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11-18 22:16: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14课时)
第l课时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物、植物的各种行为。
2.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3.了解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青蛙、蛇、熊的冬眠,是对寒冷的冬天缺少 、 的一种适应。
2.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下雨前 比较低,昆虫无法飞高。所以下雨前,燕子的低飞现象是受环境因素中的 、气压的影响。
3.大雁总是在每年的冬至,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飞。影响大雁定期南飞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哪一种节律性变化 ( )
A.昼夜变化节律 B.月相变化节律 C.季节节律 D.以上三个同时作用
[科学探究]
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举例。
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你能说出原因吗
下雨之前,由于气压比较低,虫子无法飞高,燕子为了吃到虫子要低地飞行。
下雨之前,由于空气的湿度比较大,蚂蚁能感受到空气湿度的增加,为了防止雨水流进洞内而有了堵洞的行为。
2.举例。
青蛙、蛇到冬季要冬眠。你能说出原因吗
青蛙、蛇是冷血动物,由于体温不能调节,一到冬季,由于外界温度比较低,使青蛙、蛇的体温也很低,生命活动受到了影响,所以要冬眠,保存能量,维持生命。
3.仔细观察课本图3—3,说明猫头鹰和老鼠有什么行为
白天进洞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觅食。
思考:是什么因素使猫头鹰、老鼠有这样的行为呢
白天和晚上主要的差异是光照和温度、湿度、食物等等。
4.动物的节律性行为——“生物钟”。
(1)影响因素:昼夜变化节律、月相变化节律、季节节律。
(2)动物的节律性行为:
①猫头鹰、老鼠等昼伏夜出—— 节律;
②候鸟的迁飞、鱼类的洄游、动物的生殖,每年具有固定的时间—— 节律;
③鱼的繁殖—— 节律。
二、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中科院科学考察组,在考察云南天坑时,在天坑的地下河中发现了新的物种——盲鱼。影响地下河里的鱼视力退化的环境因素是 ( B )
A.温度 B.光照 C. 大气压 D.水质
[解析] 天坑的地下河中一年四季光阳光照射不到,鱼的眼睛不能视物,久而久之眼的视力退化,所以答案B是正确的。
[答] B
[例2] 家养的小白兔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换毛,春季将浓密的毛褪去换上一身较稀疏的毛,而在秋季刚好相反。使小白兔具有上述节律行为的是环境变化中的哪一节律性变化规律,影响小白兔换毛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因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B )
A.昼夜变化节律、光照和温度 B.季节节律、温度
C.月相变化节律、温度 D.以上三个都是正确的
[解析] 小白兔换毛是每年的特定季节性行为,是对四季变化节律的一种适应。影响它换毛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冬季寒冷来临,换上厚毛保暖;夏季换上薄毛,便于身体散热。所以答案B正确。
[答] B
[课内练习]
猫头鹰和老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活动的
影响它们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猫头鹰和老鼠都是 。影响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和 。
[课时小结]
1.影响动物行为有许多环境因素,比如:光照、温度。
2.环境的节律性变化,使动物的行为具节律性,习惯上称“生物钟”。
三、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影响生物行为的因素很多,其中 与生物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你认为“燕子在下雨之前会贴着地面飞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
[深化提高]
3.许多鸟类都有迁徙的习性,通常一年两次。春季的迁徙是 ( )
A.由南往北,从越冬区飞向繁殖区
B.由北往南,从越冬区飞向繁殖区
C.由南往北,从繁殖区飞向越冬区
D.由北往南,从繁殖区飞向越冬区
4.请列举两例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答] 影响猫头鹰和老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5.思考下列几种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2)海洋中的许多鱼类为什么要洄游
(3)下雨天为什么蚯蚓会爬出地面
(4)飞蛾一类虫子为什么扑向灯火
6.环境因素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多种影响,如环境因素中的 、 、 、 等对动物的行为都能产生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4课时
本章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的感应性现象以及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
2.了解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病症。
3.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
4.了解动物行为的分类及体温的控制。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刺激(如 光照 、温度、气压、 湿度 、颜色、 生长的植物 、食物、月相周期、 季节节律 )作出应答性反应。
例如:(1)猫头鹰 白天 休息, 晚上 出来活动,主因是 温度 、光照影响其行为;
(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
二、植物感应性现象
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等。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 向地性(负地)、 向光性 的感应性表现;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 对照 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2.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
(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 调节 作用。
(2)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达尔文 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温特 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科学猜想, 郭葛 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 单侧 光照射;②具 生长素 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生长素分布 多 ,胚芽生长 快 ;向阳面生长素分布 少 ,胚芽生长 慢 。
三、动物体内的激素种类、产生器官、功能及分泌异常的病变
激素类别 产生器官 激素的功能 分泌异常时的病症
生长激素 脑垂体 a.促进组织合成蛋白质b.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a.促进生长发育b.促进新陈代谢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症
成年分泌过多:甲亢
胰岛素 胰脏 a.促进将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b.促进血糖分解 分泌不足:糖尿病
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肾上腺素 肾上腺 a.加快心跳的节奏b.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
性激素 雄性激素 睾丸 a.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b.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
雌性激素 卵巢
四、人体的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 。
(1)功能: 接受刺激 ,产生冲动并传导冲动。
(2)结构。
(3)神经纤维:神经元的 轴突 或 长的树突 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它的功能是传导
神经冲动 。
2.组成及功能:由 脑 、 脊髓 及神经组成,是人体的主要调节机构。
(1)脑:包括 大脑 、 小脑 和脑干。 大脑 由两个半球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大脑皮层 上的神经中枢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脊髓:灰质中有许多 低级神经中枢 。
(3)神经:脑和脊髓外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状,外包结缔组织。
五、反射
1.涵义:人体通过 神经系统 对各种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2. 反射 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
受 、 传导 和 处理 。
3.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反射弧 。反射弧是产生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 、传入神经纤维、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
(1)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产生神经冲动;
(2)传人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处,每个神经中枢专门调节一项生理活动。
(4)传出神经纤维:把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是肌肉或腺体,是实现反射效应的部分,它接受运动神经末梢传来的冲动,产生相应的运动。
六、体温的调节方式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 神经系统 等调节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维持相对平衡来实现的。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 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1)产热:主要部位是 骨骼肌 和 内脏 。安静时主要来自 内脏 ,运动时主要来自 骨骼肌 。
(2)散热:由皮肤通过 直接 散热或 蒸发 散热两种方式散热。
[课内练习]
1.同学们坐在教室内听课学习,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主要来源于 ( A )
A.内脏 B.骨骼肌 C. 内脏和骨骼肌一起产生 D.内脏和骨骼肌都没有产生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蒸蒸日上,全国各地大力发展优高农业、绿色农业。春节上市的早笋,栽培的要点是在地面上覆盖厚50公分的潮湿秸秆等物,再在上面盖一层薄膜,使地面温度保持10℃左右,使笋不按季节节律而提前破土而产,提高了笋的价值,使笋农获取了较大的利润。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叙述说明野生笋的生长是对下列哪一节律性作出的感应性反应 ( B )
A.月相变化节律 B.季节节律 C. 昼夜节律 D.三个都是
(2)“春笋冬卖”现象,是竹笋主要受到下列哪一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现的 ( B )
A.气压 B.温度 C. 水分 D.光照
(3)上述现象说明竹笋具有的感应性现象是 ( A )
A.向热性 B.向化性 C.向化性 D.向光性
[课时小结]
重点:1.激素的分泌、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病症。
2.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活动方式
难点:神经系统和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做青蛙的膝跳反射实验时,实验前要破坏青蛙的大脑,实验时大脑破坏的青蛙能顺利完成反射活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一定位于脊椎臼部 B.膝跳反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C. 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肌肉 D.膝跳反射是不需大脑皮层参与的
2.神经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 A )
A.反射 B.条件反应 C.动物的行为 D.植物的感应性
3.当人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持续较高时,他可能患的病是 ( B )
A. 糖尿病 B.低血糖症 C.甲亢 D.侏儒症
4.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位于 ( B )
A.脊髓 B.大脑 C.小脑 D.脑干
[深化提高]
5.古代的皇宫内有许多服侍帝王的太监,太监是将正常男人去势(切除睾丸)、电视、电影里的太监都具女性化,没有胡须,没有喉结,说话尖声细气,阴阳怪气。这与我们现代计划生育中将正常男性的输精管结扎相比较,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
A.能不能产生雄性激素 B.能不能产生生殖细胞
C. 有无男性的第一性征 D.有无男性的第二性征
[实验探究]
6.(1)将M、N两盆向日葵幼苗放在阳光下,将M盆幼苗用黑纸罩住,朝南打开一小口,N盆放在阳光下不包上黑纸。再过三天观察两盆中幼苗的生长情况,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M盆中的幼苗弯向窗口生长,N盆中的幼苗向上生长。
(2)下列关于M、N盆中向日葵幼苗生长情况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
A.都含生长素,但M中分布不均匀,N中分布均匀
B. 都含生长素,但M中分布均匀,N中分布不均匀
C. 都含生长素,两盆中生长素分布都是均匀的
D.都不含生长素,M中有细胞分裂素,N盆中没有
(3)上述向日葵的感应性现象,说明向日葵具有 ( C )
A.向光性 B.向地性 C.同时具有向光性和向地性 D.既无向光性,也无向地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时
3.3 神经调节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对刺激的信息接受主要依靠感觉器官。
2.了解信息的接受和传导主要通过神经元来完成。
3.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形态。
4.了解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人的感觉器官
1.人对刺激的信息接受主要依靠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有: 、 、 、 舌和 。在这些感觉器官中,有能接受各种不同刺激的 ——也叫 。
2.各种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细胞的分布。
(1)眼。眼是视觉器官,在眼的视网膜上有 —— ,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接受 ,产生刺激信号。
(2)鼻。鼻是嗅觉器官,在鼻黏膜上有神经细胞——嗅觉细胞,能 ,产生信号。
(3)耳。耳是听觉器官,在耳的 内有听觉感受器,分布着听觉细胞,可接受声音的刺激 ,产生兴奋,产生信号。
(4)舌。舌是味觉器官,在舌的味蕾中有丰富的能接受 的刺激的 细胞。
(5)皮肤。在皮肤中分布着四类感受器:热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信息。
各种感受器都由感觉细胞——即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也叫 。
二、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如图3—5。
神经元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神经元的功能。
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 (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 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课内练习]
1.看图3—6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2)③的功能是 。
(3)④的功能是 。
2.神经元即 ,是神经系统的 和 。
3.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 来 获取 并 的。
4.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主要的调节机构是 ( )
A.脑和脊髓 B.神经组织 C.神经 D.神经系统
[课时小结]
1.刺激的产生和传导。
2.神经元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各部分的功能,树突的功能,轴突的功能。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
A.使人体接受外界刺激 B.使人产生感觉
C. 是人体内主要的调节机构 D.是人体内惟一的调节机构
2.关于轴突的主要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
A.接受兴奋,并传导兴奋 B.传导神经冲动 C. 产生兴奋 D.产生信息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
A.神经元细胞体 B.神经细胞核 C.神经纤维 D.神经元
[深化提高]
4.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
A.接受兴奋 B.产生兴奋 C. 传导兴奋 D. 包括以上三项
5.用针在手指上戳一下,立即觉得痛。试述这。一过程中的信息接受和传导。
[答] 手指上皮肤的神经元中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传导到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由轴突将信息传导到另一神经元,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产生痛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0课时
3.3 神经调节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学习目标
