣赏《九色鹿》片段并思考
1.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2.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九色鹿》:
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九色鹿是优秀的国产动画片,该片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
剧情介绍: 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国王无奈,张贴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给予重赏。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当他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此片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而弄蛇人忘恩负义后的丑恶嘴脸,和九色鹿安详的神态和神圣的威慑力,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鹿王本生》 通过刚才的欣赏,让我们进入丝绸之路上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敦煌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敦煌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在与印度文化不断地交融过程中产生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一批佛教石窟。
看了这么多的美景,大家想想有哪些诗词能描写敦煌这类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时期,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由于石窟开凿于砾岩之上,石质很差,不适宜直接雕刻佛像,古代匠师便在开凿好的石窟壁上因地制宜地采用壁画和雕塑彩绘两种艺术手段制造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同学们除了之道敦煌莫高窟以外还知道哪些石窟?
谁可以一次性说出我国的四大石窟?
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欣赏了这么多图片了,谁能说说敦煌莫高窟与洛阳龙门石窟有什么不同呢?敦煌莫高窟现状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录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乌鲁木齐)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王圆箓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