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3节 升华与凝华
联想情景导入
夏天把冰棍从冰箱中拿出来后,常常可见到冰棍上有一层“白粉”;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冬天的早晨,常可见到屋顶的瓦片上有一层霜。那么,“白粉”与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打开衣柜能闻到“樟脑丸”的气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升华和凝华”的有关知识吧。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如:樟脑丸由大变小;冰冻的衣服会变干;干冰升华等。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放热。如:碘蒸气遇冷后直接变成碘晶体;霜的形成等。
3.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1)云:由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凝结成的小水珠、小冰晶聚集而成。
(2)雨:云中的小水珠逐渐变大,落向地面就是雨。
(3)雪: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凝固成雪。
(4)雾:由小水珠组成的云接近地面就是雾。
(5)露: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液化凝结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而形成露。
(6)霜: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会凝华而成白色的霜。
本节知识结构
升华
↓↑ 概念、条件、特点
凝华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普通白炽灯泡用久了,玻璃内壁会发黑,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 灯泡中的灯丝的材料是金属钨,高温下钨会发生升华现象而变成钨气体。当灯泡停止工作时,钨蒸气遇到冷的灯泡壁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固体状钨,.附在玻璃壁上,这就是灯泡壁会发黑的原因。同时,灯泡发光强度也会减弱,也会影响灯泡壁透光能力。
[例2] 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且对瓶底微微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固态碘开始熔化,接着汽化,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B.固态碘熔化变成液态的碘后保持不变
C.固态碘升华成碘蒸气,若停止加热,碘蒸气又会凝华变成固态碘,附着在烧瓶内壁上
D.以上都不对
[解析] 由于碘能够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故加热时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升华变成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时碘蒸气也没有液化而直接凝华变成固态碘,附着在烧瓶内壁上。
[答案] C
[例3] 冬天的早晨,我们经常发现在房间的窗户 壁(填“内”或“外”)上会出现一层薄薄的小冰花或水冰晶,这是 现象。
[解析] 冬天的早晨,室内和室外温度相差很大,窗玻璃温度与房间内空气温度相比显得较低,但与房间外空气温度相比显得较高。故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后放出大量的热,凝华变成了小冰晶或小冰花,而室外的水蒸气遇到热的玻璃吸热是不会发生凝华现象的。
[答案] 内 凝华
实践创新应用
1.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
A.夏天的早晨,树叶上有露珠 B.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C.冬天的早晨,地面上有霜 D.敞开瓶盖的香水逐渐减少
2.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产生高温,因此在火箭外壳上涂有一层特殊材料,防止火箭外壳温度过高,其原理是 ( )
A.材料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 B.材料不传热使温度不升高
C.材料升华放热使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演唱会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 )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雾”
4.实验室要制造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 )
A.用大量的冰块熔化来降温
B.用喷水方法加快蒸发来降温
C.用大功率电风扇来吹散热降温
D.用干冰升华来降温
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
A.水变成水蒸气 B.碘加热后变成碘蒸气
C.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的霜 D.春天早晨出现的大雾
6.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全部要吸热的是 ( )
A.凝固、升华、凝华 B.凝华、汽化、熔化
C.熔化、汽化、升华 D.熔化、汽化、液化
7.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
A.凝固而成的 B.直接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8.夏天的早晨在海边常可以看到大雾弥漫,而寒冷的冬天,清晨的草地上常铺满洁白的霜。大自然真是绚丽多彩!上面雾的形成是 现象,霜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9.飞机在人工降雨时向云层喷洒于冰(固态二氧化碳),促使水蒸气凝结降雨。这一过程中干冰和水经历了 、 、 三种物态变化。
10.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 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 热量。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棒冰外面往往有一层“白粉”,这是 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热。
课后练习答案
1.升华 吸收 2.说明该固体物质具有升华的特点。 3.略
1.C 2.A 3.C 4.D 5.B 6.C 7.B 8.液化 凝华 9.升华 凝华 熔化 l0.升华 吸收 凝华 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联想情景导入
你妈妈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有油滴滴到你的新衣服上,如何想办法把它洗掉 平时你喝雪碧打开瓶盖时,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从瓶中冒出,但盖上瓶盖气泡马上消失。……要解决或解释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习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
重点知识详解
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
(1)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a.在一定条件下,固体在同一种液体中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
b.在一定条件下,同一种固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碘在水中溶解能力差,在酒精中溶解能力强。
c.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固体在同一种液体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较大,熟石灰在水中溶解能力较小。
d.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2)液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如油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容易溶解。
(3)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强。
2.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碳酸氢铵等物质溶于水)。
3.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水温的高低、是否用玻璃棒搅拌、食盐颗粒的粗细等。
本节知识结构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物质的溶解性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放热
吸热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色拉油滴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为什么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解析] 因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液体中溶解能力不同。色拉油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容易溶解,故色拉油滴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例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解析] 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使河水的温度升高,水中的溶解氧减少,则河里的鱼会因缺氧而死亡。
[例3] 你知道汽水瓶打开盖子后为什么会冒泡吗
[解析] 汽水瓶打开后,导致瓶内的气压降低,而气体的溶解能力跟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小,导致原来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因气压减小而逸出。
[例4] 如图所示为蔗糖、松香分别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性实验。比较图中的A1、B1或A2、B2,我们可得到结论一: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体在同一物质里的溶解能力 (填“相同”或“不相同”);比较A1、A2或B1、B2,则可得到结论二:
。
