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 免疫调节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当细菌入侵人体内发生感染时,细胞①就会吞噬入侵的细菌,在细胞①内形成抗原—a复合体,并转移至细胞膜上,再呈递给细胞②,具体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缺少图中的细胞②,会使人体丧失所有细胞免疫功能
C.图中b表示溶酶体,其能产生抗体且与细菌结合
D.图中a内含有的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粗面内质网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其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免疫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缺少T细胞会使人体丧失所有细胞免疫功能,B项正确;浆细胞产生抗体,C项错误;a为细胞表面蛋白,合成场所位于核糖体上,D项错误。
(1)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吞噬细胞:识别无特异性,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4)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宿主细胞)。
(5)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能增殖、分化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7)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
1.最近某地儿童医院爆满,统计得知来就诊的大多数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患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物质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B.在抵御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要参与
C.患儿的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都能够产生抗体
D.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要靠效应T细胞识别并将靶细胞裂解
2.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3.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丝状病毒,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酸和壳复合体构成,含线性核酸分子和四个独立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60 ℃、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两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的核酸不含胸腺嘧啶,可以推测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
(2)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机体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___________免疫应答过程,导致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3)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产生的免疫细胞有效应T细胞和______。志愿者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后,病理症状减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埃博拉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有效杀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C
【解析】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物质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A正确;流感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进入人体后最终将进入组织细胞,因此在抵御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要参与,B正确;只有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C错误;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要靠效应T细胞识别并将靶细胞裂解,D正确。
2.【答案】D
【解析】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项错误。
3.【答案】(1)RNA
(2)特异性
(3)记忆细胞 浆细胞发生二次免疫,能快速高效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
(4)紫外线能破坏蛋白质或RNA的结构,从而使埃博拉病毒丧失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