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专题01《窦娥冤》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专题01《窦娥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1 09:0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 窦娥冤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错勘(kān) 难堪(kān) 斟酌(zhēn) 湛蓝(zhàn)
B.偃旗(yǎn) 围堰(yàn) 宣泄(xuān) 寒暄(xuān)
C.甘霖(gān) 变徵(zhǐ) 埋怨(mái) 冤枉(wāng)
D.提防(tí) 殡葬(bìn) 正旦(dàn) 临邛(qióng)
【答案】A
【解析】B项,“喧”应为“暄”;C项,“埋”应读“mán”;D项,“提”应读“d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动地惊天 顺水推船 错堪贤愚 两泪涟涟
B.左侧右偏 前合后揠 孤身只影 吞声忍气
C.怕硬欺软 啼啼哭哭 怨气冲天 负屈衔冤
D.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古陌荒阡 五味具全
【答案】C
【解析】A项,“堪”应为“勘”;B项,“揠”应为“偃”;D项,“具”应为“俱”。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怎不将天地也生理怨 生:产生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葫芦提:糊涂
C.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 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不知亢旱三年的说法准也不准 亢旱:抵御旱灾
【答案】B
【解析】A项,生:甚,深;C项,月一十五:初一、十五;D项,亢旱:大旱。
4.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的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
B.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范(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和剧名等构成。
C.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答案】D
【解析】“王实甫”不属于“元曲四大家”。
5.对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B.誓愿既是[滚绣球]中指天斥地的反抗精神的继续,又是她反抗精神的顶点。
C.三桩誓愿及其应验表明窦娥的案情确实冤枉,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D.誓愿是全剧的高潮,作者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答案】C
【解析】应为“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6.下列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窦天章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但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表现出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使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被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答案】D
7.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概是渐渐丰富的经验和渐变确定的认识起了作用,稍后的莎士比亚,他的语言就完全不同了。
B.作家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
C.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采纳了对不同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与借鉴。
D.戏剧演出由于受到舞台条件的制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时空观念。
【答案】C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将“采纳了”改为“开始了”。
8.阅读关汉卿散曲选段,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要求句式为单句。(假设选段中的“我”为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答案】关汉卿是一位坚强不屈、誓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的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9.【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课文第三折中“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答案】“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只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所以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
10.【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写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请结合《窦娥冤》进行简析。
【答案】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的冤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吏治。
【解析】“有理无钱”莫进来,说明只要有钱,就能打赢官司,揭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无个不冤”,揭示了官府判案没有公正的,揭露了吏治的腐败残酷,可见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
11.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答案】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肃清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解析】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愿望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出来;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寄希望于朝廷。
12.【鸳鸯煞尾】曲中“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现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使窦娥善良、孝顺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剧了窦娥命运的悲剧性。一个为他人甘愿做出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这正是《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地方。
【解析】作答时,首先结合剧情分析这句话如何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品质;再根据题干“联系窦娥悲剧”,进一步分析其悲剧性的意义。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名作。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元代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第三折是唱功戏,关汉卿选用的音乐“宫调”是“正宫”。虽然当时演奏的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的音乐书籍中可以推论到,“正宫”乐调的声调和感情,一般是用来表达惆怅和悲壮的。这就从戏曲音乐的角度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的基础,而这又是第二折“南吕”宫调伤悲感愤声情的继续。因此,第三折是在鼓、锣、拍板、笛等乐器制造的悲剧气氛中开场的。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付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带枷的窦娥才被推出场。这时候,观众急于要知道的是窦娥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窦娥以“正宫”为宫调的第三折的套曲唱段。开口呼唱出的[端正好]起势就很不凡。用“没来由”三个字领起全曲,既概括了第一、二折的故事情节,又为下面字字悲愤、滴滴血泪的唱词作了铺垫。……当唱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时,对封建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力量爆发出来。
思想力量的表达借助于艺术形式的完美。[正宫·端正好]这个曲调的字可以不拘泥于原谱而有所增减,而句却不能增减,只能是五句。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上我们可以发现,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也就是句子成双。但是,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单句,关汉卿的这一曲[正宫·端正好]正好是只有五句。这是词曲才独有的现象,虽然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不过,从古代有关的戏曲理论书籍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或者是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平声字押韵时,因为平声韵脚可以拉长,不变音,便于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或者是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这种音乐替代与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不同,它必然是上句思想感情的发展,是后面感情爆发的酝酿,也是以歌代言的替代。前一种现象在元曲中比比皆是,后一种现象在今天的戏曲中还能见到,这一曲[端正好]和下一曲[滚绣球]就是前一种现象的例子。[正宫·端正好]的谱式规定了,每句的定格字数是三、三、七、七、五字,但在每句中可以加衬字。这样,句式就会有变化。像这一曲[端正好],前两句加上衬词后,变成了三三的六字句式,节奏就变成了“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种句式的节奏短促、激烈。又由于《窦娥冤》第三折的用韵,选用了元杂剧使用的《中原音韵》中的先天韵,这个韵相当于现代诗歌十三韵辙的言前辙。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所以,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使观众对无辜的窦娥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紧接着转入第三句“叫声屈”——“动地惊天”。这种句式的节奏较前两句三三句式的六字节奏缓慢,更由于在平声韵“天”字处拖腔行吟,裂石惊天的唱腔不仅催人泪下,也把窦娥愤怒怨恨的心情倾泻无遗,在音乐的拖腔行吟中促使观众产生联想。
13.《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作者认为“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是什么造足了这种气氛?
【答案】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什么造足了这种气氛”,即找出原因。信息在这句话的前面,即第三段的中间部分:“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付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
14.第三段说“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在这句话的后面,即“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15.第四段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一句中“这种现象”指什么?
【答案】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种”是代词,代的是上文的内容,答题信息应该从这句话前面找,在第四段开头不难找出“这种现象”指“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15.第四段中说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使用的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