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活动中的信息传导。
2.了解反射弧。
3.了解感受器、效应器。
4.了解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巩固复习
1.中枢神经系统由 脑 和 脊髓 组成,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2.脑是由 大脑 、 小脑 、 脑干 组成的。大脑是 中枢神经系统 的最高级部分。
3.脊髓具有 反射 和 传导 的功能。
二、反射
1.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怎么样 立即缩回 。
2.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
3.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4.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 处理 。
三、反射弧
1.手碰到高温物体是如何产生反射的呢
2.产生反射的过程。如图3—8。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神经中枢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达到 效应器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 。
3.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4.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反射弧 才能实现。
四、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 缩手反射 、 膝跳反射 、 排尿反射 、 排便反射 。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3.高级神经中枢一般在脑中。
五、实验
1.膝跳反射实验。
用手轻轻扣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可以看到小腿产生的反射活动。
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肌腱中的感受器→ 传入神经 →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产生效果 小腿反弹。
3.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神经系统 功能是否 正常 。
[思考讨论]
1.神经系统是怎样调节成年人的排尿活动的
2.在缩手反射中,有时可以不一下子缩回,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下列人和生物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的是 ( D )
A.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人就会眨眼睛
D.人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
C. 小鸟受惊就会飞走
D. 触动含羞草,它的小叶会闭合,叶柄会下垂
[解析] 析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反射活动不是人特有的,动物也会有反射活动。含羞苹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触动含羞苹,小叶会闭合,叶柄下垂,看似反射活动,但实际不是反射活动。答案应选D。
[答] D
[课内练习]
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B )
A.产生兴奋 B.反射活动 C. 反射弧 D.神经冲动
2.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缺少任何一环 ,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3.反射活动是针对刺激的一种 应答性反应 。
[课时小结]
1.反射活动是对刺激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缺少任何一个就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D )
A.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 B.手被针刺,立即缩回
C.尝到美味,分泌唾液 D.脚被钉刺,皮破血流
2.膝跳反射可检查下列何种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 A )
A.神经系统 B. 消化系统 C. 运动系统 D.内分泌系统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处理 。
4.有关反射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C )
A.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C. 反射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D.反射活动是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的过程
[深化提高]
5.下列器官,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的是 ( D )
A.唾液腺 B.角膜 C. 韧带 D.膀胱
6.下列哪一种反射活动是感受体内刺激产生的 ( B )
A.缩手反射 B.排尿反射 C. 瞳孔反射 D.吸吮反射
7.婴儿排尿是无意识的,这是因为( D )
A.脊髓中排尿中枢发育不完整 B.脊髓中的信号没有传导到大脑
C. 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发育不完整 D.大脑发育不完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8课时
3.3 神经调节
信息的处理(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2.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了解植物性神经的分成和特点。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元的 树突 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后,传导到 ,然后由 将信息向另一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进一步传导和处理,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 ,它的主要功能是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 和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由 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 、 和 ,共有 对 。
其主要功能是 、 及 的感觉和运动。
三、中枢神经系统
1. 和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 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四、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这些神经叫 。
2.植物性神经 人的意志所控制。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下列关于植物性神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
A.植物性神经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组成
B.植物性神经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
C. 植物性神经能支配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
D.植物性神经受到大脑的控制
[解析] 植物性神经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作用是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这种支配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即不受大脑的控制。故答案选D。 [答] D
[课内练习]
1.中枢神经系统由 ( )
A.脑和脑神经组成 B.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C. 脊髓和脊神经组成 D.脑和脊髓组成
2.下列器官活动不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是 ( )
A.心脏跳动 B.瞳孔张大 C. 胃肌蠕动 D.张开嘴巴
3.神经系统是由 、 、 。
4.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
A.对信息的传导 B.决定对刺激的反应 。
C.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D.控制器官的活动
[课时小结]
1.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主要承担信息的传导。
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神经系统的中枢,接收处理信息,决定反应。
4.植物性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周围神经系统由 ( )
A.31对脑神经、12对脊神经组成
B.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C.12对脑神经组成
D.31对脊神经组成
2.关于脑神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脑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
B.脑神经共有12对
C. 脑神经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D.脑神经包括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3.关于脊神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脊神经由脊柱发出
B.脊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C.脊神经共有12对
D.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
[深化提高]
4.胃肌的蠕动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原因是 ( )
A.这种蠕动受到大脑的支配
B.这种蠕动受到脑神经的支配
C. 这种蠕动受到脊神经的支配
D.这种蠕动受到植物性神经的支配
5.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 )
A.大脑 B.脊髓 C. 神经 D.神经系统
6.设想一下,若人的植物性神经受到人的意志控制,会产生什么后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时
3.3 神经调节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对刺激的信息接受主要依靠感觉器官。
2.了解信息的接受和传导主要通过神经元来完成。
3.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形态。
4.了解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人的感觉器官
1.人对刺激的信息接受主要依靠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 、 耳 、 鼻 、 舌和 皮肤 。在这些感觉器官中,有能接受各种不同刺激的 神经细胞——也叫 神经元 。
2.各种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细胞的分布。
(1)眼。眼是视觉器官,在眼的视网膜上有 神经细胞—— 感光细胞 ,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接受 光的刺激 ,产生刺激信号。
(2)鼻。鼻是嗅觉器官,在鼻黏膜上有神经细胞——嗅觉细胞,能 接受气味的刺激 ,产生信号。
(3)耳。耳是听觉器官,在耳的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分布着听觉细胞,可 接受声音的刺激 ,产生兴奋,产生信号。
(4)舌。舌是味觉器官,在舌的味蕾中有丰富的 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 的味觉细胞。
(5)皮肤。在皮肤中分布着四类感受器、热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信息。
各种感受器都由感觉细胞——即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也叫 神经元 。
二、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如图3—5。
神经元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课内练习]
1.看图3—6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 细胞体 ; ② 细胞核 ; ③ 树突 ; ④ 轴突 ; ⑤ 髓鞘 ; ⑥ 轴突分枝 ; ⑦ 末梢 。
(2)③的功能是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到细胞体中。
(3)④的功能是 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中传出。
2.神经元即 神经细胞 ,是神经系统的 基本结构 和 功能单位 。
3.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 神经元 来 获取 并 传递 的。
4.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主要的调节机构是 ( D )
A.脑和脊髓 B.神经组织 C.神经 D.神经系统
[课时小结]
1.刺激的产生和传导。
2.神经元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各部分的功能,树突的功能,轴突的功能。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C )
A.使人体接受外界刺激 B.使人产生感觉
C. 是人体内主要的调节机构 D.是人体内惟一的调节机构
2.关于轴突的主要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B )
A.接受兴奋,并传导兴奋 B.传导神经冲动 C. 产生兴奋 D.产生信息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D )
A.神经元细胞体 B.神经细胞核 C.神经纤维 D.神经元
[深化提高]
4.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D )
A.接受兴奋 B.产生兴奋 C. 传导兴奋 D. 包括以上三项
5.用针在手指上戳一下,立即觉得痛。试述这。一过程中的信息接受和传导。
[答] 手指上皮肤的神经元中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传导到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由轴突将信息传导到另一神经元,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产生痛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时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二)
学习目标
1.观察并描述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2.通过实验证明或形象展现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3.学会用实验学习植物感应性生长的特点。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青蛙、蛇、熊等动物的冬眠,是受到下列环境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的影响 (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大气
2.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的方位。开阔地上的树冠向
(填“南”或“北”)的方向较茂盛,这是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
[科学探究]
一、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1.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1)阳台上花草的枝叶向外伸展的较多。向日葵向太阳、植物的叶镶嵌等,是向日葵等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光性。
(2)实验现象:黄豆苗的根向下生长,是豆苗对 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地性。
黄豆芽(茎)向上生长,即茎的背地生长,是豆苗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作出的反应。即植物的 性和 性。
2.植物常见的感应性。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 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 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 生长、茎的 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
二、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盆放在黑暗处,B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 将含羞草A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B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盆 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 ,放到阳光下 复叶很快地向上伸展。
结论:含羞草具 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 。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 横向转成向上生长 ,根从 横向转变成垂直向地生长 。
结论:豆芽茎、根的 性。
[讨论] 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的根具有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反应。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动物才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
B.植物因不能运动,所以对环境的刺激不能作出应答性反应
C.动物和植物都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
D.以上说法都具有片面性