[解析] 比较图中的A1、B1或A2、B2,共同点是将相同质量的蔗糖、松香分别投入相同质量的水或无水酒精中,从实验结果看,第一次蔗糖全溶、松香部分未溶;第二次蔗糖部分未溶、松香全溶,这说明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
比较A1、A2或B1、B2,这是把相同质量的两份蔗糖或松香分别投入到相同量的不同液体中,从实验结果看,第一次蔗糖全溶,第二次蔗糖部分未溶;松香刚好相反。这说明了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在不同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
[答案] 不相同在相同的条件下,相同物质在不同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
实践创新应用
1.下列物质不能溶于水的是 ( )
A.食盐 B.油漆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2.关于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固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能在水中溶解
3.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蔗糖,两位同学都将蔗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其结果是 (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
4.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有的温度升高,要放热
B.有的温度降低,要吸热
C.有的温度不变,吸热和放热等效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5.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①玻璃棒;②药匙;③烧杯;④温度计。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6.市场上出售的玻璃瓶装啤酒,在工厂生产时,是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充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加盖密封而成的。如果将这样的啤酒放在炉火旁烧烤,玻璃瓶有可能炸裂,炸裂的原因是 ( )
A.玻璃瓶被烘烤炸裂了
B.温度高,瓶内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小而逸出,使瓶内气压增加,把瓶炸裂
C.温度高,瓶内啤酒沸腾,使瓶炸裂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在一定条件下,蔗糖在水中溶解的量是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如果升高温度,则在同样质量的水中,溶解的蔗糖质量可以 。(填“多一些”“少一些”或“无变化”)
8.小李同学买了一瓶雪碧,在瓶盖打开前,他感觉瓶壁很坚硬,瓶内也没有气泡产生;但当他刚打开瓶盖,马上发现瓶内的雪碧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同时瓶壁变得软了。对于这个现象,小李感到很奇怪。经查阅资料,知道了雪碧中冒出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同时他也知道了瓶壁坚硬时瓶内气压大,瓶壁软时瓶内气压小。在此基础上,小李同学提出了气体溶解性跟 有关,具体关系是: 。
9.某同学在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一节内容后,对物质的溶解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他拿了一些化肥硫酸铵做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取一个较大的玻璃杯,里面放了÷的水,然后小心地用药匙将一些硫酸铵加入水中,结果发现硫酸铵全部溶解了,同时玻璃杯的外壁冒出了一些“汗珠”,用手摸了一下杯壁,发现温度明显下降了。
该同学经过思考,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释了以上现象。他的解释是
。
10.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瓶蜂蜜,到了冬天,她发现瓶子里析出了白色的晶体。她觉得非常不满,认为是蜂场里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将蔗糖混入蜂蜜,以次充好。但蜂场的工作人员则认为这白色的晶体是葡萄糖晶体,是从蜂蜜中析出的,绝不是蔗糖。请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你的老师,你觉得他们谁有理 请说明理由。
课后练习答案
1.酱油能溶解在水中,而麻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2.因为有氧气溶解在水中,鱼儿就是依靠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进行呼吸的。 3.海水中的盐来自:当雨水流过地表时,会将岩石、土壤中的盐分溶解,这些盐分最终会随江河水汇集到大海,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海水慢慢变咸了。
1.B 2.D 3.A 4.D 5.D 6.B 7.有限的 多一些 8.气压 气体的溶解性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大,随气压的降低而减小 9.硫酸铵在溶解于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得瓶壁降温,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液化 l0.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联想情景导入
将一块方糖放入热水中,很快方糖看不见了,同时水变成甜的了,这个现象说明糖以肉眼看不到的极小的颗粒分散到了水中,我们把这样的极小颗粒叫做分子。分子间有没有空隙 分子运不运动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说明
重点知识详解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较大的分子。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等。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俗称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同种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
2.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空隙,如50L,水和50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I00L。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如扩散现象。
(4)分子间存在作用。如: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证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3.分子由于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4.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扩散。
(1)气体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2)液体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越快。
5.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本节知识结构
分子很小
分子 分子之间有空隙
物质的构成
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其他微粒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过一会儿后,整杯水都变红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扩散。下列有关扩散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水的温度为0℃,则不会发生扩散现象
B.固体问没有扩散现象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解析] 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客观表现,它在固体、液体、气体间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扩散得越快,故A、D错误。
[答案] C
[例2] 水结成冰,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解析] 水结成冰是一种凝固现象。由于水和冰的状态不同引起了水和冰的密度不同,而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导致同质量的水变成冰体积变大,引起了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
[例3]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
[解析] 花容易释放出具有香味的分子,而分子的特点之一是能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使得墙内的香味分子跑到墙外来,所以“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答案] 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例4] 我们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为什么蒸发有致冷作用
[解析] 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而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也要吸热。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的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在液面分子离开的过程中要向液体及周围吸收热量,导致液体及周围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说蒸发有致冷作用。
实践创新应用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都是酒精气体
B.扫地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
C.腌咸菜时,时间一长菜就变成了
D.晒衣服时,水分蒸发衣服变干
