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滋味》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滋味》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4: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滋味》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嘟d‘哝nong: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嚅r’动:想要说话而嘴唇微动。
将信将疑: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冷不丁:冷不防。
魂不守舍:原指人的灵魂离开了躯壳,这里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等。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情爱画廊》《作女》《请带我走》等。
2、相关知识:
关于张抗抗的作品
正如张抗抗自己说的那样,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的她并不是一个幸运儿,她所走过的路与那个时代的同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经历了同龄人所不曾遇到过的曲折和苦痛。
1969年,中学毕业后的张抗抗上山下乡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了8年,其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灯》,后因一部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生活的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成名,短篇小说《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近年来的新作———长篇小说《情爱画廊》、《作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到目前为止,张抗抗已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有《张抗抗自选集》5卷。累累的硕果,使她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
张抗抗把自己定位为“较中性的作家”,作品关注的面比较广。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另一方面,她认为“作家承载着一定的道义”,因而,张抗抗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作家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张抗抗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人们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自己亲历的才是生活,其实,“感受的经历比亲历的过程更重要,自己的心灵能否去感觉它,才是最重要的”,创作中对生活素材的取舍“主要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感受”。直接经验只是一部分,间接经历同样可以激起人们的思考。生活无处不在,很多人不具备“感受生活的能力”,即对所观察事物的细节的记忆,而这一点,对一个从事创作的人而言,至关重要。张抗抗坦言,在她的作品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带有“自我的影子”,但那“不是生活的影子,而是心灵的影子”。
基于对心灵的关注,理想主义成为张抗抗作品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在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理想主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她认为,一部作品在“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之后,根本的是要能打动人们的心灵,刺激人们的灵魂”,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的角落,只是人们没有发现”,通过阅读自己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一个个“不易实现的梦”。对于张抗抗来说,每一个时期她都有着不同的梦想,“梦想与愿望不同,它往往是虚幻的”。张抗抗说,在她彩色的梦中,有满目苍翠的山坡,五彩斑斓的鲜花,清清蜿蜒的河流……这些梦想渗透在她的作品中,时常让人感到一阵阵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一定要穿超短的连衣裙和背带裙,格子的、小碎花的都好看,配一双白色的连裤袜,还有一双小红皮鞋……扎一把粗黑的马尾辫,再系上一只漂亮的蝴蝶结,玫瑰红色或天蓝色,我在风中奔跑的时候,蝴蝶结像翅膀那样飞起来,我就变成了一只风筝。”这是张抗抗的散文《嫁衣之纫》中的片断,她的心就像风筝一样,在梦想中飞翔。
自幼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张抗抗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她认为“自然生成的东西是最好的”,“喜欢自然是人最起码的感情”。二十多年前的云南之行,对于这位热爱自然的人而言,至今记忆犹新。在她的散文中,写了很多云南的植物,比如红豆、王莲、望天树等等。在西双版纳,第一次看到掉落一地的红豆时的惊喜,让她至今难以忘记。
