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第八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第八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9 11:1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古诗四首使至塞上——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五言律诗边塞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 叙事————出使边塞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任务和经过的地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游子见到枯蓬随风飘荡所产生身世漂浮的飘零之感,透露诗人内心难言的激愤抑郁,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思乡之情。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上空。颔联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千 古 名 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诗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它的刚劲、坚毅之美。“长”字,表达出黄河横贯其间给人的感觉。“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就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了。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品味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落 日 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紧张繁忙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使边塞 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 塞外风光 (千古壮观)情由事发景由事终结构全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叙事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小结主旨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作者简介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建 德江:在浙江省境内,也就是钱塘江的上游。泊:把船停靠岸边。
渚:露出水面的小岛。
客:旅客,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野旷:原野广大空旷。 移舟泊烟渚 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日暮客愁新 天色渐渐的昏暗了,在外作客的愁思又缕缕地涌起。野旷天低树 一望无际的平野上,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更低些。
江清月近人 月亮倒映在清澈江水上,好像月亮就在人身边似的。 这是作者经钱塘江,夜泊停舟在建德附近,旅途中有感而所作的诗。诗中描写大地景色,读来让人也感受到原野的苍茫。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此诗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背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 真 珠 月 似 弓暮 江 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赏析句解段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暮江吟 夕阳西下
新月东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中心思想泊 船 瓜 洲泊 船 瓜 洲王安石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返回古诗背景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古诗背景
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意了。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被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绿”的故事“绿”的故事 传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 “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总感觉诗歌不够鲜活,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而且描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怎能不让游子长叹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呢?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