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儿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我命苦 真命苦
一生一世讨不着好老婆
人家的老婆如花又如玉
我家老婆一双大花脚
量量一尺多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材料一:
当时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农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农民不是不会种地,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过去喂猪不超过一头,喂鸡不超过三只。”
——摘自《小岗村,严宏昌家的年关》
材料二: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缺少生产自主权
生产积极性不高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1.目的:
3.内容: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意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笔记
2.展开: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1983年 全国普遍实行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材料二: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包产到户前:“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一逛。 ”
包产到户后:“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管理方式
土地公有
土地公有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水果生产基地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材料: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农民收入的近1/3、出口创汇的近2/5都来自乡镇企业,而且这些都是国家财政很少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的。1996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13508万人;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8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33%。到2000年底,有38家乡镇企业的商标成为全国驰名商标,有216个产品获得中国乡镇企业名牌称号。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1.背景: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打下基础。
2.展开:1984年,展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笔记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
笔记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
增强企业自主权
国家:
企业:
工人:
国有企业
管得太多,太死
没有生产自主权
缺乏活力
吃大锅饭,
没有劳动积极性
国有企业
国家
企业
给企业松绑
政企分开
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
国有企业
国家
工人
国有企业
——数据来源于2016年1月11日《历城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及《济南统计信息网》
生产
总值
(亿元) 固定
资产
(亿元) 城镇
收入
(元) 农民
收入
(元) 消费
零售
(亿元)
2015年 795 490 37440 17645 460
1978年 2 0.18 529 86 0.64
增长
倍数 397.5
倍 2722.2
倍 70.7
倍 205.1
倍 718
倍
年份
项目
辉煌对内改革 喜看历城变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内容: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
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笔记
③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随堂训练
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 )
A.开展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2.1984年刚上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
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职工下海经商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④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下课时间到了!
同学~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