2.海洋中的藻类植物的幼株,都会向上生长,最后漂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感应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向地性 B.向水性 C. 向化性 D.向触性
3.植物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具有 、 、 向地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4.含羞草对触碰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 ( )
A.顶部 B.细枝 C.复叶 D.花朵
[课时小结]
重点:植物常见的感应性现象的类别,是对何种刺激的反应。
难点:实验探究植物的各种应激性。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植物的向光性是对下列哪种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 )
A.地球引力 B.水 C.肥料 D.光照
2.有些鸟类为寻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而定期迁徙,而植物的根会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这说明动物和植物都能对 作出感应性反应。
3.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植物能捕捉昆虫作为自己的养料。当昆虫受香气等因素的诱导进入陷阱时,进口会自动合上,使昆虫无处逃生,变成植物的营养餐。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环境刺激,不可能的是 ( )
A.肥料 B.地球引力 C.振动 D.碰触
4.第3题的现象,说明捕虫植物具有感应性反应中的 ( )
A.向地性 B. 向触性 C. 向化性 D.向热性
[阅读理解]
5.有许多植物在春暖花开时展现勃勃生机,而在寒冷的秋风来到时,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落叶树开始落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死亡。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是植物对下列哪种环境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 )
A.光照 B.地球引力 C. 温度 D.振动
(2)上述现象说明植物具有的向性运动是 ( )
A.向触性 B.向热性 C. 向水性 D.向光性
6.在密林深处,向阳山脊上的树,树杆粗且树冠大,根深叶茂。而背阳山中的树,树杆细而长,树冠向高空伸长。影响树木向阳坡和背阳坡生长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水分 B.温度 C.土壤 D.阳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9课时
3.3神经调节
信息的处理(二)
学习目标
1.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脊髓的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3.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小脑的功能。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巩固复习
1.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对生理活动的调节 快速 而 短暂 。
2.神经系统由 周围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 植物性神经 三部分组成。
3.中枢神经系统由 脑 和 脊髓 组成,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
二、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干 三部分(如图3一7)。
1.大脑。
(1)大脑特别
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最高级部分 ,是人的 思维器官 。
(2)大脑的结构分 左、右两个半球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沟 、 裂 和 回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 脑干 背侧, 大脑 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 站立不稳 、 行走摇晃 、 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三、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 脑干的延续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 和 反射 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 把手缩回 ,后 才觉得手被刺痛 了。这说明了脊髓有 反射 功能和 传导 功能。
[解析] 脊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属于低级部位,其主要的功能是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反射功能由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完成,而传导则由脊髓中的神经来负责。当我们的手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由脊髓中的有关中枢控制的简单的缩手反射没有脑的参与,所以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时就缩手了。当皮肤感受器接触到针尖时,产生信息,传导到脊髓的中枢发生反射,同时将信息传导到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手被刺痛的感觉。所以,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先发生缩手反射,后觉得痛。说明了脊髓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答] 略
[课内练习]
1. 脑 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脑由 大脑 、 小脑 和 脑干 三部分组成,它们有各自不同的 功能 。
2.脊髓主要有 传导 和 反射 两方面的功能。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 低级 的神经中枢,一般受 大脑 的控制。
3.关于大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
B.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
C. 人的大脑由小脑和脑干组成
D. 大脑中许多高级神经中枢,如语言中枢等
[课时小结]
1.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部分。
2.脊髓中有低级神经中枢,主要功能是反射和传导。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大脑皮层是 ( B )
A.神经系统集中的地方 B.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
C.是神经集中的地方 D.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
2.下列神经中枢不在大脑中的是 ( D )
A.语言中枢 B.视觉中枢 C. 听觉中枢 D.呼吸中枢
3.某人患了一种病,走路摇晃不稳,动作不协调,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 C )
A.大脑 B.脑干 C. 小脑 D.脊髓
4.若人的脑干病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 )
A.呼吸困难 B.站立不稳 C.不能思考问题 D.不能说话
[深化提高]
5.某人看到前面一条小沟,却走了两大步,这可能是因为 ( C )
A.大脑皮层控制运动的神经中枢出了问题 B.脑干出了问题
C. 小脑协调运动的中枢发生病变 D.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出问题
6.在神经系统中,可传导的是 ( D )
A.刺激 B.反应 C. 感觉 凰信息
7.脑干位于 ( D )
A.脑部中间 B.大脑背后 C.小脑上面 D.大脑的下面
8.大脑皮层有许多的 沟 和 裂 , 沟 和 裂 之间的隆起形成了 回 。 沟 和 回 使大脑皮层的 面积 大大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课时
3.2 神奇的激素(三)
学习目标
1.访问医生,了解激素分泌异常可导致什么疾病,一般是如何治疗的。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3.学会探究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及对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调查]
布置学生读课本图3—13,预习激素分泌不正常带来的一些疾病。访问医生,记录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及医治的方法。
[课前练习]
1.有一个人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他可能患有的病症是 ( A )
A.侏儒症 B.甲亢 C.巨人症 D.呆小症
2.人体血液中血糖含量的正常值为90毫克/100毫升,如一个人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为85毫克/100毫升,则胰脏分泌的激素和含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 B.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含量升高
C. 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含量下降 D.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升高
[科学探究]
一、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 生长发育 、新陈代谢、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 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甲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注意:(1)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 胰岛素 。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液血糖浓度是否为0.1%或检查尿里是否含 葡萄糖 。
(2)医治低血糖症,药物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定时补充血糖(例如食用糖果等)。可利用血检确定是否患病。
二、[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在人体中,关于血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
A.血液里的葡萄糖叫血糖 B.正常人血糖浓度约为0.1%
C. 肝脏能把多余的葡萄糖储存 D.储存在肝脏内的血糖不能释放出来
[解析]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多时,在胰岛素调节下,在肝脏内储存。当血液中血糖含量少时,肝脏内血糖可释放,使血液中血糖含量维持在0.1%。所以错误的答案是D。
[答] D
三、[课内练习]
1.在(1)甲状腺肿大;(2)呆小症;(3)肺炎;(4)低血糖症;(5)巨人症等病症中,属于激素分泌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有 (2)、(4)、(5) 。
2.妇女甲因子宫肌瘤,在医院进行了子宫切除手术。妇女乙因子宫病变,施行子宫及两侧卵巢全切手术。试回答:
(1)两位妇女里,第二性征会消失的是 ( B )
A.甲 B.乙 C. 甲和乙都消失 D.甲和乙都不消失
(2)若其中有妇女因上述手术导致第二性征消失,则消失第二性征的原因是 卵巢切除,不能正常分泌雌性激素 。该患者要维持第二性征,可以服用含 雌性激素 的药物。
3.有一个患者的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他患病的原因可能是( C )
A.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课时小结]
重点:激素分泌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及症状。
难点:探究激素分泌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及对生活的不利影响。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有一成年人的手、脚都大,且指粗、鼻高,他患的疾病和原因正确的是 ( C )
A.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B.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C.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D.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下列食物中,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的是 ( C )
A.青菜 B.豆类 C.甜点 D.精肉
3.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激素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管道进入血液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管道进入消化管
D.人类患的疾病都是激素异常引起的
4.可以分泌肾上腺激素的内分泌腺是 ( B )
A.胰脏 B.肾上腺 C. 脑垂体 D.肝脏
[深化提高]
5.关于唾液腺和甲状腺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都能分泌激素 B.都能分泌消化液
C. 分泌出的物质都直接进入血液
D.唾液腺有导管相连,甲状腺无导管相连
6.一个正常人在进食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略偏大,当血液流经肝脏时,下列成分中明显变化的是 ( B )
A.尿素含量 B.血糖含量 C. 氨基酸含量 D.甘油含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9课时
3.3神经调节
信息的处理(二)
学习目标
1.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脊髓的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3.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小脑的功能。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巩固复习
1.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神经系统对生理活动的调节 而 。
2.神经系统由 、 、 三部分组成。
3.中枢神经系统由 和 组成,是神经系统的 。
二、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 、 和 三部分(如图3一7)。
1.大脑。
(1)大脑特别
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是人的 。
(2)大脑的结构分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 和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 背侧, 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 、 、 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三、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主要有 和 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 ,后 了。这说明了脊髓有 功能和 功能。
[解析] 脊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属于低级部位,其主要的功能是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反射功能由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完成,而传导则由脊髓中的神经来负责。当我们的手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由脊髓中的有关中枢控制的简单的缩手反射没有脑的参与,所以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时就缩手了。当皮肤感受器接触到针尖时,产生信息,传导到脊髓的中枢发生反射,同时将信息传导到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手被刺痛的感觉。所以,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先发生缩手反射,后觉得痛。说明了脊髓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答] 略
[课内练习]
1.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脑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它们有各自不同的 。
2.脊髓主要有 和 两方面的功能。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 的神经中枢,一般受 的控制。
3.关于大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
B.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
C. 人的大脑由小脑和脑干组成
D. 大脑中许多高级神经中枢,如语言中枢等
[课时小结]
1.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部分。
2.脊髓中有低级神经中枢,主要功能是反射和传导。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大脑皮层是 ( )
A.神经系统集中的地方 B.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
C.是神经集中的地方 D.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
2.下列神经中枢不在大脑中的是 ( )
A.语言中枢 B.视觉中枢 C. 听觉中枢 D.呼吸中枢
3.某人患了一种病,走路摇晃不稳,动作不协调,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 )
A.大脑 B.脑干 C. 小脑 D.脊髓
4.若人的脑干病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
A.呼吸困难 B.站立不稳 C.不能思考问题 D.不能说话
[深化提高]
5.某人看到前面一条小沟,却走了两大步,这可能是因为 ( )
A.大脑皮层控制运动的神经中枢出了问题 B.脑干出了问题
C. 小脑协调运动的中枢发生病变 D.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出问题
6.在神经系统中,可传导的是 ( )
A.刺激 B.反应 C. 感觉 D.信息