2.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原来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 )
A.没有扩散现象 B.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有空隙
3.油库附近严禁烟火是因为 (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C.汽油分子在不断地扩散 D.汽油分子非常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冰融化成水,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分子之间的间隙比水中的间隙要大
B.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C.物质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D.固体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5.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1)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
6.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 (填“大”或“小”)。
7.如图所示,下面的集气瓶中盛放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的集气瓶中盛放的是空气,现把中间玻璃片拿掉,使上面的集气瓶倒扣在下面的集气瓶上,则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 ,这个现象说明了 。
8.有如下实验:取一根细空心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制成如图甲所示的一端封口,一端开口的玻璃容器,然后用注射器向其中注入用水稀释的红墨水(约一半左右),再向其中注入酒精直到注满容器为止(如图乙所示)。静止一段时间后,我们将观察到容器左、右两端液体的颜色 (填“均匀”或“不均匀”)。用大拇指堵住容器口,加以振荡,待混合均匀后再观察(如图丙所示),液体中有一真空气泡。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
课后练习答案
1.大 2.我们能够闻到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气味,就表明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会向空气中扩散。 3.略
1.B 2.D 3.C 4.B 5.(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这时有更多的分子从液体跑向空气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其空隙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6.小 7.上面瓶子中的气体颜色也逐渐变成了红棕色,同时下瓶的颜色变浅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8.均匀 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熔化与凝固
联想情景导入
你遇到过下雪天吗 你玩过打雪仗、堆雪人、玩雪球吗 在玩这些游戏的同时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雪球握在手上为什么很快会变成水,同时手会感到冷 雪人堆得很高大,为什么过几天也会消失 你听到过“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吗 带着种种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内容。
重点知识详解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放热。
2.固体的熔化过程。
(1)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如下图)。
a.AB段:物质处于固态,吸热升温。
b.BC段:物质处于熔化状态,吸收热量后,温度不变。B点物质处于固态,C点物质处于液态,BC之间的任何一点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CD段:物质处于液态,吸热升温。
(2)松香的熔化过程(如下图)。
a.A点之前:松香处于固态,吸热升温。
b.AB段:松香处于熔化状态,吸热但温度升高。
c.B点之后,松香处于液态,吸热升温。
(3)硫代硫酸钠与松香的熔化:
相同:a.都要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熔化。
b.都要吸热。
不同:硫代硫酸钠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而松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如:金属、明矾、冰、硫代硫酸钠等。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上升,如:玻璃、蜂蜡、橡胶、塑料、松香等。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冰的熔点是0℃。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熔点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5.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6.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既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7.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本节知识结构
概念
条件
熔化
规律
实例
区别与联系
概念
条件
凝固
规律
实例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如右图是固体A、B的熔化曲线,从图中
可知属于非晶体的是 ;属于晶体的
是 ,该晶体的熔点是 ,熔化
过程持续了 分钟;在CD段A物体
处于 状态。
[解析] 根据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形状,即可知固体A为晶体,B为非晶体。CD段为晶体熔化阶段,故晶体熔化的时间为4分钟;C点为熔化的起始时刻,物体的状态为固体;D点为熔化结束时刻,物体处于液态;CD之间为固液共存状态;故CD段为物体处于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 B A 48℃ 4 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
[例2] 把一块0℃的冰块放入到0℃的水中(周围气温也是0℃),过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冰将熔化
B.冰不会熔化
C.水将全部结冰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解析] 根据热传递条件,物体间只有存在温度差时热传递才能进行。根据题意,冰、水及环境的温度均各0。C,相互间不能发生热传递;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必须吸热,在凝固过程中必须放热。所以冰不吸热不会熔化,水不放热不会结成冰。
[答案] B
[例3] 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气温常达一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选用 ( )
A.水银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D.都不行
[解析] 首先应知道液体温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即温度计内的物质所处的状态一定要液体,其次应知道水银和酒精的凝固点分别是一39℃和一117℃。南极长城站的气温低于水银的凝固点,因而只能选择酒精温度计。
[答案] B
[例4] 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解析] 因为下雪时空中的气温低于0℃,使空气中的液态水凝固成雪花状的固体(当然也有水蒸气发生凝华),需要放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而化雪是一个熔化过程需吸热,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下降,因此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
实践创新应用
1.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则48℃硫代硫酸钠所处的状态是 (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下列物质全部都是晶体的一项是 ( )
A.铁、食盐、松香 B.萘、食盐、水晶
C.铝、石蜡、玻璃 D.冰、沥青、松香
3.铅的熔点是3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铅块温度升高到327℃便全部熔化
B.铅块温度升高到327℃就逐渐熔化
C.铅块在327℃以下已开始熔化,到327℃时全部熔化
D.铅块温度升高到327℃后,继续吸热才能逐渐熔化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质量相同的O℃的水或O℃的冰来冷却物体,其冷却效果相同
B.萘的熔点是80℃,80℃的萘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固态,还可以是固液共存
C.松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便开始熔化,所以松香也有熔点
D.物体熔化时的温度就是熔点
5.甲、乙两盘水里都有冰块,甲盘里的冰块多些,乙盘里的冰块少些;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背阴处,当两盘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掉时,则 ( )
A.甲盘水的温度比乙盘水的温度高
B.乙盘水的温度比甲盘水的温度高
C.两盘水的温度相同
D.不用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盘水的温度高低
6.将铁水浇铸成零件的物态变化图线,应是下图中的 ( )
7.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毫米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圣迪亚实验室内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钢罐内与内表面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使铝罐接牢的原因是 ( )
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