张抗抗说,她不可能创作以云南为素材的作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观光客、欣赏者”,没有对云南这一方水土的自然信息的积淀,也就无法与当地的文化信息对接,除非搬到云南来长住,深入到这一方水土中去。她认为,在偏于一隅的云南,云南作家带有地域性和由这种地域性生成的文化的神秘性,相比较而言,云南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共通性稍逊一筹,有一些阻隔,但这并不影响其文学成就和优秀作品的产生,云南已经有了一些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作家,将来还会产生一些很好的作品。
专门学过编剧而又有两部作品《情爱画廊》、《作女》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张抗抗,表示自己不会从事剧本创作,在她看来,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小说是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太不相同,而电视剧远远不能达到小说的境界。她表示,除非创作才能衰退,否则不会停止写作,“写作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张抗抗认为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短、中篇小说创作,长篇则比较得心应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隐形伴侣》和九十年代创作的《赤彤丹朱》,是她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她最新的一部中短篇小说《请带我走》将于今年与读者见面。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吃杨梅和买烟花、放烟花这两件事,提示人们珍惜人生的各种滋味,珍惜人生体验,从而在人生之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文章脉络
本文共30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小时候的两件事,都与“我”的感觉有关。
第二部分(2-30),回忆小时候的两件事,叙写珍惜人生的体验以及获得成功的感受。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2-12),记叙了小时候吃杨梅却没有得出滋味的事情。
第二层(13-30),主要记叙了小时候买烟花、放烟花的经过。
三、写作方法
(1)生动的描写,摹状的传神。
文章写的是童年生活。作者对人物心理感受、动作、神态作了描写,无处不凸显儿童的特性。
吃杨梅的一事中,重点描写了我半睡半醒的样子:“昏昏沉沉地睡过去”“迷迷糊糊睁开眼”“嘟哝着翻过身”“睡眼蒙咙地坐到桌子旁”,一边吃一边打着瞌睡,“半睁半眯着眼”,大口努力地吃着杨梅,“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这小孩子似在睡梦中,糊里糊涂而又迫不及待想品盼望已久的好东西的、特别的“吃相”,实在形神兼备,让人忍俊不禁,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文中写男孩子放鞭的几句,也是特别有生活气息的。他们“冷不丁地点燃…“哨悄地扔到女孩脚边”,看着她们“捂着耳朵尖叫”,继而“开心地乱笑”,那动作、神态,真是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幅小男生恶作剧的场面。再比如写放烟花,只有简短的几句,叫、心地安放”“试着划火柴”“手发抖”“扔下”“猛地躲到妈妈身后”等,活画出小女孩对烟花既爱又怕的心态、神态。怕就不玩了吧 不,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刺激。文章用词造句贴切、生动,所描摹的场景实在是天真活泼的少男少女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春节放烟花这件事中能让人即刻和“我”的心融在一起的,恐怕还是那焦急等待的铺叙和心理活动的描摹。本来,满脑子就充塞着“可惜”二字,因为“离年三十还有好几天”<注意语言和标点,不是“离年三十可惜还有好几天”)。外婆因为烟花珍贵要等到过年才放;妈妈因为要让全家、邻居都来看,要等到年三十再放;好不容易终于盼到大年三十了,又要等吃过年夜饭、天黑再放,真是叫人心急火燎。“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熬呀,盼呀!感觉到家里人吃年夜饭“没完没了”,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实际上是我急切难耐、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这一段睹其神,窥其心,让读者充分理解“我”焦急地等待放烟花背后,那难以压抑的兴奋和冲动。
(2)真挚的情感表达,情趣之中至理。
“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滋味》通过叙写儿童的趣事,告诉读者“我”生活中的两种滋味和对这滋味的解读,全篇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
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描绘生活饶有情趣的画面,而是情趣之中透着理,给人以启迪。
写完夜半吃杨梅后,接下来引发的议论质朴、真淳,确是童言,但让人感到情趣浓郁,饱含哲理。仅就吃某种好东西而言,“我”体验到的是毫无感觉、毫无印象的、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难受(不吃还没这份感觉)。这里,没有夸大、没有拓展,纯粹就是谈吃的滋味,吃好东西的滋味,吃好东西没感觉的后悔、难受的滋味。也许,在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是再简单、直白不过的了,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是极富个性、独到的心理表白。难道这只是说吃吗 读到这里,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很多的滋味就是如此么