7.脑干位于 ( )
A.脑部中间 B.大脑背后 C.小脑上面 D.大脑的下面
8.大脑皮层有许多的 和 , 和 之间的隆起形成了 。 和 使大脑皮层的 大大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时
3.4 动物的行为(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形式。
2.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通过探究性研究,了解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动物的行为方式有 和 。动物的行为大部分是对生存环境的 。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 本能 ,是 的,是一种低级的 ,被 所控制,是 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具有 性,需经过 才能获得,需要 的参与。
4.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
[科学探究]
一、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1.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是更高级的神经活动。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例如:当我们看介绍美味佳肴的文章时,会流口水,分泌唾液,这是对文字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中的各级神经中枢来作出相应的应答。
当我们听别人讲恐怖的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这是对语言刺激的反应。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是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比较固定。
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角膜反射等。
2.条件反射。
是以 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 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的重要功能。
三、科学探究
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
1.课堂布置。
(1)提出问题: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愉快时,学习、工作的效率高,差错率低;而情绪低落时,学习、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那么对我们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因素有哪些呢 我们如何应对呢
(2)设计研究方案:
①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精神因素有很多,没必要一一凋查,可确定一些重要的常见的精神因素;
②通过讨论,假定某些因素会有重要影响,确定这些因素、调查的对象、调节的方法,设计相应的问卷。
2.课外布置。
(1)查找资料:可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也可向心理教师、心理医生了解情况;
(2)收集整理资料;
(3)处理获得的信息,形成结论;
(4)撰写报告;
(5)回校进行交流。
[课内练习]
1.生来就有的行为是 ,它的反射中枢在 以下。
2.当你的眼内进入异物受到刺激时,眼睑会迅速闭合,这是属于 。
3.人的学习行为是一种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为 的行为,能运用 、 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 、 代替刺激,作出反应。
[课时小结]
1.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更高级,能运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也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J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是一种 ,例如(举一例): 。
2.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 ,而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 的。
3.条件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是 的重要功能。
[深化提高]
4.人的学习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何不同
[答] (1)人的学习行为更为复杂;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产生反应,而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时
3.4 动物的行为(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形式。
2.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通过探究性研究,了解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动物的行为方式有 先天性行为 和 后天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大部分是对生存环境的 适应 。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 本能 ,是 与生俱来 的,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活动 ,被 遗传 所控制,是 固定模式 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具有 个体 性,需经过 训练 才能获得,需要 大脑皮层 的参与。
4.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更为复杂 。
[科学探究]
一、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1.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是更高级的神经活动。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例如:当我们看介绍美味佳肴的文章时,会流口水,分泌唾液,这是对文字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中的各级神经中枢来作出相应的应答。
当我们听别人讲恐怖的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这是对语言刺激的反应。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 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反射弧 比较固定。
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角膜反射等。
2.条件反射。
是以 非条件反射 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 复杂的 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
三、科学探究
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
1.课堂布置。
(1)提出问题: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愉快时,学习、工作的效率高,差错率低;而情绪低落时,学习、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那么对我们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因素有哪些呢 我们如何应对呢
(2)设计研究方案:
①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精神因素有很多,没必要一一凋查,可确定一些重要的常见的精神因素;
②通过讨论,假定某些因素会有重要影响,确定这些因素、调查的对象、调节的方法,设计相应的问卷。
2.课外布置。
(1)查找资料:可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也可向心理教师、心理医生了解情况;
(2)收集整理资料;
(3)处理获得的信息,形成结论;
(4)撰写报告;
(5)回校进行交流。
[课内练习]
1.生来就有的行为是 先天性行为 ,它的反射中枢在 大脑皮层 以下。
2.当你的眼内进入异物受到刺激时,眼睑会迅速闭合,这是属于 非条件反射 。
3.人的学习行为是一种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为 复杂 的行为,能运用 语言 、 文字 进行学习,并能以 语言 、 文字 代替刺激,作出反应。
[课时小结]
1.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更高级,能运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也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J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 遗传的行为 ,例如(举一例): 膝跳反射 。
2.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 固定的 ,而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 不固定 的。
3.条件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大脑皮层 ,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
[深化提高]
4.人的学习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何不同
[答] (1)人的学习行为更为复杂;(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产生反应,而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3课时
3.5 体温的控制
学习目标
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恒定的体温
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 变化而变化 ,因此称为 变温动物 。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 相对恒定 ,称为 恒温动物 。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 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 绝对不变 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一定限度 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4.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 基本条件 。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具有 重要意义 。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2.产热。
(1)在 安静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 骨骼肌颤抖 ,能使热量 成倍增加 。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 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血流量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散热量 减少;温度高时, 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比较少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 主要的散热方式 。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 严重时危及生命 。
三、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课内练习]
1.恒温动物和人的体温不是 绝对不变的,但温度的变化幅度 不大 。
2.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 基本条件 。
3.人体的体温主要是在 神经系统 调节下,使人体的 产热 过程和 散热 过程维持相对平衡,才得以相对稳定。
4.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C )
A. 人体内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体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D.外界环境愠度的变化程度
[课时小结]
1.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和人类体内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2.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3.人体体温的调节和神经系统的控制。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靠 蒸发散热 进行;在冷得“发抖’’时,骨骼肌产生的 热量成倍增加 。
2.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 内脏 和 骨骼肌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 内脏 ,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 骨骼肌 。散热的方式有两种: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
3.人体能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使 ( A )
A.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 B.骨骼肌产热与直接散热平衡
C.直接散热与蒸发散热平衡 D.内脏产热与蒸发散热平衡
4.通常情况下,人体的散热主要依靠 ( B )
A.内脏 D.皮肤 C.汗液 D.骨骼肌
[深化提高]
5.人在寒冷环境中 ( D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增加
C.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减小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小
6.人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B )
A.内脏蠕动 B.骨骼肌收缩 C平滑肌收缩 D.血液流动
7.人体排出汗液的生理作用是 ( D )
A.皮肤分泌汗液是人体排出代谢终产物的一个途径
B.汗液蒸发是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方式
C. 汗液蒸发是人体在35℃以上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
D.以上三项都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8课时
3.3 神经调节
信息的处理(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2.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了解植物性神经的分成和特点。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元的 树突 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后,传导到 细胞体 ,然后由 轴突 将信息向另一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进一步传导和处理,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 脊神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 承担信息的传导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12对 ,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头部 和 颈部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
由 脊髓 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 躯干 、 四肢的皮肤 和 肌肉 ,共有 31对 。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身体的颈部 、 四肢及 内脏 的感觉和运动。
三、中枢神经系统
1. 脑 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接收处理 各种信息,并 决定和启动 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四、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这些神经叫 植物性神经 。
2.植物性神经 不受 人的意志所 控制 。
[课内练习]
1.中枢神经系统由 ( D )
A.脑和脑神经组成 B.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C. 脊髓和脊神经组成 D.脑和脊髓组成
2.下列器官活动不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是 ( D )
A.心脏跳动 B.瞳孔张大 C. 胃肌蠕动 D.张开嘴巴
3.神经系统是由 周围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 植物性神经 。
4.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 )
A.对信息的传导 B.决定对刺激的反应 。
C.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D.控制器官的活动
[课时小结]
1.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主要承担信息的传导。
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神经系统的中枢,接收处理信息,决定反应。
4.植物性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周围神经系统由 ( B )
A.31对脑神经、12对脊神经组成
B.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C.12对脑神经组成
D.31对脊神经组成
2.关于脑神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脑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
B.脑神经共有12对
