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3课 歌词两首《松花江上》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3课 歌词两首《松花江上》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9 09: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松花江上生字学习煤


衰惨


méi
kuàng
liáng
shuāi煤矿
矿产
高粱
衰弱cǎn
pāo

悲惨
抛弃
放弃创作背景:
《松花江上》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深深触动他的心弦,于是以笔作枪,创作出这首凄婉的歌曲来缅怀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百姓 。作者简介:
张寒晖,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还有《军民大生产》也是他改编的。其中,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歌曲简介: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该曲采取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覆吟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悲愤的情绪积聚,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强大力量。 《松花江上》,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怀 故漂 流呼唤影响力:
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唱,由于这首歌写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很快便在东北军、东北难民中传唱开了,强烈地触及了中国人民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之处,莫不一片唏嘘之声。当时,正值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军、西安城里到处都能听到《松花江上》那声声的哭诉和悲愤的呼号,它激励国人拿起武器,勇敢走上战场。 周恩来总理曾在文章中指出:“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