B.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焊牢了
C.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它们压牢了
D.水结冰时,吸收了大量的热,把它们冰冻住了
8.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图像,有关这个图像的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
A.BC段没有吸收热量
B.BC段继续吸热,完全熔化过程
C.BC段继续吸热,完成凝固过程
D.BC段温度不变,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物质状态不变
9.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 )
A.盐放在汤中后,汤会逐渐变咸
B.从冰箱中取出的碗,外壁出现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不放在冰箱中,会慢慢变成水
10.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
A.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按有无一定的熔化温度,固体分 和 两类。在①松香;②萘;③冰;④玻璃;⑤铁;⑥塑料;⑦橡胶;⑧蜂蜜;⑨水晶;⑩硫代硫酸钠中,属于晶体的是 (填序号),它们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它们在熔化过程中要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属于非晶体的是 (填序号),它们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它们熔化过程中要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2.填写下列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春天,冰雪消融。
(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
课后练习答案
1.固体熔化时有无熔点 2.0℃ 冰 3.应选用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为一39℃,当气温低于一39℃时,水银已凝固,无法指示气温。
1.D 2.B 3.D 4.B 5.C 6.D 7.C 8.B 9.D l0.A 11.晶体 非晶体 ②③⑤⑨⑩ 吸收 保持不变 ①④⑥⑦⑧ 吸收 升高 12.(1)熔化 (2)凝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6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联想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在你的身边物质也存在着许多变化。比如:钢铁生锈、煤的燃烧、木头做成椅子、岩石的粉碎、电灯的发光发热等,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本质是一样的吗
重点知识详解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在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状态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改变。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化学变化:在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常伴有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如煤的燃烧。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看变化时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光泽、软硬、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电磁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生锈、燃烧、酸性、碱性、牛奶发酸、食物变质、腐坏、发霉、酿酒等。
(3)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4)食醋具有酸性,一些果汁也具有酸性。一般的雨水具有微弱的酸性,有些地方由于工业废气的过量排放,雨水酸性较强,形成酸雨,造成伤害。
(5)三大强酸:硫酸、盐酸、硝酸。
(6)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溶液具有碱性。四大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氢氧化钾。
(7)强酸和强碱都有很大的腐蚀性。当有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3.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1)定性测定——用酸碱指示剂。
a.用紫色石蕊试液: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记作“石酸红,石碱蓝”。
b.用无色酚酞试液: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定量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a.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
b.pH值的大小可判定酸碱的强弱。
pH范围在0~14之间:pH>7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7,中性;pH<7酸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3)精确测定pH值可使用酸度计。
本节知识结构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性物质
物质的酸碱性
碱性物质
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
液变红
定性(用石蕊试剂)
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
酸碱性的测定 液变蓝
pH<7酸性溶液
定量(用pH试纸) pH=7中性溶液
pH>7碱性溶液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 )
A.有气体放出或有沉淀产生的变化
B.有发光发热的变化
C.物质的状态及颜色的变化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析]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形式,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判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许多依据,但最本质的是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如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但不绝对。如电灯钨丝通电后能发光发热,这是钨丝发生的物理变化,故B错;同时可以排除A、C选项。
[答案] D
[例2] 在下列物质的变化或属性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酒精挥发 D.煤油燃烧
E.氧化镁是白色粉末 F.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G.煤油能燃烧 H.酒精易挥发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辨清“变化”与“性质”,物质“变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或现象,而物质的“性质”强调的是物质的某一“能力”或“属性”,表述物质性质的语句中通常有“能、易、难、会、可以、具有”等词语。如“煤油燃烧”和“煤油能燃烧”,前者表示煤油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表示的是煤油的可燃性,即化学性质。又如“酒精挥发”和“酒精易挥发”,前者表示的是一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E、H,属于化学性质的是F、G。
[例3] 下列物质中具有碱性的是 ( )
A.蒸馏水
B.治疗胃酸过多所服用的口服药
C.二氧化碳的水溶液
D.现代工业城市中的降水
[解析] 根据教科书内容提示及科学常识,我们知道:蒸馏水是中性的,二氧化碳常和酸性饮料联系在一起,故可推测其水溶液呈酸性。现代工业城市中的降水常常因为溶解有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而具有酸性,称为“酸雨”,呈酸性。治疗胃酸过多所服用的药物一般是胃舒平(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一样呈碱性。
[答案] B
[例4] 有一种pH=3的盐酸,要使其pH变大,下列做法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加水 B.加pH=1的硫酸溶液
C.加pH=6的稀盐酸 D.加碱溶液
[解析] pH表示的是溶液的酸碱度,即酸碱性的强弱,pH越大,则溶液的碱性越强,酸性越弱。加水稀释溶液使酸性减弱,故pH增大;酸性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溶液的碱性当然增强,故pH也增大。加入pH比它大的稀盐酸,它的酸性也会变弱,故pH值也增大。而pH=1的硫酸的酸性比pH=3的盐酸的酸性还要强,故加入后溶液的酸性增强,pH应减小。
[答案] B
实践创新应用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潮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 B.铜锭抽成铜丝
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D.煤的燃烧
2.能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
A.发出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木炭的质量变小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化学变化表现出了物质的性质
B.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现象产生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4.氮气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低温高压下能变成无色液体或雪状固体
C.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与氢气作用变成氨
D.极难溶于水