C. 脑神经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D.脑神经包括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3.关于脊神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D )
A.脊神经由脊柱发出
B.脊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C.脊神经共有12对
D.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
[深化提高]
4.胃肌的蠕动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原因是 ( D )
A.这种蠕动受到大脑的支配
B.这种蠕动受到脑神经的支配
C. 这种蠕动受到脊神经的支配
D.这种蠕动受到植物性神经的支配
5.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 D )
A.大脑 B.脊髓 C. 神经 D.神经系统
6.设想一下,若人的植物性神经受到人的意志控制,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 因为人的植物性神经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若植物性神经能受到人的意志的控制,则内脏器官的活动也受到人的意志的控制,如心脏的跳动,当人的情绪低落,而想自杀时,只要一有念头,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而产生不良后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14课时)
第l课时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物、植物的各种行为。
2.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3.了解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青蛙、蛇、熊的冬眠,是对寒冷的冬天缺少 食物 、 低温 的一种适应。
2.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下雨前 气压比较低,昆虫无法飞高。所以下雨前,燕子的低飞现象是受环境因素中的 食物 、气压的影响。
3.大雁总是在每年的冬至,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飞。影响大雁定期南飞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哪一种节律性变化 ( C )
A.昼夜变化节律 B.月相变化节律 C.季节节律 D.以上三个同时作用
4.课前布置调查。
(1)到自然界里去走走看看,将观察到的有趣的生物行为记录下来;
(2)到动物园去,询问管理员各种动物有哪些有趣的行为;
(3)上网调查,整理动物的有趣行为,分析、探讨动物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
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举例。
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你能说出原因吗
下雨之前,由于气压比较低,虫子无法飞高,燕子为了吃到虫子要低地飞行。
下雨之前,由于空气的湿度比较大,蚂蚁能感受到空气湿度的增加,为了防止雨水流进洞内而有了堵洞的行为。
2.举例。
青蛙、蛇到冬季要冬眠。你能说出原因吗
青蛙、蛇是冷血动物,由于体温不能调节,一到冬季,由于外界温度比较低,使青蛙、蛇的体温也很低,生命活动受到了影响,所以要冬眠,保存能量,维持生命。
3.仔细观察课本图3—3,说明猫头鹰和老鼠有什么行为
白天进洞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觅食。
思考:是什么因素使猫头鹰、老鼠有这样的行为呢
白天和晚上主要的差异是光照和温度、湿度、食物等等。
4.动物的节律性行为——“生物钟”。
(1)影响因素:昼夜变化节律、月相变化节律、季节节律。
(2)动物的节律性行为:
①猫头鹰、老鼠等昼伏夜出—— 昼夜变化节律;
②候鸟的迁飞、鱼类的洄游、动物的生殖,每年具有固定的时间—— 季节 节律;
③鱼的繁殖—— 月相变化 节律。
二、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中科院科学考察组,在考察云南天坑时,在天坑的地下河中发现了新的物种——盲鱼。影响地下河里的鱼视力退化的环境因素是 ( B )
A.温度 B.光照 C. 大气压 D.水质
[解析] 天坑的地下河中一年四季光阳光照射不到,鱼的眼睛不能视物,久而久之眼的视力退化,所以答案B是正确的。
[答] B
[例2] 家养的小白兔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换毛,春季将浓密的毛褪去换上一身较稀疏的毛,而在秋季刚好相反。使小白兔具有上述节律行为的是环境变化中的哪一节律性变化规律,影响小白兔换毛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因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B )
A.昼夜变化节律、光照和温度 B.季节节律、温度
C.月相变化节律、温度 D.以上三个都是正确的
[解析] 小白兔换毛是每年的特定季节性行为,是对四季变化节律的一种适应。影响它换毛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冬季寒冷来临,换上厚毛保暖;夏季换上薄毛,便于身体散热。所以答案B正确。
[答] B
[课内练习]
猫头鹰和老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活动的
影响它们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猫头鹰和老鼠都是 昼伏夜出 。影响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光照 和 温度 。
[课时小结]
1.影响动物行为有许多环境因素,比如:光照、温度。
2.环境的节律性变化,使动物的行为具节律性,习惯上称“生物钟”。
三、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影响生物行为的因素很多,其中 环境因素 与生物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你认为“燕子在下雨之前会贴着地面飞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气压和湿度 。
[深化提高]
3.许多鸟类都有迁徙的习性,通常一年两次。春季的迁徙是 ( A )
A.由南往北,从越冬区飞向繁殖区
B.由北往南,从越冬区飞向繁殖区
C.由南往北,从繁殖区飞向越冬区
D.由北往南,从繁殖区飞向越冬区
4.请列举两例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答] 影响猫头鹰和老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5.思考下列几种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主要的环境因素是食物和气温的高低。
(2)海洋中的许多鱼类为什么要洄游
主要的环境因素是食物、温度,还与动物本身的生殖等因素有关。
(3)下雨天为什么蚯蚓会爬出地面
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地的湿度。
(4)飞蛾一类虫子为什么扑向灯火
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的大小。
6.环境因素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多种影响,如环境因素中的 气温 、 湿度 、 光照 、 食物 等对动物的行为都能产生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时
3.4 动物的行为(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了解先天性行为的基本特征。
3.了解什么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1.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大部分有助于生物体对 环境 的适应。
所以动物行为可以说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2.动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 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 激素 的分泌活动的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许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1.婴儿一生来就会吮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本能 。
婴儿吮奶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的感受器(如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 反射活动 。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完成。在一种相应的刺激下,不需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 反射性反应 。
2.动物求偶行为。
到了繁殖季节,雌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求偶行为,也是一种 本能 的行为。
3.动物的摄食行为。
动物为了生存而具有的索食行为,也是与生俱来的 本能 ,如同人类婴儿的吮奶行为一样。
4.有些动物的群聚生活行为。
如蜜蜂、蚂蚁、鱼群的群聚生活行为也是一种本能行为。
5.蜜蜂和蚂蚁的通讯行为也是由遗传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6.以上所举的例子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 、 有固定模式 的行为;它们受 遗传的控制 ,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 ,也叫 本能 。
[思考讨论]
你能列举动物还具有哪些先天性行为(即本能)吗
(如:禽兽的攻击性行为,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飞等)
三、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将老鼠放入迷宫中,开始时老鼠乱窜、乱撞,找不到出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再放人迷宫,老鼠能很快找到出口了。
老鼠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 不是,是 通过训练、通过学习 才能获得的。
2.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行为。
3.在动物园、马戏团、海洋馆中,许多动物都能做一些精彩的表演,这些行为都需要长期训练,是动物在学习中得到的一种行为。
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个体 在生活过程中 逐步形成 的,是 通过学习 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 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 重要反应方式 。
[思考讨论]
你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吗
如: 水牛在农田干活时,能听农夫的指令的行为;叫唤狗的名字,它能知道的行为等。
1.动物的行为有: 先天性行为 、 后天学习行为 。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也叫动物的 本能 。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课时小结]
1.动物的行为方式有: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是受遗传控制的固定的模式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需经过训练学习后才能获得,是需大脑皮层参与的个体性行为。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C )
A.老虎表演钻火圈
B.海狮表演顶球
C.小鸡觅食
D.狗能听人的呼唤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受到 遗传控制的,具有 固定的行为方式 ,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活动 。
3.下列关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错误的是 ( C )
A. 具有个体性
B.需经过训练、学习获得
C. 由遗传控制的
D.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深化提高]
4.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 适应 ,是具有 适应意义 的活动。
5.具有固定模式,不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与生俱来。这些特征是动物 先天性行为 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时
3.2 神奇的激素(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2.了解胰岛素的产生、作用。
3.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植物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植物的向光性,是因植物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 ,使胚芽向光照方向生长。
2.食物中有多种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如 、脂类和蛋白质等,其中糖类会在体内转变为 ,以供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和活动。
3.分泌激素的器官是 ,其中分泌生长激素的是 。
[科学探究]
一、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食物里的营养物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和吸收。
(1)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类、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2)水、无机盐、维生素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3)蛋白质在体内转化成氨基酸,脂类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糖类转化成 ,才能被人体吸收。
2.血糖:血液中的 。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设问] 进食前后血糖的含量有明显提高吗 为什么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
(2)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课本图3—12。
血液中 的升降,决定于 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 或 ,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 正常值。治疗服用胰岛素。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二、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 、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读图] 理解课本图3—13,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3.注意点。
(1)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 分泌不足,后者是 分泌不足。②智力差异:前者 正常,后者 低下。
(2)计划生育的输卵管和输精管结扎, 和 正常分泌,人的第二性征不会消褪。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人的 有关;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与人的 有关。
(4)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
①有无导管: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 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 。
②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
[课内练习]
1.在胚芽尖端产生的植物激素是 ( )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以上三种都是
2.控制人生长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是 ( )
A. 胰脏 B.肝脏 C.脑垂体 D.甲状腺
3.一个人血液里的血糖指的是 ( )
A.糖类 B.白糖 C.葡萄糖 D.麦芽糖
4.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这个人患的疾病是 ( )
A.巨人症 B.呆小症 C. 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课时小结]
重点: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难点: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的病症及治疗。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一个人患侏儒症,他患此病的原因是 ( )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B.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D.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2.一患者经医院尿检,发现尿液中含葡萄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胰脏分泌的胰岛素过多 B.胰脏分泌的胰岛素不足
C.血液中血糖的浓度高于正常值 D.部分葡萄糖进入尿液中
3.人民医院里有一患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则这个患者的 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该患者的病症称 。
4.激素的功能是参与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 ,其中 激素和 激素与生殖有关; 可以调节血糖溶液浓度的稳定。
[深化提高]
5.甲、乙两人在正常进食4小时后测定血糖浓度,甲为0.10%,乙为0.14%。然后两人同时喝下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并每隔15分钟测定一次血糖浓度,再将所测结果绘成图3—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患有糖尿病;
(2)1个多小时后甲血糖浓度迅速下降,其主要去路是 ,这与血液中 增加有关;
(3)1个多小时后乙血糖浓度也下降,其不同于甲的血糖去路是葡萄糖进入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时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二)
