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课到习作五全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课到习作五全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8 09: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课到习作五全部教案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16 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 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 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 师配乐朗诵 (2) 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 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4) 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 (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1)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 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 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 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的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教学重点: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写具体。 教学准备: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 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 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 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 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 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 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 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19 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  咆哮(xi4o)  请勿自误(w))  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写出小标题吗?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 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3.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 21* 猴王出世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石猴的诞生: (1)石猴从哪里来? (2)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水帘洞内是什么样的情景?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3.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口语交际·习作五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3.热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你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 2.小组商量,要演一部课本剧,你们小组选择哪一篇课文或者哪一个片段。 二、出谋划策,设计剧本 1.所选的课文或片段中,有哪些人物? 2.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3.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 4.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 5.怎样上下场? 三、编写剧本,照本排练 1.选出代表编写剧本,划定角色。 2.排练 3.请同学、老师、家长等提出意见,选择性修改。 四、班级演出 1.班级表演,评出奖项若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奖、最佳音乐奖……) 第二课时(习作缩写训练) 写作要求 把《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进行缩写。要求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练。字数不要超过四百字。 写作指导 1.仔细阅读原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缩写,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3.语句要通顺,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要求。 1.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缩写作文的练习,请同学阅读习作要求。 2.指名说一说缩写的要求。 ①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②语言要简练。 二、指导方法。 怎样缩写呢?讨论后板书: 三、读例文,对比了解缩写的特点。 1.读《景阳冈》原文。 2.读缩写后的《景阳冈》,对比缩写后的文章有什么区别。 四、读课文,分主次。 1.《草船借箭》和《金色的鱼钩》这两课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讨论: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其他介绍 五、尝试缩写几个自然段。 1.如缩写第一自然段。 ①把重点内容画上线。 ②概括练习。 2.试着缩写第二自然段。缩写后评议。 3.有的自然段内容可完全舍去。 六、尝试缩写全文,不要超过400字。 七、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