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3《为学》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13《为学》 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7 23: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为学彭端淑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
示:给……看。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为——做
学——学问解题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概况及作者写作本篇的用意。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彭端淑
清代四川人,曾任吏部郎中,做过道员。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作者简介:生字学习鄙

恃bǐ
yuē
shì
鄙视
子曰
依恃乎

吾hū
sēng

僧人
吾辈翻译第一段: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翻译第二段: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翻译第二段:翻译第三段: 位于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有钱的和尚不能前往,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在立志上,反而比不上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吗? 本文作者想告诉他的子侄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原文回答)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为学难易的互相转化,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课文分析:第二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课文分析:我要去南海。南海那么远,很难去。你凭什么去呢? 两个和尚的故事对贫僧的决心表示怀疑贫和尚到南海靠的是什么呢?一瓶一钵足矣。我这几年来想雇船到南海,也不成功。你凭什么去呢! “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贫和尚 轻蔑,认为对方不自量力。表现出他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富和尚贫富对比我已经由南海回来了。我真是无用。 穷和尚到底是靠什么自南海还? 靠他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个故事证明了什么?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难易转化,事在人为。 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为 学学则易,不学则难摆事实讲道理立志为学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请写出故事的含义: 不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情如果不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然就会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