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能的概念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能的多样性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普遍意义,初步学会分析和判断物质运动及变化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制作小风车实验装置一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
教师演示:手持粉笔头举高,放手下落实验
提问:举高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粉笔头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放手下落过程中,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问:下落过程中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生:由于粉笔的高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高度减小说明重力势能在减小,速度增大说明动能在增加,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在向动能转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教师指出:自然界中能量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2) 新课学习
讲述: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复习:
动能:我们把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实例:运动的锤子,流动的河水,流动的空气,行驶的汽车、跑动着的运动员,飞行中的子弹头,滚动着的钢球,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等。简单的知识结构: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
实例:被举高的夯,被举高的打桩机的重锤,高坝中的水,放在高楼阳台边沿的花盆,搁货架的金属球、山顶上的石头,举高的铅球,悬吊在高空中的钢梁,悬空的起重臂,置于斜面上的钢球等。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或录象)图3-1 雪崩
(情景描述)一辆汽车在雪山脚下急驶,一场灾难不幸发生。只见高耸陡峭的雪坡霎时间犹如天崩地裂,数以千吨的积雪快速滑落下来,推翻并吞没了汽车,摧毁了沿路的建筑。
(讨论)积雪在崩滑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设疑)在崩滑中,积雪的势能和动能发生了相互转化,那么,其他形式的能量是否也会发生相互转化呢?
一、能量转化的普遍性
(展示图片或录象)图3-2 人造卫星
(讨论)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太阳能→电能)
(展示图片或录象)图3-3 间歇泉
(讨论)图3-3是间歇泉向外喷射热泉水的情景。间歇泉多发生在火山活跃的地带,它断断续续地向外喷出热水,很像压力锅加热后会断断续续地向外喷气一样。你知道热泉水喷发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吗? (地热能→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录象)小型发电机发电
(讨论)小型发电机发电的能量转化。(势能→动能→电能)
(展示图片或录象)青蛙扑食害虫
(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青蛙消耗了什么能?(化学能)
这些能量哪里去了?(化学能→机械能)
它获得了什么能?(化学能)
这些能量来自哪里?(害虫的化学能→青蛙的化学能)
说明:通过动能、势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能等角度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且是一个普遍现象。
(小结)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提问)你能列举自然界中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实例吗?
(学生举例回答)
二、各种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化
(展示)图3-5 能量形式的转化
(讨论)能量转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物质不同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形式的能量)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你能根据下列各图所呈现的现象,说说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吗?
(分析)胶片感光成像 光能→化学能
特技跳伞 势能→动能
激光切割金属 光能→热能
森林火灾 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太阳能→化学能
小型水电站(工作时) 势能→动能→电能
【水由高到低(从上游冲下来),势能转化为动能;水流冲击转盘,带动电动机转动(水流经压力水管冲击水轮机转动,再带动发电机发电),水的动能转化为电动机的机械能;发电机转动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到灯泡,灯泡发光,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到电动机,电动机转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说明:教学中还可补充列举一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对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实验)图3-6 制作小风车(可事先布置课前完成)
制作方法:如图3-6所示,将圆形铝箔纸切割成扇形小片,再将扇形小片弯曲成风叶,然后用大头针依次穿过风叶的中心,小珠子和短木棍端上的小孔并固定好。
(讨论)将风叶水平放在发光的灯泡上方,你看见什么?说出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
学生讨论后分析:看见风车转动;灯泡发热:电能→热能;热空气上升推动风车转动:热能→机械能。
拓展:这个风车转动的原理与“走马灯”相同,都是由于点亮的灯泡上方有对流的空气推动风叶的缘故。
(思考)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温度升高;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温度要降低。这两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各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分析: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温度要升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温度要降低,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一小孩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速度越来越快,到斜面底端时:动能______,势能______,机械能总量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在这里“光滑”的标准即认为可以不考虑摩擦,因此在能量的转化中不考虑摩擦及能量的损失,小孩在下滑时,减少的势能全部转化成小孩的动能,机械能的总量不变。所以应是: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总量不变。
2、一小孩从斜面上匀速下滑,到斜面底端时,动能______,势能______,机械能总量______。
由于小孩从斜面上“匀速”下滑,到底端时速度不变,因此动能不变,而由于高度降低,势能减少,因而机械能的总量减少。在题目中虽没明确说明摩擦的存在,但小孩从斜面上“匀速”下滑,就隐含了存在摩擦这个条件。因此,在转化中必然有一部分机械能消耗在克服阻力做功上,而引起机械能总量的减少。
(五)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1)课后练习与活动 (2)作业本
选做作业:
【教后反思】
本节教材一开始,就以“雪崩”为例,就学生较为熟悉的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引入新 课教学,并从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能等角度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对学习“能量转化”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列举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对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例分析得出: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就是能量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