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答案】A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案】B
【解析】B项中,“出”应为“初”。
3.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风流人物 淘:冲刷
B.樯橹灰飞烟灭 烟:像烟一样
C.竹杖芒鞋轻胜马 马:骑马
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
【答案】D
【解析】任:任由,听任。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同行皆狼狈
【答案】D
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写“小乔初嫁”,意在以美人衬英雄,赞颂周瑜年少得志。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答案】B
【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答案】D
【解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将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答案】D
【解析】“小调”改为“小令”。
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
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
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⑤—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⑥—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答案】④②⑥③⑤①
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三组排比句。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道风景; ,是一道风景; ,是一道风景。可是你知道,聪明的你就是一道风景:虽然你没有惊涛拍岸的雄浑, , ,但是你有青春的活力, , 。
【答案】参考示例:东风裁柳,碧如丝绦 小荷初露,涓涓清泉 没有东风裁柳的多情 没有小荷初露的恬美 你有抵御艰难的柔韧 你有碧澈的心灵
【解析】要引用或化用古人的写景诗句,要注意所给语句前后的照应关系。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10~11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①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几句诗运用乱石、惊涛、江岸等意象,集中写出了赤壁雄奇壮观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壮美的画面,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倾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表达了作者豪迈奋发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解答这类题目,首先从意象入手,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根据景物特点结合内容分析意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这两首词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其相似点。
【答案】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②。长记平山堂上③,欹枕④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2)六月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④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12.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为何上片却写起了平山堂上的景色?
【答案】一是因为两处景色有相似之处,二是借平山堂的文化地位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韵味。
【解析】一是因为两处景色有相似之处;二是借平山堂的文化地位较高,而快哉亭却是新建,由此便可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韵味。这样是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显得曲折蕴藉。答案主要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为什么会联想到平山堂上的景色,一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本词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及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奇特景观。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从清晨风斜雨细,晓寒顿生,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
B.“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则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
C.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D.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E.“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形象鲜明。
【答案】AC
15.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请从诗句含义、情感、作用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含义: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情感:寄寓着作者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
作用:以此作结(卒章显志),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
【解析】词眼是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题干要求从诗句含义、情感、作用三方面作简要分析,答题指向很明确,从三个方向,一一作答即可。首先理解该句的意思,“清欢”是关键词,意思是清淡的欢愉,该句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理解全词,词人所说的清淡的欢愉所指内涵,辐射在前面的三句写景画面中。前三句描写的画面内容是: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寄寓着作者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其作用是卒章显志。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南乡子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①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居人:苏轼的好友陈述古,两人都曾因反对新法被贬,后一起在杭州任职。
16.词的上阕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一句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词人为自己不能像亭亭耸立的塔,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②词人不像临平塔那样无动于衷地对待来往过客,而在为友人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
17.有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说:“虚实结合,凄恻动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虚实结合。词的下阕写词人在友人离去之后,返程路上的孤独,是实写;想象归家后因思念友人而难以成眠,面对残灯冷雨不禁落泪的情景,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词人离别的伤感和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本题主要赏析的是表现方法,只要读懂了诗歌的内容,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和思路,赏析起来也是很简单的,首先要肯定地回答,然后具体写出哪些是实,哪些是虚,最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