学习目标
1.观察并描述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2.通过实验证明或形象展现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3.学会用实验学习植物感应性生长的特点。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青蛙、蛇、熊等动物的冬眠,是受到下列环境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的影响 ( C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大气
2.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的方位。开阔地上的树冠向 南
(填“南”或“北”)的方向较茂盛,这是植物对 光照 作出的反应。
[科学探究]
一、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1.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1)阳台上花草的枝叶向外伸展的较多。向日葵向太阳、植物的叶镶嵌等,是向日葵等植物对 光照 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光性。
(2)实验现象:黄豆苗的根向下生长,是豆苗对 地球引力 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地性。
黄豆芽(茎)向上生长,即茎的背地生长,是豆苗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作出的反应。即植物的 向地 性和 向光 性。
2.植物常见的感应性。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 阳光充足 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 向地 生长、茎的 背地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水分充足 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肥料较多 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 振动 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 温度 作出的反应。
二、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盆放在黑暗处,B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 将含羞草A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B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盆 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 ,放到阳光下 复叶很快地向上伸展。
结论:含羞草具 向光 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 向触性 。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 横向转成向上生长 ,根从 横向转变成垂直向地生长 。
结论:豆芽茎、根的 向地 性。
[讨论] 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的根具有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反应。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只有动物才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
B.植物因不能运动,所以对环境的刺激不能作出应答性反应
C.动物和植物都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
D.以上说法都具有片面性
2.海洋中的藻类植物的幼株,都会向上生长,最后漂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感应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向地性 B.向水性 C. 向化性 D.向触性
3.植物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具有 向光性 、 向化性 、 向水性 向地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4.含羞草对触碰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 ( C )
A.顶部 B.细枝 C.复叶 D.花朵
[课时小结]
重点:植物常见的感应性现象的类别,是对何种刺激的反应。
难点:实验探究植物的各种应激性。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植物的向光性是对下列哪种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 D )
A.地球引力 B.水 C.肥料 D.光照
2.有些鸟类为寻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而定期迁徙,而植物的根会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这说明动物和植物都能对 环境的刺激作出感应性反应。
3.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植物能捕捉昆虫作为自己的养料。当昆虫受香气等因素的诱导进入陷阱时,进口会自动合上,使昆虫无处逃生,变成植物的营养餐。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环境刺激,不可能的是 ( A )
A.肥料 B.地球引力 C.振动 D.碰触
4.第3题的现象,说明捕虫植物具有感应性反应中的 ( B )
A.向地性 B. 向触性 C. 向化性 D.向热性
[阅读理解]
5.有许多植物在春暖花开时展现勃勃生机,而在寒冷的秋风来到时,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落叶树开始落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死亡。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是植物对下列哪种环境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 C )
A.光照 B.地球引力 C. 温度 D.振动
(2)上述现象说明植物具有的向性运动是 ( B )
A.向触性 B.向热性 C. 向水性 D.向光性
6.在密林深处,向阳山脊上的树,树杆粗且树冠大,根深叶茂。而背阳山中的树,树杆细而长,树冠向高空伸长。影响树木向阳坡和背阳坡生长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D )
A.水分 B.温度 C.土壤 D.阳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课时
3.2 神奇的激素(三)
学习目标
1.访问医生,了解激素分泌异常可导致什么疾病,一般是如何治疗的。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3.学会探究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及对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调查]
布置学生读课本图3—13,预习激素分泌不正常带来的一些疾病。访问医生,记录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及医治的方法。
[课前练习]
1.有一个人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他可能患有的病症是 ( )
A.侏儒症 B.甲亢 C.巨人症 D.呆小症
2.人体血液中血糖含量的正常值为90毫克/100毫升,如一个人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为85毫克/100毫升,则胰脏分泌的激素和含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 B.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含量升高
C. 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含量下降 D.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升高
[科学探究]
一、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 、新陈代谢、 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 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甲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注意:(1)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 。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液血糖浓度是否为0.1%或检查尿里是否含 。
(2)医治低血糖症,药物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定时补充血糖(例如食用糖果等)。可利用血检确定是否患病。
二、[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在人体中,关于血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血液里的葡萄糖叫血糖 B.正常人血糖浓度约为0.1%
C. 肝脏能把多余的葡萄糖储存 D.储存在肝脏内的血糖不能释放出来
[解析]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多时,在胰岛素调节下,在肝脏内储存。当血液中血糖含量少时,肝脏内血糖可释放,使血液中血糖含量维持在0.1%。所以错误的答案是D。
[答] D
三、[课内练习]
1.在(1)甲状腺肿大;(2)呆小症;(3)肺炎;(4)低血糖症;(5)巨人症等病症中,属于激素分泌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有 。
2.妇女甲因子宫肌瘤,在医院进行了子宫切除手术。妇女乙因子宫病变,施行子宫及两侧卵巢全切手术。试回答:
(1)两位妇女里,第二性征会消失的是 ( )
A.甲 B.乙 C. 甲和乙都消失 D.甲和乙都不消失
(2)若其中有妇女因上述手术导致第二性征消失,则消失第二性征的原因是 ,不能正常分 激素 。该患者要维持第二性征,可以服用含 的药物。
3.有一个患者的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他患病的原因可能是( )
A.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课时小结]
重点:激素分泌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及症状。
难点:探究激素分泌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及对生活的不利影响。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有一成年人的手、脚都大,且指粗、鼻高,他患的疾病和原因正确的是 ( )
A.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B.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C.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D.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下列食物中,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的是 ( )
A.青菜 B.豆类 C.甜点 D.精肉
3.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管道进入血液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管道进入消化管
D.人类患的疾病都是激素异常引起的
4.可以分泌肾上腺激素的内分泌腺是 ( )
A.胰脏 B.肾上腺 C. 脑垂体 D.肝脏
[深化提高]
5.关于唾液腺和甲状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能分泌激素 B.都能分泌消化液
C. 分泌出的物质都直接进入血液
D.唾液腺有导管相连,甲状腺无导管相连
6.一个正常人在进食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略偏大,当血液流经肝脏时,下列成分中明显变化的是 ( )
A.尿素含量 B.血糖含量 C. 氨基酸含量 D.甘油含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3课时
3.5 体温的控制
学习目标
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恒定的体温
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称为 。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 ,称为 。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 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4.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 。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具有 。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和 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 的结果。
2.产热。
(1)在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寒冷时, ,能使热量 。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 和 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流量减少, 减少;温度高时, ,血流量增加, 。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 方式。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而 ,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 。
三、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 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课内练习]
1.恒温动物和人的体温不是 的,但温度的变化幅度 。
2.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 。
3.人体的体温主要是在 调节下,使人体的 过程和 过程维持相对平衡,才得以相对稳定。
4.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
A. 人体内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体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D.外界环境愠度的变化程度
[课时小结]
1.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和人类体内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2.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3.人体体温的调节和神经系统的控制。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靠 进行;在冷得“发抖’’时,骨骼肌产生热量 。
2.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 和 。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 ,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 。散热的方式有两种: 和 。
3.人体能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使 ( )
A.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 B.骨骼肌产热与直接散热平衡
C.直接散热与蒸发散热平衡 D.内脏产热与蒸发散热平衡
4.通常情况下,人体的散热主要依靠 ( )
A.内脏 D.皮肤 C.汗液 D.骨骼肌
[深化提高]
5.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增加
C.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减小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小
6.人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
A.内脏蠕动 B.骨骼肌收缩 C平滑肌收缩 D.血液流动
7.人体排出汗液的生理作用是 ( )
A.皮肤分泌汗液是人体排出代谢终产物的一个途径
B.汗液蒸发是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方式
C. 汗液蒸发是人体在35℃以上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
D.以上三项都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时
3.3 神经调节
实验:对刺激的反应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2.了解不同的人对刺激的反应快慢是不同的。
3.了解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需要许多不同的器官的参与。
4.了解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接受、传导、处理、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课堂学习设计
[实验探究]
一、预备知识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体液调节 和 神经调节 ,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 激素调节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神经系统 来控制和调节的, 快速而短暂 ;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 缓慢而持久 。
4. 激素 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
那么人在接受刺激后,要多久才会有反应呢 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回答这个问题。
二、实验原理
1.对人刺激,如人的眼的刺激——看到事物的变化,皮肤的刺激——触摸一下皮肤等。
2.测试人对刺激的反应的快慢,可用一把直尺。当人在接受刺激后(如看到直尺掉下),作出反应迅速捏住直尺,从下落的位置到捏住的位置的长度,可以知道作出反应的快慢。这个长度越短,说明该人的反应速度 越快 ;反之,这个长度越长,该人对刺激的反应 越慢 。