在材料的安排上,文章先写吃杨梅没感觉的滋味,再写放烟花的乐趣。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写呢 为什么同是自己喜欢的,得到的滋味却完全不同呢 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意在表明:同是滋味,“品尝”过程不同,尝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体验了的,才是生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这个道理渗透在极富情趣的事件描写之中,这样既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趣,又使结构清晰、流畅。
四、重难点导析
(1)文中所写两件事情有何联系
本文主要记叙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吃杨梅,另一件是放烟花,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是都写了感受,不同点是前一件事侧重于写反面,它表现的“吃到了盼望已久的好东西”,或者说实现了自己的某种理想,“却发现对这些毫无感觉毫无印象”,这是一种无滋味的痛苦。而后一件事侧重于从正面来写,当自己日思夜想的事情得以实现时,那种幸福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件事情都归于一个主题,那便是要珍惜人生体验,获得各种感受,得到幸福的滋味。
(2)文章末尾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结尾没有像前面在记叙完第一件事情后,接着用几句议论句点明事情带给我们的启示,而是用省略号直接结束全文。这样写,意蕴更加丰富,更能给人留有想像的空间,思考的余地。
【练习解答】
一、一件是吃杨梅,一件是放烟花。第一件是杨梅虽是渴盼已久的,但吃后却没有觉出滋味,甚是痛苦;第二件也是渴盼已久的,在实现后,是一种成功的、幸福的“滋味”。
二、一开始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到了年三十时,从早上直到晚上,每隔几分钟,便抬头看钟,连丰盛的年夜饭也毫无滋味。
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例如:“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等。
三、1、“塞”就是指往嘴里放、填,而没有咀嚼、品味的过程,很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在半睡半醒、睡眼迷蒙的状态下,想吃又实在睁不开眼睛的吃相。
2、“滚”是很快地从脑海中闪过去的意思。这个词一方面与前文“一个个又圆又大,红里透黑”的外形特点一致,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表明对头天吃过这样的杨梅,一下子记起来了,但又实在没有很深的印象。
3、“举”指高高地擎着。是高兴,仿佛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也是因为很爱民,怕不小心碰到什么弄坏了,作者用这个词,充分传达出“我”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狂喜。
4、用“涌”突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以及大家也急于看放烟花的心情。眼睛“亮”起来,表明在“我”看来,大家也和我一样欣喜,并且都关切地盯着烟花。
【类文品读】
老家
把过年很当回事儿的人,多半是有老家的。
有老家的人过年可以有一个大动作——预订车票机票,购买各式礼品,将手头的一切事情暂告一段落——回老家。
回老家的意义要等踏上了老家的土地才能真切体会,它是一次检阅与被检阅。首先你要接受老家所有的亲人及乡亲们的检阅,你学习成绩优异,你赚回了很多钱,你带回去俊俏媳妇,你升了一官半职……你是乡亲们的荣耀,你不能有负他们的期望。同时你也要看看老家的变化,村里新修了水泥路,村办企业产品出了口,三代文盲的那一家出了个中专生……你也检阅老家。
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憋气多么窝囊,回老家总有一点“荣归故里”的感觉;稍稍混得像个人样,老家的地方志肯定就把你收编了进去。即使真到了头破血流走投无路,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时,老家还是惟一能接纳你的地方。
这两天给朋友打电话,发现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或准备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没老家,生于这个城市,长于这个城市,而且,我童年住过的那个街角,也恰恰就在上一年被拆除,变为立体交叉桥的一个犄角了。心里不由地羡慕人家有老家。
正在此时,一位昔日好友的母亲来电,说好友昨晚刚从南方飞回。我立即给她去电话。她的令人羡慕的职业早巳使她练就一口极标准流畅的国语,而当我在电话里很自然地用国语与她交谈时(我们在两地挂长途向来如此),她却毫不犹豫地对我说起方言来。我立即改口,我明白我犯了个错误,此刻她最渴望听到的是乡音。我又明白,对于她,我也是“老家”。
我和她曾共同居住过的城市,如今是她的老家而不是我的老家。
她离开了老家,这才有了老家;我没有老家,是因为我没有离开老家。
我们需要老家,因为老家是一个离开之后方才拥有的地方。老家让我们感觉自己正远走高飞,却不必害怕风筝断了线。老家让我们感觉树高千丈,又随时可以叶落归根。老家是最初的摇篮,又是最终的归宿。是一种挣脱又是一种牵扯,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堵,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对于老家,我们总是既爱它又嫌它,既依恋它又不满意它,没回时远远地牵挂它,回了没几天便忍无可忍急急地离开它——急急地去续那暂时中断的一切。
借用普鲁斯特伤感说法: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于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老家。每一次渴望回老家的念头的实现,只不过是匆匆地一回首罢了。
我们可以勇往直前,那样,便无暇回首,也无需回首。
1、综观全文,你认为老家的可贵之处有哪些?
