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4: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左传》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①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③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2、揭示目标:
①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③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2、积累下列词语:
重点词解释:
①齐师伐我——军队;         ②又何间焉——参与; 
③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④衣食所安——养;
⑤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⑥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⑦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⑧小大之狱——案件;
⑨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⑩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背景资料: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感知内容:
①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②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③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背涌课文第1段。
2、完成“朗读·背诵”题一、二和“辨折·比较”题四。
六、 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2、揭示目标:
①研读第二部分
②研读第三部分
③归纳总结全文
二、自学:
1、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①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②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③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④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③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2、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3、谈谈你对曹刿和鲁庄公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
曹 刿:聪明、智慧、勇敢。有军事才能,热爱祖国,敢于直言上谏。
鲁庄公:愚蠢未有远谋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背诵并默写全文。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七、教后记:
附译文: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觐见。
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拿来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的。”庄公说:“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

子鱼论战
教学目的:①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教学重点:《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教学难点: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队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
①a、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望其旗靡(倒下)
b、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可以一战又何间焉大小之狱
c、虚词
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公问其故(这样)
吾视其辙乱(齐军)
其乡人曰(他的)
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
2、揭示目标:
①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泓hóng 歼jiān 咎jiù 重chong 隘ài 勍qíng 耈gǒu 儳chàn
2、背景资料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
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最大障碍。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公子子鱼)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时,宋军在泓水北面,楚军须渡河而后战,故课文中有“未既济”、“既济”等字样。
3、感知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下。谁愿意?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以下两件事:第一、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第二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在《曹刿论战》里已学过,你们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读懂这篇文章。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时我们同学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2)反复朗读第二、三段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在课本上划出来即可)。
a不重伤,不禽二毛;
b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②用两种符号把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划出来。
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
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可也”。
③《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这番对话极为简略,抄录如下:
“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
从课文中找出与划线字眼相当的语句(依次是“阻隘”、“三军以利用也”、“则如服焉”)。
④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本文的大意
三、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按叙史通例,写战争要注明交战双方、作战时间及地点。课文首句前,原文尚有:“冬(指襄公十三年即前638年冬),十一月,己巳,朔”。
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写宋之优势;“彼众我寡”写宋之劣势。司马“请击”而襄公答以“不可”,坐失良机。
③“又以告”,这是省略句法,即“及其未成列也,请击之”之意。《尔雅》:“若、谒,请也。”
④“公伤股,门官歼焉”,七字写尽败状之惨。
2、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公曰”一段话是因“国人皆咎公”而说,故有自辩意。按:襄公于次年夏即因伤死去,距泓之战仅半年,可见其至死不悔。
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前“也”表提顿,后“也”表肯定,即肯定不用阻敌于隘之法取胜。“阻隘”与司马迁文“困人于”意同。
③以“亡国之余”做低衬,突出“不鼓不成列”,以示其“仁义”之心不变,至死仍然看重虚名。
3、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君未知战”为本段之纲领。以下分三小层,各层的语气不同。可分层进行诵读练习。
②第一小层就泓之战的实际情况批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观点。先肯定客观情势对我有利,次以反问说明可以主动进攻,最后加上“犹有惧焉”,以退一步设想的口气说明非如此做不可,更为透彻──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③第二小层驳“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观点。前两句都用强烈反问的口气,亦兼有讽刺之意。末句用归谬法,指出襄公说法的可笑,讥讽之意甚明,也揭露了襄公做法的虚伪性。“获则取之”的“取”本义是割取耳朵。古代有割取俘虏耳朵的做法,《周礼 夏官 大司马》:“获者取左耳。”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带回来。
④第三小层是一般地论述“阻隘”、“鼓”的原则。文中连用四个“也”,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须用斩钉截铁、不容置辩的语气读出。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背诵课文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子鱼论战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2、揭示目标:
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②学会分析和归纳人物的语言和行为
二、 自学:
1、司马子鱼提出的“请击之 ”的根据是什么?
“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彼众我寡”
2、在战中、战后为什么宋襄公始终坚持自己的作战原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战中:笼络诸侯 迂腐沽名钓誉
战后:推脱责任 伪善虚荣
3、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从文中那些语句和词语可以看出来。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的内容,那么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鲁庄公:目光短浅,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伪善
5、从这两个战例中,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再结合易学过的一些文章谈谈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参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讨论几个问题。
《公羊传 公二十二年》:“……宋师大败。故君子大(赞扬)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指战争)而不忘大礼……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史记 宋微子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云:“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贤),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1.这两则资料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褒扬宋襄公的 出于什么目的 (“礼让”。当时周初制定的礼制已遭到破坏,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如齐并国三十五,鲁并国九,宋并国六,篡弑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所以“以礼让为国”成了恢复旧秩序人们的信条。)
2.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批评。详写子鱼的反驳。)
3.你赞成哪一种态度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教师也应指出,宋襄公不过是将“礼让”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他的“仁义”是假的。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宋襄公图伯》中有详细评论,可参阅。)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____(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3)。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参考答案: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假如)当初宋襄公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受伤而死的下场?
(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谈
七、教后记:
备课内容放在诵读中。
第三段回到诵读中。
第一、二段的层次,战机、形势的转化,
把补充放在第二课时。
什么态度,多联想,多揣摩。
附:课文翻译:
宋襄公跟楚国人在泓水作战,宋国军队已经排成了(战斗的)行列,楚国的军队(却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主管军事的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来,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渡过了(泓水)但(还)没有排成战斗阵势,(子鱼)又请求。宋襄公(还是)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摆好了阵势而后攻击他们,宋军大败。宋襄公伤了大腿,禁卫官也都死在阵地上。
(宋国)国都里的人都责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在战斗中)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抓获头发斑白的老人。古时候用兵打仗(的原则),是不靠险阻(来取胜)啊。寡人虽然是亡国(殷商)的后代,(还是遵照古法)不进攻没摆成阵势的军队。”
子鱼说:“君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军,(当他们由于)地形阻隘而没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拦截并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害怕(不能取胜)呢。何况现在强有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啊。即使是年纪特别大的人,俘虏了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讲明什么是耻辱(败降)激励(士兵勇敢)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啊。伤(还)没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杀伤(他们)呢?如果可怜(那些)再度受伤的敌人,那不如不伤害他;可怜头发斑白的敌人,就不如向他们屈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