3.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刺激能产生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反应速度,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出耳、皮肤等感觉器官对刺激的反应快慢。
三、实验过程
1.准备一把直尺。
2.两个同学做好如图3—4的准备,使0刻度端朝下。被测试的同学的手对牢0刻度线,测试的同学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的同学仅用拇指和食指将直尺捏住。
3.记录从0刻度线到捏住直尺的长度,再重复做4次,求出5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这个长度越短,说明这个同学对刺激的反应越快 。
4.测试人在数数时对刺激反应的快慢。让被测试的同学按2、4、6、8、10……这样的顺序数数,重复第2、3步骤,求出该同学数数时捏住尺上距离的平均值。
5.测试人的皮肤在接受刺激后的反应快慢。被测者闭上眼睛,测试的同学在放开尺子的同时用手指弹一下被测同学,给他一个信号,重复第2、3步骤,测出捏住尺上距离的平均值。
6.分析和讨论。
在步骤4中,数数对该同学的反应快慢有什么影响 比较步骤3和5的距离长短,哪种情况的反应时间更短
通过比较:人对不同器官接受的刺激,产生不同的信号时,作出的反应快慢是否相同
四、实验总结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 接受信息 → 传导信息 → 处理信息 → 传导信息 → 作出反应 的 连续过程 ,是许多器官 协调作用的结果。
[课内练习]
1.在实验步骤3中,分别有哪些组织和器官参与了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和作出应答性反应
有眼睛、神经、脑、脊髓、运动器官等组织和器官参与了整个刺激反应的连续过程。
2.实验步骤3与实验步骤5中,参与的器官有什么不同 实验步骤3中接受信息的器官是眼睛,而实验步骤5中接受信息的器官是皮肤。
[课时小结]
1.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人在接受刺激作出反应的全过程中,有许多器官和组织的参与,是一个接受信息和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和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2.不同的人对刺激的反应快慢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的反应快慢也会有所差别。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 、 耳 、 舌 、 鼻 、 皮肤 等。
2.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 D )
A.体液调节机构 B.内分泌的调节 C.脑和脊髓 D.神经系统
3. 激素 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 神经系统 对人的调节作用快速而短暂。
4.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整个过程是 ( B )
A.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作出反应
B.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产生反应
C.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反应
D.产生反应→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
[深化提高]
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A.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体特有的生理功能
C.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机构是神经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时
3.2 神奇的激素(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2.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3.了解胰岛素的分泌及它对血糖含量的调节。
4.了解胰岛素异常时,人体会患的病症及其症状。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放在阳台上的植物幼苗,我们会发现它总是朝 太阳光照射 的地方弯曲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 向光 性。植物之所以能向光照方向生长,是因为植物的胚芽尖端会分泌出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
2.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最先用实验推想得出了一个猜想。即 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科学探究]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达尔文 向光性 实验(1880年)一荷兰科学家 温特 实验(1928年)一荷兰科学家 郭葛 分离出生长素(1934年)。
(1)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实验次数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胚芽) 实验推想结论
1 胚芽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
2 胚芽切除,单侧光照射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 胚芽尖端锡箔罩住单侧光照射 胚芽直立生长
4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尖端 向光源弯曲生长
推想结论:胚芽尖端会产生影响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
达尔文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2)荷兰科学温特实验。 —
[实验设计] 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取一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再取另一切去尖端的胚芽,将没放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一侧。
[实验现象] 前组中的胚芽会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后组中的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控制条件] 相同条件:两组均为切去尖端的胚芽。
不同条件:前组琼脂上放过胚芽尖端(粘有尖端上的物质),后组琼脂上没有放过胚芽尖端(作为对照组)。
[实验结论] 胚芽的尖端确定产生了能控制 胚芽 生长的某种物质。温特实验证明胚芽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
(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
2.作用:①能 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 果实的发育 ,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 防治杂草 。
4.分布:由 光照条件 决定。
当受到 单侧光照射 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
当受到 阳光均匀照射 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
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 生命活动 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课内练习]
1.达尔文通过植物的向光性实验,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A )
A.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B.实验证明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C. 从植物体中分离出生长素
D.以上三个结论都不正确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 ( C )
A.胚芽尖端分泌赤霉素
B.胚芽尖端分泌生长素
C. 胚芽尖端分泌生长素,受单侧光照射分布不均匀
D.胚芽尖端分泌生长素,受单侧光照射时,分布均匀
3.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有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等。
4.植物激素的主要功能是 对植物体内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
[课时小结]
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作用。
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温特实验时,用没有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做实验,该装置在整个实验过程是为了 做对照组 。
2.植物的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一种物质,它不仅能促进植物的 生长 ,还能促进 扦插枝条 生根,防止 落花落果 。
3.最先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的科学家是 ( B )
A.达尔文 B.郭葛 C.温特 D.以上三个都是
4.一株植物受到阳光均匀照射时,其前后左右四个方面的生长素分布为 ( D )
A.前面最多 B.后面最多 C. 左边最多 D.四个方面一样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时
3.2 神奇的激素(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2.了解胰岛素的产生、作用。
3.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植物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胚芽尖端 。植物的向光性,是因植物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 不均匀 ,使胚芽向光照方向生长。
2.食物中有多种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如 糖类 、脂类和蛋白质等,其中糖类会在体内转变为 葡萄糖 ,以供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和活动。
3.分泌激素的器官是 内分泌腺 ,其中分泌生长激素的是 脑垂体 。
[科学探究]
一、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食物里的营养物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和吸收。
(1)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类、 糖类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2)水、无机盐、维生素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3)蛋白质在体内转化成氨基酸,脂类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糖类转化成 葡萄糖 ,才能被人体吸收。
2.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设问] 进食前后血糖的含量有明显提高吗 为什么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
(2)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课本图3—12。
血液中 血糖含量 的升降,决定于 胰岛素 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 下降 或 上升 ,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肝脏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 高于 正常值。治疗服用胰岛素。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二、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含量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 、 新陈代谢 、 生殖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读图] 理解课本图3—13,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3.注意点。
(1)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 生长激素 分泌不足,后者是 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②智力差异:前者 智力正常,后者 智力 低下。
(2)计划生育的输卵管和输精管结扎, 雌性激素 和 雄性激素 正常分泌,人的第二性征不会消褪。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人的 生长 有关;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与人的 生殖 有关。
(4)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
①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 消化腺 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 消化道 。
②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
[课内练习]
1.在胚芽尖端产生的植物激素是 ( A )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以上三种都是
2.控制人生长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是 ( C )
A. 胰脏 B.肝脏 C.脑垂体 D.甲状腺
3.一个人血液里的血糖指的是 ( C )
A.糖类 B.白糖 C.葡萄糖 D.麦芽糖
4.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这个人患的疾病是 ( B )
A.巨人症 B.呆小症 C. 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课时小结]
重点: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难点: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的病症及治疗。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一个人患侏儒症,他患此病的原因是 ( D )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B.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D.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2.一患者经医院尿检,发现尿液中含葡萄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A.胰脏分泌的胰岛素过多 B.胰脏分泌的胰岛素不足
C.血液中血糖的浓度高于正常值 D.部分葡萄糖进入尿液中
3.人民医院里有一患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则这个患者的 甲状腺 分泌的 甲状腺 激素过多,该患者的病症称 甲亢 。
4.激素的功能是参与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 生理活动 ,其中 雌性 激素和 雄性激素与生殖有关; 胰岛素 可以调节血糖溶液浓度的稳定。
[深化提高]
5.甲、乙两人在正常进食4小时后测定血糖浓度,甲为0.10%,乙为0.14%。然后两人同时喝下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并每隔15分钟测定一次血糖浓度,再将所测结果绘成图3—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乙 患有糖尿病;(2)1个多小时后甲血糖浓度迅速下降,其主要去路是 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 ,这与血液中 胰岛素含量 增加有关;(3)1个多小时后乙血糖浓度也下降,其不同于甲的血糖去路是葡萄糖进入 尿液形成糖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时
3.4 动物的行为(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了解先天性行为的基本特征。
3.了解什么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1.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大部分有助于生物体对 的适应。
所以动物行为可以说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2.动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 的反射活动、 的分泌活动的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许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1.婴儿一生来就会吮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
婴儿吮奶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的感受器(如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 。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完成。在一种相应的刺激下,不需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 。
2.动物求偶行为。
到了繁殖季节,雌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求偶行为,也是一种 的行为。
3.动物的摄食行为。
动物为了生存而具有的索食行为,也是与生俱来的 ,如同人类婴儿的吮奶行为一样。
4.有些动物的群聚生活行为。
如蜜蜂、蚂蚁、鱼群的群聚生活行为也是一种本能行为。
5.蜜蜂和蚂蚁的通讯行为也是由遗传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6.以上所举的例子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 、 的行为;它们受 ,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也叫 。
[思考讨论]
你能列举动物还具有哪些先天性行为(即本能)吗
(如:禽兽的攻击性行为,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飞等)
