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19 12:57:41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4.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5.明代时从南美洲引进的农作物品种不包括( )
A.玉米 B.核桃 C.花生 D.向日葵
6..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
《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21教育网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细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明朝的思想控制 D.浅议明朝的文化政策
7.下列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在明成祖时期
B.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C.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8.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
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21cnjy.com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9.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制定法律
C.监视、侦查臣民 D.督查百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cn·jy·com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
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一一《职官志》
(1)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文中的“帝”指的是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他们对谁负责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材料中所说的机构变化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www.21-cn-jy.com
同步练习答案
1.D 2.C 3.D 4.C 5.B 6.A 7.B 8.D 9.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皇帝。
(3)国家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4)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课题 《明朝的统治》 单元 三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知识目标:知道明朝建立情况。掌握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知道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视频《大元帅》,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感知朱元璋的统治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3.学习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读材料探讨: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利用地图讲解元末农民战争。通过讲解让学生回答: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阅读相关史实,了解朱元璋。(5)想一想: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6)通过地图介绍明朝的疆域:“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4.学习第二部分:朱元璋强化皇权(1)读材料,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2)播放视频:《宰相制度》的废除(3)讲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4)出示图片,展示元朝和明朝的制度,比较不同。(5)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6)合作探究: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7)史料研读并回答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从而引出锦衣卫。(8)播放视频《锦衣卫》(9)讲解: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和“东厂”合称“厂卫”。总结锦衣卫的职能和特点。5.学习第三部分:科举考试的变化(1)讲解科举考试变化的体现:考试范围: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标准:八股文(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说一说:什么叫八股文?根据示例,说出八股文的危害。探究: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6.学习第四部分:经济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表现:说出从美洲引进的农经济作物。(2)手工业的发展:介绍棉纺织业和制瓷业(3)商业发展的表现: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出现了大商帮:晋商和徽商7.巩固提升。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思考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探讨回答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并找出代表回答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回答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回答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了解锦衣卫的职能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小结 明朝加强君权的诸项措施,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但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政策,对中国人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是明朝统治走向没落乃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源。
板书 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取消中书省、设三司监视官民:锦衣卫科举考试的变化:表现:考试范围、答题标准、答题格式危害:抑制了人们的思想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从美洲引进经济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手工业的发展:苏州-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制瓷中心商业的发展: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出现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历史部编版 七年级下
导入新知
1.知道明朝的建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通过明朝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了解明朝经济发展概况。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新知讲解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元末农民战争
(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朱元璋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庙里当了和尚,到处乞讨为生。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被推为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最终在1388年统一了全国。
相关史实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另一版本的朱元璋图像
汉武帝
刘秀
汉高祖
刘邦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措施:废丞相、撤中书省;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六部
理由:丞相多小人,专权乱政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中央
强化皇权
五军督府
元朝
明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内阁
六部


地方
地方
特点: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集中皇权,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 )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
特点是什么?
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合作探究
利: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并起到了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弊: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加强名全国政务最后都集中在皇帝身上,遇到了重大问题无处商量;军国大事由皇帝有人来裁决,决策难免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不利于国家和政府效能,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明朝锦衣卫印
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和“东厂”合称“厂卫”。
职能: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对臣民监视、侦查。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特点:
科举考试的变化
考试范围: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答题标准: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文体标准:
八股文(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甲:我严格按着《四书集注》上的观点来答题。
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
乙:回答出有创意的答案
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
抑制了人们的思想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
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
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 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 、 、 、 和 等。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农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发展的表现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大型商帮——
北京、南京
晋商、徽商
徽商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等,其中典当商徽商故里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
巩固提升
1.明朝的一位地方官要进京述职,参见朱元璋,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
A. 洛阳 B. 南京 C. 北京 D.西安
2.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废除行中书省 B. 废除丞相
C.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 八股取士
B
C
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 )
A. 经济政策 B. 时事评论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D
5.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 )设立的。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建文帝 D. 明英宗
6.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成为丝织业中心。
A. 杭州    B. 广州
C. 南京   D. 苏州
B
D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二:有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恍然大悟。
材料三: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中朱元璋认为丞相多有小人,因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朱元璋能够知道大臣的一举一动是源于哪个机构的设置?
(3)材料三中顾炎武指出了明朝科举的危害,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什么?
废丞相
锦衣卫
四书五经
考试内容:
答题观点:
厂卫制度:
地方:
中央:
答题格式:
经济的
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明朝的统治
军事:
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苏州、景德镇
北京、南京
八股文
《四书集注》为标准
四书、五经
强化
皇权
锦衣卫和东厂
分兵权,设五军都督府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明朝的
建立
科举考试

变化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
都城:
应天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