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 中国经典小说阅读(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鹅之死
汪曾祺
“阿姨,都白天了,怎么还有月亮呀?”
“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
“阿姨,天真蓝呀。”
“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
“阿姨,树是紫色的。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
“阿姨,你真好看!”
“我从前好看。”
“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
“小朋友,我也爱你们!”
“哦!看见玉渊潭了!玉渊潭的水真清呀!”
“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
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
“它们从哪儿飞来?”
“从很远很远的北方。”
“是吗?——欢迎你,白天鹅!”“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作客!”
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大兴安岭,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
白蕤去看乌兰诺娃①,去看天鹅。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天鹅死了。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圈儿河依恋着家乡,它流去又回头。在雪白的草原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铁青色的圆圈。
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的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她跳《天鹅之死》。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
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
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
那些“工宣队员”,每天晚上都想出一种折磨演员的花样。叫她们背着床板在大街上跑步。叫她们做折损骨骼的苦工。命令白蕤跳《天鹅之死》。
“你不是说《天鹅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
录音机放出了音乐。音乐使她忘记了眼前的一切。她快乐。她跳《天鹅之死》。
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
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
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
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
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她还是那样美,只是因为左腿曾经骨折,每到阴天下雨,就隐隐发痛。
孩子们对天鹅说:“天鹅天鹅你真美!”“天鹅天鹅我爱你!”“我们和你来作伴!”
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枝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被打死的天鹅的伴侣第二天一天不鸣不食。傍晚七点钟时还看见它。半夜里,它飞走了。
“阿姨,天鹅还在吗?”
“在!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
“天鹅天鹅你害怕吗?”“天鹅天鹅你别怕!”
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天鹅。他们在议论。“这个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
“想吃天鹅肉。”
“都是这场‘文化大革命’闹的!把一些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
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
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天鹅天鹅你在哪儿?”“天鹅天鹅你快回来!”?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有删减)
[注]①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曾两次到访中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对话形式展现,从对话中能体会到孩子对天鹅的喜爱。而他们的单纯更是反衬出了那些射杀天鹅的人的残忍。
B.小说文字如诗,句子干净利落,文章的段落简洁,大多段落只有一句话,富有韵律式的节奏美。
C.“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一句在文中螺旋式反复出现,但表现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篇幅不长,但有着两条叙事线索,一是写天鹅受枪击而亡,一是白蕤天鹅舞之梦的破灭,两条线索平行,两个故事都是放在明处写,很多情节都是重合的。
2.小说中画线的句子“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把小说的标题“天鹅之死”改为“美丽的悲哀”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
2.①使用比喻手法(或象征、双关手法,也可得分),“森林”喻指“文革”前繁荣旺盛的文艺事业,“火”喻指“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则是喻指中国的文艺事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正经经受一场文化浩劫。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暗示主人公白蕤的艺术人生、艺术梦想要遭受文革这场浩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示例一】不好,原因如下:
①小说以“天鹅之死”为标题,用小说中天鹅被打死的事件拟题,比较直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而“美丽的悲哀”则比较隐晦难懂。
②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出了美丽的天鹅飞来玉渊潭过冬,却死于捕猎青年枪口之下这件事,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摧残,又象征着芭蕾舞演员白蕤艺术生命的终结,表现了对那个摧残艺术美的时代的批判。
③作者借“天鹅之死”,警醒人们:不要亵渎美,不要让美丽夭折!呼唤人性的回归。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舞台上的天鹅,他们的死都是对人性冷酷的控诉。
【示例二】换了更好。理由如下:
①以“天鹅之死”为题,过于直白,而“美丽的悲哀”则比较有文采,意蕴更为深刻。
②“美丽”与“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中有着多种的美:玉渊潭之自然美、孩子心灵之纯美、天鹅体态之美和爱情之美、白蕤形貌之美和艺术梦想之美,这些“美丽”与小说中枪杀天鹅的青年和摧残白蕤艺术梦想的人的“丑陋”形成强烈的对比。
③“美丽的悲哀”,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对被枪杀的天鹅和艺术梦想被摧毁的白蕤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摧残自然美的人类,对摧残艺术美的文革时代的深刻地批判。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语言风格,C项考核语句,D项考核文章情节,其中C项,表面上是在写天鹅,实际代表了不同的事物。
3.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文章的标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情节、人物、手法、主旨等阐明理由。如原标题好,然后从情节的角度看:以“天鹅之死”为标题,用小说中天鹅被打死的事件拟题,比较直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从手法上看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出了美丽的天鹅飞来玉渊潭过冬,却死于捕猎青年枪口之下这件事,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摧残,又象征着芭蕾舞演员白蕤艺术生命的终结,表现了对那个摧残艺术美的时代的批判;从主旨的角度看:作者借“天鹅之死”,警醒人们“不要亵渎美,不要让美丽夭折!呼唤人性的回归”。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疯狂年代
刘慈欣
物理学教授叶哲泰走上批判台时,他那神情分明在说:让我背负的十字架更沉重一些吧!红卫兵们让他负担的东西确实很重,戴的高帽子是用一指粗的钢筋焊成的,胸前那块牌子是从实验室的一个烤箱上拆下的铁门。
押送叶哲泰上台的红卫兵是两男四女。两个男青年是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大四年级的,叶哲泰曾是他们的老师;那四名女孩子都是大学附中的初二学生,这些穿着军装扎着武装带的小战士挟带着逼人的青春活力,像四团绿色的火焰。一名男红卫兵转向批判对象:“叶哲泰,你精通各种力学,应该看到自己正在抗拒的这股伟大的合力是多么强大,顽固下去是死路一条!老实回答问题:在六二至六五届的基础课中,你是不是擅自加入了大量的相对论内容?”
