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4: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的:
①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②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③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已的见解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宁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2、揭示目标:
①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②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③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注音释义
①嗜(shì)学:喜爱学习。②俟(sì):等待③屣(xǐ):鞋子。④衾(qīn):被子。⑤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文中指香气。⑥裘葛(gé)之遗(wèi):裘(冬衣),葛(夏衣),遗(送)。
2、积累下列词语:
词性活用
①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②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③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背景资料: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感知内容:
①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内容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2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读1-2自然段
(1)掌握重点词句
①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②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①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②从师之劳。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③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④生活之艰。
比较点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读3-4自然段
(1)掌握重点词句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③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2)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比较点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廪稍之供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主人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
未有问而不告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4、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写作手法
这篇赠序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五、自测:
1、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