5.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一定不是物理变化 D.无法确定
6.下列变化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用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
B.以木材为原料制作家具
C.冬天的早晨在屋顶上经常会出现霜
D.钢铁生锈
7.下表所列为一些食物的近似pH值,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
泡菜 葡 萄 番茄 鸡蛋清
3.0~3.6 3.7~4.5 4.0~4.4 7.6~8.0
A.泡菜 B.葡萄 C.番茄 D.鸡蛋清
8.某溶液pH=3,则该溶液 ( )
A.呈酸性 B.呈碱性
C.呈中性 D.无法判断酸碱性
9.人体内一些液体的近似pH值如下:血浆7.35~7.45,胆汁7.1~7.3,胰液7.5~8.0,胃液0.9~1.5,其中一种液体呈酸性,该液体是 ( )
A.血浆 B.胆汁 C.胰液 D.胃液
10.已知苹果汁的近似pH值为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 ( )
A.无色 B.红色 C.蓝色 D.紫色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厨房中使用的食醋呈酸性
B.烧碱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很强的去污性
C.酸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D.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12.某人在大量喝水时,其胃液的酸碱性变化符合下图所示中的 ( )
13.铁具有的下列性质和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②铁块在高温下变成铁水 ③铁生锈 ④铁在点燃条件下能跟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⑤经敲打后铁块能变成铁板 ⑥铁能导电
14.用小刀切开一小块金属钠,发现切面呈银白色。将一小块钠投入到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金属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水面有气泡冒出,水温升高。根据以上介绍,请你总结出有关钠的物理性质 (至少写两条),写出钠的一条化学性质 。
15.pH数值反映了 强弱,它的范围一般在 之间。pH<7,溶液呈 性,pH>7,溶液呈 性。
16.小明同学在稀释浓硫酸的过程中,因不小心皮肤上沾上了几滴浓硫酸,接触处立刻感到有一种灼烧的感觉,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这时小明同学该怎么做
。
17.柠檬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柠檬汁呈 性,其pH 7。在下列各项措施中能使柠檬汁的pH增大的是 (填序号)。
①加入食盐固体 ②加入盐酸 ③加入稀硫酸 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18.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新物质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也有些化学变化发生时常无明显的变化,如石灰石煅烧。为了探究石灰石煅烧后有无发生化学变化,实验中常借助进一步的反应让新物质“显露”出来。请分析下图中所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19.取4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过滤,然后,各取少许溶液,用稀碱溶液和稀酸溶液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碱中的颜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 色 绿 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绿色
万寿菊 黄色 黄 色 黄色
雏菊 无色 无色 黄色
(1)你认为能作酸碱指示剂的花汁有哪些 为什么
(2)在玫瑰花汁中加入小苏打后,你认为会呈现什么颜色
课后练习答案
1.灯丝用金属钨制成,主要利用钨的熔点较高的性质,这种性质是钨的物理性质。 2.碱性酸性中 3.略
1.D 2.C 3.B 4.C 5.D 6.D 7.A 8.A 9.D l0.B 11.D l2.A 13.②⑤ ③ ①⑥ ④ 14.金属钠的颜色为银白色,钠的密度比水小,钠的熔点低、钠质软 钠能跟水反应生成气体 l5.溶液酸碱性0~14酸 碱 16.腐蚀性先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 17.酸 < ④ l8.图中的下半部分说明石灰石煅烧前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而上半部分则说明石灰石煅烧后再溶于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通过对比就能得出石灰石煅烧后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新的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本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原理为对照实验法,由此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l9.(1)大红花、玫瑰、雏菊;因为它们在酸碱中能显示不同的颜色。 (2)绿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章 知识归纳总结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转变方式如下图。
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非晶体没有熔点。液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并在不停运动着。分子之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扩散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而在气体中扩散得最快。
4.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是看变化过程中有无别的物质生成。物质具有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酸碱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不同的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不同。石蕊试液可判断物质的强碱性,用pH试纸还可以方便地测定物质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在大热天,狗常会伸出长长的舌头,这是为什么
[解析] 狗没有汗腺,不会出汗,大热天只能靠伸出长长的舌头来蒸发水分,带走热量,调节体温。
[例2] 我们采用海波(硫代硫酸钠)和蜂蜡进行实验研究。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这样可以使试管均匀受热。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注意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情况,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的变化。
待被测物质的温度升至4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再过2min后,停止加热。
自己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将测温时间和测得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
如下图所示,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所测温度。将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方格纸上,然后再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海波和蜂蜡熔化的2个图像。
从描绘出的图像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 ,当温度达到 ℃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 ,直到 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蜂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由图像可看出,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 ,在此过程中,蜂蜡 ,最后熔化为液体。
[解析] 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受热均匀,为此在实验中可采取如下3个措施:
(1)试管应选择较细的,以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
(2)装入试管的海波不宜过多。
(3)对海波的加热应较缓慢,为此可在烧杯中加一温度计来监测烧杯中
水的温度。一般应使试管内、外温度计的示数差保持在2~3℃左右。
[答案] 图略 升高 48 不变 全部熔化 不断升高 逐渐熔化
[例3] 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雪糕化了 熔化
洒水的地面变干 凝固
樟脑丸越来越小 汽化
树枝上有霜 液化
用铁水浇铸工件 升华
蒸锅上方生成“白气” 凝华
[解析] 雪糕化了是固体变成液体,属于熔化;洒水的地面变干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樟脑丸越来越小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升华现象;树枝上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用铁水浇铸工件是由液态的铁变成固体铁,属于凝固现象;蒸锅上方生成“白气”是指汽化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是一种液化现象。
[例4] 为什么气体受压,体积缩小
[解析] 一般情况下,气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不存在,气体很容易受到挤压,引起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导致体积缩小。但是气体也不是可以无限地压缩的。当分子间的距离达到某一程度时,分子间就存在较大的作用力,外力要压缩它就比较困难。
[例5] 比较:a.冰山消融;b.钢铁生锈;c.电热丝通电发热;.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四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解析] a.冰山消融: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冰融化变成了水,没有生成新物质。