“相对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的古典理论,基础课怎么能不涉及它呢?”叶哲泰回答说。
“你胡说!”旁边的一名女红卫兵厉声说,“爱因斯坦是反动的学术权威,他有奶便是娘,跑去为美帝国主义造原子弹!要建立起革命的科学,就要打倒以相对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黑旗!”叶哲泰忍受着头上铁高帽和胸前铁板带来的痛苦,不值得回应的问题就沉默了。
叶哲泰的妻子,同系的物理学教授绍琳从台下的前排站起来,走上台。她身穿一件很不合体的草绿色衣服,但熟悉绍琳的人联想到以前常穿精致旗袍讲课的她,总觉得别扭。
“叶哲泰!”绍琳指着丈夫喝道,却连其中的颤抖也放大了,“你没有想到我会站出来揭发你,批判你吧!?”她转向台下,“我们应该认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反动本质,它提出的静态宇宙模型,否定了物质的运动本性,是反辩证法的!它认为宇宙有限,更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唯心主义……”听着妻子滔滔不绝的演讲,叶哲泰苦笑了一下。
“低下头!”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被批斗者都要低头,但叶哲泰要这样,那顶沉重的铁高帽就会掉下去,以后只要他一直低着头,就没有理由再给他戴上。但叶哲泰仍昂着头,用瘦弱的脖颈支撑着那束沉重的钢铁。“低头!你个反动顽固分子!!”旁边一名女红卫兵解下腰间的皮带朝叶哲泰挥去,在他脑门上精确地留下了带扣的形状,但很快又被淤血模糊成黑紫的一团。他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叶哲泰,这一点你是无法抵赖的!你多次向学生散布反动的哥本哈根解释!”“这毕竟是目前公认的最符合实验结果的解释。”叶哲泰说,在受到如此重击后,他的口气还如此从容,这让绍琳很吃惊,也很恐惧。“这个解释认为,是外部的观察导致了量子波函数的坍缩,这是反动唯心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最猖狂的表现!”“是哲学指引实验还是实验指引哲学?”叶哲泰问道,他这突然的反击令批判者们一时不知所措。“当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科学实验!”一名男红卫兵说。
“这等于说正确的哲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反对实践出真知,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知原则的。”
“什么?!反动!反动透顶!!”那女孩儿举起紧握皮带的手指着叶哲泰,“你,是想说有上帝?!”“我是说不知道,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的话,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正反两方面,科学都没给出确实的证据。”
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在整个会场引起了骚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叶哲泰!!”“打倒一切反动学术权威!!”“打倒一切反动学说!!”……
“上帝是不存在的,一切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编造出来的麻痹人民的精神工具!”口号平息后,那个小女孩儿大声说。“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叶哲泰平静地说。
对于眼前这个危险的敌人,一切语言都无意义了。她抡起皮带冲上去,她的三个小同志立刻跟上,朝上抡皮带才能打到他那不肯低下的头,在开始的几下打击后,他头上能起一定保护作用的铁高帽被打掉了,接下来带铜扣的宽皮带如雨点般打在他的头上和身上……
物理学家静静地躺在地上,半睁的双眼看着从他的头颅上流出的血迹,疯狂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那条血迹是唯一在动的东西,它像一条红蛇缓慢地蜿蜒爬行着,到达台沿后一滴滴地滴在下面一个空箱子上,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像渐行渐远的脚步。
(选自《三体》,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押叶哲泰上台的两个男红卫兵都是理论物理专业大四年级的学生,其中一人揭发他曾在课程中擅自加入了大量相对论内容,所以说叶哲泰精通各种力学。
B.旁边的女红卫兵让“反动顽固分子”叶哲泰低头为的是让对方屈服并承认问题,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叶哲泰是暗示对方甩掉铁高帽,减轻负担。
C.物理学家的血缓慢蜿蜒地爬行,然后一滴一滴地滴着。发出“哒哒”声,这里采用记叙,以动衬静,突出展示了叶哲泰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震撼力。
D.本文叙述叶哲泰之死,写得有点有面,有声有色,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揭开了“文革”的一角,让我们不能不正视过去,反思历史,从而创造更好的生活。
2.小说在刻画叶哲泰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精神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以“疯狂年代”为题,有什么作用?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选项的前后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B项,“暗示对方甩掉铁高帽,减轻负担”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记叙”分析不对,这里采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2.①正义与责任。叶哲泰面对批判不低头不认罪,毅然背负起科学与社会赋予的责任。②胆量与勇气。叶哲泰面对荒谬和疯狂仍然昂起头,从容镇定地坚持自己的理论与见解。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叶哲泰坚信实践出真知。④有气节。面对红卫兵的疯狂行为,绝不动摇和屈服,“高昂着头”这一细节集中表现了他对红卫兵扭曲科学和真理的坚决抗争。
3.①从人物形象上看,“疯狂”概括出那个年代对人的异化和对人性的扭曲,如男女红卫兵对叶哲泰的疯狂殴打,在和叶哲泰辩论时荒诞的逻辑表述,绍琳为了自保对丈夫叶哲泰的污蔑和抨击,叶哲泰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被批斗、殴打致死……②从情节安排看,小说以物理学教授叶哲泰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被红卫兵小将们批斗、羞辱乃至殴打致死,情节的荒诞,让人触目惊心。③从表现主题上看,“疯狂”概括了小说反映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批判,引起读者正视历史,反思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要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出“疯狂”的具体含义。小说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疯狂行为,红卫兵们的思想和对待叶哲泰的态度都是疯狂的,这些引发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思索。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