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 中国经典小说阅读(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提示:《红楼梦》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到:宁国府秦可卿病亡,公公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自己伤心难支,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宁国府无人主事,乱成一团。贾宝玉向贾珍推荐王熙凤。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请求,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针对宁府的五件积弊: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理。凤姐如何处治呢?且看第14回。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正说着,只见来旺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票上批着数目。众人连忙让坐倒茶,一面命人按数取纸来抱着,同来旺媳妇一路来至仪门口,方交与来旺媳妇自己抱进去了。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一宿无话。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又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描赔。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帐摊赔。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立刻来回我。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
众人领命而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juān“除去”的意思)了。
凤姐儿因见尤氏犯病,贾珍又过于悲哀,不大进饮食,自己每日从那府中做了各样细粥,精致小菜,命人送来劝食。
那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凤姐起身,别过族中诸人,自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正说着,只见荣国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巴不得先问他完了事,连忙进去说:“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凤姐方欲说话时,见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念过,听了一共四件,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凤姐因见张材家的在旁,因问:“你有什么事?”张材家的忙取帖儿回说:“就是方才车轿围作成,领取裁缝工银若干两。”凤姐听了,便收了帖子,命彩明登记,又发与这人去了。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彼时宁府荣府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人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有删改)
1.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反映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一个场面,情节场面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出场人物众多,主次有序;人物刻画手法多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与《林黛玉进贾府》那个笑语盈盈、粉面含春、八面玲珑王熙凤相比,选段“协理宁国府”中的王熙凤语言泼辣,行动果断,杀伐决断,神态威严。
C.“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因为“那人”自知理亏,含羞抱愧,因而心服王熙凤的处理,才会“叩谢”。
D.细读此文,不难看出文字极“忙”。主要体现在:文章开门见山,写凤姐一到,即刻忙开了。来旺媳妇第一个到: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紧接下文出现六个动作,即凤姐“命彩明、传来升媳妇、查看花名册、听差、点单册、坐车回家”等。然后写凤姐面对百十号人分配工作,明确责任,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2.节选部分写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塑造王熙凤形象,请加以鉴赏。
3.王熙凤是如何成功协理宁国府的?请结合现实,对此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C
2.作者写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为表现凤姐的管理才能,塑造王熙凤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
①侧面烘托。凤姐接管宁府之前,先是贾宝玉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贾珍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请求,暗示了王熙凤有管理才能。接着是总管来升告诫手下众人,人未到,声威就先到了,暗示了凤姐的泼辣、威势。
②正面描写。凤姐恩威并施,语言泼辣,行动果断,措施得力,正面展示了女能人女强人的形象,又应证了前文的侧面描写。
③起伏。凤姐的调度安排环环相扣,宁府初入正轨,一切似乎顺风顺水。作者宕开一笔,安排了两个情节,使得作品波澜起伏,摇曳生姿。一是细节:凤姐对贾珍、尤氏夫妇送粥劝食,充满温情。这一细节,表现凤姐对宁府主人的周到细心,也让我们紧张的心理放松下来。二是波澜(高潮):一个“体面”的下人,来迟了一步,凤姐正要发作,作者又宕开一笔,插入了处理荣国府“王兴媳妇”“四个执事人”“张材家的”等几件事,处理完之后又紧接着处罚“睡迷人”。一件事分两截写,其中又穿插了其他事,手法巧妙,毫无痕迹。这两个情节张弛有度,极大地丰富了凤姐的形象。
④照应。“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照应了凤姐归纳的宁府五大弊端。“窗外众人听说……这才知道凤姐利害”照应总管来升对手下众人的告诫。而“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是凤姐管治宁府的结果。
3.(1)王熙凤成功协理宁国府,关键在于:①细:工作细致。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制定了丧事中的内务组织架构和人员编制,分别成立了接待、礼仪、茶房、库管等8个小组,明确了各小组责任;从对大局的准确把握,对各项事宜的统筹安排,再到细节的斟酌,无不妥帖恰当。②严:管理严格。制定了考核标准;规定了工作时间,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③勤:不辞辛劳,以身作则。“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
(2)凤姐成功协理宁国府并不偶然:首先要归因于她良好的内外条件。凤姐的成功有内因,她善于表现,乐于揽事;她高度负责,身体力行。也有外因,凤姐在荣国府之所以能大显其管理才能,就因为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环境:贾母骄宠她,信赖她;王夫人信任她,提携她。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人才才会脱颖而出。其次要归功于凤姐管理有方。企业、学校等集体的管理也需要这样强有力的管理者。她整治宁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责任到人,二是严明纪律,三是严管重罚,充分展示了她的管理才能。责任到人,使人人肩上有重担,职责分明;严明纪律、严管重罚是落实责任的保障,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非常重要。
【试题分析】
1.本题是对名著文本内容的考查。C项,“那人”不是自知理亏,含羞抱愧,心服王熙凤的处理,而是迫于凤姐的威势,出于无奈才“叩谢”。
3.解答本题先要分析王熙凤为管理宁国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她在管理之前,首先分析了宁国府管理中的弊端,于是对症下药进行整治,如:任务明确,条理清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定制度,按章办事;执行制度,坚决严格;以身作则,政令畅通。通过王熙凤的管理,原本乱成一团的宁国府井井有条起来,众人皆赞其管家之才。简要分析了其具体的管理措施后,再联系现实思考王熙凤的这些措施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管理启示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
【清】刘鹗
这日,老残多喝了两杯酒,到房里躺下歇息。才闭了眼,看外边就走进两个人来:一个叫文章伯,一个叫德慧生,是老残的至友,齐道:“我们要往登州府去访蓬莱阁的胜景,就此动身罢。”不久便到了登州。海边,慧生拿远镜左右观视。忽然大叫:“你瞧,那边一只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实在危险得极!幸而是向这边来,不过二三十里就可泊岸了。”
三人凝神细看,原是只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楼之上,楼下四人专管转舵的事。前后六枝桅杆,挂着六扇旧帆,又有两枝新桅,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旧的帆。船面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计其数,却无篷窗等件遮盖风日。
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破坏的地方却不少:东边有一块,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东边又有一块,水波亦渐渐侵入;其余地方,无一处没有伤痕。那八个管帆的各人管各人的帆,彼此不相关熙。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搜他们的干粮,剥他们身上的衣服。章伯看得亲切,不禁狂叫道:“这些该死的奴才!这船眼睁睁就要沉覆,他们不知想法早点泊岸,反在那里蹂躏好人,气死我了!好好的一船人,断送在这几个驾驶的人手里!”沉思了一下,又说道:“好在我们山脚下有渔船,何不驾一只去,将那几个驾驶的人打死?岂不救了一船人的性命?”