b.钢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c.电热丝通电发热:属于物理变化,因为电热丝发热时没有生成新物质。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木炭燃烧时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
[例6] 化学变化中是否也能引起物理变化 试举例说明。
[解析]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伴随着化学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烛发生熔化现象,而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章 自主检测卷(A)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特性的是 ( )
A.熔点 B.沸点 C.质量 D.溶解性
2.下表是几种物质的熔点,科学家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时,应选用哪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 )
物质 固态煤油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熔点/℃ -30 -39 -117
A.水银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都可以
3.炎热的夏天,铺有沥青的路面会变软,这是因为 ( )
A.沥青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
B.沥青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
C.沥青是晶体,受热后它的硬度要降低,所以变软
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4.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 )
A.早春河面上冰的消融 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 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5.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6.在足球比赛中常常可见:当一球员脚被撞伤倒地不能起来时,一名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下降,起到暂时止痛作用。这种液体沸点最有可能的是 ( )
A.12℃ B.32℃ C.40℃ D.100℃
7.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水的沸点低于或者高于100℃
B.一l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冰块会熔化
C.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在敞开的锅中烧水沸腾,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8.关于蒸发和沸腾有以下说法:①都属汽化现象;②都要吸收热量;③都发生在液体表面;④都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⑤都是温度越高进行得越快。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⑤
9.下列操作中不会使汽水中已经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逃逸出来的是 ( )
A.打开汽水瓶盖,使瓶内压强减小 B.搅拌汽水
C.加热汽水 D.冷冻汽水
10.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高压锅爆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牛奶变酸 D.钢铁生锈
11.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12.下列关于课本用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白色 B.难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13.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正确,
现把它们分别放在空气中、盛酒精的开口瓶中和
密封的盛有酒精的瓶中(如图),一段时间后,三
支温度计的示数均为l8℃,则 ( )
A.甲温度不准确
B.乙温度不准确
C.丙温度不准确
D.不能确定
14.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多一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一些,甲盆放在背阴处,乙盆放在阳光下,在两盆里的冰都未完全融化时,两盆水的温度相比 ( )
A.甲盆中水的温度高 B.乙盆中水的温度高
C.两盆中水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15.下列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 )
A.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B.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
C.酒精的蒸发速度 D.酒精的沸点
16.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 )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确
17.下列曾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质量问题事件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
A.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B.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奶粉”
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
D.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换成“假酱油”
18.我们平时用的高压锅的作用是 ( )
A.坚固耐用 B.增大压强,提高液体的沸点
C.缩短水沸腾时间 D.增大压强,降低液体的沸点
19.小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小火煮,保持锅中水一直沸腾,直到煮熟。则 ( )
A.第一次比第二次既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次比第二次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一次比第二次费燃料,也费时间
D.第二次比第一次省燃料,但时间差不多
20.夏天有人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会很快变质。这种做法 ( )
A.毫无意义,因为物体间温度相同时不发生热传递
B.错误,湿毛巾包裹使奶瓶散热困难,牛奶反而要变质
C.正确,湿毛巾中的水分蒸发,要从奶瓶吸收部分热量,从而延缓牛奶变质
D.很难说,可能会变质,可能不会变质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33分)
1.上科学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 和 ,反映一个共性
。
2.若你想知道平时喝的“雪碧”这种饮料是呈酸性还是碱性,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用干净试管取少量雪碧,往其中滴加 试液,若该试液变红色则说明“雪碧”这种饮料是呈
性的。若还要鉴定“雪碧”这种饮料的酸碱性的强弱,则最简单的方法是用 ,测定的方法是: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取暖室的散热器里,通入的是l00℃的水蒸气,出来的水也是l00℃,(1)此物态变化叫
,向外界 (填“释放”或“吸收”)热量;(2)猜测一下:当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时,需要 (填“放热”或“吸热”)。
4.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在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种科学现象是 现象;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 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5.在厨房的墙壁上或油烟机上,经常可看到油滴,这些点滴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物态变化有 。用水很难把油滴洗去,而用洗洁精能方便地洗去,这是因为
。
6.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
。
7.小华想吃冰棍,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发现冒出一股“白气”,这是 形成的;他拿出冰棍,发现硬邦邦的冰棍上粘着白花花的“粉”,这是 形成的;剥开包装纸,冰棍就冒“白气”,这是 现象;把这冰棍放进茶杯里,茶杯外壁冒“汗”,这是 现象。
8.小明为了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将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然后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房间(相同环境)里。过了一段时间,他观察到酒精液面明显低于水的液面。试根据这个蒸发快慢的现象,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9.2008年9月25日21时,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都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这是 形成的。
10.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海波的初温为25℃;
信息二: ;
信息三: 。
11.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变化、性质用直线连接起来。
A.木炭可以燃烧 ①物理变化
B.苹果烂了
C.湿衣服变干 ②化学变化
D.樟脑丸变小
E.金刚石很硬 ③物理性质
F.晶体有熔点
G.煤燃烧 ④化学性质
H.钢铁会生锈
三、简答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9分,第3小题l2分,共27分)
