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开封,风俗画
图片资料来源:【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商业繁荣,商业场所临街而建,临河而建
文化娱乐场所——瓦舍(兼营商业)勾栏(专供演出)
夜间营业:夜市
对外贸易:国际性大都市
图片资料来源:【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开封(北宋)临安(南宋)大都(元)
2.商业繁荣发达:大相国寺(开封最繁华)
3.宋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娱乐场所(瓦舍勾栏)
瓦子
勾栏
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想一想: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学而思:想一想、说一说
市民阶层壮大
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坊界限打破,还出现夜市、早市)
都市生活繁华
文化繁荣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还在诗词里
······
宋朝人的节日习俗
不光记录在画里
永遇乐 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南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中秋 【北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浣溪沙·端午 【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守岁 【北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节日和习俗:春节守岁、拜年;元宵节挂彩灯;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人物 朝代 代表作 作品风格特点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放派代表,词风豪迈飘逸,提高了词的境界和格调。
《声声慢·寻寻觅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婉约派代表,婉转细腻、清秀,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豪放派代表,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宋词和元曲
1、词:
2、元曲: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唐朝时出现,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窦娥冤》
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节选自《窦娥冤》
同唐诗宋词比
元曲
更加通俗易懂
(1)作者为什么要编写这部书?
(2)这部书的体裁(体例)是什么?
(3)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部书?
合作探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评价:
内容:
编年体通史
体例:
目的:
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图示比较《史记》《资治通鉴》
宋元时期
都市文化
都市
生活
文化
大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
市民生活:瓦子、勾栏和杂剧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含英咀华:课堂小结
含英咀华:课堂小结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____、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_。
(2)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____________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__,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_____,元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开封
大都
大相国寺
市民阶层
娱乐兼营商业
勾栏
杂剧
宋代
含英咀华:课堂小结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____、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______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 __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代表 ①苏轼:北宋文学家,,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__________,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宋代
豪迈而飘逸
春节
端午节
含英咀华:课堂小结
②李清照:女词人,词风_____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_____情怀。
③辛弃疾:南宋人,词风_____,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词的________和在文学史上地位。
2.元曲
(1)组成:包括____、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________》。
散曲
窦娥冤
委婉
忧患
豪放
社会功能
含英咀华:课堂小结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体裁:_____通史巨著。
2.内容:记述了从_____到____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3.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4.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
编年体
战国
史学两司马
五代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镐京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瓦子在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需要
4.“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宋代人过的这一节日是现在的(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D
D
B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C
5.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他是( )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张择端
6.“作人杰”“为鬼雄”的豪情壮语,“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厚载。她就是生活在两宋之际,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女词人( )
A.武则天 B.王昭君 C.李清照 D.文成公主
7.元朝戏剧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 )
A.融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
B
C
D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8.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 是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C. 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 是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
9.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齐名,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10.下列人物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查到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D
D
D
宋元
书法
和
绘画
书法
绘画
宋
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
赵孟頫,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题材:
山水、花鸟和风俗画
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文人画:
元代赵孟頫,“神品”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