老残笑向章伯道:“章哥此计甚妙,只不知你带几营人去?”章伯愤道:“自然是我们三个人去!”老残道:“他们船上驾驶的不下二百人,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们,恐怕只会送死。”章伯一想不错,便道:“难道白白地看他们死吗?”老残道:“依我看来,驾驶的人并未曾错,只因两个缘故,把这船就弄的狼狈不堪了。一则他们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今日遇见这大的风浪,所以都毛了手脚。二则他们未曾预备方针。遇了这阴天,他们就没了依傍。为今之计,依章兄法子,驾只渔艇追将上去,送他一个罗盘,他有了方向,便会走了。再将这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不同之处,告知船主,他们依了我们的话,岂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吗?”慧生道:“老残所说极是,我们就赶紧照样办去。”
说着,三人带了一个最准的向盘,一个纪限仪,逸了一只轻快渔船,一直追向前去。一霎时,离大船已经不远了。
谁知除那管船的人搜括众人外,又有一种人在那里高谈阔论的演说道:“这船也就是你们祖遗的产业,现在已被这几个驾驶人弄的破坏不堪,难道都在这里等死不成?就不想个法儿挽回吗?真真该死奴才!”
众人被他骂的顿口无言,说道:“我们实在惭愧!只是有甚么法子呢?”那人便道:“你们大家敛几个钱来,我们拼着几个人流血,替你们挣个万世安稳自由的基业,好不好呢?”众人一齐拍掌称快。
章伯远远听见,对二人说道:“不想那船上竞有这等的英雄豪杰!”慧生道:“看他如何的举动,倘真有点道理,我们便可回去了。”老残道:“这等人恐怕不是办事的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话骗几个钱罢了!”只见那船上人敛了许多钱,交给演说的人,看他如何动手。谁知那演说的人,找了一块众人伤害不着的地方,立位了脚,高声叫道:“你们这些没血性的人,还不去把这些管船的一个个杀了吗?”就有那不懂事的少年,依着他去打掌舵的,也有去骂船主的,俱被那旁边人杀的杀了,抛下海了。那船上人,就有老年晓事的人高声叫道:“诸位切不可乱动!倘若这样做去,胜负未分,船先覆了!”
慧生听得此语,向章伯道:“原来这英雄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说着,三人便将帆叶抽满,与大船相近。三人便跳将上去,深深的唱了一个喏,便将自己的向盘及纪限仪等项取出呈上。舵工看见,例也和气,便问:“此物怎样用法?有何益处?”
正在议论,那知那下等水手里面,忽然起了咆哮,说道:“船主!他们用的是外国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请船主赶紧将这三人绑去杀了,以除后患。倘用了他的向盘,他就要来拿我们的船了!”这一嘈嚷,满船人俱为之震动。就是那演说的英雄豪杰也喊道:“这是卖船的汉奸!快杀,快杀!”
船主舵工听了,俱犹疑不定,一个舵工说道:“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罢!”三人垂泪,赶忙回了小船。哪知大船上人,余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断桩破板打下船去,顷刻之间,将那渔船打的粉碎,看着沉下海中去了。老残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
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节选自《老残游记》)
【注】《老残游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船”为中心谋篇布局,便于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便于突出文章主旨。
B.小说较为具体地描写船“破坏的地方不少”,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船的残破,也为下文写老残等三人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作铺垫。
C.小说运用细节、动作、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写主要人物,使老残的老成持重、文章伯的正直急躁、德慧生的温和善良跃然纸上。
D.船上的人不但没有接受老残三人好心献上的向盘及纪限仪等工具,反而用断桩破板打碎三人乘坐的渔船,可见他们的愚蠢与暴虐。
2.小说以“呀!原来是一梦!”结尾有何作甩?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富有象征意味。请结合文本,联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1.C
【解析】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小说运用……外貌……等描写手法写主要人物”有误;从文中来看,涉及的人物有老残、文章伯、德慧生以及大船上的各色人等,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主要使用细节、动作、语言描写,小说并没有用外貌描写来写他们。
2.①结尾发生陡转,使小说情节更曲折,增强了可读性。②照应开头老残“多喝了两杯酒”,使小说结构更合理严谨。③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3.①大船象征着清末的中国,对大船的描写符合清末中国的特点,比如残破不堪、行将倾覆等。②船上的各色人等象征着清末各个阶层的围人,如统治者昏聩残暴、民众愚昧暴虐等。③施救的渔船被大船上的人打得粉碎,象征着清末改良运动的失败,并预示清王朝的覆亡不可避免。(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