1.如何鉴别酒精和水 (4e求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2.某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肥皂、洗衣粉、洗发露等洗涤用品都呈碱性,据此他提出了一种猜测:碱性物质可能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1)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
(2)请你再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证明他的猜测:
3.探究影响保温瓶中水温下降的快慢的因素。
保温瓶是家中厨房常用的器具。我们发现保温瓶中装水越少,过一夜后,瓶中的水温就低。另外,冬天保温瓶中的水温度降低得更快。下面我们将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探究影响保温瓶中水温下降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猜测l:保温瓶中水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的一个因素。
猜测2:
(3)实验检验:
实验1 实验2
实验目的
条件控制 控制保温瓶型号、水的初温和环境温度一致;使每个保温瓶内盛放的水量不同。即取四个相同的保温瓶分别倒人1/4瓶、l/2瓶、3/4瓶和整瓶开水,然后放在同一地点。 控制保温瓶型号、水的初温和保温瓶内的水量环境温度一致;使每个保温瓶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即取两个相同的保温瓶都倒满开水,然后一个放在厨房的地板上,另一个放在冰箱中。
一、l.C 2.C 3.D 4.A 5.B 6.A 7.B 8.A 9.D l0.A 11.C 12.C l3.B l4.C l5.D l6.D l7.C l8.B l9.D 20.C 二、1.凝固 熔化 晶体熔化或液体凝固成晶体时温度不变 2.紫色石蕊 酸pH试纸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饮料滴在试纸上 3.液化 释放 吸热 4.扩散 温度5.汽化和液化 油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洗洁精中 6.相同条件下,各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7.液化 凝华 液化液化 8.液体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9.熔化 汽化 水蒸气液化 l0.海波是晶体海波的熔点是48℃ 11.①C、D②B、G③E、F④A、H 三、l.可通过气味、熔点、沸点、可燃性、挥发性等来鉴别 2.(1)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吗 (2)在两块一样沾有油污的玻璃上,分别用一般的抹布和沾上碱性物质的抹布去擦,比较擦拭后的去污效果。 3.(1)影响保温瓶中水温下降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保温瓶周围环境的高低可能是水温下降的快慢的一个因素。 (3)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章 自主检测卷(B)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所有的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2.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3.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冬天,湖水结冰
5.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用的方法是 ( )
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
6.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7.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 )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
8.“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属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l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10.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11.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 )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12.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
13.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14.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15.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二、填空题(每空l.5分,共27分)
1. 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 。
2.请写出图中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温度为 ℃。
3.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一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一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4.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 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 现象。
5.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感觉凉,这是因为酒精在 时要 热(填“吸”或“放”)。
6.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 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的缘故。
7.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气” ;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
8.为合理利用资源,小明提出如下设想:在夏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制冰,白天利用冰 吸热给室内致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冬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烧水,将电能转化为 能,通过热循环管网为房间供暖。
9.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
三、实验题(每1小题l8分,第2小题l0分,共28分)
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
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
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
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
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的烧杯
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1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2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3)如果让你自己做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 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
2.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3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根据图像可知,水在加热过程中有以下特点(写出3点即可):① ;② ;③ 。
一、l.A 2.B 3.B 4.A 5.C 6.B 7.A 8.B 9.A l0.C 11.A l2.A 13.C l4.C l5.B 二、l.温度 ℃ 2.一3 3.不变 吸热 水银 4.液化凝华 5.蒸发 吸 6.水升温时要吸热 7.液化 汽化 升华 8.熔化 内9.不相同 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 三、1.(1)冰 52 (2)吸热 (3)碎冰或碎蜡要尽量辗成粉末状,温度计的位置要放好,加热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等 2.(1)略 (2)①水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②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③在一定条件下水的沸点是99 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节 汽化与液化
联想情景导入
你在家为爸妈洗过衣服吗 知道湿衣服应该晾在什么地方吗 怎样晒才能干得快 夏天你吃过棒冰吗 从冰箱中取出棒冰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对以上问题,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作出许多解释,但许多同学却不知道自己的解释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中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中放热。
3.(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与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反之,蒸发越慢。
b.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反之,蒸发越慢。
c.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关: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反之,蒸发越慢。