2.请在第三小节两处省略号的前面各补写一个句子,使它和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
3.既然朋友说国语极标准流畅,而且过去习惯和我用国语对话,为什么从南方飞回后却用方言和我通电话
4.文中有许多地方都写了人们对老家的依恋,试举例加以分析体会。
(参考答案:1.不管羞辱成败,老家是惟一能接纳你的地方。它是最初的摇篮,又是最终的归宿,是挣脱又是牵挂,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绪,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2.略 3.对于游子来说,乡音总是寄托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朋友刚从南方飞回,渴望听到乡音。 4.略)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粽子(  ) 竭力(  ) 焰火(  ) 稻穗(  ) 瞌睡(  )
2、请为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一个夏天的夜晚,周围闷(m…n  m n)热得没有一丝风,凉席摸上去都发烫。
⑵好一会儿,我才记起那是昨天半夜里用来盛(sh ng  ch ng)杨梅的一只篓子。
⑶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地嚅动着,喉咙也好像堵塞(s i  s )了。
⑷后来,我走到了卖鞭炮和烟花的小铺(p‘  p”)旁边。
3、课文第一段“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的两件事,都是同感觉有关的”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那么,难道昨天夜里我竟然是吃过杨梅吗?
5、文章题目叫《滋味》,作者品尝到了哪两种滋味呢?作者将这两种滋味放在一起写目的是什么?
6、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
二、同步解读
我差不多是被爸爸抱起来放到椅子上的,我睡眼蒙咙地坐到桌子旁边后,还在打瞌睡。但我多么想吃那些杨梅啊,平时我是最喜欢吃杨梅的啊,看来爸爸没有忘记上星期的允诺。
我就那样半睁半眯着眼,开始大吃杨梅。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还没有清醒过来。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地蠕动着咀嚼着,喉咙也好像堵塞了。但我仍然十分努力地吃着杨梅。因为妈妈说,这么新鲜的杨梅是难得吃到的,如果放到明天就会变味了。我一大颗一大颗地往嘴里塞着,差点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
于是那一篓子杨梅一点点浅下去,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杨梅吃光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的时候,我第一眼就看见了桌上的那只空篓子。
好一会儿,我才记起那是昨天夜里用来盛杨梅的一只篓子。那么,难道昨天夜里我竟然是吃过杨梅吗 但桌上那堆杨梅核证明我确实是吃过杨梅的。那篓紫红色的杨梅,每一粒的样子都很好看,像一个个深红色的绒线球似的,从我的记忆中滚过。
我将信将疑地起床去洗脸,在镜子里,我看见了嘴边残留的红色,同我梦里的绒线球的颜色一模一样。唇上还沾着些碎珠子般的梅刺。
可是,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那杨梅,究竟是什么滋味了呢
许多年来,我始终在竭力回忆和想象那天半夜里吃杨梅的味道,但一无所获。于是苦恼由此而生:如果一个人明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某种好东西,却发现自己对此毫无感觉毫无印象,这种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加难受。
7.为什么吃了那么多杨梅,我仍然感到没有尝出杨梅的滋味
8.“一大颗一大颗地往嘴里塞,差点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这种情形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9.早上醒来后,为什么我会“将信将疑”呢
10.“那篓紫红色的杨梅,每一粒的样子都很好看,像一个个深红色的绒线球似的,从我的记忆中滚过”句中加点动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美文赏读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 ”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 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1.女孩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12.第4自然段中女孩说“妈妈叫我不要再回去”是真的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3.女孩为什么突然愣住了
14.“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句话省略了什么 你能写出来吗
15.如何理解“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参考答案:1.略 2.略 3.总起全文 4.这是一个反问句,突出了昨晚吃杨梅时没有感受。 5.和是惆怅遗憾,一是渴望快乐。一起写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只有对幸福有着强烈的渴望,深深的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6.运用比喻的修辞,渲染火花的美丽,衬托人物高兴的心情。 7.因为我根本还没有清醒过来,又是一大颗一大颗地往嘴里塞。 8、囫囵吞枣 9、因为那空篓旁的核,嘴边的红印,唇上的梅刺等证明我吃过,但自己却一点也不记得是什么滋味了。10、惆怅遗憾失望的情感 11.第一次因为感激老婆婆,第二次因为体会到母爱。 12、不是真的,从“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菜都要凉了!”可以看出。 13、突然间体会到了母爱,也知道了自己的不对。 14、略 15、我们对于来自于父母的爱不仅不能体会,反而产生误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