三、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将老鼠放入迷宫中,开始时老鼠乱窜、乱撞,找不到出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再放人迷宫,老鼠能很快找到出口了。
老鼠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 不是,是 、 才能获得的。
2.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行为。
3.在动物园、马戏团、海洋馆中,许多动物都能做一些精彩的表演,这些行为都需要长期训练,是动物在学习中得到的一种行为。
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在生活过程中 的,是 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的一种 。
[思考讨论]
你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吗
如: 水牛在农田干活时,能听农夫的指令的行为;叫唤狗的名字,它能知道的行为等。
1.动物的行为有: 、 。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也叫动物的 。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 活动,完成这些活动,不需要 的参与。
[课时小结]
1.动物的行为方式有: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是受遗传控制的固定的模式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需经过训练学习后才能获得,是需大脑皮层参与的个体性行为。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老虎表演钻火圈
B.海狮表演顶球
C.小鸡觅食
D.狗能听人的呼唤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受到 控制的,具有 ,是一种低级的 。
3.下列关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错误的是 ( )
A. 具有个体性
B.需经过训练、学习获得
C. 由遗传控制的
D.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深化提高]
4.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 ,是具有 意义的活动。
5.具有固定模式,不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与生俱来。这些特征是动物 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时
3.3 神经调节
实验:对刺激的反应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2.了解不同的人对刺激的反应快慢是不同的。
3.了解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需要许多不同的器官的参与。
4.了解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接受、传导、处理、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课堂学习设计
[实验探究]
一、预备知识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和 ,并以 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 。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来控制和调节的, ;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
4. 激素 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
那么人在接受刺激后,要多久才会有反应呢 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回答这个问题。
二、实验原理
1.对人刺激,如人的眼的刺激——看到事物的变化,皮肤的刺激——触摸一下皮肤等。
2.测试人对刺激的反应的快慢,可用一把直尺。当人在接受刺激后(如看到直尺掉下),作出反应迅速捏住直尺,从下落的位置到捏住的位置的长度,可以知道作出反应的快慢。这个长度越短,说明该人的反应速度 ;反之,这个长度越长,该人对刺激的反应 。
3.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刺激能产生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反应速度,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出耳、皮肤等感觉器官对刺激的反应快慢。
三、实验过程
1.准备一把直尺。
2.两个同学做好如图3—4的准备,使0刻度端朝下。被测试的同学的手对牢0刻度线,测试的同学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的同学仅用拇指和食指将直尺捏住。
3.记录从0刻度线到捏住直尺的长度,再重复做4次,求出5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这个长度越短,说明这个同学对刺激的反应越快 。
4.测试人在数数时对刺激反应的快慢。让被测试的同学按2、4、6、8、10……这样的顺序数数,重复第2、3步骤,求出该同学数数时捏住尺上距离的平均值。
5.测试人的皮肤在接受刺激后的反应快慢。被测者闭上眼睛,测试的同学在放开尺子的同时用手指弹一下被测同学,给他一个信号,重复第2、3步骤,测出捏住尺上距离的平均值。
6.分析和讨论。
在步骤4中,数数对该同学的反应快慢有什么影响 比较步骤3和5的距离长短,哪种情况的反应时间更短
通过比较:人对不同器官接受的刺激,产生不同的信号时,作出的反应快慢是否相同
四、实验总结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 接受信息 → → → → 的 连续过程 ,是许多器官 的结果。
[课内练习]
1.在实验步骤3中,分别有哪些组织和器官参与了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和作出应答性反应
有眼睛、神经、脑、脊髓、运动器官等组织和器官参与了整个刺激反应的连续过程。
2.实验步骤3与实验步骤5中,参与的器官有什么不同 实验步骤3中接受信息的器官是眼睛,而实验步骤5中接受信息的器官是皮肤。
[课时小结]
1.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人在接受刺激作出反应的全过程中,有许多器官和组织的参与,是一个接受信息和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和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2.不同的人对刺激的反应快慢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的反应快慢也会有所差别。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人的感觉器官有 、 、 、 、 等。
2.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 )
A.体液调节机构 B.内分泌的调节 C.脑和脊髓 D.神经系统
3. 激素 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 对人的调节作用快速而短暂。
4.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整个过程是 ( )
A.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作出反应
B.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产生反应
C.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反应
D.产生反应→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
[深化提高]
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体特有的生理功能
C.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机构是神经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时
3.2 神奇的激素(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2.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3.了解胰岛素的分泌及它对血糖含量的调节。
4.了解胰岛素异常时,人体会患的病症及其症状。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放在阳台上的植物幼苗,我们会发现它总是朝 的地方弯曲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 性。植物之所以能向光照方向生长,是因为植物的胚芽尖端会分泌出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
2.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最先用实验推想得出了一个猜想。即 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科学探究]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达尔文 实验(1880年)一荷兰科学家 实验(1928年)一荷兰科学家 分离出生长素(1934年)。
(1)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实验次数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胚芽) 实验推想结论
1 胚芽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
2 胚芽切除,单侧光照射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 胚芽尖端锡箔罩住单侧光照射 胚芽直立生长
4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尖端 向光源弯曲生长
推想结论:胚芽尖端会产生影响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
达尔文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2)荷兰科学温特实验。
[实验设计] 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取一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再取另一切去尖端的胚芽,将没放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一侧。
[实验现象] 前组中的胚芽会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后组中的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控制条件] 相同条件:两组均为切去尖端的胚芽。
不同条件:前组琼脂上放过胚芽尖端(粘有尖端上的物质),后组琼脂上没有放过胚芽尖端(作为对照组)。
[实验结论] 胚芽的尖端确定产生了能控制 生长的某种物质。温特实验证明胚芽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
(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
2.作用:①能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 ,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 。
4.分布:由 决定。
当受到 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
当受到 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
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 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课内练习]
1.达尔文通过植物的向光性实验,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
A.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B.实验证明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C. 从植物体中分离出生长素
D.以上三个结论都不正确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 ( )
A.胚芽尖端分泌赤霉素
B.胚芽尖端分泌生长素
C. 胚芽尖端分泌生长素,受单侧光照射分布不均匀
D.胚芽尖端分泌生长素,受单侧光照射时,分布均匀
3.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有 、赤霉素、 等。
4.植物激素的主要功能是 对植物体内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
[课时小结]
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作用。
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温特实验时,用没有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做实验,该装置在整个实验过程是为了 。
2.植物的生长素是由 产生的一种物质,它不仅能促进植物的 ,还能促进 生根,防止 。
3.最先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的科学家是 ( )
A.达尔文 B.郭葛 C.温特 D.以上三个都是
4.一株植物受到阳光均匀照射时,其前后左右四个方面的生长素分布为 ( )
A.前面最多 B.后面最多 C. 左边最多 D.四个方面一样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0课时
3.3 神经调节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学习目标
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活动中的信息传导。
2.了解反射弧。
3.了解感受器、效应器。
4.了解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巩固复习
1.中枢神经系统由 和 组成,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2.脑是由 、 、 组成的。大脑是 的最高级部分。
3.脊髓具有 和 的功能。
二、反射
1.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怎么样 。
2.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
3.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
4.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 、 。
三、反射弧
1.手碰到高温物体是如何产生反射的呢
2.产生反射的过程。如图3—8。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导进入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达到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
3.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 、 神经中枢 、 、 。
4.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才能实现。
四、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 、 、 排尿反射 、排便反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3.高级神经中枢一般在脑中。
五、实验
1.膝跳反射实验。
用手轻轻扣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可以看到小腿产生的反射活动。
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肌腱中的感受器→ →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产生效果小腿反弹。
3.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功能是否 。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 下列人和生物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的是 ( D )
A.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人就会眨眼睛
D.人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
C. 小鸟受惊就会飞走
D. 触动含羞草,它的小叶会闭合,叶柄会下垂
[解析] 析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反射活动不是人特有的,动物也会有反射活动。含羞苹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触动含羞苹,小叶会闭合,叶柄下垂,看似反射活动,但实际不是反射活动。答案应选D。
[答] D
[课内练习]
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
A.产生兴奋 B.反射活动 C. 反射弧 D.神经冲动
2.反射弧包括 、 、 、 、 ,缺少任何一环,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3.反射活动是针对刺激的一种 。
[课时小结]
1.反射活动是对刺激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缺少任何一个就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
A.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 B.手被针刺,立即缩回
C.尝到美味,分泌唾液 D.脚被钉刺,皮破血流
2.膝跳反射可检查下列何种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 )
A.神经系统 B. 消化系统 C. 运动系统 D.内分泌系统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 、 。
4.有关反射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C. 反射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D.反射活动是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的过程
[深化提高]
5.下列器官,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的是 ( )
A.唾液腺 B.角膜 C. 韧带 D.膀胱
6.下列哪一种反射活动是感受体内刺激产生的 ( )
A.缩手反射 B.排尿反射 C. 瞳孔反射 D.吸吮反射
7.婴儿排尿是无意识的,这是因为( )
A.脊髓中排尿中枢发育不完整 B.脊髓中的信号没有传导到大脑
C. 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发育不完整 D.大脑发育不完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