(3)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即蒸发有降温作用(或致冷作用)。
4.沸腾的特点: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
(2)液体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才能沸腾。
(3)液体沸腾过程中要吸热,但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4)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沸点通常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
(5)沸腾的条件;a.温度要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5.蒸发与沸腾的相同处:①都是汽化现象;②都要吸热。
蒸发与沸腾的不同处:
①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只有温度达到液体的沸点才有可能发生;
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③蒸发比较缓慢,而沸腾较剧烈。
6.液化。
(1)液化过程要放热。
(2)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加压和降温。
本节知识结构
蒸发
物质的状态变化 汽化 沸腾 概念、条件、特点
液化
经典例题解析
[例1] 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
A.把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B.把湿衣服揉成一团晒在树阴下
C.把湿毛巾挂在电风扇前吹风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解析] 对同一种液体,影响蒸发的快慢跟三个因素有关:①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题目中A液体的表面积变小,B液体表面积变小且液体的温度变低;D使得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变慢。
[答案] C
[例2] 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温度计放在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会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会发生
[解析] 人体表面有汗液,在电风扇下加速蒸发,人才会感觉凉爽。而温度计上面没有水分,用风吹不能发生蒸发现象,故不能降温。
[答案] C
[例3] 被l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l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解析] 烫伤程度要看人体在相同条件下吸收热量的多少。l00℃的水蒸气首先会液化成l00℃的水,在这个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被水蒸气烫伤要比被同温度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
[例4] 如图所示为“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此实验操作过程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小强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画出了水沸腾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该图像还能表示 的熔化图像(填“晶体”“非晶体”)。
[解析] 这个实验的操作是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水温并记录,故实验中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停表(手表也可)和温度计。根据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的知识,小强同学测量出来的水的沸点为98℃。这种现象与晶体熔化时的现象类似。
[答案] 停表和温度计 98 晶体
实践创新应用
1.夏天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可见到冒“白气”,这种现象属于 ( )
A.熔化 B.汽化现象 C.液化现象 D.沸腾现象
2.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B.液体质量的多少
C.液体温度的高低
D.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
3.某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就会很快被吹干,其主要原因是 (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的空气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4.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常采用蒸馏的方法,这是利用酒精和水什么特性不同 ( )
A.质量不同 B.体积不同 C.熔点不同 D.沸点不同
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
B.寒冷的冬天,地面上结了一层厚冰
C.放在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变少了
D.夏天,冰块化成了水
6.一支温度计,把它从酒精中抽出来后,它的读数 (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7.在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发现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
A.从室外带来的水汽仍留在眼镜上
B.室内湿度太大,水汽就附到了眼镜上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眼镜片上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关于液体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蒸发不属于汽化现象,沸腾才属于汽化现象
B.蒸发一般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而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C.蒸发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当温度低于CC时,蒸发就会停止
D.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是一样的
9.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易烫嘴,这是因为 ( )
A.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而水蒸发要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快一些
B.可将冷气吹入水中,从而使水的温度降低
C.可将热水吹到杯底部,从而使底部的冷开水上升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某同学做如图所示的“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
素”实验,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
一滴水。根据图示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
蒸发快慢是否与什么有关 ( )
A.水的温度
B.水的表面积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上述三个因素
11.使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和 。
12.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地面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就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就是 形成的。
13.在烹炸食物时常会见到:滚烫的油锅中,溅入一滴水后,会有剧烈的响声,并溅起油来。其主要原因是 。
14.如图所示,房间里放有一盆室温下的水,里面
有一试管A和一支温度计。现向试管中通入
100℃的水蒸气。过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
(1)试管A出现 ,
原因是 。
(2)温度计的示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15.有一假说: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如图所示的是两个试图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能验证该假说的实验情景是 ;
(2)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 ;
(3)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除此以外,还有 、
与蒸发快慢也有关。
课后练习答案
1.BC 2.提高温度,加快液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3.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吹动时,使汗液表面空气流动加快,从而加快了汗水的蒸发。实验设计:可取两支温度计,一支是干的,一支的玻璃泡上蘸有酒精,用电风扇对着温度计吹,看哪支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会降低。 4.汽化 液化 5.共同点:都是水蒸气液化的现象。 不同点:口里呼出“白气”是口里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外面遇冷而发生液化;而电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电冰箱里冲出来的冷气使外面温度较高的水蒸气被冷却发生的液化。
1.C 2.B 3.D 4.D 5.A 6.C 7.C 8.B 9.A l0.A 11.蒸发 沸腾 降温 加压 l2.熔化 汽化 水蒸气液化 l3.水的沸点比油低 l4.(1)有积水 水蒸气液化 (2)变大 l5.(1)情景l (2)有对照实验 (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 液体的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积大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