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济南的冬天 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课 济南的冬天 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4: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 济南的冬天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语言清新朴实,既是一篇适合于训练朗读的好文章,又是一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好作品。而学生常常不愿意多读文章,更没有深人品味课文语言的良好习惯。有鉴于此,我想本课的教学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语言,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习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从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总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寒冷”,就是“纯白”,然而,
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使人觉得它“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的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温馨。
(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国一般的冬天之大不同进行比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朗读感知
1.范读: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演读: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或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根据朗读想象画面。
4.品读:由一名学生放声朗读,其余学生对他的朗读进行评点。
5.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作者围绕这一特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晴,即温暖、响晴。作者围绕这一特点,从三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意。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通过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材料传递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符合新课标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同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明晰的印象,整体感知全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课时
一、质疑探究
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出自己最感困惑或最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将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预设目标及生成目标,筛选、整合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合作探究。如以下几个问题可视学生合作探究情况整合抛出:
1.作者是如何紧扣“温晴”的特点写景抒情的
2.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有怎样的感情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 请讲述你的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捕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和水色融为一体,描绘了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2.作者热爱冬天的济南,对她充满赞美之情,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很多,如“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等。
3.引导学生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等句子,再结合有关济南的地形特点等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是怎样的特殊地形使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又体现了新课标关于“阅读作品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究”的要求,同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进行整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平等中的首席,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正确航向。)
二、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简析自己喜欢的理南。
学生自主品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的可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用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用“卧”字来写村庄和雪,写出了它们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将雪赋予人的情感,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薄雪娇美的情态,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灵气,突出了绿的珍贵、可爱、美丽。
6.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此句中“山们”运用了极含感情的拟人手法,“带水纹的花衣”突出了下的是小雪,“穿”字准确地表现了雪、草覆盖山坡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为什么本文的语言能如此优美 讨论明确:
作者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还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环节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通过对语言的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和感受作者的感情,也是和新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写景方法的归纳,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2.从第3至5自然段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进行仿写。
(这一环节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特征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迁移能力。)
四、作业
背诵课义最后三自然段。
【教学小故事】
这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正因为是传统篇目,所以教学前总觉得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是,这次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令我难忘的小插曲。当我提出“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 请讲述你的理由”的问题时,几个学生都回答了课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我非常赞赏地肯定了这几位学生的回答。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能不能讲得更清楚些 ”我一时语塞,答应他查资料后再讲析一下。课后,我请教了地理老师,并查阅了有关济南的各种地理资料,然后把这个问题向学生讲解了一遍,学生听后豁然开朗。看来,课前未让学生查阅有关济南的地理资料是一个失误,但更说明了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是很有道理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科渗透、整合,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看来,如何搞好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是日前教改值得探究的课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